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如何避免過多的被來訪者的情緒感染?

用戶68852507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諮詢師也是人,也會有情緒、也會被來訪者影響。

甚至可以說,如果諮詢師完全不會被來訪者影響,那反而不太好。

因為情緒的傳遞,是人和人之間能夠建立情感關係的必要因素。

所以,諮詢師被來訪者情緒「感染」,是正常的。

但是,情緒是否「控制」了諮詢師,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一個諮詢師說他完全不會被來訪者情緒影響,那更可能是一種「情感隔離」「理智化」,是一種「防禦」,並不是真實的。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心理諮詢師最好不要被來訪者的情緒「感染」,最好不要因為諮詢中發生的事情影響情緒。但是,我認為,其實應該做的是,諮詢師要學會的是「不被情緒控制」。

情緒是一定會有的,所以關鍵是不要被情緒控制了你整個人。


什麼是情感隔離,什麼是理智化?

情感隔離。是心理動力學的概念。意思是,將想法和與之有關的情感狀態分隔開,以避免情緒困擾。比如,,「情感隔離」的諮詢師可能會想:『我感覺不到來訪者情緒對我有什麼影響。雖然客觀上他確實很痛苦、我能夠做的也很少。』


理智化,是使用過度的和抽象的觀念以迴避困難的感受。表現得很現實、很理智的樣子。比如,「理智化」諮詢師可能會說:『來訪者只是我的工作,我工作裡認真對待他就好了。他的情緒我沒必要在工作之外在意。』

理智化和情感隔離可以說是一體兩面:一面是使用理性、抽象思考,一面是感覺不到情緒和情感。


那心理諮詢師,最好是怎麼樣呢?

心理諮詢師,最好是具備「認知解離」「以己為景」的心理能力。

這個是ACT(接納承諾療法)裡的概念。

「認知解離」的意思就是:想法只是想法,我有這個想法,但是我不是我的想法。我的想法不會完全控制我的行為。

「以己為景」的意思是:能夠看到自己的各種想法、情緒,容納它們存在,觀察到他們。就像看著風景,也不著急去分析它們。

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會被來訪者影響自己的情緒,但是不會被自己的情緒控制住行為。

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會淡定、溫和地允許自己有各種想法和情緒,但是同時堅持做準確的事情,按照專業的做法去幫助來訪者。


怎麼做到認知解離和以己為景?

這個就要靠「正念練習」了。

正念源自於佛教禪修方法,是一種鍛鍊心理功能的方式。

常見的方法是:觀呼吸和身體掃描

觀呼吸是——感受自己當下的呼吸,不控制。如果出現想法和情緒,就順其自然,不行動,繼續感受呼吸。

身體掃描——感受自己當下的身體感覺,不控制、不做動作。如果出現想法和情緒,也是順其自然,繼續感受身體。

很顯然,這裡關鍵就是——出現想法和情緒,但是人不去做任何事情,只是簡單地看到:『哦,我現在有這個想法和情緒。嗯。知道了。』


為什麼不能忽略情緒,為什麼要感受它

上一段大家可能容易理解成——『不要衝動行事』。這麼理解,也沒錯。

但是就比較難理解——為什麼不能忽略情緒?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心理諮詢師對來訪者的情緒,來訪者影響了心理諮詢師的情緒,這很可能也是來訪者生活中其他人會有的反應。通過這個方式,我們就能瞭解來訪者是怎麼和別人互相影響的。

簡單說就是:來訪者怎麼影響別人,就會怎麼影響諮詢師。諮詢師通過看到自己被影響,就可以轉而告訴來訪者:『我發現你會這樣影響別人,比如我。而這個影響的結果,可能對你並不好。或許你可以改變。』


當然,實際工作中,不是那麼簡單的兩句話。而是需要很多準備和細節。也不能操之過急。


作者簡介:佘炤灼,首都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碩士(心理諮詢方向)。熟悉正念冥想,帶領過正念團體總計250小時以上。有兩年心理諮詢經驗,接待過167人次以上的個體心理諮詢。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實習心理諮詢師。較多回答心理諮詢、情緒調節、婚戀關係、原生家庭等問題。

照見

那就減少諮詢量吧,增加質量,減少數量。

自己平時也多調節下,找到合適的發洩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