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2018年5月11日北京晚報訊,“說客”的“說”很多人可能會讀“shuì”,但現在其實讀“shuō”;“粳米”的“粳”大部分人會讀“jīng”,但現在要讀“gěng”……這幾天網友針對拼音的發帖引發熱議,許多人稱“怕自己上了個假學”。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大家紛紛表示有些“發矇”,不知道現在我們到底應該讀哪個字音才算正確。下面詩詞君就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被修改讀音的字。
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確 鑿 què záo,原讀音:確鑿(què)(zuò)。後因從俗改為:確鑿què záo蕁(qián)麻疹改為蕁(xún)麻疹。
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還記的《一起來看流星雨》的女主“楚雨蕁”嗎,當時我們都嘲笑電視劇中唸錯了字,現在真的念xun了,還真是有點“監介”呢!
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呆板”本來讀 ái bǎn,但是後來為了尊重大眾的習慣,所以從1987年開始,這個詞的讀音更改為 dāi bǎn。
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鐵騎,tiě jì是古代發音。讀qí是類似動詞,比如騎兵。其他的類似名詞詞義的全部都讀jì。輕騎,車騎,驃騎。不過現代全部都讀qí,jì音已經取消了。新版新華字典這個字就只有qí 一個讀音。(舊讀“jì”、“jí”,2005年起,統一廢“jì”、“jí”讀“qí”,詳見《新華字典》第11版) 沒辦法,我們要與時俱進,不能堅持舊的,否則就是錯的。如上文提到的“呆板”“確鑿”等都是如此。另如“斜”,古讀 xiá,現在統讀xie(二聲)。


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誰,何也。從言隹聲。示隹切。《五音集韻》:是為切;《玉篇》是推切。依歷史語音系統推導,則正音當為“shuéi”,簡寫作“shuí”。因發音不易,方音中介音容易丟失,又多轉變為“shéi”,反向影響,定音從俗,故字典中兩者皆收,今字典多以“shéi”又“shuí”為主。“shuí”為讀音,多見於莊重場合和極富感情的詩朗誦中;“shéi”為語音,較生活化,多見於影視劇節目和日常生活中。
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唯(wěi)唯(wěi)諾諾改為唯(wéi)唯(wéi)諾諾
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靡(統讀mí):“靡靡之音”一詞中曾經讀作mǐ;
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簞食壺漿,第5版注音dān sì hú jiāng ,第6版注音dān shí hú jiāng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橙,統讀chéng,取消chén(橙子);從,統讀cóng,取消cōng(從容);脊,統讀jǐ,取消jí(脊樑);跡,統讀jì,取消jī(事蹟);績,統讀jì,取消jī(成績);框,統讀kuàng,取消kuāng(門框);拎,統讀līn,取消līng(拎東西);澎,統讀péng,取消pēng(澎湃);繞,統讀rào,取消ráo(迴繞);往,統讀wǎng,取消wàng(往前走);尋,統讀xún,取消xín(尋思);蔭,統讀yìn,取消yīn(樹蔭應寫作樹陰、林蔭道應寫作林陰道);咱,統讀zán,取消zá(咱們);作,在“作坊、洗衣作、豆腐作、小器作”中讀zuō,其他場合都讀zuò,即取消zuó(作料)和部分詞語中的zuō(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看完這些,詩詞君覺得以前語文老師正過得音都淚啊!順便心疼那些學播音的寶寶們,幾乎每年都會有幾個字的讀音有變化。
那些我們一再讀錯的字,竟然改拼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