日本經濟九十年代為什麼會陷入長達十幾年的衰退,至今還沒好轉?

一誠不染

一般的回答會說日本失去20年,是泡沫經濟的影響。但是我這裡給出一個較深入的分析,需要到具體的產業去看。日本在IT時代的失敗,是衰退的根源。

泡沫經濟,其實在任何經濟繁榮的國家都不可避免。美國2000年有科網泡沫。中國2007、2015年股市泡沫。而且,這些泡沫都破了。但是似乎中美的泡沫破來,並未影響長期經濟繼續增長。日本90年代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破滅,這並不是國際罕見現象。

真正讓日本經濟陷入20多年停滯的,其實是日本的產業表現!日本的產業不斷被美國、中國、韓國等競爭對手打擊,不斷丟失地盤。

例如,2000年代及以前,日本在家電、小電器、手機等消費電子行業,有很多國際知名品牌,利潤很高。索尼、松下、日立、夏普等公司,在中國以及世界市場佔有率很高。但是現在這些公司的電子產口,在國際上還有多少競爭力?已經大大縮小了。日本電子產品的頹勢一目瞭然。

90年代以後世界上發展最耀眼的就是IT產業。而日本的表現如何呢?遠遠不如美國和中國。日本在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是世界經濟第二大國,直到2010年才被中國超過,按理說IT產業不應該落後。但是到2017年,世界市值最大的互聯網企業前十,日本一個也沒有,美國六個中國四個。

日本消費電子行業與IT行業的衰落,其實原因是有關聯的。很多人指出了日本的老齡化對經濟發展不利。但是,對日本經濟衰退造成直接影響的,可能是日本大公司眾多老年管理者。中國美國IT公司的高管,很多是40多歲年富力強的中年人,而日本大公司的高管基本是60-70歲的老頭!

從90年代起IT革命迅速推進,世界產業發展其實被IT帶動,變化非常快。而日本老頭們心態保守,不願意學習,有些高管甚至連電子郵件也不看,要秘書打印出來再看!因此,日本主要大企業老氣橫秋、死氣沉沉,沒有多少年青人創立新企業能做大,有活力的新企業根本沒有。

90年代及以前日本電子產品最火的時期,日本產品以硬件為主打,材料、電子、機械研發門檻高,能夠做出先進的小機器,競爭者不多。日本電子產品價格高、品質好,高價賣給世界市場上的消費能力高的富人,利潤就很好了。日本企業認為自己優勢明顯,高品質電子產品能造的國家不多。在電子產品以模擬信號為主的時代,確實如此。

但是90年代IT革命後,數字技術飛還發展,電子產品及零部件走向模塊化、標準化、規模化、白菜化。主板與芯片這類看著是高科技的東西,成本可以做到極低,而且在市場上放開來賣。集成商按照標準接口就能輕鬆使用,做出各類電子消費產品。以中國的巨大製造業產能為基礎,電子消費產品的數量增長極快,價格越來越低,市場擴大到了全球,只要不是太窮都買得起。日本企業還按過去的辦法,精細開發,賣出來死貴,面對小眾市場,其實已經脫離了主流世界市場。

這樣過了十多年,日本企業脫離IT潮流發展,競爭力其實大大下降了。蘋果發明的智能手機,就打死了一堆日本精緻的小電子產品。

另外一個因素,也是因為日本教育失敗,“寬鬆世代”的日本年青人進入社會,學習不努力,研發能力差,創新不行。日本創新企業數量少做不出頭,和日本年青人的失敗心態很有關係。

衰落是具體的,不是說莫明其妙就衰落了,總要落到具體的產業上。如果各產業不衰退,即使有泡沫經濟,也不是問題。但是產業不行了,日本就算房地產股市沒有泡沫,整體也還是衰落了。

現在日本在國際上的支柱產業,基本只剩下汽車業了,實力還是足夠強。但是在80年代的鼎盛期,日本的多個產業都是國際領先,意氣風發地直逼美國。現在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基本收縮到汽車這個大產業了,產業整體衰落非常明顯。

各屆日本政府都想了多種振興方案,安倍的三支箭之類的。但是產業不振興,日本的經濟不會好轉。


風雲學會陳經

日本經濟衰退的導火線是美國打壓日本經濟,迫使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進而引發了日本國內的泡沫經濟。此後,在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日本經濟遲遲未能復甦。

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逐步向出口主導型經濟轉變,由此與美國形成競爭,美日貿易摩擦加劇。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爆發導致美國通貨膨脹、美元升值,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貿易赤字。為此,美國促使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此後日元升值,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不景氣,投資減少。資金大量流入土地和股票市場,形成泡沫經濟。1989年後,日本政府開始採取措施抑制房地產暴漲,泡沫經濟隨之破滅,日本進入持續衰退期。日本經濟至今未有好轉,近年來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維持在1.0% 的低水平。一方面是由於其國內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口老齡化嚴重,勞動力不足,加上產業結構難以有新突破,缺乏經濟活力。此外,其國內缺乏實體經濟發展,而虛擬經濟已經崩潰。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而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一的製造業大國,新興國家佔據了國際市場優勢。

那麼日本金融泡沫的核心在哪,在於簽訂完《廣場協議》後日本實現了日元升值之後,開始採取主動降低利率這一行為。降低利率則是讓大量的遊資不願待在銀行,而是被大家全部投入股市和房市。但是後來的海灣戰爭讓企業家手裡沒錢,製造業開始面臨高額的成本,因此企業家難賺錢,錢沉澱在樓市和故事,手裡沒錢,於是開始大量拋售資產,因而造成了金融泡沫。


劉典

經濟繁榮的高點,刺破泡沫,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

首先,追更溯源,說說戰後日本經濟的崛起之路。

戰後的日本,國內經濟受到巨創,日本政府制定了三項重大經濟改革政策。1、優先發展重工業,2、實行“農地土改”,使農民獲得土地,調動生產積極性,3、限制存款的提取,抑制住了當時的通貨膨脹。三項政策使日本國民經濟在十餘年的時間裡得到了恢復。

緊接著,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政府把“科技立國、重視教育”定位國策,再加上日本戰敗國的身份,軍費開支被限制,促使日本進入了經濟高度增長時期,GDP、工業增長率都保持著高速度增長。在七十年代中期,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體,這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都是比較罕見的。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了全面向全球發展,瘋狂購買歐美巨頭企業資產。高速的經濟增長,致使日本國內充滿著樂觀,充滿了經濟不斷高速增長的幻想情緒,日本國民對股票、債券、房地產投機高度的痴迷,股票連續上漲,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似乎在上演著一出出的神話。

然而,神話終究是神話,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律就是有起有伏,繁榮、衰退、蕭條、回升都是在正常不過的經濟規律了,神話最終還是破滅了。

20世紀90年代,日本政府對貨幣政策把握不當,銀行和金融市場鼓勵投機、發放超量貸款、貸款審核不力,助長了國內的投機氛圍。在日本國內的貪婪投機情緒中,日本國民不斷的拉起高槓杆,債臺高築,泡沫叢生。最終,量變引起了質變,巨大的經濟泡沫一舉被刺破,日本9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

泡沫破裂,股市直線下跌,巨大的經濟危機對日本經濟可以說是致命的,90年代日本經濟基本陷於停滯狀態,日本國民再危機之後的十餘年時間裡飽受著經濟泡沫帶來的惡果。

直至2000年之後,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去泡沫化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去泡沫化,日本經濟才有所緩和。之後的日本經濟雖然保持著龜速增長,但面對通貨緊縮,卻保持著很高的就業率,穩定實體工業的健康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性保障,所以日本目前仍然是世界前幾名的經濟體。


七樓看星空

日本曾經是亞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二戰後在美國幫扶下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制定了外向經濟的發展戰略,引進了美國最先的科技,發展了豐田汽車、富士重工、日立電機等知名企業,隨著經濟的增長,80年代房地產迅速崛起,房價飆升,那些知名大企業大舉進入房地產,1989年房產泡沫經濟達到最高峰,1991年房子供大於求,房價嚴重暴跌,降了70%,下降趨勢並未停止,銀行斷貸倒閉無數,股市崩盤,資產大幅縮水,居民負債累累,日本從此進入衰退期。


日本經濟的衰退源於房產,房產泡沫的破滅,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1991年之後的10年,日本經濟一直處負增長或零增長,直到2002年才有回暖跡象,日本企業紛紛進行產業變革,步入平穩發展的道路,之後的發展仍然緩慢,2011年3月11日又發生9級大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失蹤重大傷亡,財產損失嚴重,2016年4月6月又發生7.3級地震,死亡10多人,多地房屋倒塌,公路損壞。日本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源於工業和旅遊業,日本經濟衰退源於房產泡沫和大地震。今後的日本能否快速?仍是一個不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