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鲁迅写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会成为名句,而不是病句呢?

游走在机械的线条里

“东边一颗大柳树,西边一颗大柳树,南边一颗大柳树,北边一颗大柳树。”这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写的一首诗的前半段,读起来俗不可耐,但是看了这后半段后你可能会拍手叫绝。“任尔东西南北,千丝万缕,总系不得兰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



前半段,完全是十分平淡的几句话,甚至可以用一句来代替,但是加上后半段,这种奇特的化学反应让人觉得读起来十分爽快。不但能呈现出一派情真意切的送别场景,更能体现出诗人巧妙的构思。


鲁迅,作为历史上一个十分正直的作家,他的笔就是枪,他说学医医不好中国人,而他的笔就是医治病入膏肓的国人思想。一棵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给人莫名的压抑感,这样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黑暗。

如果单纯的说:“我家门前有两棵枣树”,则显得过于平庸,毫无新意,鲁迅的这种表现手法是一种十分讨巧的形式,显得十分文雅,又能体现出作者的心境,引起读者共鸣,还能多赚些稿费。高,实在是高!


历史密探

我是写代码的,有一些写代码的经验可以先分享一下。

一般来说,为了实现某种功能,都会有一些通解,例如要求你得出从1加到100的和,并且显示出来,这时候会有哪些做法呢?一个通解是写循环,我用伪代码写一下:

数字等于1

如果 数字小于等于100

那么 和等于和加数字

数字加一

输出和

这是一个会循环一百次的条件判断,是一个无可挑剔的解法,不仅可以算从1加到100,从1加到10000也是可以算的,任何一个有代码基础的人都能写出来,这是一个通解。

但是,如果用高斯算法,这个问题就有另一种解法

数字等于100

和等于(数字+1)*(数字/2)

输出 和

没有循环,只需要做几次计算便可得出结论,省时省力,我们把这看作为一个妙解

在某些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这么写

输出5050

这样一来,程序都不用做任何计算,都可以直接输出通常情况下至少需要很多步计算的结果,虽然这样的写法会有很多问题,例如如果要求你求从1到1000的和,就完全错了,而另外两个却可以得出正确结果。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在要求的情况下,它是得出了需要的结果的,我们把这种事实上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某种情况之下的权宜之计,叫做hack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没有语病的句子是通解,颇有文采的句子是妙解,而鲁迅的这句话,是hack的句子

有的人可能不太明白,我用程序做比喻所想讲的意思,在这里再解释一下,写一句话,不管这句话写得好不好,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那么,只要把意思表达出来了,不管这句话是如何表达的,都可以看作是达到目标了,而在不同的情况下,某种特定的方法,是最好的,却不一定是理论正确的


超级王登科



这是病句吗?来分析一下:

1、非病句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单看这一句,以通常的眼光来看有点啰嗦。但是,当你看完全文就可以理解了它非病句。

2、文章的主题

这篇文章是《秋夜》,文的主题是描写高怪寒冷的夜里的枣树。夜晚光线不好,发现一棵枣树又发现一棵枣树,从逻辑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枣树是本文重点,所以文章开头也由枣树展开。

3、深层含义

文中的枣树含义是什么?一是,一棵枣树指作者自己;二是另一棵枣树指和自己有一样目标的人。所以在鲁迅看来,两棵枣树是有区别的。

4、时代不同

现代人单看这句确有病句的嫌疑。想象当时的社会,鲁迅这篇文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看懂他文的人,尤其是和鲁迅有同样思想的人。

所以说,“明白人”都能看懂这句话。他们不仅不会把它看成病句,反而看成妙句。这大概也是它变成名句的原因吧。



作者用《秋夜》当武器,用冷峻峭拔的语言,着力渲染萧瑟森然、幽远清寂的秋夜氛围。在这冷寂深邃的意境中,既蕴藉又强烈地表达了一个既彷徨又执著的孤独的求索者的心绪。

枣树的枝杈“死命的”刺向寒冷高怪的鬼魅秋夜,寒月吓的苍白,鬼魅的寒夜瑟瑟发抖。


表现了作者与“志同道合的人”的坚定和不畏艰难的满腔热血。

在此,深深地感谢这些勇敢的人。因为你们,我们才有美好的生活环境。


紫藤讲故事

分享我读这句话的心路历程!

课文记得好像是在高二的语文读本上看到的。

当时我一脚懵逼,作者为什么要写: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当时我一脸懵逼,这不是病句?!

但一想,嗯,不对,鲁迅这么牛掰的人怎么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不可能!那一定是有深意。但这深意有是什么呢?!

不知道。



不久后,翻书看别人点评,一顿分析,这是反映了某某的黑暗现状,渲染了某某气氛。

然后我一看他的履历。卧槽,点评的这人是作家、思想家以及诗人等等,总之各种名号头衔一大堆。

你看,连这种人都这么说,肯定要深意,嗯,肯定错不了。



于是,某年某天,某青年读到这篇文章,看到这么一段话竟然愤懑丢书而起,啥玩意。有人见次情况便好心提醒,这是鲁迅的文章。

啊,原来鲁迅老师,失敬失敬。遂重新拾起次书仔细端详。开玩笑,这么有名的人,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于是咬尽脑汁一想,嗯,这一定是揭露了某某现象,渲染了某某气氛。你看,其他名家都是这么点评的,看来以后还的多多点醒后代谨记呀!

遂无尽流传下来。



再看与之相对的另一部作品。不同领域的。

就是大话西游。

本来简简单单的一部电影,没有受到某些人喜爱很正常嘛!可是,北大的学生看到了,搞笑、无厘头,以及悟到人生的责任与无奈,很喜欢也很正常嘛!

因为我也是这么解读的。



可是,后来大家又解读到什么后现代主义,什么哲理思想啊。简直什么都可以套用进去。这就厉害了。

其实,我不是否认这部电影,包括爱情以及其他哲理思考。只是因为其信息量太丰富了,为多意阐释提供了可能性。难怪导演本人都要跳出来说,大家过度解读了。

回到鲁迅的枣树。



想起高中读书时,看到一篇有趣的报道,韩寒说他有篇文章被选入某中学考试试题。然后他就找到了这张卷子来做,完后看参考答案,结果这道阅读理解题全特么错了。

所以,笔者只想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看到的也就不同,除了知人论世外,也不必用其他名人的点评来做标准答案,毕竟,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你说呢?

最后引用余华的观点作结,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也讲述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鹿遥知林深

鲁迅这样写,正是体现了他的高明之处!

这是出自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原句是这样: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大家都知道,鲁迅喜欢写讽刺文,而且以他的文学涵养,应该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么这句话想必是有些含义的。


就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面,他说他因为四周黑洞洞的,经常碰壁,所以把鼻子碰扁了。

但是这并不是真的鼻子触碰墙壁,而是人在社会四处碰壁。

那么这两颗枣树是什么回事呢?

先看看鲁迅创作《秋夜》时候的社会背景,写于1924年9月15日,那就来看看那时候,有什么大事情。


原来9月3日那天,就有一件大事情,浙江军阀发生战争。4日,张作霖发电响应浙江军阀卢永祥,以及责备曹锟和吴佩孚通电。同时向山海关、热河一带增兵。

15日,也就是鲁迅写文章的那天,张作霖致电曹锟,向其发出挑战。

此时,山雨欲来风满楼,得知马上就要打仗了,鲁迅匆忙写下此篇文章。仔细想想,那两颗枣树,不就是代表着直系和奉系的政府嘛!


直系为吴佩孚、孙传芳为代表的军阀,奉系为张作霖为代表的军阀。

果不其然,两日之后,也就是17日,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

结局是以直系失败而告终,具体细节就不再提。

而鲁迅的这句话,暗指的就是直系与奉系两大军阀,如果直接写两株枣树,那也体现不出来那种感觉了啊。


戏曲说

这是典型的阅读题的问答啊,作者写了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出题人非要让学生去揣测传说中作者的深意,好似名家口中从来没有废话。这样的想法自然是有些离经叛道啦,但是鲁迅作为一个用笔杆子打仗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进行的方向,还是有必要对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剥丝抽茧地进行分析的。


慢慢体会这个句子,一种孤寂感会油然而生。 院子里什么也没有,一眼望去,是枣树,再看一眼,除了枣树还是枣树,勾勒出了一种孤寂的画面。 此般的意境绝非“我家门前有两棵枣树”这样平铺直诉的句子可以达到。



从不同的表达中,我们可以体会说话人不同的情感。从不同的表达中,我们可以体会说话人不同的情感。在这种心境下,还表现出了对这种孤寂的不满。就像你问隔壁重男轻女的婆婆媳妇生了几个孩子,她会说,“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孩儿,另一个还是女孩儿”。



鲁迅一直期盼出现新鲜的社会现象,希望能有“别的树”出现,可是没有。在失望之下,自然就会有这样的心境流露出来。 有人问,难道鲁迅下笔之前会想到这么多? 如果事前没有想到,那就是偶然的灵感,我们就不必费心在这里讨论。 这又是一大谬论。 就好像拍照,难道作者事先会知道自己拍出来是什么效果? 我看肯定不能。 大师们靠的就是感觉。 鲁迅创作的时候,必定也是凭感觉写下这一句的。 也许他当时考虑的,还没有我们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是他的灵感在起作用。这就是笔者为什么在开篇会说这个问答是给做阅读题的学生准备的。


侬好女神

这是加强语气,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如果你不懂的话,我给你打一个比方吧,某一天你出门时发现自己的电动车丢了。这是你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咋办咋办咋办呀?你的这句话跟鲁迅的是一个道理。


京东千里行书法

因为这是鲁迅写的。

如果感性的说,就是鲁迅此时的名声口碑作品的影响力已经可以超脱于传统的句子语法规矩了。当一个人具备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口碑之后,所说所写,已经可以无论对错了。比如马云聊房地产,就是这个感觉。

甭管对不对,掌声肯定雷动。

理性的说,这种简单的病句,其实也是一种文学表达中的“技术”。

在书写的时候,适当的不符合常规语法的句子,其实也是有效表达情感的手段。

只是很多时候,很多人,在判断很多事时,喜欢先问人,再看物。

举个例子:

我愿意守着你,然后守着你。

你看,这句话如果是赵丽华写的,估计也能拿到稿费。但这是我写的,首先是病句,其次是病句。

就是如此,枣树不枣树的,鲁迅说了算。


新观点评说天下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是鲁迅的名句,备受争议的名句。

因为鲁迅是名人,才备受争议。假如是无名小卒写的,根本就不存在着争议。很明显它不算病句,只是啰嗦而已。可让人不甘心的是,鲁迅可是大文豪呀,一向文笔凝炼,入木三分,怎么可能出此昏笔呢!一定会暗藏玄机,只是我们眼拙,无法发现而已。面对权威都不自信了,而且就像皇帝新装的故事一样,怕被人看成是傻瓜,谁心里都知道,其实皇帝什么也没穿,但都做兴奋状,说新装太漂亮了,而皇帝更加得意洋洋,穿着根本不存在的漂亮新装在裸奔。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常胜将军,被人崇拜至盲从的地步。一次视察某防区,手拿钢笔在防区地图上沉思良久,最后一言不发离开了地图。将军走了以后,大家就围着地图琢磨将军为何沉思良久,他想做什么指示而又没做指示?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无果。后来,细心的参谋发现地图有一滴很难被人发现的墨水点,人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又经过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这是将军指点在此修一个防空洞。若干年后才搞清楚,那是将军的钢笔滴下的墨点,根本没有什么秘示和意义。

有人过度解读鲁迅这个名句,说什么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等等,也有人半开玩笑地说,鲁迅不想涂改,因为涂改,页面不洁,撕了还浪费纸张,也可能想,多就多几个字吧,也多挣点稿费,都让人不可信。

其实,你知道鲁迅家门前有两棵树,而且都是枣树,就可以了。一碗豆腐和豆腐一碗,有什么区别?


历史沉淀的理性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棗树,另一棵也是棗树。看似重复,甚至一般人认为,这有什么?分明是啰嗦。分析这句话,不能离开鲁迅的人品,思想和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其实,这里的重复,正体現了鲁迅娴熟,隨意而又手法的高妙风格。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名作《秋夜》的开篇。《秋天是美好的》。百果飘香,掛满枝头,美不胜收。鲁迅为什么单单要写棗树。喻意是深刻的。百姓有棵枣树就不错。棗花虽小,但洁白无瑕,秋天结果,带给百姓是喜悦的享受。鲁迅是名人,写棗树,朴实无华,将自已比做棗树,无疑在以平民的身份,冷眼看世界。《秋天的夜晚却是寒冷的》。象征平民的棗树,面临的气候一天天要恶劣,寒冷刺骨。秋天过后,还有寒冬风雪冰霜,棗树的处境将更加严酷。意喻百姓生活会更艰难。……

《秋夜》与其说是一篇文章,倒不如说是鲁迅先生刺向黑暗社会的一把锋利的匕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