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電易: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為何一直追不上中國臺灣?

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半導體制造企業之間的差距為何很難追上?或許該好好思考這方面的原因了。

芯電易: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為何一直追不上中國臺灣?

中芯是僅次於臺積電、格羅方德和聯電的全球第四大專業晶圓代工廠。但是從2017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前兩名佔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中芯排在第四位,市佔率才6%。

更為嚴重的是,當中芯還在為28納米心力交瘁的時候,臺積電7納米的芯片已經開始了量產,5納米也已提上了日程。這真是一場噩夢,臺積電的技術已經遙遙領先中芯三代!

2000年就建成的中芯,除了賠錢,這將近20年的時間,為何絲毫都沒有縮短與臺積電的技術差距,甚至還越來越遠?

競爭激烈,無法靠當地市場扶植

一方面,華為等大陸企業的第一桶金,都是來自高度保護、且技術要求較低的國內市場,嶄露頭角之後,才向海外進軍。由於半導體產業鏈的高度全球化, 而且因多數客戶價格較不敏感的其產業特性,讓中芯很難依葫蘆畫瓢。

芯電易: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為何一直追不上中國臺灣?

拿近期大火的比特幣為例,儘管比特大陸等挖礦機晶片廠商清一色是中國公司,但中芯作為本土企業中的領頭羊,對於挖礦的商機卻是“只能遠觀”,廠商的訂單幾乎都湧向了對岸的臺積電。

據臺積電2018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公司有9%的營收來自挖礦,規模高達7.5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已經接近中芯一個季度的總營收金額。

分析中芯無法拿下比特幣礦機業務的原因,應該是中芯的製程技術完全跟不上挖礦需求。挖礦晶片對於運算效能要求極高,採用的都是28納米以下的製程,中芯的28納米良率不高,很難勝任礦機業務。

芯電易: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為何一直追不上中國臺灣?

當比特幣熱潮退去,28納米制程因為沒有太多的盈利空間而被擱淺,轉而攻佔16納米以下製程,而中芯因為在28納米上消耗了過多的精力與時間,錯失了市場機會。

地方競爭,無法形成產業集群

另一方面,中芯進步緩慢的背後有一定的體制原因。

中芯在上海和北京各有兩座12寸廠,深圳和天津各有兩座8寸廠,相隔千里,難以形成半導體產業集群,不利於管理,可能導致各地勢力、各種背景的股東意見不合,互相爭鬥,影響效益。

半導體的製造特別艱難,必須要大量燒錢,長時間燒錢,需要領導者有非常強的個人能力,比如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芯電易: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為何一直追不上中國臺灣?

在具體的產業方面,技術門檻最低的是封測,大陸與國際領先技術之間的差距最小,江蘇長電科技在這一領域的規模已經躋身世界前三。在IC設計領域,華為旗下的海思,去年全年營收47億美元,已成為全球第七大IC公司。

而中芯主攻晶圓代工,在幾個半導體領域中技術門檻最高,中芯一直追趕臺積電,卻很難望其項背,獲的利潤也很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