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終前,留給兒子86字家書,父母孩子定要讀懂,受益一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被奉為智慧的化身,有“智聖”的美譽。諸葛亮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教子方面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諸葛亮臨終前,留給兒子86字家書,父母孩子定要讀懂,受益一生!

這篇《誡子書》中,包含了諸葛亮畢生在德、學兩方面的智慧。父母若能將之讀懂,再教授給孩子其中的道理,孩子將來必成大器,家庭幸福和睦!

他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誡子書》,教給兒子修身、治學的道理。諸葛瞻是蜀漢後期名臣,在蜀國很有威望,最終戰死沙場為國捐軀,不負諸葛氏忠良之名。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文章的意思是說:君子修身養德,要做到靜、儉二字,若是心中無靜氣,沒有沉穩冷靜的性格,很難成大器。

下面是中書協名家宋建安先生 誡子書 手書真跡 實木框裱

諸葛亮臨終前,留給兒子86字家書,父母孩子定要讀懂,受益一生!

中書協名家宋建安先生 誡子書 手書真跡 實木框裱

想要立志,就必須要性格穩重冷靜,這是做好學問的基礎。要想成為一個有才能的人,就一定要學習。若是沒有靜氣,不能靜心,是做不好學問的。

“靜”,是古今聖賢們最為推崇的一個字。不僅諸葛亮在家書中勸誡兒子要學會“靜”,“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他最欣賞最推崇的,也是“靜”的養成。

曾國藩年少時不得志,和他原本莽撞急躁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後來他中年轉運,官場戰場百戰百勝,靠的就是一個“靜”字。

曾國藩有每天靜坐的習慣,以此來反思自己一天中為人處世方面的得失,思考軍務政務。靜坐不僅可以修身養性,更能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

“學”,是千年來中國家長們最重視的教育問題。諸葛亮對兒子學習的要求,除了要有靜氣,還勸誡兒子“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曾國藩說:

“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學習要戒驕戒躁,踏踏實實,才能做好學問。

下面是中書協名家宋建安先生 誡子書 手書真跡 實木框裱

諸葛亮臨終前,留給兒子86字家書,父母孩子定要讀懂,受益一生!

中書協名家宋建安先生 誡子書 手書真跡 實木框裱

本幅作品是中書協名家宋建安先生的書法真跡。將《誡子書》懸掛於正廳或書房,勉勵孩子修身養性,刻苦學習,彰顯書香門第的不凡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