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哲學起步》的相遇,讀懂自欺結構——人與自我意識的本質

與《哲學起步》的相遇,讀懂自欺結構——人與自我意識的本質

我們都知道,哲學是人類思想發展的一個精華,哲學同時也要走向大眾。哲學有一些基本的問題,就是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

鄧曉芒先生的這部著作,就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解析了這三個問題。

與《哲學起步》的相遇,讀懂自欺結構——人與自我意識的本質

《哲學起步》作者鄧曉芒先生

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就是人的本質的問題,我們是誰的問題,就是自我的問題,我們到哪裡去的問題,則關係到自由的問題。

人文主義的哲學都要回答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的本質是什麼,人到底是什麼。按照我們的傳統觀點來說,人就是製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但是鄧曉芒這本書卻提出了他自己新的一個見解。

他說人是製造和使用工具,並且能夠攜帶工具的動物。那麼在“人的發生”這一章當中,他特別強調了這個攜帶工具和人類語言符號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按照傳統的觀點,人是理性的動物。那麼在符號學出現之後,人們強調人類是能夠製造和使用符號的動物,但是鄧曉芒先生特別強調了攜帶工具和語言兩個方面。

與《哲學起步》的相遇,讀懂自欺結構——人與自我意識的本質

因為攜帶工具和語言,在他看來具有一種同構性,也就是說,具有相同結構的性質。因為它們都是一種符號的結構。

他說,攜帶工具是一種符號性的感知運動的圖式,它內化為人的心理思維模式。同時,語言也是一種符號結構,它由人的這種心理模式外化而來。

這樣就看到他所強調人的本質當中一個內外的結構——一個是攜帶工具的內化為心理,另外一個是心理外化為人類語言的形式。那麼在這個意義上,他就強調了人到底是什麼,這個就是哲學研究起步的一個基點的問題。

哲學起步的第二部分,講的是自我意識。那麼什麼是自我呢?什麼是意識呢?什麼是自我意識呢?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古希臘人就開始追問如何認識我們自己。一直到笛卡爾講“我思故我在”,強調了那個反思的主體。

那麼按照鄧曉芒先生的意見,自我意識的結構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超越,一個是反思。超越就是向外在的超越,反思就是回到人的一個自身。

當然我們關於自我的問題,在中國傳統哲學當中究竟存不存在,還有很多爭議。鄧曉芒先生更多的是在德國古典哲學基礎之上,為我們解析了這種自我意識,並賦予了它一個現象學的意味,告訴我們自我意識到底是什麼。

與《哲學起步》的相遇,讀懂自欺結構——人與自我意識的本質

《哲學起步》作者鄧曉芒先生

當然,其實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自由的問題,這個涉及到人類到哪裡去的問題,按照鄧曉芒先生的意見來說,就是和人的自由意志有關,這裡面顯然是受到了康德思想的影響。

另一方面他又講,這個自由應該是個將來時,他認為如果自由是人的本質,那麼人的本質就應該生活在將來。在這個意義上,他就從時間的角度重新為我們勘測了自由的本質問題。

自由到底如何區分呢?鄧曉芒先生根據德國古典哲學,把自由分為三種,分別是自在的自由,自為的自由,還有自在、自為的自由,這顯然是黑格爾的一種三段論的方式。

那麼,什麼是自在的自由呢?什麼是自為的自由呢?什麼是自在、自為的自由呢?按照他的意見,所謂自在的自由,就是我們具有自然狀態的那種自由。自為的自由呢,也就是說有自我意識參與其中。自為自由以後,基本上都是人的一種自覺的自由,包括自在、自為的自由。那麼到了自在自由,就可以達到所謂的自由的王國。

按照鄧曉芒先生的意見,很簡單。自在的自由就是現實的自由,自為的自由就是必然的自由,自在、自為的自由就是可能的自由。這樣,他就把自由區分出一個由低向高發展的層次。

其中,他也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比如說自為的自由又分為反抗的自由、選擇的自由和立法的自由,如此等等。最終他把這個自由的問題,又歸結到了自由和邏輯的關係,就使得整本書成為了一個縱貫的體系。

與《哲學起步》的相遇,讀懂自欺結構——人與自我意識的本質

總而言之,鄧曉芒的這本《哲學起步》,是非常適合大眾來閱讀的哲學入門書籍。這本書也是鄧曉芒先生在講課的時候,通過錄音的方式整理而成的。

鄧曉芒先生從人類的起源開始談起,最後歸結到自由和邏輯關聯的問題,使得整本書形成三個基本的架構,為我們中國人哲學的普及,做出了他的貢獻。

我們知道自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之後,中國很少有重要的學者來為我們大眾寫這種普及類的哲學著作,所以這本書非常值得關注。

獲取聽書資源,請下載“仁仁閱”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