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芯電易: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已成定局,中國半導體崛起正當時

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發明集成電路以來,隨之崛起的多樣化電子產品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式。這個越來越袖珍的產品不斷地顛覆原有的產業格局和社會秩序,甚至成為了影響國家實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芯電易: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已成定局,中國半導體崛起正當時

過去的幾十年間,各個國家之間在這個領域一直都相互競爭,你來我往,半導體產業鏈也在此期間發生了兩次明顯的變遷。很多專家都認為,從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半導體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是一個既定的結局。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過去幾十年半導體產業的地域變遷是怎樣的。

1970s:美國半導體產業的黃金時代

美國在半導體行業一直都走在前列。這來源於他們在過去幾十年的積累,無論是芯片廠、製造設備、封裝測試乃至測量儀器,他們在全球的影響力都是遙遙領先的。

芯電易: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已成定局,中國半導體崛起正當時

第一個晶體管誕生在美國,第一個集成電路也誕生在美國,第一個微處理器同樣誕生在美國,還有貝爾實驗室和各大高校培養的人才,這些都讓他們在半導體發展前期嚐到了甜頭。1971年Intel開發出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之後,各種半導體產品和終端先後面世,掀開了消費半導體的新時代,美國當時真的是全球當之無愧的霸主。

從芯電易收集的關於1975年的數據統計我們可以看到,前十大的半導體制造商中,有九家是來自美國的,其中德州儀器則名列首位。但這個時候,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羽翼漸豐。

1980s:DRAM推動日本半導體走向高峰

迄今為止,整個半導體產業完成了三次轉移,這就是第一次。在70年代,Intel發明了微處理器之後,PC產業開始高速發展,其實當時Intel最開始是做DRAM的,之後的轉型也是被日本廠商衝擊下的無奈之舉。

芯電易: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已成定局,中國半導體崛起正當時

通過以DRAM為入口,依託於汽車和PC產業的繁榮,日本DRAM產業獲得了飛速發展,日本在半導體市場上也獲得了不錯的位置。截止到1989年,日本芯片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達53%,美國僅37%,歐洲佔12%,韓國1%,其他地區1%。1988年的全球半導體十強名單中,有六個來自日本。日本的只有德州儀器、英特爾和摩托羅拉入選,剩下的一家則是來自荷蘭的飛利浦半導體。

1990s:韓國半導體的崛起

由於半導體霸主地位被日本搶去了,美國對此耿耿於懷。於是美國幫助韓國企業崛起,推動半導體產業從日本向韓國轉移,這是半導體史上的第二次轉移。

芯電易: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已成定局,中國半導體崛起正當時

在當時,PC取代大型機成為了計算機市場上的最重要的產品,也是半導體產業最依賴的終端。不同於後者,這就拉動了DRAM的需求。由於前者的銷售特性,那就需要DRAM有較低的價格,韓國就美國的支持下,在DRAM上一騎絕塵,三星半導體業務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崛起,到最後成為了日本DRAM產業的最大威脅,最後引致整個日本DRAM產業的崩塌,這又是後話了。

2000s:Fab支撐下的臺灣半導體崛起

在韓國DRAM出擊打敗日本的時候,中國臺灣地區晶圓代工產業的崛起,也給了IDM運營模式的日本致命一擊。而臺灣半導體產業拿抓住這一波機會,是他們密謀已久的。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臺灣就開始對半導體投入。從最初的從事簡單的集成電路封裝,再到生產集成電路,再到80年代後期的晶圓廠成立。從這時候開始,臺灣開始一步步建立自己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尤其是晶圓代工方面。可以說晶圓廠是推動臺灣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

其實在晶圓廠崛起的同時,日本的封測產業、設計產業,也都在全球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010s:中國半導體崛起正當時

芯電易認為,由於國家政策的支持,中國大陸將會成為半導體第三次轉移的機會。

芯電易: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已成定局,中國半導體崛起正當時

經過前期的積累,中國已經打好了基礎,同時,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一個龐大的終端製造國,發展自己的上游供應鏈是勢在必行。況且,現在5G和新能源汽車正處於變革階段,是歷史性的機遇。另外,中國大陸半導體的發展進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方式相似,中國大陸也從各方面嚴抓佈局。

可以說,半導體產業向中國的轉移已成定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