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搭配,踢球不累,中國古人“城會玩”!

蹴鞠是中國古代的一項足球運動,“蹴”是“用腳踢”的意思,“鞠”是皮製的球,所以“蹴鞠”一詞就是踢球的意思。蹴鞠運動在中國起源很早,據《戰國策》和《史記》記載,早在戰國時期,齊國的都城臨淄就十分流行蹴鞠。到了漢唐,這項運動開始興盛起來,這在史書以及唐詩等文學作品中都有大量記載。到了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蹴鞠運動得到了極大發展。

男女搭配,踢球不累,中國古人“城會玩”!

這時的鞠球製作工藝大大提高。早期的鞠球以皮為之,裡面填充毛髮,至晚唐球殼已由原來的兩張皮發展成六張或八張尖皮縫合而成,內充以吹氣的動物膀胱。宋代在此基礎上,球的製作工藝更加複雜,由十或十二張牛皮縫製而成,“密砌縫成”,“不露線角”,質量高的球要求重量“正重十二兩”,形狀要“十分圓”。由於製作工藝的極大提高,使球更容易操控,宋代的蹴鞠向雜耍方向發展,觀賞性更強。當時取消了對抗激烈的雙球門踢法,多用單球門或無球門的“白打”踢法,更注重踢出花樣,用頭、肩、背、胸、膝、腿、腳部位踢出成套技法,使“球終日不墜”。宋代蹴鞠運動踢法多樣,觀賞性強,流行範圍較前代更廣。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市民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以蹴鞠為樂。史書就記載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集合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在大明殿蹴鞠。

男女搭配,踢球不累,中國古人“城會玩”!

隨著蹴鞠的普及,當時還出現了專門的踢球組織—球社,如史書記載的“齊雲社”、“圓社”等,球社有嚴格的社規,教授專門的踢球技藝及道德規範。城市中還有蹴鞠愛好者專門的運動場所,一些大的宴會以及店鋪促銷等經常會有蹴鞠表演助興。當時還出現了很多由於球技水平高而聞名的“球星”,如《武林舊事》中就記載了範老兒等五位高手的姓名。

男女搭配,踢球不累,中國古人“城會玩”!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面蹴鞠紋青銅鏡背面刻畫了男女四人共同踢球的場景:左側一個高髻女子正在踢球,球被顛在她的腳尖之上,右側一個頭戴幞頭男子彷彿正在防守,另有兩人在旁觀看,場景十分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