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宋教仁?

达摩克利斯之剑28

评价宋教仁之前,我们应该先将他头上闪耀着的光环摘了,看到更真实的宋教仁,而不是永远躺在神坛上的宋英雄。

宋教仁,政治角逐的牺牲品。

宋教仁生于1882年,湖南桃源人,被誉为中国的“宪政之父”。1903年,宋教仁结识黄兴,翌年于湖南长沙正式成立华兴会,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1905年,宋教仁在日本参与组织成立同盟会。1912年,在宋教仁的组织下,同盟会联合国内革命党派在北京改组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长,宋教仁任代理事长。1913年3月,中华民国首届国会选举缓缓落幕,国民党以最高票数取得胜利,党魁宋教仁欲借此将政体改为责任内阁制,将国家权力转移给内阁。



宋教仁,被扇耳光的男权主义者?

同盟会纲领中有“男女平权”的条款,同盟会的主导者是孙中山和黄兴,当时的宋教仁影响力自然不及孙中山。但是,当国民党改组的时候,主要负责人却是宋教仁。宋教仁将同盟会纲领中的“男女平权”删除,并且规定不允许任何女性加入国民党。当时,在会的唐群英起身怒斥宋教仁,唐群英身旁的沈佩贞则不由分说拉着唐群英冲上主席台,“以纤手乱批宋颊,清脆之声震于屋瓦”,啪啪啪,狠狠地扇了宋教仁的耳光,宋教仁及与会众人皆惊愕不已。

宋教仁不是完美的英雄,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英雄。当时虽然都在谈革命,但是追求“男女平权”又何尝不是革命?如果我是沈佩贞,我也会扇宋教仁,并且还要扇得他分不清东南西北,这事做得太混账了。




宋教仁,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英雄。

宋教仁自与黄兴结识并成立华兴会以后,便始终致力于革命事业,致力于建设理想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国度。宋教仁临终前留下遗嘱:

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宋教仁临死仍然放心不下革命事业,仍然在告诫自己的同志们继续努力,12年后孙中山在临终前亦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诫语与宋教仁相呼应。宋教仁生命的终结,既是英雄的陨落,亦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再次失败,是中国近代史上革命探索道路上的再次遇阻。宋教仁的突然死亡,成为近代中国难以弥补的遗憾,让宋教仁的“宪政”设想还没有正式开始便已经结束,如果真让宋教仁完成了责任内阁制的改组工作,近代中国的历史又将怎样?

宋教仁在遗嘱中提到了“调和南北”,可见南北双方的关系亦是宋教仁难以放心的事,为了在自己死后保证南北双方关系的稳定,保证中国的局势不受影响,宋教仁特意让黄兴发电报给袁世凯:

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权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见纳。宋教仁。哿。

宋教仁在电报中自言革命以来,从来没有与人结过私怨,当然这点是宋教仁自己以为的罢了,宋与人结怨是肯定有的。宋教仁死有余恨,因为他想做的事还没来得及做,他想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想让中国强大起来,想要改组内阁,可是,他做不到了,他已经“势必至死”。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袁世凯,希望袁世凯可以顺应时势和民心,保证民权,甚至“确定不拔之宪法”,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宪法到现在还偶尔会做更改呢。宋教仁用了“临死哀言”这四个字,这不仅仅是他对自己命运的哀叹,更是对革命事业的哀叹,甚至是在哀求袁世凯。

英雄将逝,尽显悲凉。

然而,在宋教仁死后,他在死前所做的安排并没有发挥作用,孙中山赶回中国发动了“二次革命”,袁世凯强行解散国民党,南北双方再次水火不容,宋教仁生前所做的努力尽付诸东流,可悲可叹。

宋教仁的突然死亡,让近代中国再次迷失了方向。


吾与吾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宋教仁,一个理想的革命者。一个真正的,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但现实的实际情况,让他被暗杀,但即便是不被暗杀,他的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在当时的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根本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宋教仁。字钝初。生于1882年。有近代资产中国宪政之父之说,是兴中会副会长,(会长是黄兴)在1904年前往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宋教仁致力于宪政改革,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宋教仁所领导的国民党大获全胜、得以授命组阁,但出师未捷身先死。于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遇刺身亡,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来证明谁是凶手,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此死亡。

首先要说明的是,宋教仁过理想化,过于幼稚。政治上极不成熟。应当说宋教仁的责任内阁制,不仅袁世凯反对。就算孙中山对此也不感冒、从骨子里袁世凯和孙中山应该是一样的。宋教仁的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缺乏环境基础和政治土壤。如果说谁刺杀宋教仁谁得利谁就是凶手这个说法,那么无论袁世凯。孙中山都是既得利益者。都有嫌疑。在这里都不做过多的讨论了.

无疑。宋教仁是伟大革命先行者,宋教仁的伟大在于他不希望用暴力进行革命。他希望用更加高尚而文明的方式来促进国家进行变革。

在宋教仁看来,任何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完善而稳定的一套宪政制度。各个政党的政治家之间的竞争要用公平和公开的、合法的、非暴力的方法来竞选,也应该在所有人民的监督中进行。但无论和袁世凯和孙中山都希望采取暴力手段去推翻对方,缺乏政治家应有的妥协和包容。在宋教仁那里,革命不是谋求个人利益的敲门砖。而在袁世凯那里他需要的是专制。民主和专诸根本无法共同出现在一个字典里。

宋教仁的遇害也是中国民族资产的遇害,也是民族资产的死亡。也应当说是当时的整个的统治阶级和国民党共同害死了宋教仁。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大不幸和悲哀。


清水空流

个人感觉他一己之力摧毁了中国近百年唯一可能崛起的机会。

评事件看人物一定要说背景,话说民国初年,清廷刚灭,积贫积弱,封建体制已死但余毒未消,各派势力包括同盟会都蠢蠢欲动要闹事,袁世凯人望能力和兵力都是第一,所以镇的住各派,在维持微弱平衡下袁厉行改革,废除科举,削减军费投资教育,建立现代学校包括大学,建立现代警察队伍,兴建铁路(记得詹天佑吗)和通讯,兴办矿山和实业。。。确实发展势头很好,袁作为总统任命的内阁包括各个党派的,总理都不是袁派的,宋教仁当然也不是,而且当时还是议会选举制,基本拷贝美国模式。无奈国民党影响太大,宋教仁玩党派是高手,很快让同盟会乘员占据议会多数,大家势均力敌的局面立刻打破了。很多人说人家同盟会一不偷二不抢,凭本事拉的选票为啥不能主政?问题就在同盟会一干大佬如孙文等都是眼高手低且没有实际军事或经济实力,在那个军阀林立的年代,相当于选一只羊来管理狼群,美国的那一套生搬硬套到中国一定不行,更何况宋教仁还是另立炉灶撇开孙中山搞的,连孙都不配合。

宋教仁事件后国民党说是袁世凯暗杀所以讨袁,失败后逃亡日本改组国民党,为了防止再出宋教仁这种德高望重的人抢风头孙中山直接要求党员必须宣誓效忠他个人,黄兴等不认同于是分裂出走美国。


VictorZK

宋教仁,是湖南常德人。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为中国民主宪政而献身,被称为“中国宪政之父”。

1902年,只有20岁的宋教仁就有着推翻帝制的思想。两年后,他与与黄兴,陈天华等人在长沙建立了华兴会,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副会长。他们提出著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后来发动长沙反清起义流产,宋教仁跑去了日本。

在日本期间,宋教仁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他一面潜心研究西方议会政治制度,一方面进行革命宣传。次年(1905),他参加了同盟会。后来,宋教仁回国后以上海为中心,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为武昌起义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教仁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协助孙中山一系列法令。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实行独裁专制,新成立的共和制政权面临危机。宋教仁四处演讲,传播民主宪政思想。他要建立责任内阁制,以议会政治的方式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破坏其独断专制,从而建立一个共和国。


1913年初国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获得压倒性的多数。这与宋教仁的宣传功绩分不开,但是他也因此深为袁世凯忌恨。袁世凯以重金美色贿赂他,劝他放弃自己的主张。宋教仁义正言辞的拒绝袁世凯。宋教仁的影响严重超出了袁世凯控制,袁世凯害怕了,于是他派出杀手暗杀。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到暗杀,救治无效,3月22日离开了人世。

文/红雨说历史


红雨说历史

宋教仁是中国近代史上死得最令人惋惜的一个政治人物,主张议会领导下的内阁总理制,是当时少有的熟悉西方现代宪政体制的实干型政治家。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处于半隐退状况下,宋是同盟会的头号人物,当时南北和谈达成协议由袁世凯当任总统并首都设在北京,实行的就是由宋主张的内阁总理制,而临时议会处于同盟会的绝对控制之下,宋是当然的总理人选。宋如果顺利到达北京,在理想状况下,中国将在宋的领导下,形成完善的现代宪政体系,从而向工业化强国迈进。而这则会使得袁世凯成为事实上的荣誉国家元首,没有实际权力,从而引起袁的忌恨,而结果便是宋被人刺杀于北上的路上。宋死后,在袁的收买分化下,议会成为摆设,变成了事实上的总统制,中国现代化的宪政体制进程嘎然而止。而失去权力制约的袁世凯在操纵议会实行总统指定制后仍不满足,称帝身败名裂而亡,使得北洋军分裂,中国从而滑向了军阀混战的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