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后只能逐渐凋零:很多中国U23球员的真实写照

对于其他行业的同龄人来说,24岁正是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不过对于靠足协的U23政策扶持上位的“23岁年轻人”来说,这属于在不合适的时间做不合适的事。

对于他们来说23和24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24岁成了退役的年纪。

在不合适的时间被拔苗助长,面对自己的能力和心态无法匹配的联赛,技术并没有什么提高,反而自信心被摧残的稀碎。过了政策保护期,只能干坐冷板凳。
24岁后只能逐渐凋零:很多中国U23球员的真实写照​纵观现今国足的组成部分,虽然近两年补充了一些新人,但是主力架构已经很多年不变了,一直是那一批被国足球迷唾弃的国脚,但是他们的位置多年来高战无忧,还不是因为后面的人顶不上去。比如黄博文,16岁时便在中超踢球,进入国家队多年了,那时也没有政策保护。虽然现在的国家队主力被球迷吐槽,但他们都是在中超优中选优的顶级国内球员了,并且很早就能在中超立足打上主力。


24岁后只能逐渐凋零:很多中国U23球员的真实写照​选择离开,对于24岁的球员即是无奈,也是很现实的选择。黄金年龄时在中超球队枯坐一年板凳,或者只在个别场次替补出场,球员很容易就此废掉。北京中赫国安的杜明洋,就是这样的例子。

今年25岁的杜明洋算是生不逢时,不但没赶上U23政策,反而因U23政策被进一步压缩空间。在他23岁的时候没赶上U23政策,只是靠着教练的替补在北京国安替补出场,也算有些高光表现。当杜明洋24岁的时候,受限于U23政策,他在国安彻底失去了位置,大部分时间只能在预备队度过。

一年过后,随着U23政策更加严苛,已经25岁的杜明洋在国安彻底失去了空间,尽管还有长约在身,但他却选择了离开。不过24岁在预备队蹉跎一年后,杜明洋的状态并不太好,那个23岁时在国安5次出场贡献1球2助攻的年轻人,连续试训了北京北控和天津泰达都没能留下。如今他只能待业在家,与国安的合同并没有解约,可本赛季国安连预备队都没有为他报名。

所以对于24岁的球员来说,选择离开中超虽然很艰难,但这又是不得不走的一步。否则在板凳和预备队虚耗一年光阴的话,25岁时状态更难保障,出路也会更加狭窄。
24岁后只能逐渐凋零:很多中国U23球员的真实写照​一些没有选择离开的24岁球员,很可能会面临与去年的杜明洋类似的命运。比如广州恒大的徐新,上赛季作为U23球员,他还是恒大重要的轮换球员,整个赛季有15次首发出场记录。

而本赛季广州恒大已经踢了1场联赛、1场超级杯、3场亚冠小组赛,徐新只在超级杯球队领先时有过1次替补出场记录。2018赛季对于徐新来说,出场机会可能会大幅度削减。

如果本赛季徐新的出场机会达不到两位数,那么他很难保持自己的状态。明年想另投他门的话,也会面临与杜明洋今年类似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U23对于一部分适龄球员来说无异于拔苗助长,对于没赶上政策的的24、25岁球员来说又被压缩了出场空间,不可否认有很多U23球员或多或少凭政策打出来了(其中一部分人不靠政策也能打出来),但是背后造成的一系列损失又是否值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