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50萬徵文獎”背後公眾的公平焦慮

在湖南嶽陽臨湘市舉行的“我與十三村的故事”徵文比賽上,作家馬笑泉的《十三村記》摘得特等獎,捧走50萬元獎金。對此,有人點贊,也有人質疑。有人認為該文不值50萬元,還有語法、標點等硬傷。(11月14日 人民網)

近幾天來,湖南省作協主席馬笑泉撰寫的《十三村記》,在湖南嶽陽臨湘市舉行的“我與十三村的故事”徵文比賽上摘得特等獎,捧走50萬元獎金,在網絡引發巨大的爭議,一些人甚至字斟句酌,最後得出結論,認為文章硬傷,根本不值50萬。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這是因為每個人因為愛好不同、際遇不同、審美觀的個體差異等原因,對同一篇文章,評判完全可能大相徑庭,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觀眾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協副主席的文章值不值50萬,本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註定是扯不清的。一個扯不清的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站出來質疑?其實,這背後的真實原因是公眾的公平焦慮。

此前,人民論壇一項相關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者認同“全民焦慮”已成當下中國的社會病。人們一方面仇富仇官,但是另一方面又積極地想為官變富;遇事先想到如何託關係、走後門,而不是依賴正常的規則程序。一個病人到了醫院,可能首先想到的送不送紅包,否則就可能會挨宰,會遭遇大處方,過度治療。一個人到政府部門辦事,首先想到的也許就是該不該找一下熟人,讓他打一下招呼,遇到評優評獎,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有內幕,是不是因人設獎,在這樣公平焦慮的大環境下,老百姓質疑作協副主席的50萬大獎,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臨湘市舉行的“我與十三村的故事”徵文比賽,特等獎由湖南省作協副主席獲得,這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疑。雖然獎項是企業設立的,但評委大多是作家,他們和作協副主席比較熟悉,把評判的砝碼傾斜於他,這些都是有可能的。在公平焦慮的大背景下,本來沒有問題的評獎,也就可能讓老百姓心中充滿疑慮,認為不公。

如果在徵文活動開始時,就制訂好規則,禁止作協領導參與比賽,禁止相關利益人參評,也許就會減少很多麻煩,減輕社會的公平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