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广州没有发往泉州的火车,飞机也只有极少的班次,时间并且在晚上,我们只好转战深圳,从深圳乘动车前往第二目的地——泉州的清净寺。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车经过厦门时,下起了小雨,厦门离泉州只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我们判断泉州也下雨的概率为百分之百。户外建筑拍摄,最大的困扰是下雨。我们心里开始担忧这雨不知要下几天。可是,一切都在瞬间变化之中。车到泉州,太阳却在云隙间自由穿行,将斑驳的光随意的播撒,虽然不够强烈,但却妩媚十足。这光线,太适合拍照了!克文先生差点兴奋的跳起来。是啊,一切皆是主的定然。风雨雷电,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无数的自然奥妙无不体现着主的大能。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寺外小道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清净寺景

清净寺也叫“圣友清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艾苏哈卜(Ashab),是阿语,含义为“伙伴,弟子”,作为伊斯兰术语专指“圣门弟子”,即穆罕默德同时代伙伴、朋友、信者、以及追随弟子。由此推断,与广州的怀圣寺一样,泉州的圣友寺也是追随穆罕默德圣人的弟子来中国传教的结晶。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寺偶一景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东西方航海贸易密切关联,泉州为中国唐宋元三代著名大海港,宋元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峰期,泉州是当时的第一大港,而阿拉伯穆斯林则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缔造者和参与者,众多经商的穆斯林纷涌来到泉州经商定居,伊斯兰教也随着沿海路东传,故泉州也被公认是伊斯兰教最早从海上东传中国的发祥地之一。元代是伊斯兰教在泉州的极盛时期,那时候,伊斯兰教在泉州有多达七座的清真寺。元代时,民族等级残酷,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第二等,汉人为最低等,这使得泉州港的实际权益落入色目人中的阿拉伯人手里,民族矛盾突出。在元后期,出现长达十年的亦斯法亢兵乱,泉州港受到重创。在明初汉人复国后,民族报复,大量阿拉伯穆斯林遭误杀,其他清真寺俱被摧毁,涂门街这座清净寺为残存的一座。

然而当我们看到巍峨的门楼和恢弘的南石墙时,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即便是残缺的,也残缺得如此壮美。门楼高达20米,宽4.5米,全系青、白岗石砌叠而成,是一个外方内圆、上部为穹形层次的拱门,穹层分前、中、后。前、中两个穹顶由青石砌筑,如两个巨型的大碗扣在头顶。门楼顶层是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围三面建筑“回”字形的垛子,像城堞一样。望月台上原来还有望月楼和宣礼塔,据史书载,清朝初年倒坍。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夜景

临街看到的南石墙,为残存的礼拜大殿南外墙,长23米,高6米,有八个高约3米的方形大窗一字排开,气派非凡,在窗楣之上,还有一列长约19米的古阿拉伯文石刻,纹路清晰,镌刻有力。大门及石墙,均为花岗岩砌成,虽经历了千年,然而这些见证了太多故事的花岗岩依然挺拔着,雨雾风霜的侵蚀,只是增加了它们的厚重。我想,它们曾经看惯了泉州港的船来船往,看惯了丝绸与瓷器舞动的柔光,也见识了血雨腥风的厮杀和轰鸣的改朝换代的历史巨轮滚过,然而,我坚信,它们千百年来一直听到的却是悠扬的邦克声和“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赞念声。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清净寺景

进入大门左拐,便是残存的礼拜大殿。大殿巨大的圆形尖拱顶早在明代的一次大地震中倾塌。现在仅存四周的石墙。大殿南北宽23米,东西深19米,最西面的石墙上建有七个凹壁,均做尖拱形顶。其中,居中的凹壁所在石墙向里凹进去约五米,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为当时的讲经坛所在(也叫奉天坛)。七个凹壁上都浮刻数行典雅娟秀的古阿拉伯文字,均为《古兰经》的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大殿中央,还残存着九根泛着青光石柱,不,应该是12根,其中三根只剩下斑驳的础基,它们当年意气风发,齐心协力,撑起一个高纵向上的、巨大的半圆形石顶,那宏大的殿顶上应该还有直插云霄的新月,哦,这些图景只能在想象的幕布上展现了。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石柱

现在的大殿,没有殿顶,就那么直白的裸露着,肃穆的石墙,庄严的立柱,绿油油的草地,阳光普照,殿墙斑驳的石韵和绿意盎然的殿地相得益彰,竟然衬托的那么美!柔软的草地与坚硬的花岗岩,竟然和谐相处,相伴千年。我恍如置身于古罗马的圆形剧场,石柱环绕,这是电影中的场景吗?在一处石缝中,一株不知名的小草坚定地生长着,它是在石头中汲取养分?还是用信念在感天动地?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承,又何尝不是这株小草与岩石的写照!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石缝中的生命

清净寺是美的!

美在独特!

清净寺是纯粹的古阿拉伯建筑,石制,非对称性,异于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讲究对称且喜欢雕梁画栋的艳丽风格;巨大、铺排的窗户遍布各墙,即增加殿内采光效果,也彰显了开放包容万物的心态。

十六世纪末的一份中文记载,描述清净寺大殿:“堂以西为尊,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宇,昂昂哙哙,翚天上之楼台。”生动地表现出阿拉伯伊斯兰式的异域建筑风格之美。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寺中美景

美在残缺!

有时候,残缺是一种美!健全的美引发受众的是视觉欣赏,残缺的美启发受众的是情感体验。完好如初的清净寺,我们也许只是感叹它的历史厚重,历经风雨而不倒;而残缺的清净寺则更多的引起我们对过往的探究,对历史的追根溯源和对历史真相以予最大程度的揭秘与还原。会因为它的残缺和曾经的破败而痛惜,也或因为它曾经的辉煌而骄傲。

美在传承与守望!

这些历经千年的石墙是传承的基石,这些铺排的巨大窗户是守望的眼睛。伊斯兰文明从狭长的麦加山谷迅速传播到的世界各地并极大的丰富世界文明就是因为有对伊玛尼的守望和坚定不移的传承,即便是那些最黑暗的日子和血雨腥风的时代。

只要这些见证伊斯兰文明在中国传承的花岗岩石不倒不碎,只要那些镌刻在花岗岩上的《古兰经》诗句不被风化,我们就不必悲伤,看,就如那株柔弱的小草在坚硬的石缝中茁壮成长!

拍摄清净寺夜景时,我们认识了黄文铿先生。

到达清净寺的当晚,我和克文先生吃完饭,去拍摄夜景。清净寺临涂门街,街上的路灯只点亮了临街的南墙,夜色中,肃穆、庄重。整个清真寺则只是一个黑魆魆的轮廓。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寂静的历史

清净寺对游人开放,是泉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不像其它清真寺可以随时进入。此时的清净寺大门紧闭。我们通过围栏看到院内的房间有光亮,便敲打围栏的钢条并高声呼喊。果然,光亮处的门开了,出来一个人,向我们这边张望。我们继续呼喊着,试图解说我们的意思。

那个人走了过来,隔栏询问我们什么事。

一个长相俊俏的南方男人,个头不高,身材标准。

我们表达了想法:从其它图片中我们看到清净寺围墙及标志性建筑四周有彩灯,拍摄出的夜景效果很美,我们也想拍霓虹灯下的清净寺全景,希望他开灯予以方便。

他给我们解释了霓虹灯电源开关不归寺里控制,由街道统一管理,只有在重大节日才能统一开放,希望我们理解。

清净寺的夜色全景我们最终没能排成,但我由此认识了黄文铿先生。

黄文铿先生是泉州本地人,在清净寺及泉州伊协工作了20多年。我们敲打栏杆的当晚,恰巧他值班。那会他是泉州伊协副会长兼清净寺寺管会主任。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清净寺景色

第二天,我和黄文铿主任在他的办公室详细的了解一下清净寺的变迁历史以及泉州其他清真寺建筑的历史。可惜许多说法都是没有文字依据或者史书记载的民间传说。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众说纷纭的传说中。推理,或者是抽丝剥茧,应该是我们对这段历史应该持有的方法。

我在黄文铿主任的书柜里发现了科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泉州宗教石刻》,作者是吴文良。本书汇集泉州地方遗存古代宗教建筑和坟墓的石刻遗物,分别属于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以及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间信仰,以文物照片、拓本、文字说明、资料辑录、考证、专题论述及古阿拉伯文字的释译,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宗教、艺术、中外交通、中外古文字和宋元以来外国人在泉州一带的活动提供了极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难得。

这本书是吴文良先生去世前放在清净寺代卖的,先生去世后,这本书成了无主之书,被清净寺图书馆收藏。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清净寺图书馆

我提出借阅此书,待我查阅引用后,再寄回给他。黄文铿先生爽快的答应了。没有任何手续,我只相互留存了电话。

在电话里,他向我表示了祝贺。顺便告诉我:去年他被选举为泉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的会长。到泉州有需要帮忙的,尽管找他。

我说:银沙安拉,好!

黄文铿先生今年刚过五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祈求主护佑,愿他在主道人道的路上越走越宽。

4

如果到了泉州只去参观清净寺而不去三贤四贤墓看看,那只能遗憾地说你对泉州的伊斯兰文物遗存只了解了少一半。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灵山圣墓

三贤四贤墓在泉州城东的灵山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和克文先生是在拍完清净寺的傍晚去的。阳光斜照,晚霞漫天,郁郁葱葱的灵山宛如重彩油画,肃穆,厚重,却又绚丽无比。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先贤古墓道

三贤四贤墓修建在灵山半坡处。墓园坐北朝南,由柱廊、墓亭构成。墓地正中是亭,亭中有两座花岗石雕刻的长方形墓盖石,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简朴无华,靠前的是三贤墓,靠后的是四贤墓。墓后是一个半月形回廊环抱墓室,回廊的立柱造型特异,上下两端偏细,中间略鼓,据考证,这些廊柱为唐代“梭柱”。这一考证为三贤四贤墓的历史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回廊内存有五通记载元明清历代修葺圣墓的石碑。其中《重修阿拉伯文碑刻》尤为珍贵,记载了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为圣贤修墓的过程。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阿文碑正文

碑高110厘米,宽55.3厘米,厚12.5厘米,辉绿岩石质,碑顶呈圆弧形。

碑正面阴刻古阿拉伯文字十行,行间有阴刻横线分隔。

在缺乏对灵山圣墓历史明确记载的情况下,现存的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的阿拉伯文重修墓碑,是最主要的考证依据。

它作为灵山圣墓建筑本身的附属物,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文字记载,由穆斯林用古阿拉伯文记录。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阿文碑译文

释文如下:

“一批穆斯林——愿真主护佑他们——修缮这座被祝福的坟墓,此举为求得尊贵庄严真主的喜悦和丰厚的回报……真主的……祝福,二人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据传为有善行者,后卒,乃由朽世转入永世。人们因其福祥而信之,一旦遭遇艰难,彷徨无策,即前来瞻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均获益平安而返。此纪念碑写于722年斋月。”

在环形回廊的右侧的石墙上,还刻有还有明代郑和的一处“行香碑”。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专程到泉州来给三贤四贤上坟行香。郑和去世后,泉州地方官员为他刻立了“行香碑”,以作纪念。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行香碑

“行香碑”高99.5厘米,宽42.5厘米,厚9.5厘米,辉绿岩质,上刻正书阴文五列,共46字:

“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囯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然而这通“郑和行香纪念碑”碑文落款“镇抚蒲和日记立”中的“蒲和日”引起学术界分广泛讨论。

有人认为“浦和日”是人名,是泉州阿拉伯富商蒲寿庚的后裔,随郑和下西洋立功,官封泉州卫镇抚。然而,根据福建《蒲氏族谱》记载,蒲寿庚的后人为“蒲日和”。另外,据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二《武卫志》,载洪武至万历年间泉州卫及千户所之镇抚任职名单,“并无蒲日和之名。”所以,这也否定了“蒲和日”乃“蒲日和”笔误之说。陈泗东先生认为“浦和日”,“应该是时间代词”。他认为“从碑文体例来看,立碑应书明具体时间之年月。此文只写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此行香”,假若“浦和日”是人名,则“碑文没有说立碑时间。金石文字是留传永久的,不该如此疏漏。”“蒲月”,《辞海》中解释为“农历五月”;此外,古人立碑习惯“详于年月而略于日期,亦有泛称吉日者,或空留一格未填日期者”。这里的“和日”可以理解为“吉日”。如此,“蒲和日记立”可以理解为“五月吉日记立”。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三贤四贤远景

清净寺,一座惯看丝路蜿蜒、船来船往的壮美古建

三贤四贤墓近景

三贤四贤和广州的宛葛士先贤、扬州的普哈丁先贤为同一时期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据明代何乔远《闽记》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和四贤则传教泉州。一贤为宛葛士,二贤为普哈丁,三贤沙竭储、四贤我高仕。宛葛士归真后葬于广州,其墓地在广州先贤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哈丁归真后,葬于扬州,其墓地普哈丁墓园,目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贤四贤归真后葬于泉州灵山,其墓地三贤四贤墓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