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是一個令皇帝朱由檢愁眉不展的日子。不久前橫掃西北的李自成,這天在西安建國大順,改元永昌。大順軍業已佔領西北數省、河南大部、湖廣北部,定鼎長安。

不過,全國大部分地區,仍然在明王朝官吏的統治之下。拱衛京畿的邊軍,也保有強大實力。崇禎似乎還可有一番作為。很難想到,距離大明壽終正寢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到八十天了。這期間發生的一系列事變,堪稱歷史的黑色喜劇。

李自成勸降

李自成在西安過了個囫圇年。正月初八,他率主力開始向山西進軍。二十三日,大順軍到達平陽,知府張璘歸降。

崇禎聞報大怒,將山西巡撫蔡懋德解職。然而繼任巡撫走到河北、山西交界的固關,聽說李自成勢大,不敢赴任。蔡懋德只好背鍋到底。二月初六,李自成軍進抵太原城下,初八日,守軍裨將開門投降,蔡前巡撫自殺了事。

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 李自成

修整數日後,李自成繼續向北進軍。途中發佈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這一紙詔書乃是對大明朝的最後審判,文中歷數朝廷失德之處,說它“獄囚累累,士無報禮之心;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並奉勸崇禎早日退位,“如杞如宋,享祀永延”。

大學士出征

崇禎當然不願坐以待斃。正月二十日,他決定命大學士李建泰督師“代帝親征”。李閣老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韜略,不過他是山西本地人,還向皇帝表示:“願出私財餉軍,不煩官帑。”這就非常合崇禎心意了。

朝廷上下對這次李建泰督師寄予厚望。二十六日,舉行了隆重的出師典禮。先是祭告太廟,又在正陽門城樓大宴,崇禎親賜御酒餞行。李建泰獲得了絕大的權力,一切調度賞罰,都可自行決定。違反軍法者,不需上奏,即可以尚方劍處決。

李建泰出師後,果然勢如破竹,相繼攻克定興、廣宗兩縣——遺憾的是,他還沒走出河北呢。也就是說,大順軍還遠在山西,畿輔州縣已經有不讓大明督師進城的了。李建泰的部下到民間吃飯,人家先問:“汝官為大明乎?為大順乎?”部下機智地回答:“大順”。這才混了一頓飯。

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 明朝火銃手和重步兵

李建泰眼看形勢不對頭,率領親軍躲進保定城,上奏說:“賊勢大,不可敵矣。願奉皇太子南去。”可憐崇禎還眼巴巴指望他打退李闖王呢。北京陷落幾天後,李建泰在保定向大順軍投降。“代帝親征”就這樣狼狽收場。

悲劇的督撫

再說李自成從太原北上,除了在寧武關遭遇一定程度的抵抗,其餘重鎮都是開門投降、聞風歸順。

三月初一,李自成到達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大總督王繼謨統率邊軍,駐地在山西陽和。他眼看部下人心浮動,下令召集文武在關帝廟盟誓。王總督自己慷慨激昂,周圍人卻是“默默虛應而已”。

所屬部將紛紛準備迎接李自成軍,王繼謨眼看大事不妙,遂率領親兵百餘人,護送庫銀向京城逃跑。不料走至半途,眾親兵發一聲喊,竟將餉銀、好馬盡情劫奪,揚長而去!

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 明朝士兵

而陽和那邊,已經在兵備道於重華帶領下,“郊迎十里,士民牛酒塞道”去迎接大順軍了。無可奈何之下,王總督上書請罪:“臣煢煢孤身,止有歸命於皇上而已。”不久他收到崇禎諭旨:“姑著戴罪收拾兵將,立解雲(大同)圍。”

這時大同已經歸順李自成,而王繼謨身邊連親兵都叛逃了。也就是說,皇帝是在命令一位丟失轄地的總督,率領著並不存在的軍隊,去解救一座已經投降的城池。想在軍事史上找到一條同樣荒謬的命令,恐怕要花上不少功夫。

三月初六,李自成兵臨宣化,這裡的巡撫朱之馮命令士兵抵抗,“軍士抱手默然無動者”,氣得他抱頭痛哭。總兵王承胤大開城門,滿城結綵迎接大順軍。百姓在胸前貼上“順民”二字,焚香跪迎,場面驚人。

李自成還派了一支兵馬,從山西東出固關。鎮守河北真定的巡撫徐標相當堅決,收到大順軍檄牌後下令碎牌斬使,表示要決一死戰。部下兵丁隨即以行動響應領導號召——將巡撫大人綁出西門斬首,自行使用大順永昌年號。

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三月初七,真定歸附了李自成軍。大明的江山,只剩下短短十二天了。送走李建泰後,崇禎也沒閒著。皇帝感覺到形勢惡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給大明再續一下命,結果卻引發了好幾出鬧劇。

擠牙膏式捐款

首先是號召勳貴、官員捐資助餉。明王朝財政危機由來已久,為了給遼東戰事和鎮壓農民軍籌款,稅賦已經屢次增加。然而遠水不解近渴,二月中旬,崇禎下旨要京師的達官貴人捐款,以納銀三萬兩為上等。

為了給群臣樹立榜樣,崇禎動員自己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要他至少出二萬兩。周奎反映說“老臣安得多金?”,堅持只能一萬。於是皇后掏了五千兩私房錢,暗中派人送給父親,要他表現積極點,給皇帝一個面子。

結果周奎從中扣下兩千,裝出一副毀家紓難又擠出三千兩的樣子。這樣一進一出,相當於只損失八千兩,周國丈算計精明,自以為得計——不久大順軍進城,從他家抄出現銀五十三萬兩。

明朝宦官斂財有道,太監王之心最富,崇禎當面讓他捐錢。王之心哭窮僅獻銀一萬兩——後經大順軍嚴刑拷打,吐銀十五萬。文官的表現也差不多,末代首輔魏藻徳表示家無餘財,僅捐五百兩,後來劉宗敏也從他身上打出了萬兩白銀。這些吝嗇的權貴,用崇禎自己的話吐槽就是:“全無急公體國之心……及至賊來,都為他所有了。怎麼這等愚?”

坑兒子的父皇

其次是考慮逃跑。既然京師難保,南遷就提上了議事日程。雖然大明“國君死社稷”頗受當代部分讀者欣賞,可當事人似乎不大喜歡這種結局。正月,崇禎召見主張南遷的大臣說:“朕有此志久矣。”

然而崇禎這人非常好面子,一定要大臣出頭提議遷都。聯想到陳新甲(替皇帝出面同滿清秘密議和,事洩後在輿論壓力下被皇帝犧牲,掉了腦袋),誰也不願背這口黑鍋。南遷的事情就這樣黃了。

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 崇禎帝

有人主張“皇上自然守社稷”,而讓太子去南京監國,或者把皇子分封到江南,不要被一網打盡。崇禎自暴自棄地表示:“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哥兒們孩子家做得甚事?”不同意太子走,也不分封其他皇子。崇禎的三個兒子如果能預見未來,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熱情”的勤王軍

最要緊一項是調集四方兵馬勤王。崇禎十七年初,明廷雖然屢遭慘敗,但其控制下的兵力仍為數不少。駐守寧遠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兵強馬壯,勢力雄厚。早在正月十九日,崇禎就命令調遼兵進關。

然而一方面朝廷上下推諉扯皮,在是否放棄寧遠、怎樣防守山海關、如何安頓軍民等問題上浪費了大量時間;另一方面,以遼人為主體的關寧軍也不情願丟棄產業、背井離鄉。吳三桂部磨磨蹭蹭,直到三月十三才進山海關。

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 明朝騎兵

吳三桂雖然拖沓,到底還是響應了朝廷命令。駐臨清的山東總兵劉澤清,接到勤王詔書後,居然謊稱墜馬受傷,不能行動。崇禎只好賜銀慰問,指望他受到感動良心發現。不料這劉總兵十分乖覺,索性將臨清劫掠一空,率部南逃。後來南明弘光即位,劉澤清因為手裡有兵,還成了江北四鎮之一,繼續當他的大官。

只有薊鎮總兵唐通比較實在,帶領八千士卒來到北京城外。崇禎大為高興,下令重賞。您以為要賞千金、封萬戶侯?崇禎才不是那個畫風,他賜給唐總兵的是白銀四十兩,兵丁每人五錢。為了四十兩銀子和李自成十萬大軍拼命,實在不值。唐通於是把隊伍拉到居庸關,向李自成投降。

寬大的“罪己詔”

最後,崇禎在二、三月間例行公事地發佈了兩次“罪己詔”。雖然他真實想法是“朕非亡國之君”、“諸臣誤朕”,但在詔書中還是得裝裝樣子:“己實不德,人則何尤?”。

三月中旬的最後一次罪己詔中,崇禎甚至大言不慚宣稱廢除賦稅中的軍餉加派,還說大順宰相牛金星、大將劉宗敏等等“皆朕之臣子”,只要迷途知返便既往不咎,唯有“李自成罪在不赦”。問題是,這時節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打到北京城下了。

北京城“決戰”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軍安然通過居庸關。十六日傍晚,先頭部隊到達京城北面。京城此前流傳起古怪的謠言,說是“李公子”到了要給窮人每人發五兩銀子,於是京師百姓的態度變成了“望賊如望歲”,盼著李自成大軍跟盼過年一樣。已經投降的太監杜勳奉李自成命令進城談判,私下裡對人說:“吾輩富貴自在也,可無慮。”

擔憂自己命運的似乎只有崇禎。他在宮裡捶胸頓足,仰天長號:“內外諸臣誤我,誤我!”十八日夜間,大順軍佔領了外城,北京城破在即。皇帝手足無措,這時有個太監跑上來說:“皇爺不須憂愁,奴輩有策在此。”崇禎大喜,要他有何妙計,快快說來。太監答曰:“賊若果然入城,直須投降便無事矣。”

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崇禎勃然大怒,一劍把他砍死。

崇禎人生最後時刻的佩劍使用率似乎很高。煤山上吊前,他對長女樂安公主朱徽娖說:“為何生我家?”揮劍砍去,公主舉手遮擋,被砍斷了右臂。皇家的慘事,倒為後世不少文學家提供了餬口的飯碗。

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大順軍佔領北京,明朝就此覆亡。此時,北京城的居民正忙著迎接新主。有的在門口設立香案,上書“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有的在帽子上貼上“順民”字樣,穿破衣服隱藏在民間的三個崇禎皇子就這樣做了。

沒多少人在意死去的先皇。兩千多在京官員,殉死者只有二十幾人,大約僅百分之一。倒是新政權比較關心崇禎的下落,認為他隱藏在民間,懸賞黃金一千兩徵集線索。兩天後,有太監在煤山發現了崇禎騎的馬,這才找到遺體,後由大順政權出資葬入昌平田貴妃墓。

“再就業”風潮

與此同時,熱衷功名的原明朝官員,紛紛前往大順政權處報名請求錄用,爭先恐後。少詹事項煜當眾揚言,要學換了主子後成為名臣的管仲、魏徵。翰林庶吉士周鍾給李自成出謀劃策說:“江南不難平也!”給事中時敏聲稱:“天下將一統矣!”趕去大順政府報到時差點被關在門外。

牛金星對考功司郎中劉廷諫說:“公老矣,須白了。”劉廷諫厚著臉皮分辯道:“太師用我則須自然變黑,某未老也!”最後還是被錄用了。就連原首輔魏藻徳,被抓之後還疑惑地說:“如願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罷了,鎖閉作何解?”

大明滅亡前沒有慷慨悲壯,只有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他沒料到,李自成等認為,明朝大官的財富,不是盜竊國家就是剝削百姓所得,都是贓物。所以明官三品以上概不錄用,一律發往各營追贓助餉。在清兵到來之前,這些權貴貨真價實吃了不少苦頭,吐出很多銀子。

官紳地主的集體背叛,直接促成了大明垮臺。他們先是拋棄了崇禎,夢想歸順新朝,繼續做太平官。等到發現李自成不按套路出牌,更不惜勾引滿清貴族入主中原。為了保全富貴,一切大義都可以出賣。

本是明朝最主要受益群體的官紳地主,在國家覆亡之際,卻爭先恐後跳離這艘破船,足令後世引以為戒。

Z度極度腐朽、喪盡民心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崇禎本人眼高手低、剛愎自用也加速了傾覆的過程。正因如此,在這個王朝行將就木的最後八十天裡,舞臺上演出的不是慷慨悲壯的史詩,而是一幕幕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