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于莫须有?清朝专家为秦桧翻案:必须有!”,你怎么看?

用户65039531470

清朝满人自诩为金代后人,前身为后金,在这个背景下,对于这个阻挠了金国杀过长江的岳飞,当然是恨之入骨。为秦桧翻案,只是为了证明金国是中原正统,在这种思想路线下,清朝的一些专家骂岳飞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岳飞出身农家,早年投身王彦军中,私率部下数百人在无粮草和乱军的情况下一直在金军包围下一直杀到太行山下。后又在江阴配合韩世忠大破金军,并在之后的数次北伐中所向披靡,是整个宋代最能征惯战的将帅。但是,良将却生不逢时,却遇到国君奸臣,空有杀敌还京的抱负,最后却死于奸臣之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有很多人不明白,赵构为什么在军力和金国不相上下甚至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反而要把战力最强的岳飞处死。那是因为,自神宗以来,得益于檀渊之盟,让北宋得以歌舞升平,纸醉金迷。这期间宋代皇家和土大夫阶层都患上了严重的畏战思安症,王安石之后的宰相都是抱着能不打就不打的思想,竭力打压武将。

这样的思想在赵构身上体现得更为强烈,他想再来一次像檀渊之盟那样的和平年代,中心思想是以战促和,两次北伐都是为了取得谈判桌上的筹码,既想打,更想和。谁知道岳飞把金国打得太狠,不配合赵构演戏。金国人于是就给赵构施压,赵构果然上当。在金国的代言人秦桧的怂恿下,用莫须有的罪名把打金国人最狠的岳飞处死。


&岳武穆像

于是,岳飞就死在赵构和秦桧的和平的梦想中,结果,金国在听说岳飞被处死、韩世忠被剥夺军权之后,又继续进攻南宋,让赵构的和平梦想彻底被金国人狠狠打脸。幸好南宋有长江天险,金军始终没能突破,让南宋得以一直苟延残喘。


风云说收藏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但必须强调,岳飞不是死于“莫须有”。

莫须有这个说法,来自宋史中岳飞的本传。

在本传中,是这么写的: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其实这里说得很明确了,韩世忠问,岳飞谋反的事情到底怎么回事?

秦桧回答,岳云与张宪写信往来,谋划逆反的证据“虽不明”,但这个事情可能有。

莫须有中的莫须,是一个宋代固定用语,宋代文献中极为多见。

宦者梁师成自抱前后结约文牍于上前,上顾师成曰:“北事之起,他人皆误我,独太师首尾道不是。今至此,莫须问他否?”师成迫上耳密奏久之,上遂默然而止。

---铁围山丛谈

范至都堂,具道昨日宣谕之说,吕相语之曰:‘便归矣,莫且勉为朝廷行。’范恳甚切至,既去,吕相曰:‘

莫须别商量。’师朴欲以韩玉汝、苏子由欲以范尧夫,吕相欲以苗授,又欲以刘舜卿。

---长编

许将、蔡卞对臣亦以为当罢。卞又云:“章惇不曾商量,是立谈间复了刘何差遣。”上曰:“莫须曾商量。”

--同书

这里的“莫须”都是表示的推测语气,表示说“应该”“可能”的含义。分别理解为“ 是不是该去问问太师?”,“是不是再商量商量?”。“应该曾经讨论过吧?”。

正因为体现的是这种推测的不确定态度,所以韩世忠才会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就是说,“你用这种推测又没有实际证据的东西,能说服天下吗?”

事实上,由于诬告岳飞、岳云、张宪勾结在一起,谋划逆反的证据,根本就不存在,当时诏狱的主审何铸(御史中丞)就曾对秦桧表示疑虑,认为没有证据做这种判决,不能服人心

秦桧由此对何铸不满,将其外放,并安排了另外一位主审。但对何铸的这个意见,从技术上他还是接受了。

因此,最终岳飞被诬证断案严肃处理的罪名是“绍兴十一年救援淮西不力”。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清代学者认为莫须有应是必须有,有没有依据呢?

应该来说,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根据清代收藏的宋学士院版文献(抄本),同文中此处文字不是莫须有,而是必须有。

此外,清代编写的《宋人轶事汇编》中,同一条目文字,也是必须有,而不是莫须有。

因此,在清代还有一些文献的版本不同,这个地方文字不是莫须有而是必须有,应该来说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但无论是必须,还是莫须,需要说清楚的是:

岳飞不是以谋反的罪名被杀的!因为这个罪名在技术上根本扣不上去,既无人证,也无物证。他是以“救援淮西不力”的罪名被严肃处理的。


经略幽燕我童贯

翻看了下边许多人的回答,觉得非常有意思。

有人说,岳飞就是一个无能的将领,宋高宗赵构,把宋朝的主要兵力交给他。岳飞却从来都是畏敌不前,临阵逃跑,所以宋高宗才杀了他。

我也不知道有这种说法的人拿出来的史料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依据?

然而这里边却充满了矛盾和不符合情理的地方。

既然岳飞如此无能,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会将南宋的主要兵力交给他呢?

如果你喜欢研究军事,就能想起韩信的一种说法:每个人能统领军队的数量是不同的。刘邦大概能领到10万人,韩信本人则多多益善。

如果翻开历史书,我们就能发现,一些无能的将领领导几十万人最后被几万人打败,并不是少数现象。甚至发生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的现象。

南宋的兵力本来就谈不上非常之多,经不起浪费。宋高宗赵构能把宋朝的主要兵力,交给岳飞去指挥,说明岳飞一定有过人之处,至少他还有能力和威信能够镇得住这些军队和将领。

有人说中兴十三功,岳飞都没有参加。那我倒是想问一句,岳飞是怎么样打到河南洛阳和开封的?你要知道这些地方已经非常接近金国的核心区域,难道岳飞是在逃跑的路上跑错了方向,才稀里糊涂到了这些地方吗?

说这些话的人明显是在胡说八道,岳飞的老家就在黄河的北岸汤阴。我相信作为一个军事将领,黄河两岸的地形,岳飞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不至于闹这么大笑话。

不管岳飞是以什么样的名义被被处死的,这都是南宋的重大损失,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至少我们可以说,北宋有那么多人都投向了金国,而岳飞至始至终都在抗金。

还有人说,岳飞被处死的根本原因是救援淮西不力,罪该万死。

说这句话的人根本就没有军事常识,如果抗战时,中国的军队都冲上去和日本人拼了,没多久就会拼光,中国也就被日本人占领了。

只知道和别人拼勇斗狠,不过是匹夫之勇。这种人是没有办法担任最高军事将领的。

孙子兵法13篇是军事战略著作,他告诉我们:哪些仗可以打,哪些仗不可以打。哪些条件是有利因素,哪些条件是不利因素,如何利用?

就算自己兵力非常强大,也要讲究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岳飞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他对形势有自己的判断。南宋的军队在有些条件下,并不是金兵的对手,因此没有必要全军压上,造成无谓的牺牲。

在有利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消灭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军事将领应该做的事。我相信岳飞也是这样考虑的,也是这样做的。

岳飞之死是宋朝君臣合作的结果,是他自己小算盘打的响的结果,更是宋朝人的悲哀,这个事实是涂抹不掉的。


新知传习阁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中兴小纪》、《宋史全文》等宋代资料记载,岳飞就一贪生怕死,畏金如虎的节度使而已。

所以靠投降的土匪为主力的岳飞去打败金国,和天方夜谭一样。

岳飞带兵1130年到1141年期间,南宋和金主力对抗的战役,岳飞是唯一一个都没参加的。(和尚原,仙人关,大仪镇,大散关,黄天荡,淮西战役,顺昌保卫战)。

1140年金兀术领十万兵,分四路进攻南宋,西线一万多和吴家军对峙,东线一万多和韩世忠对峙,主力六万进逼顺昌,高宗下命当时最精锐的岳飞领军支援顺昌 ,因为顺昌的地形很可能要和金主力打野战,可见高宗对岳飞的期望还是高的,结果刘锜苦战两个多月,击败金主力,都没等来岳飞。等刘锜,韩世忠,吴璘苦战两个多月,击败金主力,岳飞才跑去偃城打金兵最小一支偏师。还好刘琦神勇,击败金兵后,又去帮让金兵打的溃不成军的岳飞(杨再兴战死,由于指挥混乱张宪居然没遇到金兵)。1141年淮西战役,高宗也是让岳飞带领宋主力去断金兵退路,岳飞离前线450里就不敢前。张俊击败金兵后,因为宋军主力岳飞没在预定位置,张俊在追击金兵途中中埋伏大败。

1136年伪齐联军三十多万,进攻南宋淮西,高宗也是让张俊,岳飞去支援刘光世,刘光世果然逃跑了,而岳飞在高宗的命令催促下,几十天才走了几十里,岳飞还没到一半路,张俊八万人独力击败三十万伪齐联军。这也是岳飞死罪之一(畏敌)。

绍兴十一年正月,岳飞视朝廷十五次诏书而不理,不肯支援淮西战场抗金,朝廷容忍了。

绍兴十一年四月,岳飞竟然提出放弃淮西、山阳这一想法,这可把皇帝赵构惹火了。“上谓大臣曰:‘山阳要地,屏蔽淮东,无山阳则通泰不能固。敌来径趋苏、常,岂不摇动?其事甚明。比遣张俊、岳飞往彼措置战守,二人登城行视,飞于众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而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故其言如此。朕何赖焉。’…及是,飞自楚州归,乃令卨论其罪,始有杀飞意矣!”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一》在岳飞遭到纪委调查的时候,岳飞手下大将都统张宪让王贵,王浚举报意图投金。岳飞和张宪来往又密切,一个要投金,一个提议放弃淮西地区。是个皇帝都不会留这样两个人吧?

绍兴十一年(1141)七月,万俟卨正式开始弹劾岳飞。“绍兴十一年七月戊戌…右谏议大夫万俟卨言:‘枢宻副使岳飞议弃两淮地,专守大江以南。且飞提重兵十余万,无横草之劳,倡言弃两淮以动朝廷,此不臣之渐也。’”《中兴小纪·卷二十九》宋·熊克撰。宋代,谏议分为左、右谏议。左谏议任务是指出皇帝的不足之处,右谏议的任务是指出大臣的不足之处,这职务有点与现在的中纪委监督类似。

岳飞为他的轻率行为付出代价,御史接连弹劾岳飞,岳飞遭到降职,从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国防部副部长)降为节度使(相当于现在军区司令员)。“甲戌,少保枢密副使岳飞复为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右谏议大夫万俟卨既劾飞罪,未报。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檝复交疏论之,大略谓:飞被旨起兵,则略至龙、舒而不进;衔命出使,则欲弃山阳而不守。以飞平日不应至是,岂非忠衰于君邪?自登枢密郁郁不乐,日谋引去,尝对人言,此官职数年前执政欲除某,而某不愿为者,妄自尊大,略无忌惮。近尝倡言山阳之不可守,军民揺惑,使飞言遂行,则几失山阳,后虽斩飞何益?伏祈速赐处分,俾就闲祠,以为不忠之戒。卨章四上又録其副示之飞乃丐免故有是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一》

中兴十三战功是孝宗时期评定的,孝宗已经是对岳飞最好的皇帝了。他为岳飞平反肯定是想往好的说岳飞,结果真是没有什么战功可以表彰岳飞。所以中兴十三战功里没岳飞。

让丞相,让御史,让枢密使跪节度使,也恐怕只有明朝的太监,心理才能如此变态。简直是对国家法律的公然亵渎。

打假从抗日英雄张学良,民族英雄岳飞做起。

其实从民国时期,就有不少学者发现岳飞的造假。是日本人打进来,中华需要英雄,所以硬压下去了。

第一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此句话最早见于岳珂《金陀稡编·卷九》,在宋时代的史料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宋史全文》、《中兴小纪》等等任何资料中,并没有记载这句话。岳珂是岳飞之孙,其说疑为吹其爷爷而编的,不可靠;再说孤证不立,故此说与史无依据,不能采信。而且这句话说出来,是要被诛九族的。

第二句,金人叫岳飞为“岳爷爷”

此说最早见于《金陀稡编》,其记载有多处:

1. “建炎三年已酉岁年二十七…乌珠趋临安府…敌之签军涉其地者,皆相谓曰:‘岳爷爷军也。’争来降附前后万余人”《金佗稡编·卷四》

此段文字记载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之事。岳飞为杜充将,防守长江天险马家渡,竟然擅自逃跑,直跑到广德、宜兴一带躲起来了,致使长江防线丢失,兀术金军五万多人渡过长江径直南下,一路畅通无阻,直逼高宗皇帝赵构从绍兴逃至东海,当时南宋险些亡国。岳飞这一 逃跑将军,金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完全不可能叫他爷爷;从另一方面说,金军假如战败,也不可能叫打败他的敌将称为爷爷;再从年龄这一方面分析,当时岳飞才二十七岁,叫他爷爷岂不叫老了,即使古人结婚早,二十七岁做爷爷也不可能,也不会有人叫他爷爷。

2“.敌人签军经渉其地者,或问其威名,各相谓曰:‘岳爷爷军也。’争来降附前后几万余人”《金佗续编·卷二十八》

此段文字记载是建炎三年发生之事,与前一段属重复记载,略微差别:前者指降附者万余人,后者竟变成了几万余人。其实万余人这数字已大大虚构了,几万余更不用说了,因这方面不是本篇要涉及的内容,不在揭露范围。

3.“其后敌复分路渡淮,驻庐州界,上命王进援。乌珠闻之望风遽遁。既而,复窥濠州,王麾兵救之。敌方据濠自雄闻王至,又遁,夜逾淮不能军,敌大畏服,不敢以名呼号之,为岳爷爷。”《金佗续编·巻二十三》

此段文字记载是绍兴十年(1141年)之事。宋代史料记载:金兵倾全国兵力南下淮西,宋军也是倾全力防守。金军行至柘皋被张俊、刘锜等宋军打败,金军伤亡万余人,取得了柘皋大捷,金军打退后,撤退到濠州,濠州王进被金军包围,张俊派杨沂中、王德等将火速救援,结果杨沂中反中了金军埋伏,杨沂中本人侥幸被王德冒死求出,后来韩世忠军队赶到,金军撤退到内地。此期间,赵构下了十七道诏书催促岳飞出兵支援,岳飞迟迟不肯出兵,拥兵自重,后来高宗亲笔一道御札:“国家兴亡,在卿此举”,这样在襄阳的岳飞军队才勉强了移动了三十里,远远不及淮西。

岳珂写此段文字可以说恬不知耻到极点,太太荒唐了。岳飞在淮西之战中一点战功也没有,文中竟然描写成淮西之战全是岳飞的功劳。如:金军分路进攻淮西,岳飞进援淮西,兀术听到岳飞来后急忙望风逃跑。后来兀术军队包围濠州,听到“岳爷爷”军队又来了,连夜逃跑,金军的军队在逃跑过程之中惊慌得不象军队了,金军对岳飞既害怕又佩服,不敢称呼他的名字,而称他为“岳爷爷”。

兀术的具体年龄不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兀术年龄肯定比岳飞大,因当时兀术是金国的元老辈了,而岳飞仅是南宋的后起之辈,年仅38岁。不知是兀术等人叫岳飞为岳爷爷,还是其他金军将士叫岳飞为金爷爷,真实情况都不可能,岳珂真是算吹牛不打草稿,吹昏了头。再说,岳飞军队迟迟不肯出兵,与兀术军队相差远着呢?谈不上金军闻风而逃,太夸张了。岳飞军队与兀术军根本没有在淮西一战,他的部队也根本不是金军的对手,自然也谈不上金兀术等将大畏服岳飞,更不可能称岳飞为岳爷爷。实际上金兵喊的爷爷是老英雄宗泽。

第三句,十二道金牌召回

《金佗稡编·卷三》“秦桧复请休兵观衅,亟趣先臣退,一日而奉金牌者十有二。先臣奉诏,还自朱仙镇将朝于在所。”

岳珂之文意是:绍兴十年八月壬午(1141年9月24日),秦桧再次请求休兵观察,急忙促使岳飞退兵,一天之中持金牌十二次,岳飞奉诏,就从朱仙镇退军到朝廷。

此段文字存在较多问题,主要问题是“金牌”指代概念不清,其次是与宋代其它史料记载不符。

先讲讲“金牌”的含义

金牌是宋代少数民族打仗调兵的信符。金国建立之初,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金国皇帝以金牌、银牌、木牌分军队级别,是金国皇帝指挥军队的信符。

《金史卷·百官四》记载:“収国二年(1116年)九月始制金牌,后又有银牌,木牌之制。盖金牌以授万戸,银牌以授明安,木牌则穆昆佛宁所佩者也。故国初与空名宣头付军帅以为功赏递牌,即国初之信牌也。至皇统五年(1145年)三月,复更造金银牌,其制皆不传。”

对宋朝建国三百十九年时代分析,从没有使用过金牌调动军队,因为宋代文字发达,诏书更能表达调军之含义,不需以金牌调军。故岳珂说朝廷奉金牌十二调动岳飞军队纯属谎言,因为宋朝皇帝从来不用金牌指挥军队。岳珂的前提错了,后面的结论自然也错了。

再说说南宋朝廷在杭州,岳飞军队在河南郾城、颖昌。双方距离远,朝廷派使者要渡过长江,无论步行或骑马都要十来天,赵构在一天连续派十二名使者重复要岳飞撤军,按时间算,一天之内四五十分钟一次就要派使者到河南,可能吗?为什么其它资料没有记载此事?金牌调动军队的具体时间、金牌内容、使者姓名等等都没有表达,仅是一句空话。还有,高宗赵构让岳飞守河南防金军进攻,无任何理由让他撤退,否则,河南失守,金军南下,淮西不就危急了。从此分析,十二道金牌调动岳飞军队属于虚构的,高宗赵构不可能这样做。

再讲讲宋代史料对岳飞在绍兴十年在河南撤军的有关记载。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中兴小纪》、《宋史全文》等宋代资料都记载岳飞是擅自撤军的,并没有朝廷下十二道金牌让其撤退,内容大同小异。如:

“绍兴十年秋七月…金人谋知飞孤军无援,于是并兵以御飞,飞不能支。…壬午(1141年9月24日),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自郾城班师。飞旣得京西诸郡,会诏书不许深入,其下请还,飞亦以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后,乃宣言进兵深入,逮敌已远,始传令回军。军士应时皆南乡,旗靡辙乱,飞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岂非天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

再说说岳飞撤退后,金人是如何看待此事的?

《金史·张通古传》:“未几,诏宗弼复取河南。通古请先行至汴谕之,比至汴,宋人巳去矣。或谓通古曰:‘宋人先退诈也,今闻将自许宿来袭我。’通古曰:‘南人宣言来者正所以走耳。’乃使人觇之,宋人果溃去。宗弼抚髀笑曰:‘谁谓书生不能晓兵事哉!’”

兀术抚髀嘲笑什么?嘲笑岳飞军队的无能!嘲笑岳飞军队嘴巴上喊进攻,实际上逃跑?可见岳飞军队在兀术眼里,根本不放在心中。

再说岳飞军队是步兵为主,其部队组成以当时收编土匪军居多,要想靠这一支部队打败金军,可能性没有。金军战斗力强,连灭辽国与北宋二个大国,岳飞军队与之作战想收复黄龙的可能应该为零。当时岳飞军队守卫的河南还属南宋的土地,岳飞军队想踏上金国土地的本领基本都达不到,如何收复黄龙?黄龙在长春农安县,离岳飞军队远着呢?岳飞军队战败逃回符合常理,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军队无论如何也构不成事实。岳珂说“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部队”,纯属为了掩盖岳飞军队逃回之劣迹而制造的谎言。

岳珂制造谎言的目的

岳珂制造谎言,主要为了二个目的:

一是替岳飞掩盖逃跑之罪。

建炎三年十一月,岳飞守长江防线马家渡在少量金军面前擅自逃跑,一跑竟然跑到广德与宜兴躲起来,国难家仇竟然不顾,金军直下建康、杭州、绍兴、宁波,追赶高宗到东海,南宋濒临灭亡之危险。岳飞不派一兵一卒护驾,也不向高宗赵构报告军情,自己在宜兴过上了逍遥日子。岳飞之罪巨大,虽十死也不能免其罪。岳珂二名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军佩服岳飞称之为“岳爷爷”,巧妙地掩盖了岳飞不守马家渡逃跑之宜兴躲起来之罪行。

绍兴十年七月,朝廷派岳飞军队防守河南。三个月时间不到,岳飞就丢了河南而逃回。为了推卸逃跑责任,岳珂竟然编造秦桧请求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那逃回的责任就是秦桧身上了。岳珂明把河南失守责任推给宰相秦桧,而实则把责任推到高宗赵构身上。其实,赵构对河南失守之事十分心疼,他当时在给岳飞诏书中说:河南失守“诚为之可惜”。更荒唐之事,岳珂还继续编造谎言,岳飞军队不被赵构召回,能“直捣黄龙”,即能打到吉林长春一带。岳飞军队连河南本国土地都守不住,何以触及金国土地,更不可能打到相距数千里吉林长春农安县黄龙府。由此可见,岳珂制造“十二道金牌”谎言,可把不守河南擅自逃跑之责任推向皇帝赵构、宰相秦桧,而岳飞却披上了光环,假如赵构、秦桧不发十二道金牌,他的部队还可直捣黄龙!

二是替岳飞伪造战功

建炎三年十一月,岳飞逃跑后,不管朝廷存亡与民族危急,直接在宜兴做了土匪。岳珂虚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六战六捷”等谎言,这样一来,岳飞马家渡擅自扼守长江防线逃跑不仅无罪,相反还功劳还是大大的。

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军倾全国军力南下淮西,张俊、刘锜等将在柘皋打败了金军,韩世忠的援军到了,唯独岳飞军队没有到。高宗连发十七道诏书催命岳飞支援,岳飞不予理睬,后来岳飞在高宗强大压力之下,其军队勉强移动了三十里。按理,岳飞一点战功也没有,有罪是肯定的。但岳珂《金陀稡编》进行了虚构情节,脱离现实的记载:一声“岳爷爷”来了,金军全跑完了。按岳珂此记载的观点,岳飞自然是在淮西之战中战功居第一了。

现在的岳吹们比以前的有过之而无不及,1140年居然意淫出有五六十万金兵来让岳飞破。金国六万铁骑就横扫辽国和北宋,比北宋还弱小的南宋居然抗的住六七十万金国铁骑?1130年才来了五万金兵就把高宗从绍兴追到福建东海,金兀术要不是没大船,南宋就灭了。1136年才三十万伪齐联军就吓的岳飞,行动“迟缓”。1141年才来了十万就吓的岳飞,离前线还450里就不敢前。真五十万金铁骑,能把岳飞吓死,还破?


晓风2016

首先,高宗并不是昏君,算个中兴之主,这个问题已经史学界共识了,不讨论。其次,这么多年总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因为要迎回二圣,也是够了。且不说赵构极其孝顺,绝不可能不顾亲爹死活,何况亲妈他更得要,能光把妈要回来不要爹吗?那他这个皇帝也别当了。所以从南宋稳定以后,高宗一直在求金国放回爹妈,到最后只有妈活着回来了。再者,徽宗被掳不久就挂了,就算活着,以他的秉性死活也不会再要皇位,钦宗那个人更怂,怎么可能威胁高宗,要知道南宋这帮大官都是拥立高宗才上位的,钦宗回来就是个太上皇养老而已。说回到岳飞,一开始确实喊过迎回二圣的口号,当时绝对是政治正确,孝道是必须有的,皇帝也得喊。但真正到了后期,岳飞根本不提了,因为他也是高宗提拔起来的,兵权是高宗给的,一度非常倚重,他干嘛要给自己找不痛快。岳飞的悲剧,一则是太矫情,跟皇帝赛脸,一言不合就撂挑子,还得皇帝一再去请,皇帝忍了很久了。二则是他发表储君选立的言论,犯了皇家大忌。最最要命的,是跟国家的大政方针背离,现在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当时的形势下,能保住划江分治已经很好了,双方达成一个战略平衡。南宋并不比东晋厉害,南渡的政权历史上就没有能恢复中原的,南宋能有150年气运,熬死了金国和西夏,不能说做的不好,要知道历史上超过100年的政权并不多。所以,岳飞要北伐,在大义上是对的,但完全背离了国家的大方向,而且很难说北伐的结局会怎样,搞不好就是连半壁江山都没了,他不死谁死呢?


小二哥1217

首先要闹清楚岳飞死于什么罪名,给他按的罪名是否可以令天下人信服。莫须有是同情岳飞的人过度强调的结果,这个不是岳飞被害的罪名,岳飞当年被杀,是有宣判书的,罪名非常清楚,只是人们在故意回避,因为按照那个判决书,在古代法律框架下,岳飞死的一点都不寃。这样就不能突出岳飞之冤,不能突出秦会之奸险。是典型的春秋笔法。

法寺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及指斥乘舆,情理相切要害者,斩,系重罪。其岳飞,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再清楚不过了,史书字字俱在,清楚明了,但普通人很少知道,到是和岳飞之死完全不相关的莫须人尽皆知,这个绝不是偶然,这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两项罪名都是死罪,临军征讨,军委的命令你都不听,而且还不止一次,据史书记载,连续九次甚至派专人崔岳飞都没有奉命。这可以杀几次头了,指斥乘舆的罪名在唐朝就已经有了,乘舆就是皇帝的马车,指着皇帝的马车拐弯骂皇帝,就叫指斥乘舆。在古代属于十恶不赦的范畴,属于大不敬,就算大赦天下也不再赦免之列。可见这个罪名的严重性。

那岳飞是不是死得不冤?寃,非常的寃,因为这两项罪名都不是杀岳飞的真正原因,这两项罪名都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不追究,什么事都没有,如果上纲上线,那就是死罪。岳飞之死绝不是因为淮西战场上违抗调令,这样的事在古代并不少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皇帝对你没有想法,这个就可以轻描淡写过去,什么事都没有。指斥乘舆就更不用说了,岳飞只是抱怨几句皇帝的决策不明,这在君臣关系和谐时根本就不算事,在宋朝政治制度是非常开明的,给皇帝提意见,对皇帝的一些做法看不惯上书的经常有,比岳飞过分的人多了去了,皇帝不但不会怪罪,有时还要夸赞几句耿直敢言。

所以岳飞的死和这两项罪名根本无关,赵构和秦桧要除掉他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个罪名只是为了处死岳飞找的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过这两个理由足可以是岳飞百口莫辩,甚至后世同情岳飞的人也对这个罪名无可奈何,找不出漏洞,只能故意回避这个问题,然后去过度渲染莫须有这个和岳飞死完全不沾边,甚至都成为不了罪名的名词。


山野论史

对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首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是清朝的专家。而不是其他明朝或者明国时期的专家?我认为这是受到清政府指使的一部分文人干的。因为岳飞反抗的是金朝,清政府就是金朝后裔建立的,努尔哈赤时期称后金。


岳飞如果在清政府时期被定为名族英雄,那对于清政府来说是不利的。岳飞怎样就不是名族英雄了?只有把他的死变成不冤枉,是因为岳飞打仗不得力,死得其所的时候就可以了。所以清政府希望这样的专家存在,并把历史上的问题搞颠倒了。

再一个,从技术层面上说,历史文献中一个字的改动,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大面积的改动或者改变历史文献,操作起来很难,而且不会被当时的学着认可。考证出一个字不一样,这就很难说人家的是错的。所以,他们就把“莫须有”考证成“必须有”,这样全文意思因一个字的改动而变化,还会得到学界和统治者的认可!一举两得,谁都高兴。




不过,现在我们的学着还是不认他们的账。对岳飞的死,公认的就是被秦桧所诬陷。而不是像亲政府一样,混淆视听。综上,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了,清朝会出现这种事情!


三世皈依

我承认现在有很多的翻案风,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在以往我们的历史学中,注重人而轻视事,并将人脸谱化。好人做好事,要效仿,坏人做坏事,要杜绝。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同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得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注重事,而轻视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给我们学习的应该是事件,而不应该是人物。历史之所以要学习,是学习事件的经验教训,学习事件的背景,学习事件在该背景下的逻辑关系,所以抛开背景学历史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历史成就也好,历史悲剧也罢,我们要理清的是事件与背景背后的逻辑。

好了,回到正题。标题所问包含三个问题。岳飞是不是忠臣?秦桧是不是奸臣?应该说还加一个赵构是不是昏君?前两个好回答,岳飞是忠臣,民族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秦桧是奸臣,这一点不要说现在,就是在秦桧所处的时代也是有定论的。既然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奸臣,那赵构支持秦桧谋害岳飞是不是昏君?我的答案,不是。

岳飞的英勇事迹我这里不多说,什么朱仙镇大捷,智破金兀术的拐子马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里我谈谈杀死岳飞的一个个黑手。

第一,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文化。

宋朝立国不正,源头就是赵匡胤武将篡位,所以有后来的杯酒释兵权。无论是理念还是事实,文官都死死压武将一头,更重要的是,防范武将谋反是宋朝第一大事,第一个牺牲品不是岳飞,而是狄青。而岳飞政治上的后知后觉是更甚于狄青的。

历史上的岳飞既是一个好学习、不扰民、得军心的人,也是一个不好色、不爱钱、不贪财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年轻时岳飞喜欢喝酒,皇上劝了他一次,他从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并且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这样一个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的人,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图我的江山?这让宋高宗赵构心里犯嘀咕。在宋代猜忌武臣的传统政策下,只容得住贪财好色糊涂虫似的将领,可决不许任何将领有知识有志趣得民心得军心。


像岳飞这样的人,无论是宋代哪一个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处南宋草创之际,顾虑危疑,对岳飞更是不能相容的。因为岳飞的为人行事有许多优点,而这些优点都为宋高宗不愿武臣具有的,于是他的优点便成为他的死因。纵无秦桧,岳飞仍将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样,也是被宋代传统的政策牺牲掉的。我们与其痛骂秦桧,还不如诅咒宋代的传统政策,并谴责宋高宗的自坏长城。

第二,淮西事变是岳飞被害的重大伏笔。

朝廷采用宰相张浚的意见,让文官吕祉接管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部队。他的部将后来在要求归岳飞节制而不得的情况下,发生哗变,杀了吕祉,率领全军五万多人集体叛变,投降了伪齐。淮西事变,不但搅乱了北伐大计,而且改变了敌我态势和力量对比,北伐收复中原在赵构看来是不行了,急令岳飞转入防御,保住长江防线。 淮西事变,使赵构认识到这些军队和他们的首脑是不可靠的,名义上是国家的军队,但实质上,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私家军队。要不,老百姓为什么叫他们作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刘家军?没有一支皇家军?四大主力军全是这些首领们自己拉扯出来拼杀出来的部队,这些兵将只认多少年来带领他们出生入死的首领,而不怎么认朝廷的。如果再来一次“淮西事变”,甚至回过头来打朝廷,该如何是好呀?当务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顿军制,把这些军队变成真正的皇家军队!但要整军,就不能打仗;要不打仗,就只有和谈。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作为赵构而言,头等大事不是北伐,而是整顿军制,但岳飞的迎回二帝在赵构眼中就是不肯放弃军权的借口。

一个武将,一个有着完整军事班底的武将,一个有着岳家军的称号,麾下十万精锐部队,且受百姓爱戴的武将,一个私德无懈可击,不贪财,不好色,没有缺点的武将。你为什么这么优秀?你有没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你有没有想过将这个天下取而代之?

当这种想法冒上赵构的心头,岳飞的死就成了定局。秦桧?狗腿子而已。狗腿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仗势欺人,赵构要秦桧咬岳飞,他咬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所以莫须有三个字的解释,应该是理直气壮地回韩世忠,难道没有吗?

在最后我想说一下迎回二帝到底是不是对赵构皇位有重大冲击。我的想法是看谁迎回,怎么迎回。如果是金人放回来,那没有威胁,整个南宋是赵构保留下来的,大多数大臣都是赵构的班底,二帝即使回国也只能闲赋,给个太上皇的封号圈养起来。但如果是岳飞迎回就可大可小了,岳飞既可以听赵构的命令,也可以听二帝的命令,甚至野心大点,让二帝做傀儡,带着军队大摇大摆回来逼迫赵构退位,改朝换代。主动权就全在岳飞的手中了。

所以岳飞提出的直捣黄龙,迎回二帝,在赵构心中,就是谋反的标志,就是岳飞的催命符。


云在蓝天8480

自1644年清军入关问鼎中原后,就掀起了一股“秦桧翻案风”,代表人物即编撰《资治通鉴后编》的徐乾学、参与编修《明史》的朱彝尊、编撰《资治通鉴考异》的毕沅及著有《癸巳存稿》的俞正燮,这几个人都是清朝皇帝的红人,都曾因为按照皇帝的意思修史而飞黄腾达,成了达官显宦。

为什么元、明两代没有出现“秦桧翻案风”而单单清朝会出现?这个好理解,统治大清的满族即两宋时期金国女真人的后代,谁希望自己的祖先背上千古骂名永世不得翻身呢?


有人会问:杀岳飞是宋高宗和秦桧干的,又不是金人杀的,与金国何干?这是典型的抛开原因只问结果的错误历史观。警察办案,还要问下为什么杀人、是主观故意还是过失杀人呢,何况历史!

岳飞一案,离不开宋金议和这个背景,当时金国提出议和的先决条件即必须杀岳飞和秦桧不能罢相。必须杀岳飞好理解,因为岳飞对金国的威胁太大了,金国给宋高宗的诏书上就明确说:“(岳飞)猛虎在山,虽不掌兵,亦足以强国。”为了议和,宋高宗杀岳飞是必然,这已经由不得他了


为什么秦桧不能罢相?这就充分说明秦桧不仅仅是南宋宰相,他最主要的身份是金国在南宋的代理人,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帝无权罢免的宰相。宋高宗和秦桧名为君臣,实际是包工头和工程监理这样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秦桧表面看是杀岳飞的执行者,实际他是监督者;宋高宗表面看是幕后主使,其实他才是执行者;真正的幕后主使,是金国!

弄清了历史背景,我们再看宋高宗和秦桧给岳飞定的“罪名”:一是淮西兵败的主要责任在于岳飞救援不力。秦桧指使监察御史万俟卨弹劾岳飞拥兵自重,在金兵进攻淮西时未能及时驰援、到战场后又放弃阵地,迫使岳飞辞去枢密副使职务。二是诬陷岳飞谋反。秦桧授意枢密正使张俊胁迫岳飞部将王贵、王俊、傅选、董先四将,诬告岳飞心腹大将张宪想占据襄阳发动兵变谋反,目的在于让岳飞夺回兵权。


先看第一条罪状:淮西战役

1135年岳飞镇压洞庭湖钟相杨么农民军后,将其改编为岳家军并加紧训练,以后岳飞军一直着力经营金国南下的战略重地湖北襄阳一线防务。1140~1141年,伪齐30万大军进攻淮西,刘琦、杨沂中、王德率部抗击,取得藕塘大捷和柘皋大捷的胜利。伪齐向金国求救,驻军于汴梁、洛阳一线的金兀术发兵救援,此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宋军盲目出击,贪功冒进的刘光世所部首先临阵脱逃,部队溃散,大部分投降伪齐,导致杨沂中所部两翼屏障尽失,被合围全歼。处在杨沂中后面的张俊所部和韩世忠水军直接暴露在敌人铁蹄之下,只能节节败退。形势危急,宋高宗连发十七道御札,要求岳飞率主力火速驰援。而岳飞则陈述了不宜进兵的理由:一是兀术主力并未出战,仍对襄阳防线虎视耽耽,此时如调走岳家军主力赴江淮战场,襄阳防线空虚,倘若兀术乘虚而入突破襄阳防线,大宋危矣。二是淮西战场以伪齐军为主,加之水网纵横,不利于骑兵快速突击,金军难有作为,宋军稳守即可。三是襄阳防线尚未稳固,收编的洞庭湖杨么农民军也未训练好战斗力不强,去也无益。但皇帝非要岳飞驰援淮西,岳飞只得遵命,但他一边前进,一边则留意襄阳防线。


后世历代军事家(包括毛主席、林彪、刘伯承等),都认为岳飞的策略是最正确的。然而我看过所有关于淮西之战的贴子,就没看到有人说岳飞走一步停一下是正确的,所有头条评论都一边倒地说岳飞不对,甚至有人给岳飞打了负分,还不如临阵脱逃全军溃散的刘光世,正是因为刘光世的溃败,才导致了杨沂中被全歼,整个淮西全线惨败。这就是真正的军事家和头条上不懂军事的狗屁评论家的区别。

为什么毛主席、林彪、刘伯承都说岳飞正确?想必大家不会忘记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粟裕围而不打,就等着蒋委员长从华中调兵来救,委员长果然中计,急调驻守湖北的黄维兵团开赴江淮战场,结果被包了饺子。中野华野60万大军直扑长江,对面就是南京上海,为什么停下了?因为敌人重兵布防且解放军不习水战,江南水网密布,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他命令还在京津地区的林彪四野百万大军,直扑敌人防守空虚的湖北,一举突破长江天堑,一路沿江东进直扑江西、浙江,另一路往南一直打到海南岛。和宋高宗一样犯了相同错误的蒋介石此时才如梦方醒,但大势已去。

调黄维兵团增援江淮,成为蒋介石军事指挥生涯中最大的败笔,直接导致国民党在短短一个月内丢掉长江以南半壁江山。而毛主席则牢牢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下华中华南,对国民党统治的南京上海等核心区域形成战略合围。而金兀术让伪齐举全国之力伐宋,自己率金军主力伺机突破江汉襄阳防线席卷全国,与毛主席战略如出一辙,只不过兀术命不好碰上了岳飞,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没想到后来岳飞却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同样是从华中调兵增援江淮战场,为什么宋高宗没有像蒋介石那样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全靠了岳飞,他走一步停一下的策略,让拥有铁浮图、拐子马的金国王牌军—兀术重装骑兵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兀术想以江淮伪齐军为诱饵引诱岳家军奔赴江淮,然后他一举突破襄阳防线席卷全中国的战略图谋自然也就宣告破产了


再看第二条罪状:谋反

这个不值一驳,纯粹是编造的。在韩世忠质问时,秦桧说:“岳飞给张宪写信,虽然没有证据,但这件事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能叫天下人心服!”

很多人都很疑惑:岳飞蒙冤,为什么岳家军都见死不救?要知道,岳飞以是“谋反”的罪名被处死的,谁敢去救?你带兵去救,这不恰恰坐实了“谋反”罪名成立吗?牛皋就说了句“岳枢密冤枉”,就被秦桧、张俊毒死了,血淋淋的事实摆在面前,谁敢去救?在古代,谋反是要诛灭九族的,人人得以诛之,谁有那么大胆子?

岳飞以“谋反”罪名被杀,恰恰证明了秦桧的阴险歹毒,他给岳家军挖了一个坑:如果岳家军有人不服敢带兵来救岳飞,那秦桧就拿到了岳飞谋反的证据:看看,我没冤枉你吧,你的手下都带兵打过来了,现在我可以发动全国合力消灭岳家军,因为谋反者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岳家军不上套没人带兵来救岳飞,秦桧就会说:我说你谋反,你手下竟然没人反对,这说明大家都认为你是谋反者,现在杀你还需要什么证据吗?早都没这个必要了!



能忍即智

关于岳飞死于莫须有后世很多争论,秦桧的意思岳飞也许有罪,可能有罪,皇帝要他死,我秦桧替皇帝办亊,岳飞就必须死,有罪没罪都要死,那么高宗为什么想要岳飞死呢?有人说是岳飞要高宗早立太子,干涉高宗家事,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宋朝大臣可以无任何顾虑与皇帝讨论各种亊,骂皇帝都不能治罪,为况立太子是国之根本没什么不对的,有人说岳飞要迎回二圣致高宗何地?这个理由也不对,高宗也算中兴之君,手下文臣武将都是他提拨的,徽宗已死,真的迎回名声很臭的钦宗他还会怕他翻天?实际真实原因只有一个,高宗要和迎回母亲,金朝认为可以,必须杀掉坚决的主战派岳飞才可以和,为什么金朝只指岳飞一人呢?这时高宗手下可谓将星闪耀,除岳飞外有吴氐兄弟,刘琦,韩世忠,杨沂中等,因为诸将中除岳飞善攻,收复故土决心坚决,别的诸将都善守,爱打防守反击,并坚决复从皇帝的命令,没有直捣黄龙之心,所以南宋别看名将较多,只有岳飞一人是坚决的北伐派,而金人视岳飞为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一心求和想迎回母亲的高宗不须任何理由都要杀岳飞,至于清人认为岳飞是必须有罪,是因为满人认为与金女真人同宗,所以金人祖宗反对的我们也反对,实际上,满人并非金女真人后代,金人风光时,满人袓先还生活在冰天雪地过着鱼猎生活,满人祖先是从属于金人的少数民族,并没有跟着金人去享福,金灭亡时也未受牵连,是眀将李成梁扶持起来的,然后满清为入主中原找理由,膀上金朝女真人为袓宗,祖宗恨的死敌岳飞他们也要反对,所以编出好多岳飞反对高宗必须死的理由,清人乱改史书搞文字狱是闻名的,所以不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