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大維:未改變任何制度,卻改變了羅馬的一切

“羅馬不需要另一個將軍,但需要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名存實亡的共和國

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系逐漸瓦解。議員、執政官、保民官與監察官之間的政治平衡不復存在。元老院內的政治精英們置共和國的利益於不顧,各自為了獲得更高的政治地位與土地財富而勾心鬥角。

隨著羅馬的領土不斷擴張,議員們對軍隊的依賴也日益加劇,而後者也漸漸變得難以掌控。常年的領土擴張和抵禦外敵讓軍隊和元老院之間的從屬關係發生錯位。議員們獲取政治地位已不再仰仗選民(Clients),而轉向了軍隊。從馬略、蘇拉、龐培以至凱撒,軍閥之間戰亂頻繁。而這些不可一世的軍閥們,無一不是元老院的議員。

公元前一世紀初,羅馬被北面的日耳曼各部族聯手入侵。雖然這場入侵很快就被擊退,但卻引發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內戰。由於羅馬的財政支出有限,面對來勢洶洶的入侵者,軍隊補給和軍餉開始出現困難。於是執政官馬略便不得不一面抵禦外來的入侵者,一面絞盡腦汁地自行籌備軍費。雖然馬略成功地打敗了入侵者,然而他並未歸還軍權,反而對元老院施壓,讓他屢次連任執政官。馬略擁兵自重的方式也引來了別的議員效仿。不出兩年,一位名為蘇拉的議員東征歸來,向馬略挑戰並取而代之。此後蘇拉繼續以軍隊脅迫元老院。

正是從馬略開始,以往元老院內的唇槍舌劍被刀劍相向所代替。在意識到只有掌控軍隊才能攫取政治地位和財富之後,野心勃勃的議員們不惜將共和國一次又一次的捲入內戰之中。馬略之後是蘇拉,蘇拉之後的前三巨頭也以凱撒的獲勝告終。凱撒死後,羅馬被捲入了羅馬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之中。

誰也不會想到,平息這場戰亂的,是一個體質孱弱,不善行軍,卻極具政治頭腦的年輕議員。他就是羅馬帝國的締造者,蓋烏斯·屋大維烏斯·圖裡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後人簡稱屋大維。

屋大维:未改变任何制度,却改变了罗马的一切

內戰結束後所面臨的問題

內戰結束後,屋大維便面對著從馬略開始歷代掌控軍權的議員都要面臨的三大歷史遺留問題:野心勃勃的議員們應當如何制衡,邊疆行省的軍隊由誰掌控,地位和財富又該如何分配才能讓政治精英們滿意。一世梟雄如馬略、蘇拉、龐培、凱撒,都未能解決導致共和國內戰的這些根本問題。而這些問題本身,也反映出了時局之動盪不安。著名羅馬史學家塔西佗曾經在他的著作 “The Annals”中回憶起這個時代,羅馬人民“ 被剝奪了自由,迷失了對現實的認知,所有人都急切的想要尋找一個有實力的領導人”(The Annals, Book I, IV. 1)。

此時屋大維站了出來。他沒有馬略那麼急功近利,沒有蘇拉的大權獨攬,沒有龐培的政治聯盟,亦沒有他的叔叔凱撒自封終身獨裁官的魄力和霸氣。屋大維心思縝密,目光甚遠。他不僅僅要確保羅馬不再發生內戰,更要保證元老院裡眾議員的權利和地位與軍權脫鉤。他著眼的是未來的長治久安。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畢竟馬略、蘇拉、龐培、凱撒也都不是傻子,誰會沒有不嘗試著讓自己掌控實權,長治久安?

長治久安說來容易,馬略等人無不因此而嘗試改革,卻都難以善終。馬略試圖通過擴大公民利益,建立新的軍隊殖民地來鞏固軍權和統治,但是把國有土地分配給軍隊威脅到了騎士和羅馬公民的利益,最終落得一身罵名。蘇拉嘗試用軍隊壓迫元老院,然而壓迫得越厲害,謀反的人越多。龐培試圖用政治同盟的方式來團結議員,然而議員們各自心懷鬼胎。自負如凱撒,不願與那些背後詆譭他的議員為伍,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羅馬。於是他自封為終身制獨裁官,卻落得慘死元老院的下場。

這些人都未能給羅馬帶來和平,屋大維卻做到了。比起他的叔叔凱撒,屋大維更瞭解羅馬人,更知道這些羅馬精英們想要什麼。其實對於羅馬人而言,最成功的改革,便是在不觸犯制度與法律的基礎上解決問題。這便是屋大維的改革,一個不觸碰制度,也不觸碰現有的階級體系。一切按部就班,逐步改變整個羅馬未來的改革。

羅馬文化之中,傳統的便是優秀的。他們對古老的文化,知識,典籍以及民風民俗表現出了極大的尊重。對前人所留下的規矩,條例更是體現出了極大的保護欲。隨著羅馬的領土越來越大,其接觸的不同文化與語言也越來越多,但羅馬人對傳統的尊重卻沒有改變。只要是古老的文化和知識,都是被認為是好的,羅馬人會尊重,並允許當地人保留。雖然有時為方便統治,常常也會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做出一些細微的改動,但其大體是幾乎不變的。這便讓他們成了天然的保守派,他們願意為應用主義做出改變,但是在制度與體系上,是不願做出讓步的。

屋大維的政治舉措主要是為了解決三個矛盾,短期上是要解決不再滋生內戰的燃眉之急,讓國家可以加快速度恢復。長期上是要在軍權、國家級行政權和地方行省的行政權上尋求一個制衡,避免出現某個省的省長擁兵自重,也避免重演凱撒慘死在元老院的悲劇。最後,屋大維的眼光則放得很遠,思考如何讓他所構造的系統持續下去,讓後人能得益於他的這些舉措。而這一切,都必須在羅馬共和國必須保持原狀的基礎上。屋大維也正是看透了這一點,用步步為營的方式,在不改變任何已有制度的基礎之上,締造出了奧古斯都。

制衡議員

屋大維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讓這些野心勃勃的議員們安穩下來。為了確保這些議員們不再為了軍權和地位勾心鬥角,屋大維有必要對元老院進行一次政治清洗。但不同於蘇拉訴諸武力的強硬手腕,屋大維利用了當時羅馬共和國既有的制度來重組元老院。

根據羅馬共和國法律的十二銅表法(Law of the twelve tables)以及後來的民法中,最為重要的五個官職便是保民官(Tribune)、執政官(Consul)、檢察官(Censor)、獨裁官(Dictator)與大祭司(Pontiff Maximus)。保民官代表下層人民的利益,可以反對元老院所提出的不得民心的政策。獨裁官只有在戰爭期間才會由元老院指認,任期一年,且戰爭結束之後便會卸除其職務。但由於獨裁官具有至高無上的行政權,有軍隊支持的議員便會竭力保住其獨裁官頭銜。大祭司負責管理和主持共和國內的宗教儀式。檢察官由元老院或在任執政官指認,負責調查國內人口,不過更重要的是,檢察官也負責檢舉揭發元老院內作風不當的議員。最後便是廣為人知的執政官一職,這個職位也可以理解為元老院的議長,負責主持元老院內的一切事物,並且在新的政策方案上,有優先發言權。

作為內戰的獲勝者,屋大維幾乎統領著所有軍隊,元老院內的議員們也對屋大維畢恭畢敬。但是屋大維和議員們都知道,僅僅仰仗軍權無法解決困擾共和國這麼多年的內部矛盾。

內戰甫一結束,屋大維便繼任了戰前凱撒的獨裁官一職,這也是羅馬議員能得到的最高職位。凱撒為了鞏固權力,曾逼迫元老院賜予他終身制的獨裁官,卻落得慘死的下場。屋大維則相反,他非但沒有抱著這個官銜不放,反而以退為進,在亞克興海戰打敗了安東尼後,便辭去獨裁官一職。

屋大維在打敗安東尼凱旋而歸時,就已著手佈局未來。一方面他開始鞏固自己在羅馬元老院內的勢力,另一方面開始謀劃自己及好友阿格里帕擔任執政官的事宜。

屋大維辭去獨裁官一職的理由其實不難理解。獨裁官一職只有一人,且權力太大,倘若屋大維一直霸著這個官銜不放,難免會引來其他議員的妒忌。而隨著議員們的這些負面情緒不斷積累,屋大維的統治也將會變得越來越困難。無法保證哪個恨屋大維的議員不會藏刀議政,凱撒之死便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當有議員試探屋大維是否繼續就任獨裁官時,屋大維曾在自己的回憶錄“The Deeds of the Divine Augustus”中說道:“當獨裁官的職位被提議到我的手上時,我沒有接受。我願將羅馬城從我一人的獨裁中解放出來,並以我的綿薄之力,救人民於飢餓,救人民於恐懼。” (The Deeds of the Divine Augustus,V.5)雖不排除屋大維有自誇之嫌,但他確實主動辭去了獨裁官一職。

此舉不僅向元老院表示他不會永久佔據高位,更斷了其他想要成為獨裁官議員們的幻想。屋大維掌控了羅馬當時絕大部分軍隊,並且在內戰中打敗了所有對手,他都主動辭去擔任獨裁官一職,自然不會有人再敢覬覦此位。於是獨裁官一職永久空缺,羅馬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再次回到了執政官的手中。

執政官一職自共和國建立以來便由兩人共同擔任,各自任期一年。這樣既避免了執政官大權獨攬,也限制了執政官施政不當的危害。對於羅馬人來說,屋大維主動辭去獨裁官一職已經表達出其要恢復羅馬共和的誠意。而對於議員們來說,屋大維不當獨裁官,更是讓他們鬆了一口氣,畢竟執政官比獨裁官在名義上的權力要小得多。

公元前31年,屋大維就任執政官。此後一年,其好友阿格里帕當選執政官,自此屋大維開啟了長達五年的與阿格里帕聯手執政。此時的共和國,彷彿恢復了當年的元老院一般。議員們也不再像抵制凱撒和蘇拉那樣抵制屋大維,畢竟在屋大維治下,一切墨守成規,並不違背共和國的傳統和法律。但也正是屋大維就任執政官的這五年(公元前31-前27年),元老院內的反對勢力以及權力鬥爭被屋大維一點點地根除了。根除的手段,便是利用監察官。共和國時期,監察官一職由元老院和執政官共同決定,在元老院內部分元老支持屋大維的情況下,屋大維只需要利用執政官的職權,便可輕而易舉地指派一個監察官。

公元前28年,阿格里帕就任監察官一職,他在任內提拔了大量的議員,為屋大維打好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同時也以貪汙、腐敗、行賄等理由,將那些反對屋大維執政的議員們移出了元老院,但他們的家族都被允許延續,其中少數人還獲准頤養天年。經此一番舉措,元老院內的大部分政治精英,都不再對屋大維的執政提出異議。屋大維由此成功踏出了穩定羅馬政局的第一步,那便是身邊的議員們不再對他造成威脅,而他也不必擔心重蹈凱撒的覆轍。

屋大维:未改变任何制度,却改变了罗马的一切

從臺前走到臺後

確保身邊的議員們不會加害於自己後,屋大維已避免了凱撒的悲劇。但他並未放鬆警惕,因為問題遠不止此。邊疆行省還有著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該由誰來統領?如何保證地方軍閥不會擁兵自重?長期來看,這是一個屋大維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在共和國傳統之中,地方行省的行政長官被稱為“Proconsul”,字面意思為“前執政官”。羅馬議員一生最高的成就便是能成為執政官。當過執政官的議員會讓自己家族的名字載入羅馬執政官的史書,在卸任之後,人們也會尊以“前執政官”(Proconsul)的頭銜。而這些帶著前執政官頭銜的議員們便會成為帝國各個重要行省的省長。

屋大維和阿格里帕作為執政官,無法直接管理這些行省。執政官要做的就是在羅馬的元老院內主持政治大事,而不是在各個行省掌控地方行政。這便給屋大維造成了不小的難題。雖然大部分軍隊都忠於屋大維,但這些軍隊都不在他的名下。軍隊的駐紮之處幾乎全在西班牙、高盧、敘利亞等邊防行省。而在共和國的傳統之中,省內的軍隊由地方省長所掌控,這也就意味著,屋大維任執政官一日,就無法對前線的軍隊下達直接命令。

屋大維再次以退為進,毅然放棄執政官頭銜。而元老院內的議員們也樂見其成。

不過屋大維也不會白白把這個職位拱手送人,他以辭去執政官為籌碼,讓元老院賜他一個虛銜,並讓元老院同意在他卸職之後,依然以個人的名義擁有執政官的權力。這個虛銜,便是奧古斯都(Augustus),拉丁語翻譯為“受崇拜者”。從中受益的議員們自然不會推卸掉這麼好的一個機會,非常樂意投票冠於屋大維奧古斯都之名。

而關於執政官權力一事,本身便支持屋大維的元老院也不以為意,畢竟在羅馬的傳統上也不乏先例:即授予一些為羅馬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冠以個人名義的職權。屋大維獲得這些職權並不對元老院本有的政治結構做出改變。因此議員們也沒有太多的異議。而屋大維也因為卸除了執政官之職,獲得了擔任省長的權利。(美國福特漢姆大學歷史系官網曾構圖過一個屋大維在任期間的政府體制,元老院的行省管轄權,其細節與內容和內戰之前的共和國制度相差無幾。)

成功把自己從執政官(Consul)變成“前執政官”(Proconsul)後,屋大維便著手重新分配行省。他向元老院提議讓他獲得高盧、西班牙、敘利亞等邊防行省的管理權。元老院非但沒有反對,反而樂於將這些行省讓給屋大維。此舉看似匪夷所思,卻是最符合元老院們既得利益的。

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共和國的支出和收入都是有限的,而軍隊會佔用大量的國家財富。羅馬的金庫早在馬略時期就被連年征戰所榨空,打仗所用的軍資軍費基本上都由領兵的議員們自行處理。其結果無非是自掏腰包或者戰爭掠奪。如前文所述,地方軍隊的控制權掌控在地方省長的手裡,軍費自然也需要地方省長來想辦法。何況前線的行省大多面臨北方部落的掠奪,戰亂頻仍,所以很少有前執政官願意去那麼遠的地方當官。

屋大維此舉,對議員們而言有利無弊。他們不再擔心被派到遙遠的荒地統領軍隊,也無需承擔龐大的軍費開銷。更重要的一點是,屋大維要走的這些邊防行省對羅馬帝國的財務來說不痛不癢。高盧、西班牙等地方常年未開化,絕大部分還處於部落時期,能提交的稅務非常有限。羅馬最富庶的行省是沿海行省,例如北非、希臘、小亞細亞、馬其頓、意大利。這些行省得益於地中海的常年交易,也傳承了古希臘古埃及等早期文明的歷史與文化,有著穩定的稅收和商貿體系。

屋大維在獲得了這些行省之後,便實實在在把整個羅馬的軍權(Imperium Maius)和行政權(Power of Proconsul)都掌握在了手裡。這時屋大維在不改變任何共和國制度的基礎上成功把自己從臺前的執政官,變成了臺後的掌權者。他沒有任何職位,既非執政官,也非獨裁官,但以他個人奧古斯都的名義,掌控了羅馬帝國的實權。與此同時,他也讓元老院獲得了土地、地位和金錢。屋大維既不去和議員們搶職位,這就讓崇尚地位的羅馬人獲得了升職的渠道;也並未像蘇拉一樣沒收他們的土地,共和國內最富裕的行省(除了埃及)依舊掌控在元老院手中。他名義上退居幕後,卻以奧古斯都的名義遙持朝柄。

永遠的奧古斯都

成功解決了議員和軍隊的問題後,屋大維開始他的最後一步,即如何能讓繼承人也得益於他今日的政治舉措,讓這種內部和平可以持續下去。一言以蔽之,屋大維要把自己的所有個人權利,全部變成擁有“奧古斯都”頭銜的人的權利。不過為了能確保手上的江山基業可以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代,屋大維還需要一些準備。他要讓羅馬人上至元老院的議員,下至邊疆的平民都習慣,並認同奧古斯都的存在。以確保奧古斯都這個頭銜成為一種固化的權利形式。

屋大維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讓自己跳出傳統人們對議員的認知,讓自己的社會地位變成一個超出於議員之上的存在。為此,他便需要成為大祭司。有趣的是,這時的大祭司,是他的老對手,後三巨頭之一的雷比達。屋大維知道雷比達肯定不願讓出這個位置,而考慮到共和國的傳統,屋大維也不能強行把雷比達換掉。因為大祭司是無任期限制的,除非自願下臺。屋大維不願因打破這項傳統讓他之前所積累的名望付之一炬,便只好耐心等待。

屋大維自幼體弱多病,執政期間屢次病入膏肓,雖然雷比達比屋大維要年長二十歲,但是真的比起壽命,屋大維不見得能佔到什麼便宜。不過屋大維寧可賭一賭壽命,也不願意打破共和國的傳統。史學家蘇埃託尼烏斯曾經在他的書中感慨道:“有關於大祭司一職,屋大維儘管想要,卻也尊重了傳統,等雷必達死後才第一時間就任。“(The Divine Augustus, XXXI. 1)

公元前13年,屢次因病重命懸一線的屋大維,終於熬到了雷比達病逝的一天。屋大維隨即向元老院請願成為下一任大祭司。元老院不會為一個不掌實權的大祭司設置什麼阻礙。於是同年,屋大維成了共和國的大祭司。

屋大維成為大祭司之後的第一件事,便在各個地方的軍營軍隊里加上一個新的“宗教儀式”。名為宗教儀式,實為宣誓效忠。他要所有士兵在儀式時向奧古斯都宣誓忠誠,並且獻祭一些當地活物以示敬意。長此以往,士兵們漸漸接受了奧古斯都是他們的領袖這個概念。

很快這種宣誓從軍隊擴散開來,退伍士兵在回家之後也常常在固定日子對奧古斯都獻出牲口,以示忠誠。遍佈各地的軍隊很快就把這種儀式傳播到了共和國的每個角落。向奧古斯都宣誓成了羅馬人的一個傳統。屋大維也成功地讓他本人,和這一個半神的奧古斯都結合到了一起。

這個過程並不迅速,不過屋大維卻有足夠的時間。屋大維擔任大祭司一職直至死去,從公元前13年到公元后14年。近三十年時間,終於使羅馬人漸漸地接受了這種政治宣誓。儀式的性質也逐漸從軍隊宣誓效忠演變為凡是羅馬公民都要對奧古斯都表示忠誠和敬意。

於是,奧古斯都變成了羅馬的實際領導人,掌控了軍權、行政權和民心。沒人能反對奧古斯都所說的話,因為祂是所有羅馬人所效忠的對象。元老院內的議員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大部分議員忠於屋大維,哪怕有幾個反對派,也不敢付諸行動。議員們和奧古斯都已經沒有利益衝突。奧古斯都本身只是一個稱號,而非官職,執政官的位置在議員眼中更為值錢,因為它象徵著地位和榮耀。奧古斯都幫元老院養軍隊,打仗也不需要議員親自上前線,議員們便有更多的時間斂財和擴張私人土地。而奧古斯都也可以在元老院內向議員們提出新的政策,營造出共和國依舊掌握在元老院手中的假象。於是屋大維讓自己和議員們們達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面。

在沒有其他合適人選的情況下,屋大維選定提筆略做他的繼承人,然後便開始讓提筆略頻繁地在元老院中參與政治。提比略是一個內向的軍人,他熱衷軍務,無意於參政。可是迫於父親屋大維的指令,只好學習政務。元老院內的議員們已經和屋大維合作了三四十年了,自然不會對屋大維選擇的繼承人提出異議。於是屋大維便在自己死前向元老院表示,希望元老院可以賜予他的兒子提比略以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的權力,但是不佔職位。元老院沒有理由拒絕,也不能拒絕。

公元14年,屋大維離世。提比略繼承了父親奧古斯都的稱號以及各地行省的軍隊,元老院也在第一時間把屋大維生前所擁有的權力一併賜予了提比略。元老院為了尊重屋大維這個了不起的奧古斯都,投票讓屋大維變成了一個神(Divi Augustus)。(注:在羅馬的文化當中,一個了不起的羅馬人死後是否被神化是由官方投票決定的。元老院可決定在一個領袖死後投票把他變成一個神。)

屋大维:未改变任何制度,却改变了罗马的一切

名為共和國的帝國

屋大維死後,歷代奧古斯都被元老院授予屋大維生前所擁有的權力。雖然並不是每一個奧古斯都都能像屋大維一樣和元老院保持良好的關係,但是每一個奧古斯都的背後,都站著邊疆行省中身經百戰的軍隊。

奧古斯都這一稱號雖然沒有任何的實際職位,卻變成了羅馬的掌權者,這一頭銜也被繼承人的形式傳遞了下去,直到三世紀中期的帝國危機。

世人常說,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締造者,他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但嚴格來講,屋大維時期的羅馬,一直都是共和國。屋大維沒有改變任何制度,也從來沒有自稱過皇帝。他只是奧古斯都,僅此而已。羅馬帝國這個詞在三世紀末期,戴克裡先時期才開始正式出現。而這中間的三百年,羅馬一直都是共和國。SPQR(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元老院與羅馬人民)的旗幟也一直矗立在各地的軍中。

然而屋大維確實締造了一個新的羅馬,一個屬於奧古斯都,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元首制的時期(Principate)。羅馬人從未用過皇帝一詞,歷代的羅馬皇帝都被稱為奧古斯都。奧古斯都“受崇拜者”一詞比起皇帝也更容易讓羅馬人接受。

表面上,屋大維確實恢復了羅馬共和國,他遵循了共和國的傳統與法律,其一切政治舉措都遵循了共和國的遊戲規則,但結果卻是在一切制度保持不變的基礎上,締造了一個奧古斯都的存在。也正是從屋大維時期起,越來越多的權力從元老院轉向奧古斯都與禁軍首領,共和國也的變成了一個以奧古斯都為核心的帝國。

而奧古斯都的稱號,也在未來的一千五百年中成為無數當權者追求的目標。即使西羅馬早在476年就覆滅於蠻人,即使羅馬城內再無羅馬人,東羅馬的領袖仍是奧古斯都。即使1453年,東羅馬帝國最後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破,自進城的那時刻起,穆罕穆德二世(Mehmed II)便以凱撒奧古斯都自居。或許屋大維也未曾想到,他的名字,會在此後的西方歷史中,響徹一千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