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不是要搞合縱伐秦嗎,為什麼搞壞齊國?

Shmily047

答:蘇秦是比張儀還要出色的縱橫家,但因為史料記載的混亂,最主要的是司馬遷《史記》對蘇秦事記載的混亂,致使後世對蘇秦其人其事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地方。比如這裡提到的“蘇秦搞合縱伐秦,卻搞壞了齊國”,便是其中之一。

按照《史記》中的記載,蘇秦和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學生,但蘇秦入世比張儀早,推行合縱策略,得佩六相國印,迫使秦國十五年不敢輕出函谷關。張儀出道,蘇秦暗中助了一把,最後兩人互相鬥法,一個推行合縱、一個推行連橫,共同上演出一幕幕開闔縱橫,卻又精彩絕倫的歷史大戲。

但是,從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呂氏春秋?知度》等書可知,蘇秦卻是為燕而仕齊、最後導致齊亡而興燕的風雲人物。《荀子.臣道》因此把“齊之蘇秦”和“秦之張儀”相提並論,連司馬遷在《史記.鄒陽傳》中也把蘇秦稱為燕國的忠臣。

但是,齊亡燕興的時間指的是齊愍王和燕昭王當政之世。

也就是說,蘇秦和張儀並非同一時代的人!

按時間推算,蘇秦至少比張儀晚生了三十多年。

所以說,兩個人同臺對決的場面,只能是“關公戰秦瓊”一樣的夢中囈語。

公元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戰國縱橫家書》也證實了這一點。

《戰國縱橫家書》全書共二十七篇,其中有十一篇是蘇秦上燕王或趙王書,不見於《戰國策》、《史記》等傳世的古籍,應該是司馬遷所沒有見過的,另有兩篇其部分內容見於《戰國策》。

這十三篇文字確鑿無疑地表明,蘇秦是比張儀、公孫衍、陳軫等晚一代的縱橫家,曾與孟嘗君、李兌、周最等人一起活躍六國間。他一生的成就和功名與燕昭王、齊愍王的興亡衰敗捆綁在一起,密不可分。

這裡順帶提一下鬼谷子。

這個鬼谷子,是傳說中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神秘、也是最牛的老師。

傳說,他不僅教出了蘇秦、張儀,也教出了龐涓、孫臏,甚至連商鞅、李斯、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甘茂、樂毅、魏昂、茅蒙、要離、范雎、猗頓、田穰苴、蔡澤、鄒忌、酈食其、司馬錯、蒯通、黃石、公孫衍、魏僚、曹劌、荀躒、魏章、西門豹、魏成、王齕、文種、田駢、白圭、計然、呂耕、任座、李冰、趙奢、田單、李悝、匡章、陳軫、許行、石申、甘德、劇辛、鄒衍、郭縱等500多位風雲一時的人物全都是他的弟子。

這種傳說,一望而知是無聊的虛構。

話再說回來,蘇秦為什麼要搞壞齊國呢?

這得從燕、齊兩國的恩怨說起。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諸侯,封宗室召公於燕地(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即燕召公奭為了燕國的開國君主,也由此可見,燕國和魯國一樣,是周王室的宗親之國。

由於燕國遠居華北,與中原各地來往比較少,文化較齊國、晉國等中原大國落後。

春秋初年,山戎入侵燕國,燕國差點滅亡。所幸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義薄雲天,高舉“尊王攘夷”大旗,其本人以盟主的身份率軍北上,大敗山戎,終於救護下了燕國。

齊桓公班師之日,燕莊公心存感激,一路相送,進入齊國境內還不肯回去。

齊桓公認為自己不是天子,燕莊公相送出了燕地就違反了禮制,為了顯示自己絕不會對燕國無禮,毅然下令分開溝界,將燕莊公所經過的地方全部割送燕國。

可以說,那時的燕齊兩國,情誼深似父子兄弟。

但是,到了戰國中期,姜齊為田齊所代,齊國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齊國了。

田氏立國,不斷坐強坐大。

齊威王任內用鄒忌為相,外用田忌、孫臏為將,經濟軍事兩手同時抓,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取代了魏國的霸主之位。

齊國當然不會只滿足於現狀,繼續向北擴張,攻侵燕國。

幸好,燕國有三晉的支援,勉力維持著國勢。

但到了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卒,兒子噲繼位。這個燕王噲是個理想主義者,覺得燕相子之精有治國之才,就想效法神話裡堯舜讓位的故事,實行禪讓,把君位讓賢給子之。

這麼搞,就引起了太子平及其他許多舊貴族的極大不服,國家發生了內亂。

齊國趁火打劫,於公元前314年佔領了燕都,滅亡了燕國。

齊國的動作過大,破壞了當時國際間的均衡發展,趙、韓、秦、楚等國紛紛出手伐齊,幫燕國人復國。

在韓國為人質的燕公子職,更得到了一代梟雄趙武靈王的保護,回燕國復國,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發誓燕齊兩國不共戴天,以越王勾踐為榜樣,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並積極網羅人才。

魏人樂毅、齊人鄒衍、趙人劇辛,包括現在要說的主角蘇秦,都是這個時候投入燕國的。

蘇秦曾在公元前307年到秦國向秦昭王求職(張儀已死於三年前,即公元前307年),秦國掌權的是秦惠王的第二任王后羋八子、及羋八子的異父長弟魏冉,是羋八子的異父長弟,秦昭王並無話事權。

所以,蘇秦碰了一個冷釘子,轉而投入燕國。

燕昭王渴求賢士,蘇秦苦覓明君,兩人相見,猶如久旱逢雨,盡得魚水之歡。

蘇秦在秦國碰壁,恨透了秦國,站在燕國的立場上大談合縱抗秦的好處;但燕昭王最想幹的事就是幹掉齊國、報仇雪恨,他提出:“燕國本來就貧窮弱小,最近又新遭受到齊國的打擊,先生如果能用合縱相親的辦法使燕國安全無事,我願傾出國庫所有支持合縱抗秦。”

蘇秦弄清楚燕昭王的心思後,先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趙惠文王、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和楚威王合縱,然後打入齊國內部,充當國際間諜,挑撥齊國滅宋,以引發韓、魏、趙、楚、秦等國的不滿,讓齊國引火燒身,最終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

蘇秦的計劃非常成功。

齊國的攻宋行為充分激怒了諸國,尤其是秦國。

秦國人高呼“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伐之,必亡之”,發兵猛擊齊國的河東(漳河以東,河南省北部地區),連戰連捷,一口氣奪下九座城池。

韓、趙、魏三國還與秦國結成了同盟,一同伐齊。

齊國的輓歌就此奏響。

當盟軍兵臨齊都臨淄,齊愍王意識到一切都是蘇秦搞的鬼,一怒之下,下令將蘇秦五馬分屍。

不過,蘇秦死後沒多久,齊愍王也在逃亡的路上被楚國的將軍淖齒殺掉了。


覃仕勇說史

蘇秦無論是合縱伐秦還是後面燕國反齊,始終效忠的對象都是燕國。自馬陵之戰後,魏國被削弱,戰國的局勢中秦國與齊國成為了不折不扣的東西對峙強國,在這種局勢面前,其他的小國諸如韓國、趙國、燕國、楚國等則要麼合縱要麼連橫。合縱連橫原本並非單單針對秦國而言的,直到戰國後期才逐漸演變為六國共同對抗秦國。而蘇秦在合縱伐秦中的立場實際上也是為了保全燕國,借齊國來壓制秦國。當這個目的達到以後,為了以防齊國做大,也要想辦法制約齊國。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派遣魏冉出使齊國,目的在於約著齊湣王一起同時稱帝,秦昭王是西帝,齊湣王是東帝,並且再聯合五國一起攻打靠“胡服騎射”強大起來的趙,最終三分趙國。但是當時出使齊國的蘇秦看出來這其中潛在的危險以及對大局的影響,於是勸說齊湣王放棄帝號,並且改變策略,不僅僅要孤立秦國,並且要聯合拉攏其他國家一起反秦,趁機滅掉了宋國。齊國也看到了其中的好處,於是採納蘇秦的建議,廢除帝號,背棄了與秦國之前訂立的共同伐趙的盟約,聯合燕國、韓國、魏國、趙國等五國軍隊一同向西發兵進攻秦國。而這個時期的秦國還不夠強大,不足以抵擋五國軍隊,因而秦昭王不得不“廢帝請服”,不僅把之前侵佔的魏國的幾個邑郡歸還魏國還把趙國的佔地王公以及符逾都還給趙國。此後齊國在一段時間裡風光無兩,公元前286年,滅掉宋國,實力大增。而這個時候秦國又開始約著其他國家進攻齊國。

而燕國一直都是小國,還受到齊國的武裝干涉等等,因此自燕昭王開始就一直進行改革,招攬各路人才,他曾經派遣蘇秦到齊國就是去做犯賤活動的,而蘇秦也的確贏得了齊湣王對他以及對燕國的信任,認為燕國絕對不可能反攻齊國。燕國將軍樂毅與公元前284年率領燕國、秦、韓、趙、魏五國攻打齊國,儘管齊國轉危為安,但是損失巨大,從此也一蹶不振。


國家人文歷史

蘇秦的合縱之計,表面上是阻止秦國東出,實際上卻是保燕弱齊。他的合縱之計,秦國並沒有實際受損,六國也沒有在秦國得益。反而,正是在合縱時期,秦國東出聯合四國幾近滅齊。

這是因為,蘇秦的合縱之謀最早規劃的受益方就是燕國。燕文侯也正是苦於齊、趙、秦的威脅才資助蘇秦合縱。


接下來,我們詳細瞭解一下:

學成出山,諸侯不用

蘇秦學成歸來,渴望一展報復,但是經歷了幾年的遊說都沒有成就。老父親給的錢也花完了,回家嫂子不理,妻子不愛。於是“引錐刺股”研習《陰符經》數年,說與周顯王,周顯王以蘇秦太年輕為藉口,不用其計。

輾轉到秦國,當時秦孝公初喪,秦惠文王以秦國毛羽未成為由,不用其計。

又輾轉到趙國,趙肅侯的弟弟奉陽君是丞相,對蘇秦更是理都不理。

蘇秦苦學數載,諸侯不信,抱負不展,心灰意冷之餘難免會懷疑自己所學。

燕侯資助,始而合縱

直到遊說到燕國時候,事情得到了轉機。

燕國是老牌諸侯國,地處苦寒、國力疲軟,當時各諸侯國都相繼進行了變法,燕國國君苦無治國良策,又忌憚趙國兵戎相見,蘇秦正好在此時獻上親趙合縱的計謀,於是燕文侯決定一試。

燕文侯為蘇秦備馬贈車,又以金帛相謝,派蘇秦去往趙國遊說。蘇秦第一次在文侯處得到了信任,方知老師所教有用,方知自己苦學可成,燕文侯的知遇之恩是蘇秦一生謹記的恩情。

強齊伐燕,燕王譏諷

齊國依靠漁鹽之利,在齊宣王時代國力得到了迅速發展。燕齊兩國接壤,又都是老牌諸侯國,彼此不睦,因而連年戰爭不斷。當時蘇秦六國合縱已成,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蘇秦也已身披六國相印,衣錦還鄉。

可就在這個時候,資助蘇秦的老燕侯死了,齊宣王趁著燕君新喪,發兵攻燕,連下十城。雖然燕國不再忌憚秦趙,但是身邊這個老鄰居一直是個難題。

於是文侯的兒子燕易王便召蘇秦說:先生昔年不遇,正是我王資助而成,如今先生身披六國相印,力求合縱,而齊王侵我邊境,破壞合約,先生若不顧,恐為天下笑而。

蘇秦以合縱相親為盟,聽完後十分慚愧,於是答應燕王向齊王索要失去的土地。後經過一番唇舌,齊國歸還了燕國的十座城池。


私通燕後,戴罪立功

在整個合縱過程中,蘇秦雖受封於各國,但一直在燕為臣,直到蘇秦私通燕王的母親,也就是資助蘇秦的燕文侯的夫人。事情敗露之後,燕王非但沒有怪罪,反而對蘇秦更是厚待,蘇秦深知君王脾性,害怕日後見怪被殺,於是對燕王說:燕齊交惡數年,我身在燕國不如身在齊國,在齊國可以為燕國爭取更多利益。

燕王准許了蘇秦的請求,也就是這一刻,蘇秦以一個間諜的身份到齊國做了客卿一職。


(燕姬)

在齊湣王繼位後,齊國成為了唯一可與強秦較力的諸侯國。這位齊湣王,幾乎把周圍大大小小的國家都得罪遍了,先稱帝,後滅宋,貶孟嘗,再滅燕。

前288年,齊湣王與秦昭王相繼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同年,齊、秦、魏、韓、楚五國約定伐趙,欲瓜分趙國。燕王深恐趙國滅亡後齊國愈強,燕國愈弱,便讓蘇秦破壞了這次行動,又騙齊王去掉了帝號。


前284年,秦、燕、三晉五國伐齊,由燕國樂毅統領的五國大軍大破齊軍。蘇秦也是在這場戰爭之後,被齊湣王以間諜之罪車裂而死。

之後逃亡的齊湣王被楚將淖齒抓獲,淖齒將齊湣王扒皮抽筋吊在房梁之上,兩天才氣絕身亡。齊國君死而地分,幾近滅國,因此也失去了強國的地位。



枯榮說

因為愛情吧。也只能以因為愛情來解釋蘇秦謎之人生。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合縱派中最傑出的代表,師承認鬼谷子。“頭懸樑”、“錐刺股”就是形容蘇秦發奮讀書的情形。風光時任六國縱約長,配六國相印。在其無限風光背後有一個不得不說身份--間諜,其以死間引五國滅齊,也奠定了蘇秦間諜之王的稱號。

“蘇秦不信於天下,而為燕尾生"

此語足以見蘇秦對燕之忠誠。糾其為何?燕國在當時只是一小國,西有大秦,東有強齊,以蘇秦才華,兩國選其一,足以使蘇秦成為一代明相,可他偏偏就死忠於弱小的燕國,他曾向燕昭王表示:“臣之德王深於骨髓。臣甘死、辱,可以報王,願為之”。

而燕王在蘇秦死後也未給與其認可。

在《羋月傳》曾提起一個女人----燕易後孟嬴,蘇秦身份敗露後被齊國車裂,而孟嬴在知道他的死訊以後也追隨他而去。


《史記--蘇秦列傳》“易王母,文侯夫人也,與蘇秦私通”。

蘇秦“以百誕成一誠”,只是不知一“誠”是為燕昭王對他的賞識,還是對易王后的衷情之誠。


蝸牛篆圈

從《蘇秦說秦惠王》看,蘇秦開始的理念是想幫助秦統一六國的,他認為這是大勢所趨。可是秦惠王最信任的是蘇秦的師哥張儀。秦惠王聽信張儀的建議,認為現在統一六國的時機還不成熟,要養精蓄銳方可行動,沒有釆納蘇秦的建議,蘇秦被冷落。蘇秦為了生計,在家頭懸樑錐剌骨地奮鬥了一年,改變主意,決定連橫合縱來對抗秦國,這回他成功了,六國都看重他,一時名聲大震,總起來看,蘇秦還是為了自己的仕途著想,正如孟子說的,春秋無義戰,無所謂正義不正義之說。


圖文67939402383

蘇秦是縱橫之術的代表人物,合縱就是合眾,聯合六國共同對抗秦國,達到六國並存的多遠國家。連橫就是滅六國而完成統一。

齊國的地緣政治比較特殊,無論合縱還是連橫都要得到齊國的支持。秦國強勢,合縱必須集六國之力共同對抗;而秦國想要聯合,必須遠交近攻,和齊國聯盟才能保持優勢。齊國就像現在的歐盟,經濟上依賴中國而安全上依賴美國。一個強大的齊國會更傾向於脫離其他五國而選擇連橫的陣營,而一個相對弱小的齊國會因為對其他五國的依賴而選擇合縱。


呆龍居士

蘇秦合縱伐秦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要維護燕國的利益,事實上蘇秦曾對燕王明確指出:燕國之所以能享受和平在於趙國在南邊抵擋了秦國,然而如果燕、趙為敵那麼相比秦攻燕尚在千里之外,趙攻燕則是在百里之內。也就是說之所以要合縱抗秦一則是藉助別國的力量對抗秦國,從而為燕國起到屏障的作用;二則當別國集中精力抗秦時還有工夫打燕國的主意嗎?

破壞齊國和合縱抗秦一樣也是為了維護燕國的利益——事實上蘇秦在單獨面對燕王時所提出的合縱方案和他遊說趙、齊、魏、韓、楚時的合縱方案並不完全一樣,那就是在抗秦的同時也將其他五國視為潛在的戰略對手,而齊國恰恰就是僅次於秦國的又一假想敵:首先齊國的實力足夠強大,以致於一度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這就足以令燕國感到恐懼了;其次齊、燕兩國還有深厚的歷史積怨——齊宣王曾派兵入侵燕國並險些徹底滅掉燕國。既如此蘇秦自然得提放著齊國會趁其餘五國聯合伐秦之際在燕國背後捅刀子。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因為史學界存在一個爭議,就是司馬遷寫錯了,蘇秦沒怎麼搞過合縱伐秦,也沒跟張儀打過對手。他的主要歷史作用就是搞壞齊國,伐秦只是障眼法,甚至只是後人搞混之後拼湊起來的


emanontion

合縱的代表人物其實是公孫衍,蘇秦的政治目的主要並不是合縱抗秦,而是對付齊國。本質上,蘇秦是燕國派往齊國的間諜,蘇秦與鄭國(人名)併為戰國兩大間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