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死於莫須有?清朝專家為秦檜翻案:必須有!”,你怎麼看?

用戶65039531470

清朝滿人自詡為金代後人,前身為後金,在這個背景下,對於這個阻撓了金國殺過長江的岳飛,當然是恨之入骨。為秦檜翻案,只是為了證明金國是中原正統,在這種思想路線下,清朝的一些專家罵岳飛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岳飛出身農家,早年投身王彥軍中,私率部下數百人在無糧草和亂軍的情況下一直在金軍包圍下一直殺到太行山下。後又在江陰配合韓世忠大破金軍,並在之後的數次北伐中所向披靡,是整個宋代最能征慣戰的將帥。但是,良將卻生不逢時,卻遇到國君奸臣,空有殺敵還京的抱負,最後卻死於奸臣之手,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有很多人不明白,趙構為什麼在軍力和金國不相上下甚至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反而要把戰力最強的岳飛處死。那是因為,自神宗以來,得益於檀淵之盟,讓北宋得以歌舞昇平,紙醉金迷。這期間宋代皇家和土大夫階層都患上了嚴重的畏戰思安症,王安石之後的宰相都是抱著能不打就不打的思想,竭力打壓武將。

這樣的思想在趙構身上體現得更為強烈,他想再來一次像檀淵之盟那樣的和平年代,中心思想是以戰促和,兩次北伐都是為了取得談判桌上的籌碼,既想打,更想和。誰知道岳飛把金國打得太狠,不配合趙構演戲。金國人於是就給趙構施壓,趙構果然上當。在金國的代言人秦檜的慫恿下,用莫須有的罪名把打金國人最狠的岳飛處死。


&嶽武穆像

於是,岳飛就死在趙構和秦檜的和平的夢想中,結果,金國在聽說岳飛被處死、韓世忠被剝奪軍權之後,又繼續進攻南宋,讓趙構的和平夢想徹底被金國人狠狠打臉。幸好南宋有長江天險,金軍始終沒能突破,讓南宋得以一直苟延殘喘。


風雲說收藏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但必須強調,岳飛不是死於“莫須有”。

莫須有這個說法,來自宋史中嶽飛的本傳。

在本傳中,是這麼寫的: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其實這裡說得很明確了,韓世忠問,岳飛謀反的事情到底怎麼回事?

秦檜回答,岳雲與張憲寫信往來,謀劃逆反的證據“雖不明”,但這個事情可能有。

莫須有中的莫須,是一個宋代固定用語,宋代文獻中極為多見。

宦者梁師成自抱前後結約文牘於上前,上顧師成曰:“北事之起,他人皆誤我,獨太師首尾道不是。今至此,莫須問他否?”師成迫上耳密奏久之,上遂默然而止。

---鐵圍山叢談

範至都堂,具道昨日宣諭之說,呂相語之曰:‘便歸矣,莫且勉為朝廷行。’範懇甚切至,既去,呂相曰:‘

莫須別商量。’師樸欲以韓玉汝、蘇子由欲以範堯夫,呂相欲以苗授,又欲以劉舜卿。

---長編

許將、蔡卞對臣亦以為當罷。卞又云:“章惇不曾商量,是立談間復了劉何差遣。”上曰:“莫須曾商量。”

--同書

這裡的“莫須”都是表示的推測語氣,表示說“應該”“可能”的含義。分別理解為“ 是不是該去問問太師?”,“是不是再商量商量?”。“應該曾經討論過吧?”。

正因為體現的是這種推測的不確定態度,所以韓世忠才會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就是說,“你用這種推測又沒有實際證據的東西,能說服天下嗎?”

事實上,由於誣告岳飛、岳雲、張憲勾結在一起,謀劃逆反的證據,根本就不存在,當時詔獄的主審何鑄(御史中丞)就曾對秦檜表示疑慮,認為沒有證據做這種判決,不能服人心

秦檜由此對何鑄不滿,將其外放,並安排了另外一位主審。但對何鑄的這個意見,從技術上他還是接受了。

因此,最終岳飛被誣證斷案嚴肅處理的罪名是“紹興十一年救援淮西不力”。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清代學者認為莫須有應是必須有,有沒有依據呢?

應該來說,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根據清代收藏的宋學士院版文獻(抄本),同文中此處文字不是莫須有,而是必須有。

此外,清代編寫的《宋人軼事彙編》中,同一條目文字,也是必須有,而不是莫須有。

因此,在清代還有一些文獻的版本不同,這個地方文字不是莫須有而是必須有,應該來說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但無論是必須,還是莫須,需要說清楚的是:

岳飛不是以謀反的罪名被殺的!因為這個罪名在技術上根本扣不上去,既無人證,也無物證。他是以“救援淮西不力”的罪名被嚴肅處理的。


經略幽燕我童貫

翻看了下邊許多人的回答,覺得非常有意思。

有人說,岳飛就是一個無能的將領,宋高宗趙構,把宋朝的主要兵力交給他。岳飛卻從來都是畏敵不前,臨陣逃跑,所以宋高宗才殺了他。

我也不知道有這種說法的人拿出來的史料是從哪裡來的?有什麼依據?

然而這裡邊卻充滿了矛盾和不符合情理的地方。

既然岳飛如此無能,宋高宗趙構為什麼會將南宋的主要兵力交給他呢?

如果你喜歡研究軍事,就能想起韓信的一種說法:每個人能統領軍隊的數量是不同的。劉邦大概能領到10萬人,韓信本人則多多益善。

如果翻開歷史書,我們就能發現,一些無能的將領領導幾十萬人最後被幾萬人打敗,並不是少數現象。甚至發生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的現象。

南宋的兵力本來就談不上非常之多,經不起浪費。宋高宗趙構能把宋朝的主要兵力,交給岳飛去指揮,說明岳飛一定有過人之處,至少他還有能力和威信能夠鎮得住這些軍隊和將領。

有人說中興十三功,岳飛都沒有參加。那我倒是想問一句,岳飛是怎麼樣打到河南洛陽和開封的?你要知道這些地方已經非常接近金國的核心區域,難道岳飛是在逃跑的路上跑錯了方向,才稀裡糊塗到了這些地方嗎?

說這些話的人明顯是在胡說八道,岳飛的老家就在黃河的北岸湯陰。我相信作為一個軍事將領,黃河兩岸的地形,岳飛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不至於鬧這麼大笑話。

不管岳飛是以什麼樣的名義被被處死的,這都是南宋的重大損失,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至少我們可以說,北宋有那麼多人都投向了金國,而岳飛至始至終都在抗金。

還有人說,岳飛被處死的根本原因是救援淮西不力,罪該萬死。

說這句話的人根本就沒有軍事常識,如果抗戰時,中國的軍隊都衝上去和日本人拼了,沒多久就會拼光,中國也就被日本人佔領了。

只知道和別人拼勇鬥狠,不過是匹夫之勇。這種人是沒有辦法擔任最高軍事將領的。

孫子兵法13篇是軍事戰略著作,他告訴我們:哪些仗可以打,哪些仗不可以打。哪些條件是有利因素,哪些條件是不利因素,如何利用?

就算自己兵力非常強大,也要講究損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岳飛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軍事將領,他對形勢有自己的判斷。南宋的軍隊在有些條件下,並不是金兵的對手,因此沒有必要全軍壓上,造成無謂的犧牲。

在有利的條件下,儘可能多的消滅敵人,在不利的條件下,儘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才是一個成熟的軍事將領應該做的事。我相信岳飛也是這樣考慮的,也是這樣做的。

岳飛之死是宋朝君臣合作的結果,是他自己小算盤打的響的結果,更是宋朝人的悲哀,這個事實是塗抹不掉的。


新知傳習閣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中興小紀》、《宋史全文》等宋代資料記載,岳飛就一貪生怕死,畏金如虎的節度使而已。

所以靠投降的土匪為主力的岳飛去打敗金國,和天方夜譚一樣。

岳飛帶兵1130年到1141年期間,南宋和金主力對抗的戰役,岳飛是唯一一個都沒參加的。(和尚原,仙人關,大儀鎮,大散關,黃天蕩,淮西戰役,順昌保衛戰)。

1140年金兀朮領十萬兵,分四路進攻南宋,西線一萬多和吳家軍對峙,東線一萬多和韓世忠對峙,主力六萬進逼順昌,高宗下命當時最精銳的岳飛領軍支援順昌 ,因為順昌的地形很可能要和金主力打野戰,可見高宗對岳飛的期望還是高的,結果劉錡苦戰兩個多月,擊敗金主力,都沒等來岳飛。等劉錡,韓世忠,吳璘苦戰兩個多月,擊敗金主力,岳飛才跑去偃城打金兵最小一支偏師。還好劉琦神勇,擊敗金兵後,又去幫讓金兵打的潰不成軍的岳飛(楊再興戰死,由於指揮混亂張憲居然沒遇到金兵)。1141年淮西戰役,高宗也是讓岳飛帶領宋主力去斷金兵退路,岳飛離前線450裡就不敢前。張俊擊敗金兵後,因為宋軍主力岳飛沒在預定位置,張俊在追擊金兵途中中埋伏大敗。

1136年偽齊聯軍三十多萬,進攻南宋淮西,高宗也是讓張俊,岳飛去支援劉光世,劉光世果然逃跑了,而岳飛在高宗的命令催促下,幾十天才走了幾十裡,岳飛還沒到一半路,張俊八萬人獨力擊敗三十萬偽齊聯軍。這也是岳飛死罪之一(畏敵)。

紹興十一年正月,岳飛視朝廷十五次詔書而不理,不肯支援淮西戰場抗金,朝廷容忍了。

紹興十一年四月,岳飛竟然提出放棄淮西、山陽這一想法,這可把皇帝趙構惹火了。“上謂大臣曰:‘山陽要地,屏蔽淮東,無山陽則通泰不能固。敵來徑趨蘇、常,豈不搖動?其事甚明。比遣張俊、岳飛往彼措置戰守,二人登城行視,飛於眾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而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及是,飛自楚州歸,乃令卨論其罪,始有殺飛意矣!”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一》在岳飛遭到紀委調查的時候,岳飛手下大將都統張憲讓王貴,王浚舉報意圖投金。岳飛和張憲來往又密切,一個要投金,一個提議放棄淮西地區。是個皇帝都不會留這樣兩個人吧?

紹興十一年(1141)七月,万俟卨正式開始彈劾岳飛。“紹興十一年七月戊戌…右諫議大夫万俟卨言:‘樞宻副使岳飛議棄兩淮地,專守大江以南。且飛提重兵十餘萬,無橫草之勞,倡言棄兩淮以動朝廷,此不臣之漸也。’”《中興小紀·卷二十九》宋·熊克撰。宋代,諫議分為左、右諫議。左諫議任務是指出皇帝的不足之處,右諫議的任務是指出大臣的不足之處,這職務有點與現在的中紀委監督類似。

岳飛為他的輕率行為付出代價,御史接連彈劾岳飛,岳飛遭到降職,從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國防部副部長)降為節度使(相當於現在軍區司令員)。“甲戌,少保樞密副使岳飛復為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右諫議大夫万俟卨既劾飛罪,未報。御史中丞何鑄、殿中侍御史羅汝檝復交疏論之,大略謂:飛被旨起兵,則略至龍、舒而不進;銜命出使,則欲棄山陽而不守。以飛平日不應至是,豈非忠衰於君邪?自登樞密鬱鬱不樂,日謀引去,嘗對人言,此官職數年前執政欲除某,而某不願為者,妄自尊大,略無忌憚。近嘗倡言山陽之不可守,軍民揺惑,使飛言遂行,則幾失山陽,後雖斬飛何益?伏祈速賜處分,俾就閒祠,以為不忠之戒。卨章四上又録其副示之飛乃丐免故有是命。”《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一》

中興十三戰功是孝宗時期評定的,孝宗已經是對岳飛最好的皇帝了。他為岳飛平反肯定是想往好的說岳飛,結果真是沒有什麼戰功可以表彰岳飛。所以中興十三戰功裡沒岳飛。

讓丞相,讓御史,讓樞密使跪節度使,也恐怕只有明朝的太監,心理才能如此變態。簡直是對國家法律的公然褻瀆。

打假從抗日英雄張學良,民族英雄岳飛做起。

其實從民國時期,就有不少學者發現岳飛的造假。是日本人打進來,中華需要英雄,所以硬壓下去了。

第一句,“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此句話最早見於岳珂《金陀稡編·卷九》,在宋時代的史料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宋史全文》、《中興小紀》等等任何資料中,並沒有記載這句話。岳珂是岳飛之孫,其說疑為吹其爺爺而編的,不可靠;再說孤證不立,故此說與史無依據,不能採信。而且這句話說出來,是要被誅九族的。

第二句,金人叫岳飛為“嶽爺爺”

此說最早見於《金陀稡編》,其記載有多處:

1. “建炎三年已酉歲年二十七…烏珠趨臨安府…敵之籤軍涉其地者,皆相謂曰:‘嶽爺爺軍也。’爭來降附前後萬餘人”《金佗稡編·卷四》

此段文字記載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之事。岳飛為杜充將,防守長江天險馬家渡,竟然擅自逃跑,直跑到廣德、宜興一帶躲起來了,致使長江防線丟失,兀朮金軍五萬多人渡過長江徑直南下,一路暢通無阻,直逼高宗皇帝趙構從紹興逃至東海,當時南宋險些亡國。岳飛這一 逃跑將軍,金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完全不可能叫他爺爺;從另一方面說,金軍假如戰敗,也不可能叫打敗他的敵將稱為爺爺;再從年齡這一方面分析,當時岳飛才二十七歲,叫他爺爺豈不叫老了,即使古人結婚早,二十七歲做爺爺也不可能,也不會有人叫他爺爺。

2“.敵人籤軍經渉其地者,或問其威名,各相謂曰:‘嶽爺爺軍也。’爭來降附前後幾萬餘人”《金佗續編·卷二十八》

此段文字記載是建炎三年發生之事,與前一段屬重複記載,略微差別:前者指降附者萬餘人,後者竟變成了幾萬餘人。其實萬餘人這數字已大大虛構了,幾萬餘更不用說了,因這方面不是本篇要涉及的內容,不在揭露範圍。

3.“其後敵復分路渡淮,駐廬州界,上命王進援。烏珠聞之望風遽遁。既而,復窺濠州,王麾兵救之。敵方據濠自雄聞王至,又遁,夜逾淮不能軍,敵大畏服,不敢以名呼號之,為嶽爺爺。”《金佗續編·巻二十三》

此段文字記載是紹興十年(1141年)之事。宋代史料記載:金兵傾全國兵力南下淮西,宋軍也是傾全力防守。金軍行至柘皋被張俊、劉錡等宋軍打敗,金軍傷亡萬餘人,取得了柘皋大捷,金軍打退後,撤退到濠州,濠州王進被金軍包圍,張俊派楊沂中、王德等將火速救援,結果楊沂中反中了金軍埋伏,楊沂中本人僥倖被王德冒死求出,後來韓世忠軍隊趕到,金軍撤退到內地。此期間,趙構下了十七道詔書催促岳飛出兵支援,岳飛遲遲不肯出兵,擁兵自重,後來高宗親筆一道御札:“國家興亡,在卿此舉”,這樣在襄陽的岳飛軍隊才勉強了移動了三十里,遠遠不及淮西。

岳珂寫此段文字可以說恬不知恥到極點,太太荒唐了。岳飛在淮西之戰中一點戰功也沒有,文中竟然描寫成淮西之戰全是岳飛的功勞。如:金軍分路進攻淮西,岳飛進援淮西,兀朮聽到岳飛來後急忙望風逃跑。後來兀朮軍隊包圍濠州,聽到“嶽爺爺”軍隊又來了,連夜逃跑,金軍的軍隊在逃跑過程之中驚慌得不象軍隊了,金軍對岳飛既害怕又佩服,不敢稱呼他的名字,而稱他為“嶽爺爺”。

兀朮的具體年齡不詳,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兀朮年齡肯定比岳飛大,因當時兀朮是金國的元老輩了,而岳飛僅是南宋的後起之輩,年僅38歲。不知是兀朮等人叫岳飛為嶽爺爺,還是其他金軍將士叫岳飛為金爺爺,真實情況都不可能,岳珂真是算吹牛不打草稿,吹昏了頭。再說,岳飛軍隊遲遲不肯出兵,與兀朮軍隊相差遠著呢?談不上金軍聞風而逃,太誇張了。岳飛軍隊與兀朮軍根本沒有在淮西一戰,他的部隊也根本不是金軍的對手,自然也談不上金兀朮等將大畏服岳飛,更不可能稱岳飛為嶽爺爺。實際上金兵喊的爺爺是老英雄宗澤。

第三句,十二道金牌召回

《金佗稡編·卷三》“秦檜復請休兵觀釁,亟趣先臣退,一日而奉金牌者十有二。先臣奉詔,還自朱仙鎮將朝於在所。”

岳珂之文意是:紹興十年八月壬午(1141年9月24日),秦檜再次請求休兵觀察,急忙促使岳飛退兵,一天之中持金牌十二次,岳飛奉詔,就從朱仙鎮退軍到朝廷。

此段文字存在較多問題,主要問題是“金牌”指代概念不清,其次是與宋代其它史料記載不符。

先講講“金牌”的含義

金牌是宋代少數民族打仗調兵的信符。金國建立之初,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金國皇帝以金牌、銀牌、木牌分軍隊級別,是金國皇帝指揮軍隊的信符。

《金史卷·百官四》記載:“収國二年(1116年)九月始制金牌,後又有銀牌,木牌之制。蓋金牌以授萬戸,銀牌以授明安,木牌則穆昆佛寧所佩者也。故國初與空名宣頭付軍帥以為功賞遞牌,即國初之信牌也。至皇統五年(1145年)三月,復更造金銀牌,其制皆不傳。”

對宋朝建國三百十九年時代分析,從沒有使用過金牌調動軍隊,因為宋代文字發達,詔書更能表達調軍之含義,不需以金牌調軍。故岳珂說朝廷奉金牌十二調動岳飛軍隊純屬謊言,因為宋朝皇帝從來不用金牌指揮軍隊。岳珂的前提錯了,後面的結論自然也錯了。

再說說南宋朝廷在杭州,岳飛軍隊在河南郾城、穎昌。雙方距離遠,朝廷派使者要渡過長江,無論步行或騎馬都要十來天,趙構在一天連續派十二名使者重複要岳飛撤軍,按時間算,一天之內四五十分鐘一次就要派使者到河南,可能嗎?為什麼其它資料沒有記載此事?金牌調動軍隊的具體時間、金牌內容、使者姓名等等都沒有表達,僅是一句空話。還有,高宗趙構讓岳飛守河南防金軍進攻,無任何理由讓他撤退,否則,河南失守,金軍南下,淮西不就危急了。從此分析,十二道金牌調動岳飛軍隊屬於虛構的,高宗趙構不可能這樣做。

再講講宋代史料對岳飛在紹興十年在河南撤軍的有關記載。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中興小紀》、《宋史全文》等宋代資料都記載岳飛是擅自撤軍的,並沒有朝廷下十二道金牌讓其撤退,內容大同小異。如:

“紹興十年秋七月…金人謀知飛孤軍無援,於是並兵以御飛,飛不能支。…壬午(1141年9月24日),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自郾城班師。飛旣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其下請還,飛亦以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後,乃宣言進兵深入,逮敵已遠,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鄉,旗靡轍亂,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

再說說岳飛撤退後,金人是如何看待此事的?

《金史·張通古傳》:“未幾,詔宗弼復取河南。通古請先行至汴諭之,比至汴,宋人巳去矣。或謂通古曰:‘宋人先退詐也,今聞將自許宿來襲我。’通古曰:‘南人宣言來者正所以走耳。’乃使人覘之,宋人果潰去。宗弼撫髀笑曰:‘誰謂書生不能曉兵事哉!’”

兀朮撫髀嘲笑什麼?嘲笑岳飛軍隊的無能!嘲笑岳飛軍隊嘴巴上喊進攻,實際上逃跑?可見岳飛軍隊在兀朮眼裡,根本不放在心中。

再說岳飛軍隊是步兵為主,其部隊組成以當時收編土匪軍居多,要想靠這一支部隊打敗金軍,可能性沒有。金軍戰鬥力強,連滅遼國與北宋二個大國,岳飛軍隊與之作戰想收復黃龍的可能應該為零。當時岳飛軍隊守衛的河南還屬南宋的土地,岳飛軍隊想踏上金國土地的本領基本都達不到,如何收復黃龍?黃龍在長春農安縣,離岳飛軍隊遠著呢?岳飛軍隊戰敗逃回符合常理,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軍隊無論如何也構不成事實。岳珂說“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部隊”,純屬為了掩蓋岳飛軍隊逃回之劣跡而製造的謊言。

岳珂製造謊言的目的

岳珂製造謊言,主要為了二個目的:

一是替岳飛掩蓋逃跑之罪。

建炎三年十一月,岳飛守長江防線馬家渡在少量金軍面前擅自逃跑,一跑竟然跑到廣德與宜興躲起來,國難家仇竟然不顧,金軍直下建康、杭州、紹興、寧波,追趕高宗到東海,南宋瀕臨滅亡之危險。岳飛不派一兵一卒護駕,也不向高宗趙構報告軍情,自己在宜興過上了逍遙日子。岳飛之罪巨大,雖十死也不能免其罪。岳珂二名句:“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金軍佩服岳飛稱之為“嶽爺爺”,巧妙地掩蓋了岳飛不守馬家渡逃跑之宜興躲起來之罪行。

紹興十年七月,朝廷派岳飛軍隊防守河南。三個月時間不到,岳飛就丟了河南而逃回。為了推卸逃跑責任,岳珂竟然編造秦檜請求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那逃回的責任就是秦檜身上了。岳珂明把河南失守責任推給宰相秦檜,而實則把責任推到高宗趙構身上。其實,趙構對河南失守之事十分心疼,他當時在給岳飛詔書中說:河南失守“誠為之可惜”。更荒唐之事,岳珂還繼續編造謊言,岳飛軍隊不被趙構召回,能“直搗黃龍”,即能打到吉林長春一帶。岳飛軍隊連河南本國土地都守不住,何以觸及金國土地,更不可能打到相距數千裡吉林長春農安縣黃龍府。由此可見,岳珂製造“十二道金牌”謊言,可把不守河南擅自逃跑之責任推向皇帝趙構、宰相秦檜,而岳飛卻披上了光環,假如趙構、秦檜不發十二道金牌,他的部隊還可直搗黃龍!

二是替岳飛偽造戰功

建炎三年十一月,岳飛逃跑後,不管朝廷存亡與民族危急,直接在宜興做了土匪。岳珂虛構“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六戰六捷”等謊言,這樣一來,岳飛馬家渡擅自扼守長江防線逃跑不僅無罪,相反還功勞還是大大的。

紹興十一年正月,金軍傾全國軍力南下淮西,張俊、劉錡等將在柘皋打敗了金軍,韓世忠的援軍到了,唯獨岳飛軍隊沒有到。高宗連發十七道詔書催命岳飛支援,岳飛不予理睬,後來岳飛在高宗強大壓力之下,其軍隊勉強移動了三十里。按理,岳飛一點戰功也沒有,有罪是肯定的。但岳珂《金陀稡編》進行了虛構情節,脫離現實的記載:一聲“嶽爺爺”來了,金軍全跑完了。按岳珂此記載的觀點,岳飛自然是在淮西之戰中戰功居第一了。

現在的嶽吹們比以前的有過之而無不及,1140年居然意淫出有五六十萬金兵來讓岳飛破。金國六萬鐵騎就橫掃遼國和北宋,比北宋還弱小的南宋居然抗的住六七十萬金國鐵騎?1130年才來了五萬金兵就把高宗從紹興追到福建東海,金兀朮要不是沒大船,南宋就滅了。1136年才三十萬偽齊聯軍就嚇的岳飛,行動“遲緩”。1141年才來了十萬就嚇的岳飛,離前線還450裡就不敢前。真五十萬金鐵騎,能把岳飛嚇死,還破?


曉風2016

首先,高宗並不是昏君,算箇中興之主,這個問題已經史學界共識了,不討論。其次,這麼多年總有人說趙構殺岳飛是因為要迎回二聖,也是夠了。且不說趙構極其孝順,絕不可能不顧親爹死活,何況親媽他更得要,能光把媽要回來不要爹嗎?那他這個皇帝也別當了。所以從南宋穩定以後,高宗一直在求金國放回爹媽,到最後只有媽活著回來了。再者,徽宗被擄不久就掛了,就算活著,以他的秉性死活也不會再要皇位,欽宗那個人更慫,怎麼可能威脅高宗,要知道南宋這幫大官都是擁立高宗才上位的,欽宗回來就是個太上皇養老而已。說回到岳飛,一開始確實喊過迎回二聖的口號,當時絕對是政治正確,孝道是必須有的,皇帝也得喊。但真正到了後期,岳飛根本不提了,因為他也是高宗提拔起來的,兵權是高宗給的,一度非常倚重,他幹嘛要給自己找不痛快。岳飛的悲劇,一則是太矯情,跟皇帝賽臉,一言不合就撂挑子,還得皇帝一再去請,皇帝忍了很久了。二則是他發表儲君選立的言論,犯了皇家大忌。最最要命的,是跟國家的大政方針背離,現在越來越多的史學家認為當時的形勢下,能保住劃江分治已經很好了,雙方達成一個戰略平衡。南宋並不比東晉厲害,南渡的政權歷史上就沒有能恢復中原的,南宋能有150年氣運,熬死了金國和西夏,不能說做的不好,要知道歷史上超過100年的政權並不多。所以,岳飛要北伐,在大義上是對的,但完全背離了國家的大方向,而且很難說北伐的結局會怎樣,搞不好就是連半壁江山都沒了,他不死誰死呢?


小二哥1217

首先要鬧清楚岳飛死於什麼罪名,給他按的罪名是否可以令天下人信服。莫須有是同情岳飛的人過度強調的結果,這個不是岳飛被害的罪名,岳飛當年被殺,是有宣判書的,罪名非常清楚,只是人們在故意迴避,因為按照那個判決書,在古代法律框架下,岳飛死的一點都不寃。這樣就不能突出岳飛之冤,不能突出秦會之奸險。是典型的春秋筆法。

法寺稱:“《律》:‘臨軍征討,稽期三日者,斬。及指斥乘輿,情理相切要害者,斬,系重罪。其岳飛,合依斬刑私罪上定斷:合決重杖處死。”

再清楚不過了,史書字字俱在,清楚明瞭,但普通人很少知道,到是和岳飛之死完全不相關的莫須人盡皆知,這個絕不是偶然,這是人為選擇的結果。

兩項罪名都是死罪,臨軍征討,軍委的命令你都不聽,而且還不止一次,據史書記載,連續九次甚至派專人崔岳飛都沒有奉命。這可以殺幾次頭了,指斥乘輿的罪名在唐朝就已經有了,乘輿就是皇帝的馬車,指著皇帝的馬車拐彎罵皇帝,就叫指斥乘輿。在古代屬於十惡不赦的範疇,屬於大不敬,就算大赦天下也不再赦免之列。可見這個罪名的嚴重性。

那岳飛是不是死得不冤?寃,非常的寃,因為這兩項罪名都不是殺岳飛的真正原因,這兩項罪名都屬於可有可無的東西,不追究,什麼事都沒有,如果上綱上線,那就是死罪。岳飛之死絕不是因為淮西戰場上違抗調令,這樣的事在古代並不少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皇帝對你沒有想法,這個就可以輕描淡寫過去,什麼事都沒有。指斥乘輿就更不用說了,岳飛只是抱怨幾句皇帝的決策不明,這在君臣關係和諧時根本就不算事,在宋朝政治制度是非常開明的,給皇帝提意見,對皇帝的一些做法看不慣上書的經常有,比岳飛過分的人多了去了,皇帝不但不會怪罪,有時還要誇讚幾句耿直敢言。

所以岳飛的死和這兩項罪名根本無關,趙構和秦檜要除掉他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個罪名只是為了處死岳飛找的兩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過這兩個理由足可以是岳飛百口莫辯,甚至後世同情岳飛的人也對這個罪名無可奈何,找不出漏洞,只能故意迴避這個問題,然後去過度渲染莫須有這個和岳飛死完全不沾邊,甚至都成為不了罪名的名詞。


山野論史

對這個問題,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看法,請大家指正!

首先,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會是清朝的專家。而不是其他明朝或者明國時期的專家?我認為這是受到清政府指使的一部分文人乾的。因為岳飛反抗的是金朝,清政府就是金朝後裔建立的,努爾哈赤時期稱後金。


岳飛如果在清政府時期被定為名族英雄,那對於清政府來說是不利的。岳飛怎樣就不是名族英雄了?只有把他的死變成不冤枉,是因為岳飛打仗不得力,死得其所的時候就可以了。所以清政府希望這樣的專家存在,並把歷史上的問題搞顛倒了。

再一個,從技術層面上說,歷史文獻中一個字的改動,意義就大不一樣了。大面積的改動或者改變歷史文獻,操作起來很難,而且不會被當時的學著認可。考證出一個字不一樣,這就很難說人家的是錯的。所以,他們就把“莫須有”考證成“必須有”,這樣全文意思因一個字的改動而變化,還會得到學界和統治者的認可!一舉兩得,誰都高興。




不過,現在我們的學著還是不認他們的賬。對岳飛的死,公認的就是被秦檜所誣陷。而不是像親政府一樣,混淆視聽。綜上,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就是,統治階級的利益決定了,清朝會出現這種事情!


三世皈依

我承認現在有很多的翻案風,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壞事。在以往我們的歷史學中,注重人而輕視事,並將人臉譜化。好人做好事,要效仿,壞人做壞事,要杜絕。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相同的歷史事件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得到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們應該注重事,而輕視人。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歷史給我們學習的應該是事件,而不應該是人物。歷史之所以要學習,是學習事件的經驗教訓,學習事件的背景,學習事件在該背景下的邏輯關係,所以拋開背景學歷史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歷史成就也好,歷史悲劇也罷,我們要理清的是事件與背景背後的邏輯。

好了,回到正題。標題所問包含三個問題。岳飛是不是忠臣?秦檜是不是奸臣?應該說還加一個趙構是不是昏君?前兩個好回答,岳飛是忠臣,民族英雄,這一點毋庸置疑。秦檜是奸臣,這一點不要說現在,就是在秦檜所處的時代也是有定論的。既然岳飛是忠臣,秦檜是奸臣,那趙構支持秦檜謀害岳飛是不是昏君?我的答案,不是。

岳飛的英勇事蹟我這裡不多說,什麼朱仙鎮大捷,智破金兀朮的柺子馬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這裡我談談殺死岳飛的一個個黑手。

第一,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文化。

宋朝立國不正,源頭就是趙匡胤武將篡位,所以有後來的杯酒釋兵權。無論是理念還是事實,文官都死死壓武將一頭,更重要的是,防範武將謀反是宋朝第一大事,第一個犧牲品不是岳飛,而是狄青。而岳飛政治上的後知後覺是更甚於狄青的。

歷史上的岳飛既是一個好學習、不擾民、得軍心的人,也是一個不好色、不愛錢、不貪財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給他,被岳飛退回;年輕時岳飛喜歡喝酒,皇上勸了他一次,他從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給他蓋房子,他不要,並且說:“敵未滅,何以家為?”這樣一個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產、不怕死的人,圖的是什麼呢?難道圖我的江山?這讓宋高宗趙構心裡犯嘀咕。在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下,只容得住貪財好色糊塗蟲似的將領,可決不許任何將領有知識有志趣得民心得軍心。


像岳飛這樣的人,無論是宋代哪一個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處南宋草創之際,顧慮危疑,對岳飛更是不能相容的。因為岳飛的為人行事有許多優點,而這些優點都為宋高宗不願武臣具有的,於是他的優點便成為他的死因。縱無秦檜,岳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我們與其痛罵秦檜,還不如詛咒宋代的傳統政策,並譴責宋高宗的自壞長城。

第二,淮西事變是岳飛被害的重大伏筆。

朝廷採用宰相張浚的意見,讓文官呂祉接管了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部隊。他的部將後來在要求歸岳飛節制而不得的情況下,發生譁變,殺了呂祉,率領全軍五萬多人集體叛變,投降了偽齊。淮西事變,不但攪亂了北伐大計,而且改變了敵我態勢和力量對比,北伐收復中原在趙構看來是不行了,急令岳飛轉入防禦,保住長江防線。 淮西事變,使趙構認識到這些軍隊和他們的首腦是不可靠的,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但實質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還是私家軍隊。要不,老百姓為什麼叫他們作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劉家軍?沒有一支皇家軍?四大主力軍全是這些首領們自己拉扯出來拼殺出來的部隊,這些兵將只認多少年來帶領他們出生入死的首領,而不怎麼認朝廷的。如果再來一次“淮西事變”,甚至回過頭來打朝廷,該如何是好呀?當務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頓軍制,把這些軍隊變成真正的皇家軍隊!但要整軍,就不能打仗;要不打仗,就只有和談。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作為趙構而言,頭等大事不是北伐,而是整頓軍制,但岳飛的迎回二帝在趙構眼中就是不肯放棄軍權的藉口。

一個武將,一個有著完整軍事班底的武將,一個有著岳家軍的稱號,麾下十萬精銳部隊,且受百姓愛戴的武將,一個私德無懈可擊,不貪財,不好色,沒有缺點的武將。你為什麼這麼優秀?你有沒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負?你有沒有想過將這個天下取而代之?

當這種想法冒上趙構的心頭,岳飛的死就成了定局。秦檜?狗腿子而已。狗腿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仗勢欺人,趙構要秦檜咬岳飛,他咬得理直氣壯,心安理得。所以莫須有三個字的解釋,應該是理直氣壯地回韓世忠,難道沒有嗎?

在最後我想說一下迎回二帝到底是不是對趙構皇位有重大沖擊。我的想法是看誰迎回,怎麼迎回。如果是金人放回來,那沒有威脅,整個南宋是趙構保留下來的,大多數大臣都是趙構的班底,二帝即使回國也只能閒賦,給個太上皇的封號圈養起來。但如果是岳飛迎回就可大可小了,岳飛既可以聽趙構的命令,也可以聽二帝的命令,甚至野心大點,讓二帝做傀儡,帶著軍隊大搖大擺回來逼迫趙構退位,改朝換代。主動權就全在岳飛的手中了。

所以岳飛提出的直搗黃龍,迎回二帝,在趙構心中,就是謀反的標誌,就是岳飛的催命符。


雲在藍天8480

自1644年清軍入關問鼎中原後,就掀起了一股“秦檜翻案風”,代表人物即編撰《資治通鑑後編》的徐乾學、參與編修《明史》的朱彝尊、編撰《資治通鑑考異》的畢沅及著有《癸巳存稿》的俞正燮,這幾個人都是清朝皇帝的紅人,都曾因為按照皇帝的意思修史而飛黃騰達,成了達官顯宦。

為什麼元、明兩代沒有出現“秦檜翻案風”而單單清朝會出現?這個好理解,統治大清的滿族即兩宋時期金國女真人的後代,誰希望自己的祖先背上千古罵名永世不得翻身呢?


有人會問:殺岳飛是宋高宗和秦檜乾的,又不是金人殺的,與金國何干?這是典型的拋開原因只問結果的錯誤歷史觀。警察辦案,還要問下為什麼殺人、是主觀故意還是過失殺人呢,何況歷史!

岳飛一案,離不開宋金議和這個背景,當時金國提出議和的先決條件即必須殺岳飛和秦檜不能罷相。必須殺岳飛好理解,因為岳飛對金國的威脅太大了,金國給宋高宗的詔書上就明確說:“(岳飛)猛虎在山,雖不掌兵,亦足以強國。”為了議和,宋高宗殺岳飛是必然,這已經由不得他了


為什麼秦檜不能罷相?這就充分說明秦檜不僅僅是南宋宰相,他最主要的身份是金國在南宋的代理人,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皇帝無權罷免的宰相。宋高宗和秦檜名為君臣,實際是包工頭和工程監理這樣的監督與被監督關係!秦檜表面看是殺岳飛的執行者,實際他是監督者;宋高宗表面看是幕後主使,其實他才是執行者;真正的幕後主使,是金國!

弄清了歷史背景,我們再看宋高宗和秦檜給岳飛定的“罪名”:一是淮西兵敗的主要責任在於岳飛救援不力。秦檜指使監察御史万俟卨彈劾岳飛擁兵自重,在金兵進攻淮西時未能及時馳援、到戰場後又放棄陣地,迫使岳飛辭去樞密副使職務。二是誣陷岳飛謀反。秦檜授意樞密正使張俊脅迫岳飛部將王貴、王俊、傅選、董先四將,誣告岳飛心腹大將張憲想佔據襄陽發動兵變謀反,目的在於讓岳飛奪回兵權。


先看第一條罪狀:淮西戰役

1135年岳飛鎮壓洞庭湖鐘相楊麼農民軍後,將其改編為岳家軍並加緊訓練,以後岳飛軍一直著力經營金國南下的戰略重地湖北襄陽一線防務。1140~1141年,偽齊30萬大軍進攻淮西,劉琦、楊沂中、王德率部抗擊,取得藕塘大捷和柘皋大捷的勝利。偽齊向金國求救,駐軍於汴梁、洛陽一線的金兀朮發兵救援,此時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宋軍盲目出擊,貪功冒進的劉光世所部首先臨陣脫逃,部隊潰散,大部分投降偽齊,導致楊沂中所部兩翼屏障盡失,被合圍全殲。處在楊沂中後面的張俊所部和韓世忠水軍直接暴露在敵人鐵蹄之下,只能節節敗退。形勢危急,宋高宗連發十七道御札,要求岳飛率主力火速馳援。而岳飛則陳述了不宜進兵的理由:一是兀朮主力並未出戰,仍對襄陽防線虎視耽耽,此時如調走岳家軍主力赴江淮戰場,襄陽防線空虛,倘若兀朮乘虛而入突破襄陽防線,大宋危矣。二是淮西戰場以偽齊軍為主,加之水網縱橫,不利於騎兵快速突擊,金軍難有作為,宋軍穩守即可。三是襄陽防線尚未穩固,收編的洞庭湖楊麼農民軍也未訓練好戰鬥力不強,去也無益。但皇帝非要岳飛馳援淮西,岳飛只得遵命,但他一邊前進,一邊則留意襄陽防線。


後世歷代軍事家(包括毛主席、林彪、劉伯承等),都認為岳飛的策略是最正確的。然而我看過所有關於淮西之戰的貼子,就沒看到有人說岳飛走一步停一下是正確的,所有頭條評論都一邊倒地說岳飛不對,甚至有人給岳飛打了負分,還不如臨陣脫逃全軍潰散的劉光世,正是因為劉光世的潰敗,才導致了楊沂中被全殲,整個淮西全線慘敗。這就是真正的軍事家和頭條上不懂軍事的狗屁評論家的區別。

為什麼毛主席、林彪、劉伯承都說岳飛正確?想必大家不會忘記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淮海戰役劉伯承、陳毅、粟裕圍而不打,就等著蔣委員長從華中調兵來救,委員長果然中計,急調駐守湖北的黃維兵團開赴江淮戰場,結果被包了餃子。中野華野60萬大軍直撲長江,對面就是南京上海,為什麼停下了?因為敵人重兵佈防且解放軍不習水戰,江南水網密佈,不利於大兵團作戰。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戰略眼光,他命令還在京津地區的林彪四野百萬大軍,直撲敵人防守空虛的湖北,一舉突破長江天塹,一路沿江東進直撲江西、浙江,另一路往南一直打到海南島。和宋高宗一樣犯了相同錯誤的蔣介石此時才如夢方醒,但大勢已去。

調黃維兵團增援江淮,成為蔣介石軍事指揮生涯中最大的敗筆,直接導致國民黨在短短一個月內丟掉長江以南半壁江山。而毛主席則牢牢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下華中華南,對國民黨統治的南京上海等核心區域形成戰略合圍。而金兀朮讓偽齊舉全國之力伐宋,自己率金軍主力伺機突破江漢襄陽防線席捲全國,與毛主席戰略如出一轍,只不過兀朮命不好碰上了岳飛,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沒想到後來岳飛卻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同樣是從華中調兵增援江淮戰場,為什麼宋高宗沒有像蔣介石那樣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全靠了岳飛,他走一步停一下的策略,讓擁有鐵浮圖、柺子馬的金國王牌軍—兀朮重裝騎兵始終不敢輕舉妄動,兀朮想以江淮偽齊軍為誘餌引誘岳家軍奔赴江淮,然後他一舉突破襄陽防線席捲全中國的戰略圖謀自然也就宣告破產了


再看第二條罪狀:謀反

這個不值一駁,純粹是編造的。在韓世忠質問時,秦檜說:“岳飛給張憲寫信,雖然沒有證據,但這件事莫須有。”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個字,怎能叫天下人心服!”

很多人都很疑惑:岳飛蒙冤,為什麼岳家軍都見死不救?要知道,岳飛以是“謀反”的罪名被處死的,誰敢去救?你帶兵去救,這不恰恰坐實了“謀反”罪名成立嗎?牛皋就說了句“嶽樞密冤枉”,就被秦檜、張俊毒死了,血淋淋的事實擺在面前,誰敢去救?在古代,謀反是要誅滅九族的,人人得以誅之,誰有那麼大膽子?

岳飛以“謀反”罪名被殺,恰恰證明了秦檜的陰險歹毒,他給岳家軍挖了一個坑:如果岳家軍有人不服敢帶兵來救岳飛,那秦檜就拿到了岳飛謀反的證據:看看,我沒冤枉你吧,你的手下都帶兵打過來了,現在我可以發動全國合力消滅岳家軍,因為謀反者人人得而誅之!如果岳家軍不上套沒人帶兵來救岳飛,秦檜就會說:我說你謀反,你手下竟然沒人反對,這說明大家都認為你是謀反者,現在殺你還需要什麼證據嗎?早都沒這個必要了!



能忍即智

關於岳飛死於莫須有後世很多爭論,秦檜的意思岳飛也許有罪,可能有罪,皇帝要他死,我秦檜替皇帝辦亊,岳飛就必須死,有罪沒罪都要死,那麼高宗為什麼想要岳飛死呢?有人說是岳飛要高宗早立太子,干涉高宗家事,這個理由站不住腳,宋朝大臣可以無任何顧慮與皇帝討論各種亊,罵皇帝都不能治罪,為況立太子是國之根本沒什麼不對的,有人說岳飛要迎回二聖致高宗何地?這個理由也不對,高宗也算中興之君,手下文臣武將都是他提撥的,徽宗已死,真的迎回名聲很臭的欽宗他還會怕他翻天?實際真實原因只有一個,高宗要和迎回母親,金朝認為可以,必須殺掉堅決的主戰派岳飛才可以和,為什麼金朝只指岳飛一人呢?這時高宗手下可謂將星閃耀,除岳飛外有吳氐兄弟,劉琦,韓世忠,楊沂中等,因為諸將中除岳飛善攻,收復故土決心堅決,別的諸將都善守,愛打防守反擊,並堅決復從皇帝的命令,沒有直搗黃龍之心,所以南宋別看名將較多,只有岳飛一人是堅決的北伐派,而金人視岳飛為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一心求和想迎回母親的高宗不須任何理由都要殺岳飛,至於清人認為岳飛是必須有罪,是因為滿人認為與金女真人同宗,所以金人祖宗反對的我們也反對,實際上,滿人並非金女真人後代,金人風光時,滿人袓先還生活在冰天雪地過著魚獵生活,滿人祖先是從屬於金人的少數民族,並沒有跟著金人去享福,金滅亡時也未受牽連,是眀將李成梁扶持起來的,然後滿清為入主中原找理由,膀上金朝女真人為袓宗,祖宗恨的死敵岳飛他們也要反對,所以編出好多岳飛反對高宗必須死的理由,清人亂改史書搞文字獄是聞名的,所以不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