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昭武九姓的面纱(一)

文|小二

昭武九姓是指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的泛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

大唐|揭开昭武九姓的面纱(一)

现在一般认为,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汉初,匈奴破月氏,迫其西迁,以河西昭武(今甘肃临泽昭武,张掖附近)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进入中亚粟特地域(今锡尔河与阿姆河中游之间泽拉夫善河流域一带),征服当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稍后,为嚈哒统治,一度被迫改姓温(温那沙),嚈哒衰落之后,各城邦重获独立,复姓昭武,形成以康国为首的诸粟特城邦,其中有安、曹、石、米、何、史、穆、毕等国,统称“昭武九姓”,唐代又称“九姓胡”或单称“胡”,西文则称之为“粟特”(Sogdians)。后又部分接受突厥及唐朝的统治,八世纪国亡于大食(阿拉伯帝国),此后其国人大部分逐渐突厥化、伊斯兰化,成为今日中亚乌兹别克人之一分子,小部分余众则散入塔吉克人之中。

大唐|揭开昭武九姓的面纱(一)

昭武九姓的主要政权如下:

康国,是昭武九姓的宗主,位于今撒马尔罕(Samarkand)附近,唐朝时曾设康居都督府,但其汉译名称的来历尚不能说已经完全探明。也有的以为康国即汉代的康居,匈奴中有单于名羌渠,其别部也有名为羌渠者,可能与羯胡类似,都出自西迁之前的月氏,羌渠或为康居之异译,则康国本为月氏之一部;然而关于康居与粟特的关系,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两者更像是大月氏西迁途中所停留的两个中间站。另一说“康”为“撒马尔干(Samarkand)”之末音节节译,其别译尚有“悉万斤”、“萨末鞬”等等,而“康”之义则为“国”。此外还有一说,谓“康(kand / kang)”来源甚古,可上溯至祆教圣经《阿维斯塔》中。后两说其实未必矛盾。康国在昭武九姓之中地位最高,其来源较古也算合理,康国位于粟特城邦东部,是东粟特的中心,来华的九姓胡人也以康姓最为多见。河西有与江南同名的会稽,即唐代的瓜州常乐,康国人多引以为郡望,会稽康氏后来便逐渐演变为地道的汉人著姓,而其最主要的来源,则为昭武九姓之首的康国胡人,所以南海康有为也可说有强烈的粟特后裔的嫌疑。南北朝和隋唐为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曾经流传这样的俗语:“千年之狐(胡),姓赵姓张;五百年狐(胡),姓白姓康”,可见当时康姓为融合未久的西域胡人的典型姓氏;不过时至今日,康氏当然早已化作“千年之狐(胡)”,完全同化于汉人了。

大唐|揭开昭武九姓的面纱(一)

安国,是西粟特的中心,位于今布哈拉(Bukhara)附近,唐朝时为安息州,其汉译名称的来历也当与汉代的安息有关。安息是波斯帕提亚帝国的汉译名称,源于其建国者始祖之名。安息的东境已达西粟特地区,所以后世安国的“安”应即“安息”之简称,此外似乎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释。安姓与康姓来华都很早,在汉魏初期即已见诸记载,当时多为佛教的有力传播者,如安世高、康僧渊等,他们也是后世胡人安姓康姓喜好冒认的祖宗。五胡时代,卢水胡中也已出现安姓胡人,可见“安”也是月氏内部固有的部落名。安姓后来成为武威大姓,因耻与叛贼安禄山(本姓康,后改从其养父)同姓,其中一支又改为李姓(李抱玉一族)。“安”与“康”的汉文意义都很好,其国人来华最早,在城邦内部势力也最大,而其名最有可能的来源“安息”与“康居”也都具有令人愉悦的汉语意义,这或许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近年,在华的中古粟特人墓葬纷纷出土,安伽墓即其中之著名者,而康业墓犹在发掘整理之中,值得期待。


好文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