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南阳的还是襄阳的?

firesteal



题目应该加上躬耕二字。诸葛亮是琅琊人氏。由于诸葛亮是公众人物,历史上的一代贤相,他又属于全中国的。

回归正题。诸葛亮躬耕之处到底在襄阳还是南阳呢?《汉晋春秋》有答案。但疑点重重。

晋代后期,一位襄阳民间人氏写了一本《汉晋春秋》,其言:“亮家于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句话很啰嗦,有刻意造作之嫌。如用“亮家于南阳邓县隆中”岂不是很干脆?更甚的是加上个“号曰″。“号曰"二字,古代时常用于某个新创名词首次诞生时所用。由于100多年前《蜀记》已有“隆中″二字的记载,《汉晋春秋》的“号曰″明显有违常规。

另外民史《汉晋春秋》的记述,与最早权威《蜀记》所载的隆中,存在位置偏差,分属汉水南北。二者明显对立。因此《汉晋春秋》记述不予釆信。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见证了唐代南阳卧龙岗的威名。唐朝距三国400年左右。自晋初车骑将军刘弘,奉天子之命公祭武侯始,南阳诸葛茅庐已走红全国。至唐朝,朝庭特拨库银进行规模性的修缮,及历届官方公祭已成惯例。从此南阳卧龙岗威名远扬,兴盛极致。吸引大批文人墨客频频造访,留下诸多灸人喙口的诗篇。

南阳诸葛庐历宋-金(战火损毁)-至元朝。元代进行重建,并进一步扩大规模。于延佑年间,元仁宗敕封颁题额,改诸葛茅庐为“武侯词”。到明朝,不明真象的文人开始两地争论说。朝庭为正视听,由襄阳王毁掉襄阳隆中,后明世宗嘉靖皇帝立南阳武侯祠为官拜之地,并定下春秋大祭的确切时间(八月二十八日)。

由上述可知:诸葛亮躬耕地真伪自明,它就是南阳卧龙岗。


千万千千万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让很多南阳人如获至宝,终于找到后人“支持”现在的“南阳说”,这真的是支持吗?



古人无论是写诗还是写文章,多喜欢对仗(或对偶),要想知道“南阳”指宛城(今南阳市)还是指南阳郡,我们首先看看西蜀是指什么。当然“西蜀”毫无疑问的指西汉的“蜀郡”,由于在西边,人们常称为“西蜀”,这样事实很明白了,“西蜀”指郡,“南阳”肯定也是指南阳郡,敢问那些鼓吹这就是“南阳说”证据的没有文化的网民,有没有感觉自己脸上火辣火辣的疼?是不是被啪啪打脸?还要解释一下南阳郡为什么和现在的南阳市(当时称为宛)没有关系?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其他任何文献,提到“南阳”二字都可以查的很清楚指南阳郡除去宛城(今南阳市)以外的地方,而只要提到现在的“南阳市”均使用“宛”字代替,所以只要提到“南阳”都和“南阳市”没关系。



诸葛亮家在当时南阳邓县隆中(襄阳城西二十里)历史记载清楚。现在部分南阳人用一切手段贬低当时历史文献,实在太可耻。殊不知他们连点自己认为的“野史”也找不到,这脸皮恐怖高压锅压半个小时也压不烂啊!


襄阳甜

题主提问不准确。诸葛亮生于琅邪,寓居襄阳,躬耕南阳,任职蜀汉,殁五丈原。概括地说,诸葛亮做为著名历史人物,他属于三国时代,更属于整个中国。

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还是襄阳隆中?史家争议几百年没有结果。诸葛亮《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由当事人亲述、最直接描述“躬耕”地点的证据。有第一手旁(物)证吗?没有。于是襄阳说认为南阳是指包括襄阳隆中在内的东汉南阳郡,所以躬耕南阳是隆中。理由:1、东汉南阳郡治所宛城不代表南阳,所以“躬耕南阳”不是南阳卧龙岗(宛城);2、襄阳人习凿齿写了《汉晋春秋》,记述孔明在东汉南郡襄阳城外的“南阳之邓县”的隆中住过,因此古隆中可以代表南阳,“躬耕南阳”即古隆中。

然而同一个习凿齿早年还写过《襄阳耆旧记》,记述“襄阳有孔明故宅”,那么证明隆中应归襄阳管,不归南阳郡管辖;记述“乐宅戌,南阳城南九十里”,证明南阳与宛城互指。——这些襄阳说都视而不见,一口咬定宛城不是南阳,卧龙岗不是躬耕地,神逻辑。襄阳说一味硬拗,恐怕连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

既然双方都没有具绝对说服力的第一手证据,我们只好从东汉末历史背景来推断诸葛亮选择政治土壤(躬耕地)研判时势、蓄积政治智慧的倾向性。

(中国社科院历史专家认为,今河南南阳在汉代更具备产生伟人诸葛亮的政治土壤)

南阳诸葛庐(卧龙岗武侯祠)始于魏晋,盛唐时已名满天下,保存着自汉代以来的古碑刻400余通,元、明以来碑刻数不胜数。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元好问等吟诵卧龙岗,留诗作墨宝无数,岳飞过南阳手书二表碑刻万世景仰;南阳卧龙岗更是明代国史《大明一统志》认定、明嘉靖世宗皇帝钦定的诸葛亮躬耕地、国家公祭场所。此处七八百年以上的古树随处可见,1200年以上的树龄的柏树、楸树4株,寓意“百代千秋”。



(南阳卧龙岗.千年古柏)

隆中这个地名在三国时并不存在,最早由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在其著述《汉晋春秋》里做为“亮家”号曰(杜撰)而出,明清时方落地古隆中现址,并陆陆续续出现一些依各种野史、传说而修造的建筑物,直到21世纪还在撺古迹,把泥嘴镇改名为卧龙镇,把古隆中对过的小山包命名“卧龙冈”——南阳“卧龙岗”vs襄阳“卧龙冈”,有没有“六个核桃”被山寨成“六仐核桃”的即视感?

古隆中最早的碑刻是两通明碑,铲了襄王神道碑,伪刻江汇草庐碑,备受众人质疑。其岳飞手书碑刻上世纪八十年代拓自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襄阳人在复刻时还故意去掉了岳飞手书跋中“过南阳”的记述,蛮横猥琐、令人齿冷。比较知名的文物当属立于1893年的“古隆中”牌坊。古隆中树木不古,最老的一株桂花树,据说树龄300多年。

“躬耕南阳”是中华民族重要文明印记,“南阳诸葛庐”做为南阳城市文化符号名扬四海。这是人民的选择,远胜于急就章手工“包浆”之后的徒有虚名。

(南阳卧龙岗.“千古人龙”牌坊)


中華釣魚島

《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汉末年,天下分十三个州(司隶、青、兖、冀、豫、并、幽、凉、徐、益、扬、荆、交),全国施行郡县二级制。汉灵帝时在州一级设刺史,从而使州成为行政单位,也使当时的行政管理变为州郡县三级管理制。

当时的荆州管辖:南阳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阳 武陵 长沙等郡。《史记.秦本纪》载南阳郡以汉水为界,东汉末年汉水之南为南郡,这一点上说诸葛亮不可能在襄阳。况且隆中在东汉末年也不一定叫隆中,如果说真是在襄阳,除非东汉末年南阳郡管辖到汉水以南很远。诸葛亮说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像现在每个人出省后人家问你哪里人,你肯定先回答的是省份,除非在省内才会回答所属地区。当时的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吧。

总之诸葛亮应该是在当时的南阳郡,不可能在其他地方。


順其自然168

不管是从什么途径得到的信息,诸葛亮是从南阳开始起家的(不说祖籍),首先他老婆南阳人,他所居住的地方是他老丈人给他的土地(卧龙岗)第二刘备当时是住在新野,现在新野还有文献,刘关张三请诸葛亮是从新野出发到南阳的。后来才有南下荆州过襄阳而居住于隆中(是路过居住而非长期居住和南阳的没有比,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各个时代的文献和碑文都在南阳写的非常清楚,他们一路南下还在荆州居住过,当时他们是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走的所以行动速度慢),襄樊隆中,我89年去过,当时还在建造中,各种文献根本就没发和南阳比(各种工程都是人工后做的,碑文,景观……)98年我又去了一次(各种工程改在进行中),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如果连历史都可以乱写乱改那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历史就像树的根,树的根可以随便改来改去的吗?)不要做历史的罪人,也不要做历史的笑料,看看韩国和日本对三国历史的认可程度,我们作为历史的发源地,却抛弃历史不重视历史,真亏对祖先。


大实话5722935584

诸葛亮躬耕隐居地,襄阳、南阳两地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双方的举证,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那就“共享”吧!襄、南两地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共同用好“智圣”这张靓丽的名片,招商引“智”,发展经济,造福当地百姓。借用孟子的一句话,“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


Xiangyang檀溪先生

客观的讲,诸葛亮既不是南阳的,也不是襄阳的,而是天下的。诸葛亮为了协住刘备匡扶汉室,无非工作调动频繁,今年在河南,明年在湖北,后年在陕西。转战终生,死在陕西五丈原,葬在四川成都。

诸葛亮以其聪明与智慧,跟随刘备唱响了主旋律,号令三军东拼西杀,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从古至今,人中智慧的化身。之于何处躬耕地,那是当今人们无聊的纷争。

假设今人不如古人,那么,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来自哪里?江山代有才人出,不信今时无古贤。

争论诸葛亮躬耕地,无非是靠着名人、死人和古人,开发旅游资源而异。谁的声音大,谁的投入多,外加网络一批所谓的文化专家发声,我就是“正宗"的。

开发旅游资源,主要是看服务。靠收门票过日子,已后没有大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