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赵氏一族如何从举族衰落危机走出来并一举分晋?

说文谈史

文|小河对岸

晋国的卿位之争,是一场长期残酷的内斗。十几个强势家族轮流争夺六席卿位(晋设三军,每军置将、佐各一人,此六人分掌晋国军政,而被称为六卿)。待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等显赫的家族先后出局之后,晋国便只余下了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等六大强势卿族。

按理说,自此以后,晋国的六大强势卿族都可以各自稳获一席卿位,晋国的卿族之争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晋国的卿位之争却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在栾氏被灭之后的第53个年头,又爆发了晋国六卿并为四卿的八年之战,而触发这场战争序幕的却是晋国赵氏内部的大宗并吞小宗事件。

在晋国的众多世卿家族中,赵氏绝对是这其中最有故事的家族。赵衰与狐偃是晋文公重耳的左膀右臂,而赵衰之子赵盾又是晋国历史上第一个集军权与朝权於一身的执政正卿。可以说晋国的卿族之争,就是自赵盾才掀开了序幕。赵盾利用其党羽势力,率先将与赵氏并驾齐驱的狐氏,排挤出了晋国。其后,赵氏才得以独大晋国,然而,族大多怨,其他卿族对赵氏不满那是在情理之中,而随着晋灵公的长大成人,也与赵盾势同水火。

晋灵公几番欲除去赵盾,都未能成功,赵盾见不容於晋国,便欲流亡,但还没离国境,晋灵公便被赵盾的堂弟赵穿弑杀。而由于史官董狐的秉笔直书,赵盾深受“弑君”之名。赵盾之后,赵氏又因家族宗主之争,而有了“下宫之难”(即著名的“赵氏孤儿”事件,为赵盾之孙,赵朔之子)。而最后确立韩赵魏三家分晋局面,也是因为智氏先联合韩、魏围攻赵氏(其时,赵氏宗主为赵襄子赵无恤)於晋阳,而在赵氏眼看就要被灭之际,却成功策反韩氏与魏氏,反戈共灭了智氏。

今天要讲述的,则是在这两者期间的一场也因赵氏而起的重要事件,此即赵氏大宗并吞小宗,而触发六卿并为四卿的重要事件。

自下宫之难后,赵盾之孙--赵武,又重新夺回了赵氏宗主之位(赵盾在其晚年时,曾将赵氏宗主之位让给了异母弟赵括)。而在赵盾、赵武这一赵氏大宗之外,赵氏还有一支颇具势力的旁支,此即赵盾堂弟赵穿这一支系。

赵穿,为晋襄公之女婿,故也被称为公婿穿,因其封邑在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故别为邯郸氏,也称邯郸穿。赵穿弑杀了晋灵公,自恃有功於赵盾,而屡向赵盾请求卿位,但赵盾也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拔此弑君之人。致使赵穿怏怏不快,较早地死去了,临终前将其子赵旃(后来也如愿位列卿位)托付给赵盾,赵盾也默然答应了。

在赵氏因下宫之难而元气大伤,赵武又年幼之际,赵旃得以赵氏旁支的身份暂代卿位。赵旃生赵胜,赵胜生赵午(邯郸午),虽未能再保有卿位,但世为邯郸大夫,又曾入卿席,且在赵氏大宗的庇荫之下,势力甚为稳固,并不可小觑。

而至赵武之孙--赵鞅(赵简子),甚是觊觎小宗邯郸氏的地盘,而欲将之吞并。而邯郸午(系中行寅外甥)却与范氏、中行氏相善,并结有姻亲。前497年,赵鞅欲将卫国进贡的500户良民(曾被安置在邯郸)从邯郸迁到晋阳,邯郸氏的家臣却一致认为,时值齐国进犯,仓促移民将与邯郸不利,便欲暂缓实行。

而赵鞅却勃然大怒,杀死了邯郸午,邯郸午的家臣涉宾逃奔回邯郸,拥立了邯郸午之子邯郸稷为邯郸的继承人,据邯郸以抗赵氏。而范氏、中行氏与赵氏素不相善,中行氏的外甥又遭赵鞅杀害。于是,范氏、中行氏起兵助邯郸氏共讨赵氏,赵氏不敌,退守晋阳固守。

而在赵氏命悬一线之际,晋国的其余三卿,智氏、韩氏、魏氏成了左右胜败的关键。韩氏亲於赵氏而恶中行氏,魏氏与范氏相恶。而智氏虽与中行氏同出於荀氏,却想以其宠臣梁婴父取代中行寅。于是,智氏、韩氏、魏氏出於其各自的目的,最终站在了赵氏一边,并赦免赵鞅先发难的罪行(晋有法令,先难者死)。

智氏、韩氏、魏氏三家讨得晋定公之命,率兵攻打范氏、中行氏。但范氏、中行氏的家底也甚为雄厚,未能被三卿的军队攻克,反而令范氏、中行氏恼羞成怒,竟悍然攻打晋公室。范氏、中行氏的以下犯上、攻打公室的行为,致使其成为了众矢之的。智氏、韩氏、魏氏助晋公室守卫国都,范氏、中行氏未能攻克,战败而逃。此时,赵氏的晋阳之围也得以解除。

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趁势追击范氏、中行氏,范氏与中行氏逃出晋国,顿时“良心”大发现,愿将其封地尽献於晋公室。范氏与中行氏虽已流亡在外,却都是一、两百年的世卿家族,根基甚为深厚,又得到了齐国、周室刘氏等势力的相助。故而,范氏与中行氏一直支撑了八年之久,才得以被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四卿族彻底击败。

最终,智氏、韩氏、魏氏、赵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封地。而赵氏小宗邯郸氏的封地,为赵氏所得。智氏、韩氏、魏氏、赵氏等四卿势力又各自得到了加强,晋公室愈加卑弱。

参考史籍:《左传》等等;


历史闻知社

晋国赵氏一族几百年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几次陷入困境,举族衰落之相,但最后翻盘,与韩魏三家分晋

下面从赵氏先祖开始讲起:

晋国赵氏先祖与嬴秦同始祖,周穆王把赵城赐给造父,此后造父的子孙都姓赵了,周幽王时,赵氏传到叔带,他离开周来到晋国,赵氏一族从此在晋国繁衍生息.

赵氏第四代继承人赵盾独揽晋国大权,后来被诬陷杀害

据记载,第五代继承人赵朔病逝后,赵氏一族开始没落

赵朔的妻子,赵武的母亲赵庄姬与叔叔赵婴私通,赵婴被赵同,赵括驱赶去了齐国.

公元前583年,赵庄姬以公主的身份,联合栾氏,卻氏,诬陷赵同,赵括谋反,两人被杀害,史称"下宫之难"


韩厥为了报答赵衰的恩情,出面向晋景公推荐赵武为赵氏为继承人,晋景公同意

赵氏第八代继承人赵鞅,也就是赵武的孙子,重新拿到晋国大权,成为六大公卿之首,之后发动战争灭了中行氏范氏二卿,晋国变成四大公卿执掌朝政赵氏第九代继承人赵鞅的庶子赵无恤一继位继承人就灭了卫国,然后联合当时变强的智氏,还有韩氏,魏氏送钟灭了强大的绒狄中山国.

当时智氏一家独大,继承人智瑶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壮大晋国为由,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不敢得罪,拱手相让,而索要赵氏土地是赵氏重要的领地,赵氏举兵抵抗,智氏引汾水淹赵氏据城晋阳,晋阳城内民不聊生,智瑶称我今天才知道水的威力啊!

在后边的韩氏,魏氏不由得心惊胆寒,因为他们两家的据城旁边都有河水,唇亡齿寒

当时赵无恤秘密联系韩魏两家,在智氏得意之时,联合起来改水道反淹智氏大营,智氏战败,被灭族,赵氏危机解除

从此晋国赵韩魏三家执掌朝政,赵氏最强

赵氏第十代继承人赵无恤的侄子赵周,赵周的儿子赵浣,赵浣的儿子赵籍,和历代的韩氏魏氏继承人,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灭了周围很多小国家,三氏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一举分晋


历史作文素材

说到晋国赵氏一族的衰落竟首先想到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赵氏孤儿》,而这一切竟然是一桩叔父和侄媳私通的桃色事件所引发。

晋国正卿赵盾执政多年,大权在握,打压公室,赵氏独大,晋国国君和其他卿大夫都因此潜藏不满。

晋成公之女孟姬,嫁给赵盾之子赵朔,生子赵武。后来赵朔早死,谥号为庄,因此孟姬又称赵庄姬。

赵盾有三个弟弟赵同、赵括、赵婴齐;庄姬与他们三人,是叔父和侄媳关系。赵盾和赵朔父子死后,赵家大权、土地、财富,大都落到赵同、赵括之手。


庄姬和赵武母子在赵家成了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只有小叔叔赵婴齐对她颇为关心,一来二去,日久生情。

庄姬毕竟是一国公主,背后有实力尚存的晋国公室为她撑腰。赵婴齐与她相好,正意味着他这一支系和赵盾、赵朔一系,乃至于以及背后晋国国君的结盟。若等赵武长大后,他们这一派当然会对掌握赵家大权的赵同、赵括一脉构成威胁,当然不肯相让,经过一番激烈的家中权柄争夺战,他们大获全胜,便以堂堂正正的“杜绝家丑”为名,将赵婴齐驱逐到别国。

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她兄弟晋景公姬獳面前进言,称“赵同、赵括将要作乱谋反”。

晋国正卿的栾氏家主栾书,早就忌惮赵氏势力庞大,一直打算对他们动手,得此良机当然不肯放过,便与郤氏家主郤锜一起进言,说动晋景公下决心铲除赵氏。然后国君下令,召集其他各大卿族一起出兵,将赵同、赵括全族斩尽杀绝,是为“下宫之难”。庄姬之子赵武,因为是景公的亲外甥,又是首告庄姬的儿子,年纪幼小,当然没有被牵连,

韩氏家主韩厥曾受赵盾恩惠,进言说赵衰、赵盾父子功劳甚大,不当无后。于是在不久后,景公便立赵武为原赵氏领地新主人,赵氏经此事件持续衰落了几十年,直到赵武成为晋国正卿才重新开始崛起,后来晋国公室因内斗持续衰落大权落于“六卿”之手,,而赵氏经赵简子时期一系列改革实力已居六卿之首,后经多年联合韩,魏两家先后打败其它三家瓜分了晋国土地,经周室承认终在赵籍时期建立赵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