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昭武九姓的面紗(一)

文|小二

昭武九姓是指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從中亞粟特地區來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後裔10多個小國的的泛稱,其王均以昭武為姓。

大唐|揭開昭武九姓的面紗(一)

現在一般認為,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漢初,匈奴破月氏,迫其西遷,以河西昭武(今甘肅臨澤昭武,張掖附近)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進入中亞粟特地域(今錫爾河與阿姆河中游之間澤拉夫善河流域一帶),征服當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稍後,為嚈噠統治,一度被迫改姓溫(溫那沙),嚈噠衰落之後,各城邦重獲獨立,複姓昭武,形成以康國為首的諸粟特城邦,其中有安、曹、石、米、何、史、穆、畢等國,統稱“昭武九姓”,唐代又稱“九姓胡”或單稱“胡”,西文則稱之為“粟特”(Sogdians)。後又部分接受突厥及唐朝的統治,八世紀國亡於大食(阿拉伯帝國),此後其國人大部分逐漸突厥化、伊斯蘭化,成為今日中亞烏茲別克人之一分子,小部分餘眾則散入塔吉克人之中。

大唐|揭開昭武九姓的面紗(一)

昭武九姓的主要政權如下:

康國,是昭武九姓的宗主,位於今撒馬爾罕(Samarkand)附近,唐朝時曾設康居都督府,但其漢譯名稱的來歷尚不能說已經完全探明。也有的以為康國即漢代的康居,匈奴中有單于名羌渠,其別部也有名為羌渠者,可能與羯胡類似,都出自西遷之前的月氏,羌渠或為康居之異譯,則康國本為月氏之一部;然而關於康居與粟特的關係,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兩者更像是大月氏西遷途中所停留的兩個中間站。另一說“康”為“撒馬爾幹(Samarkand)”之末音節節譯,其別譯尚有“悉萬斤”、“薩末鞬”等等,而“康”之義則為“國”。此外還有一說,謂“康(kand / kang)”來源甚古,可上溯至祆教聖經《阿維斯塔》中。後兩說其實未必矛盾。康國在昭武九姓之中地位最高,其來源較古也算合理,康國位於粟特城邦東部,是東粟特的中心,來華的九姓胡人也以康姓最為多見。河西有與江南同名的會稽,即唐代的瓜州常樂,康國人多引以為郡望,會稽康氏後來便逐漸演變為地道的漢人著姓,而其最主要的來源,則為昭武九姓之首的康國胡人,所以南海康有為也可說有強烈的粟特後裔的嫌疑。南北朝和隋唐為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曾經流傳這樣的俗語:“千年之狐(胡),姓趙姓張;五百年狐(胡),姓白姓康”,可見當時康姓為融合未久的西域胡人的典型姓氏;不過時至今日,康氏當然早已化作“千年之狐(胡)”,完全同化於漢人了。

大唐|揭開昭武九姓的面紗(一)

安國,是西粟特的中心,位於今布哈拉(Bukhara)附近,唐朝時為安息州,其漢譯名稱的來歷也當與漢代的安息有關。安息是波斯帕提亞帝國的漢譯名稱,源於其建國者始祖之名。安息的東境已達西粟特地區,所以後世安國的“安”應即“安息”之簡稱,此外似乎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釋。安姓與康姓來華都很早,在漢魏初期即已見諸記載,當時多為佛教的有力傳播者,如安世高、康僧淵等,他們也是後世胡人安姓康姓喜好冒認的祖宗。五胡時代,盧水胡中也已出現安姓胡人,可見“安”也是月氏內部固有的部落名。安姓後來成為武威大姓,因恥與叛賊安祿山(本姓康,後改從其養父)同姓,其中一支又改為李姓(李抱玉一族)。“安”與“康”的漢文意義都很好,其國人來華最早,在城邦內部勢力也最大,而其名最有可能的來源“安息”與“康居”也都具有令人愉悅的漢語意義,這或許並不是偶然的巧合。近年,在華的中古粟特人墓葬紛紛出土,安伽墓即其中之著名者,而康業墓猶在發掘整理之中,值得期待。


好文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