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农村老家除了吃粽子,挂艾草,龙舟还有特别的讲究和好吃的吗?

新农村二代

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挂艾草,我们这儿从我打小记事起,端午节早上就要吃糖糕,糖糕是我们这对一种油炸食品的俗语,要求使用烫面,烫面后中间包裹上红糖,放入油锅之中炸成金黄,味道香甜可口,软糯香甜。有时间的都会在自家进行炸制,大部分还是去炸油条哪里进行购买食用,因为炸糖糕不但需要一定的技术,主要是费时费力。



每到端午节,也是我们这的油条店一年生意最忙碌的一天,一般都是从端午节头一天晚上就开始加班炸制糖糕、菜角、麻花、油条,为什么端午节我们这一定要吃这些油炸食品,谁也说不清楚,反正就知道应该吃这些,菜角是用面包裹用韭菜、鸡蛋、豆腐、绿豆芽制成的馅,用油炸熟后,形成三角的形状,因为里面全身素菜,吃起来油而不腻 。鲜香美味。


端午节一大早,炸油条的门店就人群熙攘,排队等待购买的人来的早的,可以买齐全,糖糕、菜角、麻花都可以买上一点回家,如果晚了一步,抱歉,估计最后只剩下油条供应了。吃早饭的时候,餐桌上会摆上这些油炸食品,家里的老人会嘱咐多吃点,端午节吃了这个好,具体怎么个好法,我这吃了几十年了也还不知道。。。。

除了插艾,用艾制作香包,也是在端午节期间做的最多的一项活动,记得在小学时候,就有哪些心灵手巧的女同学开始制作香包,比较谁做的好看,谁的争抢着要,小小的制作者就会感到一脸的自豪,现在手工制作的越来越少了,都已经过了拿针弄线的时代,现在香包都是在商店有现成的在出售,买回来直接放进艾草即可。形状比原来手工制作的还要漂亮,可总感觉味道不一样。。。。



端午节是个节日,这一天一般也要团聚在一起,满满当当做上一桌子菜,全家在一起开开心心过节,热热闹闹吃饭,这才是最好的。


棒奔霸

我们这山里前些年有一个比较不可思议的习俗,那就是在端午节这天要打老婆!不给老婆吃饭!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的时候,基本是都是庄稼、蔬菜、瓜果已经种在地里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按理来说应该是大家都比较闲的时候,因为播种结束,又不到收获的季节。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要打老婆,不给老婆吃饭呢?



传说解放前这边山里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这家的主人是当地的比较穷的一个人,家里面可谓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是呢这个王老头又是当地出了名了的热心肠,打猎更是一把好手,于是深受乡里乡亲的爱戴。可是这个王老头特别爱喝酒,手上有点钱都去买酒喝了,也没什么积蓄,自然就讨不到老婆。后来一晃快二十七八了,那个时候这个年纪可是老光棍了,于是乡里乡亲就看不下去了,大家凑在一起决定帮王老头娶个媳妇,但是前提是王老头以后要给大家干活还钱!王老头一听肯定高兴啊,就爽快答应了。

很快王老头就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结婚了,结婚的是一个姓刘的丫头。这个丫头刚开始的时候还挺正常,也挺勤快。可是渐渐的大家发现这丫头是越来越懒,整天好吃懒做的。王老头因为结婚欠了乡亲们很多钱,所以结了婚以后要给人家干活还钱,所以日子过得特别拮据。后来过了几年,山里面来了收药材的商人,不知道怎么滴这个刘丫头就和外来人勾搭上跑了,留下了王老头和两岁的孩子。后来王老头看媳妇跑了,就把孩子托付给乡里乡亲照顾,自己下山去找媳妇,但是天不遂人愿的是王老头这孩子在王老头下山期间出了意外淹死了,而王老头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在山下被人打成了残废,后来捡着半条命回到了山里知道自己儿子也死了,就在端午节当天在儿子坟前自杀了。



后来乡亲们感觉都是自己害了王老头一家,认为是那个姓刘的丫头嫌贫爱富不守妇道,所以就在端午节这天要饿自己老婆一天,并且要打自己老婆,如果老婆不跑还愿意和自己过下去的话就不会跑,如果也和那个姓刘的丫头一样嫌贫爱富的话肯定就受不了跑了,于是这边山里就流传下了这个风俗。但是这些年来随着思想的开放,这个风俗也只有极少数古板的老人还在提了。


老张谈三农

我们北方农村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挂艾草,还有很多有趣的讲究呐。

端午节头天晚上,家里有孩子的年轻妈妈会提前准备五色线,晚上把它们结成五术线,第二天一大早给熟睡中孩子的手腕上,脚腕上,以及手指头,脚趾头上,系上漂亮的五术线。


睡觉醒来后的孩子会惊喜的发现自己身上多了些漂亮的五术线,特别是女孩,瞬间觉得自己漂亮了很多。这些五术线要等到端午后第一场雨时剪下来,然后扔到院子的水沟里。

没过生日的小孩子,妈妈会亲手给孩子缝绣五毒肚兜,五毒有蝎子,蛇,蜘蛛,蜈蚣,蟾蜍,红色的肚兜里全是妈妈对孩子的期盼,盼望五毒能护孩子一生平安。还有老虎鞋,也是给不会走路的小孩子准备的,



端午这天早晨,趁太阳没露头赶紧去山里拉露水,所谓的拉露水其实就是去山里拔艾草,据说有露水的艾草插在门上才能辟邪。


拉露水回来后家里做好了鸡蛋和粽子,对,端午这天早晨我们北方的习俗是吃鸡蛋和粽子,这在小时候,早晨上学揣俩鸡蛋那是甭提多有面子的事情了。

简单的把我们家乡过端午的习俗跟大家说说,那么您家乡过端午有没有特殊习俗?欢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