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大巴山腹地保境安民的“利民馬幫”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土匪坐山為王,豪強大族壯大自身實力招兵買馬在各自的一畝三分地裡打著保境安民實則欺壓良善過著山高皇帝遠的土皇帝般的生活,受苦受難的還是普通百姓,誰會在乎普通民眾的死活。俗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有槍就是草頭王,歷朝歷代皆是如此。亂世出梟雄,沒得吃沒得穿只有壯著膽子不畏生死揭竿而起才有可能打出一片天地,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陳勝說過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不知道喚醒了多少亂世英豪,為此前仆後繼,有的血流疆場,有的馬革裹屍,有的成王,有的敗寇,至少他們敢於面對敢於拼搏........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各黨派各自為政,土匪橫行,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讓本就疲敝不堪屍橫遍野的中華大地更是雪上加霜,勞苦大眾艱難的生活著,各行各業的人為了生計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古時道路不通交通不便,到處都是羊腸小道曲折迂迴,物資運輸極為不便,“馬幫”就成了解決人們解決物資運輸和轉移的唯一途徑,在各地三五成群趕著馬匹在山道馬路上運送各種物資的“馬幫絡繹不絕。

為了生存,為了貿易獲利,馬幫們幾乎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這種冒險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意上的冒險。馬幫大多活動在現代商業社會遠未成熟的時期,法律不僅不完善,在許多地區簡直形同虛設,馬幫要做的每一筆生意,都有著極大的風險,加上政治局勢的極不穩定,更增加了這種風險。有的人固然因為馬幫貿易而興家發財,但更多的人幹了一輩子甚至幾輩子,仍然一無所有。二是面對嚴峻的大自然的冒險。馬幫運行的茶馬古道各條線路,自然環境都異常危險艱苦,風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獸毒蟲,瘟疫疾病,隨時隨地都能置馬幫於死地。絕大部分時間的野外生活,對任何一個趕馬人和馬鍋頭都是嚴峻的考驗。不知有多少趕馬人和馬鍋頭就這樣棄屍荒野,死於異國他鄉,有時甚至連收屍的人都沒有。三是土匪強盜的威脅。當時的西南地區,土匪強盜十分猖獗,儘管馬幫都是全副武裝,但仍不時遭到土匪強盜的襲擊,死人損貨的事時有發生。這種種特殊的生存境況,決定並造就了馬幫的冒險精神。

幹馬幫就等於冒險,就等於拎著腦袋找飯碗。只要走上了馬幫路,就等於立了軍令狀,是死是活,是找錢發財還是血本無歸,全靠馬幫自己的運氣和能耐了。在過去,眾所公認,無論在西南哪個地方,能幹馬幫的都是些勇敢的人,是些意志堅定、能力高超的人。對要生存、要發展的馬幫來說,冒險並不僅僅是拿生命財產作孤注一擲,而是需要非凡的膽識、堅韌的毅力、勇敢的氣魄和卓越的智慧等等一系列美德

馬幫,有專業幫和拼夥幫之分。專業幫多系一單獨私家長期經營的馬幫;拼夥幫由兩個以上不大的馬幫合夥組成,屬短期性質。在這個神秘的群體中,有規矩、有禁忌。俗話說“行船走馬三分命”,此話乍一聽有些毛骨悚然,但也表明馬幫生涯的艱辛險惡,產生禁忌這亦就不難理解了。禁忌一般指語言說話和行為動作兩個方面,族別不同,禁忌也不同。

馬幫吃飯有規矩,馬幫歇梢後,先是為馬添料加草,讓馬先食,然後人才做自己吃的,以示對馬的關愛崇敬,體現先“人”後已的精神。馬隊朝哪個方向走,生火做飯的鍋樁尖必須正對這一方向,燒柴必須一順,切忌燒對頭柴。開飯時,馬鍋頭坐在飯鑼鍋正對面,面對要走的方向。大鍋頭第一個添飯,添飯時平平地稱添最上面一層,忌諱挖一深洞。添完飯,勺子要平放,切忌翻過來。吃飯吃得快的人只需洗自己的筷子,最後歇碗者要洗碗洗鑼鍋,鑼鍋不能翻撲,翻了就是犯諱。

馬幫在路上,大部分時間過的是野營露宿的生活。一般天一發亮就爬起來從山上找回騾馬,給它們喂料,然後上馱子上路。中午開一次“梢”。“開梢”就是吃午飯的意思,也就是打個酥油茶,揉一點糌粑吃。當天色昏暗下來的時候,馬幫都要盡力趕到他們必須到達的“窩子”,在那裡才好“開亮”。開亮就是露營。他們要在天黑前埋好鑼鍋燒好飯,卸完馱子,搭好帳篷。每天的打野開亮,都由大家分工合作,找柴的找柴,做飯的做飯,搭帳篷的搭帳篷,洗碗的洗碗,而且是輪流著做,以免不公平。無論是誰,凡是不小心犯了以上忌諱,就要挨一頓數落,還要出錢請客打牙祭,嚴重的就逐出馬幫。

在民國年間位於巴山腹地的鹽場鎮也有一隻數十人組成的專業馬幫,這支馬幫主要靠騾馬運輸茶葉和鹽巴及山貨為主,因為他們所在的巴山腹地“鹽場鎮”盛產茶葉和鹽巴,民國年間“鹽場鎮“

民國時期大巴山腹地保境安民的“利民馬幫”

陝南鎮巴鹽場鎮

由於地處萬山群眾,交通不便物質極端匱乏老百姓生活困苦,馬幫便成了他們往外界販賣茶葉,鹽巴,山貨的唯一途徑,馬幫為首的是一個身高體壯武藝高強背上上背一把大刀的好漢名叫“李國龍”。這李國龍生於清光緒年間早年在家習文練武,在當地頗有人望,當地人多願跟隨,他看到鄉民生活困苦,鹽巴茶葉又販賣不出山就和當地士紳族老商議決心成立一支屬於“鹽場” 人自己的馬幫隊伍,把鹽場的鹽巴,茶葉,山貨等販賣到四川,關中等地去已解決相親門的生計問題,此議一出有反對的亦有贊成的,不過最後反對的人只有一小部分,最後在李國龍的牽頭下成立了“鹽場鎮”第一支馬幫隊伍也是最後一支馬幫隊伍“利民”馬幫。

“利民”馬幫成立後這李國龍帶領著馬幫穿梭於巴山蜀水秦嶺之間源源不斷的將山裡的特產販賣到山外,換回了大批山裡奇缺的藥品,糧食,布匹,等等物質。漸漸的老百姓日子一天一體的好過了,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身處民國亂世軍閥各自為政,土匪打家劫舍這巴山腹地山大溝深也不能倖免,素有“巴山魔王”的土匪王三春在這時流竄至鹽場鎮,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了能夠保境安民“利民”馬幫在李國龍的帶領下與窮兇極惡的王三春匪眾展開鬥智鬥勇,最後在老百姓的幫助下才把土匪趕出了鹽場鎮。從此這利民馬幫多了一項新的任務就是保境安民,大家明白亂世只有靠自己,於是利民馬幫從山外購買了大批武器彈藥開始擴充自身的實力的同事又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在李國龍的帶領下“鹽場鎮”再為受過土匪襲擾直到新中國成立,陝南解放,李國龍率領所轄的馬幫隊伍當時已更名為“鹽場人民自衛隊”投誠人民解放軍。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社會治安良好,利民馬幫不久就被人民政府解散,各自回家生產種田。

民國時期大巴山腹地保境安民的“利民馬幫”

民國時期大巴山腹地保境安民的“利民馬幫”

民國時期大巴山腹地保境安民的“利民馬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