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農村老家除了吃粽子,掛艾草,龍舟還有特別的講究和好吃的嗎?

新農村二代

每年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掛艾草,我們這兒從我打小記事起,端午節早上就要吃糖糕,糖糕是我們這對一種油炸食品的俗語,要求使用燙麵,燙麵後中間包裹上紅糖,放入油鍋之中炸成金黃,味道香甜可口,軟糯香甜。有時間的都會在自家進行炸制,大部分還是去炸油條哪裡進行購買食用,因為炸糖糕不但需要一定的技術,主要是費時費力。



每到端午節,也是我們這的油條店一年生意最忙碌的一天,一般都是從端午節頭一天晚上就開始加班炸製糖糕、菜角、麻花、油條,為什麼端午節我們這一定要吃這些油炸食品,誰也說不清楚,反正就知道應該吃這些,菜角是用麵包裹用韭菜、雞蛋、豆腐、綠豆芽製成的餡,用油炸熟後,形成三角的形狀,因為裡面全身素菜,吃起來油而不膩 。鮮香美味。


端午節一大早,炸油條的門店就人群熙攘,排隊等待購買的人來的早的,可以買齊全,糖糕、菜角、麻花都可以買上一點回家,如果晚了一步,抱歉,估計最後只剩下油條供應了。吃早飯的時候,餐桌上會擺上這些油炸食品,家裡的老人會囑咐多吃點,端午節吃了這個好,具體怎麼個好法,我這吃了幾十年了也還不知道。。。。

除了插艾,用艾製作香包,也是在端午節期間做的最多的一項活動,記得在小學時候,就有哪些心靈手巧的女同學開始製作香包,比較誰做的好看,誰的爭搶著要,小小的製作者就會感到一臉的自豪,現在手工製作的越來越少了,都已經過了拿針弄線的時代,現在香包都是在商店有現成的在出售,買回來直接放進艾草即可。形狀比原來手工製作的還要漂亮,可總感覺味道不一樣。。。。



端午節是個節日,這一天一般也要團聚在一起,滿滿當當做上一桌子菜,全家在一起開開心心過節,熱熱鬧鬧吃飯,這才是最好的。


棒奔霸

我們這山裡前些年有一個比較不可思議的習俗,那就是在端午節這天要打老婆!不給老婆吃飯!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的時候,基本是都是莊稼、蔬菜、瓜果已經種在地裡的時候了,這個時候按理來說應該是大家都比較閒的時候,因為播種結束,又不到收穫的季節。那麼這個時候為什麼要打老婆,不給老婆吃飯呢?



傳說解放前這邊山裡住著一戶姓王的人家,這家的主人是當地的比較窮的一個人,家裡面可謂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但是呢這個王老頭又是當地出了名了的熱心腸,打獵更是一把好手,於是深受鄉里鄉親的愛戴。可是這個王老頭特別愛喝酒,手上有點錢都去買酒喝了,也沒什麼積蓄,自然就討不到老婆。後來一晃快二十七八了,那個時候這個年紀可是老光棍了,於是鄉里鄉親就看不下去了,大家湊在一起決定幫王老頭娶個媳婦,但是前提是王老頭以後要給大家幹活還錢!王老頭一聽肯定高興啊,就爽快答應了。

很快王老頭就在鄉親們的幫助下結婚了,結婚的是一個姓劉的丫頭。這個丫頭剛開始的時候還挺正常,也挺勤快。可是漸漸的大家發現這丫頭是越來越懶,整天好吃懶做的。王老頭因為結婚欠了鄉親們很多錢,所以結了婚以後要給人家幹活還錢,所以日子過得特別拮据。後來過了幾年,山裡面來了收藥材的商人,不知道怎麼滴這個劉丫頭就和外來人勾搭上跑了,留下了王老頭和兩歲的孩子。後來王老頭看媳婦跑了,就把孩子託付給鄉里鄉親照顧,自己下山去找媳婦,但是天不遂人願的是王老頭這孩子在王老頭下山期間出了意外淹死了,而王老頭也不知道什麼緣故在山下被人打成了殘廢,後來撿著半條命回到了山裡知道自己兒子也死了,就在端午節當天在兒子墳前自殺了。



後來鄉親們感覺都是自己害了王老頭一家,認為是那個姓劉的丫頭嫌貧愛富不守婦道,所以就在端午節這天要餓自己老婆一天,並且要打自己老婆,如果老婆不跑還願意和自己過下去的話就不會跑,如果也和那個姓劉的丫頭一樣嫌貧愛富的話肯定就受不了跑了,於是這邊山裡就流傳下了這個風俗。但是這些年來隨著思想的開放,這個風俗也只有極少數古板的老人還在提了。


老張談三農

我們北方農村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掛艾草,還有很多有趣的講究吶。

端午節頭天晚上,家裡有孩子的年輕媽媽會提前準備五色線,晚上把它們結成五術線,第二天一大早給熟睡中孩子的手腕上,腳腕上,以及手指頭,腳趾頭上,繫上漂亮的五術線。


睡覺醒來後的孩子會驚喜的發現自己身上多了些漂亮的五術線,特別是女孩,瞬間覺得自己漂亮了很多。這些五術線要等到端午後第一場雨時剪下來,然後扔到院子的水溝裡。

沒過生日的小孩子,媽媽會親手給孩子縫繡五毒肚兜,五毒有蠍子,蛇,蜘蛛,蜈蚣,蟾蜍,紅色的肚兜裡全是媽媽對孩子的期盼,盼望五毒能護孩子一生平安。還有老虎鞋,也是給不會走路的小孩子準備的,



端午這天早晨,趁太陽沒露頭趕緊去山裡拉露水,所謂的拉露水其實就是去山裡拔艾草,據說有露水的艾草插在門上才能辟邪。


拉露水回來後家裡做好了雞蛋和粽子,對,端午這天早晨我們北方的習俗是吃雞蛋和粽子,這在小時候,早晨上學揣倆雞蛋那是甭提多有面子的事情了。

簡單的把我們家鄉過端午的習俗跟大家說說,那麼您家鄉過端午有沒有特殊習俗?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