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为何要拒绝中国科技大学选址落户南阳?

混乱的性子

我曾经和中科大,安徽安庆,河南地方上的同志都有过交流,对这一段历史应该说是非常了解了,就跟大家解析一下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吧。


首先,我们知道中科大是中国顶尖高校C7(清北复交浙南科)联盟中唯一不隶属于教育部的学校,她隶属于中科院。而中科院在北京,那为什么中科大到安徽了呢,以至于时间久了,有肥科之称呼。


原来,在六十年代末期,中苏关系一度紧张,国际气候阴霾密布,大有开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趋势。那时候全国各地都在“备战备荒”,修防空洞。作为科研主心骨的中科院,自然也是重点保护对象,必须随中科院迁出北京。


往哪里迁呢?

开始的安排是迁往河南的南阳,如果放在今天,南阳人,甚至整个河南人估计都会敲锣打鼓欢迎中科大入驻的。但问题是:六七十年代人的思想,跟今天完全不一样。


一方面,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由于历史阶段原因,并不重视知识分子,甚至某种程度上是批判高等教育的,要知道,那个时候连高考都还没有恢复。


另一方面,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输出基地(今天仍然是),毫不夸张地说,河南和东北产出的粮食养活着一大半中国人。而在60年代末那几年,河南粮食减产,南阳的口粮也不够吃,每个人的口粮一个月都那么一点点,不要说忽然从北京来了好几千人,像高校师生的配额一般都会比普通市民要高,这个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第三个,当时工业正在复苏,南阳要把这个空位留出来等待工业项目的入驻。

于是,南阳方面对于中科大迁入表现得不是很积极,是一种等等看看的态度。


而在这个时候,安徽书记李德生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主动找到中科大,表示安徽愿意接纳。开始是部署在安徽省原省会安庆市,但是安庆和南阳一样,犯了相同的错误,在教育和工业的双重选择面前,最终选择了后者——也就是现在的中石化在安庆的厂区,就是在70年代初建在了那时候安庆的市郊(现在的城区)。



最后,还是合肥接纳了中科大。

虽然合肥自身的条件,资源也很有限,但是当时的领导都很看重教育,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家都知道安徽也属于南方了,是没有暖气的,但是为了照顾北方来的科大师生,专门开了锅炉,给科大冬季供暖;甚至还和铁道部协调,开了合肥到北京的高铁。其它的后勤保障,更不用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依然保证中科大师生能够享用到市场上很难搞到的肉蛋奶等副食品——可以说,合肥把当时能给的,都给了中科大。包括当时培养了无数精英的中科大少年班,也少不了当时安徽的争取。


所以,本来中科大想着日后回北京的,但是安徽这边确实待他不薄,再加上杨振宁的关系,别更回不去了。

杨振宁的地位大家都知道,其实他是合肥人,后来随着父亲去了北平,因此杨振宁对大陆最好的两个学校,一个是清华(他的少年时代就在这里),另一个是中科大(他的整个童年都在合肥)。所以在这里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支持中科大在合肥发展,毕竟是老家嘛。


不过呢,说河南错过中科大很可惜,这都属于是马后炮的话了,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做出这样的选择,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很多人现在觉得可惜,是因为现在不缺粮食和工厂,顶尖高校更为稀缺。要是在那个年代,你又这样的远见吗?不要说河南,连同为安徽的安庆,同样没有经受诱惑,当时石化厂刚进安庆的时候,人们也是欢天喜地,因为这样一个大工厂进来,解决的就业,带来的整个经济增长,都是翻天覆地的。很多的安庆原住民都以娶到或者嫁给石化厂的职工为自豪,那时候哪里会想到多少年后会后悔拒绝中科大呢?


而中科大落户合肥,应该说也是一种机缘吧。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我们也没有必要用今天的眼光去指责评判我们的前辈,毕竟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其不可突破的局限性。


佩子临

当年的中科大本来打算在南阳和江西这两个地方,后来却是稀里糊涂的将学校放在了合肥市,可以说这也是一个缘分吧。



当时的北京高校根据国务院的安排进行外迁,将一些农工业大学迁到能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十三所大学都迁出了北京。


当时的许多学校都选择了江西省和湖北省,像当时的中国科技大学也想去当时的江西省,当时的教育部说江西已经有一部分高校迁去了,所以当时就提议将中国科技大学放到今天的南阳市。

后来河南的省会刚刚迁往郑州,当时的领导想要将中科大放到今天的郑州,而中科大却是想要留在南阳,后来一度陷入了僵局,后来安徽的领导听说了这件事,就将中科大请到了今天的安徽合肥。


商丘身边事儿

一失足千古恨,这件事一直是河南人民揭不掉的伤疤和痛,如果当时中国科技大落户南阳,现在的南阳以及河南的发展更是上一个台阶。

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决策是充满后悔的,但是大家只想到这个失误但是谁想过当时的社会条件,当时是不重视文化的,当时粮食是最重要的,几斤粮食就可以救几条人命,何况河南当时还是农业大省,对于当时那个决策对于这种做法也是可以原谅的。

其实,当时安徽也是走运,拥有了顶尖的研究类大学,后来又争取了很多的实验室,大学在此建造,当时,中国科技大建造是经过调查认为河南是最有潜力最应该建造的地方,现在想想真的是很可惜了,当时规划中科大的校园建筑大师正是河南人,他心里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

现在的安徽教育实力在国内都是挺不错的,虽然后来河南省想过很多的办法来弥补这个过错,但是为时已晚。其实当时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在河南建造高校的,由于当时经济确实发展不好,加上建造一个学校上万个学生以及那么多老师吃饭生活等等问题被一次次搁浅。


笑搞

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于1958年,被称为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中国科技大学位于安徽合肥,直属中国科学院,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具有特色管理和人文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当时因为国外高新技术快速生长,中国缺乏科研后备力量,于是由中国科学院依托属下各个研究所,开展教学,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



1966年毛主席《五七指示》提出教育革命,要求教学要深入农村厂矿,工农结合。1969年中国科技大学决定重新建科大,当时备选地址有:江西、湖北、安徽、河南。最先实地考察的是河南南阳的邓县、唐河、新野一带,由于当时河南地方领导不是很支持,后来去考察江西和安徽后,最终选择了安徽,据说当时安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欢迎。

安徽一个偶然机会,拥有了一所中国顶尖大学,以中国科技大学为基础,后来又争取到中国科学院在安徽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国家筹建的20和国家顶级实验室中,安徽就就占了3个。仅次于北京。这些河南都没有,一失足千古恨,然而主持规划中科大合肥校园的恰恰是河南南阳籍建筑大师杨廷宝,难以想象他心中的滋味。
由于河南当时领导纪登奎决策失误,河南今天也没有一所国内一流的学府,导致河南人才外流严重,整个清代河南出了一个唯一的状元吴其浚, 而且是在京城生长就学的。河南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16岁就被他的姐姐带出河南,到了美国。河南当时消极对待河南科技大学,导致今天没有一所真正的含金量的大学,后来历届领导进行补救也收效甚微。


舞栋人生

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有一定的原因,需要迁出北京,但是在选择落户地的时候,选择落户河南洛阳,最后由于当时一定条件的限制,当时的领导拒绝了中国科技大学的选址落户。

当时的条件还不具备引进一个大学,一个大学师生几万人,居住饮食等等很多方面,在当时的条件供应看来并没有现在这样轻松。

所以由于当时没有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现在河南南阳人都有些后悔,毕竟放眼河南,只有一所211大学郑州大学,连一个像样的985名牌大学都没有,还是很后悔的。




而自从中国科技大学落户安徽之后,带动安徽本地的很大发展,从该学校毕业的学生本地就业,都推动了当地很大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尽管现在的中国科技大学不止一次提出要迁回北京,但是由于各个原因都一次次被搁置。但是无论怎样,中国科技大学是永远不可能在选择南阳了。


樱桃说

知道南阳,是在语文课本里学习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来刘禹锡的《陋室铭》里也有“南阳诸葛庐”的文句,就此南阳就深刻于脑海之中。

话说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顶级的名牌大学,对一个地方发展的影响,真是无法估量,就像清华、北大之于北京,复旦、交大、同济之于上海,对于合肥来说,中科大更是其一张名片,惠及整个省内,有力提升当地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其附加效益和无形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而说起来,合肥真是走运,本来中科大应该花落南阳的,可是当年的河南因为粮食问题,并不情愿中科大在河南建校,不过因为中科大有介绍信,所以就让中科大到南阳去考察。南阳当时也是口粮短缺,害怕中科大的师生口中夺食,态度并不积极。

为了让中科大留在安徽,安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不符合集中供暖条件的合肥给中科大集中供暖,还积极与铁道部协调,开通了合肥到北京的铁路专线,方便教职员工回北京探亲。

真诚感动了中科大,让中科大留在了安徽,并以中科大为基础,成功争取到中科院在合肥设立研究院所,在国家筹建的20个顶级的国家实验室中,安徽就有三个,仅次于北京。

历史无法重来,直到今天河南也无一所叫得响、拿得出的大专院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啊!


打虎拍蝇

原因很简单,我们南阳要独立自主办自己的大学,后来我们终于集全南阳人民的力量和支持办成了一所闻名世界,享誉全球的综合性大学——南阳理工大学,后来由于国内政治运动等原因,南阳理工大学的师资团队大量流失,学校规模严重缩水,科研实力严重下降,知名程度不断降低,以至于改名为南阳理工学院。

虽然南阳理工大学没了,但是南阳理工人的锐意进取,勇当先锋的精神没有失去,一代代南阳人在异国的土地上延续着南阳精神,这就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继承南阳理工大学衣钵的南洋理工大学已经成为了闻名中外的一所优秀的大学。


hiufei


火神龍

中国科技大学是由于战备疏散迁出北京,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恶化,党中央和毛主席判断前苏联很有可能对中国进行突袭,甚至可能使用核武器。在此背景下,首都一些重要单位,中央决定采取疏散政策。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有关资料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主、副食品。

当时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兼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的李德生同志,得知中科大要搬迁,积极主动请求中央将这所大学迁往安徽。

中国科大先接到疏散到安徽省安庆市的指示,1969年12月,中科大近千人到达安庆。部分师生认为安庆条件困难,反对学校搬迁。

当时李德生同志说,“中央决定将科大下放安徽,原来考虑放在安庆,现在看来不一定合适,可以放在合肥”。

安徽省革委会研究决定,撤销合肥师范学院建制,将合肥师院的各系师生分别充实到安徽师范学院(芜湖市)、安徽劳动大学(位于宣城市宣郎广农场)和安徽师范学院安庆教学点。于是,中国科大6000名师生家属和仪器图书迁至合肥,在原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

中国科大在局势好转后一直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方面极力挽留,最终中国科大没有回成。为了挽留中科大,地理上不集中供暖的合肥,给中国科大装了暖气,这在合肥是首家。另外安徽省积极与铁道部协调,开通合肥——北京专线,以便科大教职员工回北京探亲,由于这样中国科大取消了回北京的念头,一心留在合肥市办学。

于是安徽取得了对中国科技大学的长期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安徽拥有了一所中国顶尖大学。以中国科技大学为基础,安徽省还争取到中国科学院在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国家筹建的20个顶级的国家实验室中,安徽有三个,仅次于北京。


包公破案

这个历史问题,作为河南人不想提,心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