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你該怎麼辦?怎麼教育他?

FYCuyu02M4

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90%家長都不知道這樣解決

“孩子被欺負了不吭聲,我該怎麼辦?”

前幾天A媽帶A寶去玩滑梯,因為A寶上臺階的時候走得稍微慢了一點,後面的小朋友有些不耐煩,等他剛坐下準備滑滑梯的時候,那個後面的孩子二話不說就從後面推了他一把。事後,A寶只是默默地走到媽媽身後,然後小聲告訴A媽“媽媽,他推我。”

今天早上,A媽帶孩子出門,排隊時A寶再次無故被小朋友欺負。這次,A寶依舊只是往媽媽身邊靠了靠,選擇了沉默。

A媽很是苦惱,寶寶一而再地被欺負,該教他反抗回擊嗎?還是讓他忍耐吞聲?


事實上,上述情景很多孩子都會遇到,那麼你的孩子是反擊還是退讓?

淘兒學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方法是要找出孩子成為欺負對象的原因,從源頭上掐斷事情發展的可能,而不是“別人打你,你該怎麼辦”這麼簡單。

根據資料顯示,被欺負的孩子大多具有以下特徵:

天生膽小,害羞

這種害羞型的寶寶,一般在家裡和熟悉的人面前,話特別多,可一旦出了家門,走出熟悉的環境,馬上變成惜字如金的“小淑女”。見到陌生人就害羞,有時候別人問話都不好意思答一句,而且總喜歡往爸爸媽媽身後躲。

受到過度保護

在家裡,經常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與外界的直接接觸很少,當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的時候,並不會主動的解決問題,往往是被動的尋求幫助。

力氣小,動作慢

熊孩子打人並不是對誰都下手的,他們的潛意識中也很清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所以瘦弱的孩子往往就會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力氣小,動作慢,自然是打不過別人的。


特別懂禮貌特別懂事

這個4個特徵中最為矛盾的一點,卻也是最致命的。因為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打人不對,打人不好,好孩子不打架”,所以當他們受到欺負的時候往往會產生自我約束而選擇不反抗。


找出了原因,我們就該對症下藥了:

多帶寶寶外出,創造寶寶和別人交往的機會

儘可能改變寶寶所處環境,週末節假日可適當帶寶寶外出,接觸外面的世界和更多陌生人,或者帶寶寶參加小朋友聚會,鼓勵她和小朋友玩樂。寶寶接觸的人多了,視野開闊了,膽量也就逐漸變大了。


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遇到問題時,家長不要強加干預,試著讓寶寶自己處理。不要摔倒了孩子還沒哭,家長就跑過去抱起來心疼,放手讓孩子自己尋找爬起來的途經比你把他扶起來有用得多。


加強鍛鍊,培養孩子勇者無懼的氣質和體魄

適當帶孩子進行一些體能訓練,培養孩子面對威脅的勇氣和靈活的應變能力,讓他在人群中擁有信任自己和震懾他人的氣魄。


告訴孩子不惹事,但也別怕事

告訴孩子自我保護的重要性,不能只單純告訴他不搶別人的東西,關鍵要明示搶東西是一種不對的行為,要勇於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敢於說不的勇氣。


迴歸問題本身,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反擊?

淘兒學認為,孩子之間的吵架和打架是一種正常現象,有些言語和肢體的衝突,如果不是特別激烈,大人可以有意忽略,因為這也是孩子學會人際交往的必經之路。

當然,我們也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告訴他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不平等現象,生活中會有暴力,也會有衝突。如果實在退無可退,威脅到自身安全的時候,那麼打回去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淘兒學,專注於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知識和信息*


淘兒學

問題描述中的場景,若是換成我與孩子,我會走過去,當著大人的面兒,對打人的小朋友說:“小朋友,你剛剛為什麼打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應該和他說對不起。”

要維護自己孩子,讓孩子有安全感。

如果對方家長還講理,那也應該過來讓孩子道歉。如果家長蠻不講理,說什麼小孩子不懂事,不用這麼較真之類的,那你就帶著你的孩子走吧。咱就不與傻瓜論短長了,拉低自己的身價,不值得。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現在兒子淏仔七歲,女兒玥玥五歲,小姑子家的弟弟六歲半。三個孩子性格不同,關於打與被打也是不同的狀態。

(一)總是被打的淏仔

淏仔兩歲多的時候,與姑姑家的弟弟一起玩,總是屬於被打的那一個。

姑姑家的弟弟小的時候白天基本長期在我家,我公公婆婆幫忙帶著。所以淏仔天天都和弟弟一起玩。弟弟一生氣一著急就打人。淏仔被打了,只知道哭,不知道還手,也不知道躲開。弟弟打完哥哥,見哥哥哇的一聲哭了,他也跟著哭。我公公婆婆聞聲過來了,摟著外孫子安慰,擔心他被哥哥的哭聲嚇到。

可想而知,我當時多麼鬱悶。

我私下告訴淏仔:

  • 你看弟弟要打你,你可以躲開,別讓他打到你。

  • 你還可以抓住弟弟的手,告訴他不許打人,告訴他你不喜歡這樣。

  • 如果弟弟一直打你,你阻止不了,你也要還手來保護自己不被繼續打。

可是淏仔總是愣愣的看著我,點點頭,下次照舊被打。

我見這樣引導淏仔沒有用,所以就換了一種方式。

我讓老公陪著淏仔一起玩打架遊戲,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讓他慢慢意識到自己也是有力量的。讓他從內心找到自己的勇氣和自信。

我教他如何表達情緒:我不喜歡,我生氣了。

慢慢的,淏仔被打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兩個兄弟玩的越來越和諧了。

所以,有的孩子,你即使教他躲開、教他還手,他都不會。

這個時候,不要強求。

家長若是一直鼓勵或者慫恿孩子去還手,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心理壓力。他不還手,可能是不敢還手,還可能是不會還手。有擔憂或者害怕的情緒在內,他才不還手。強迫還手不但讓孩子為難,還會讓他更逃避,覺得自己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變得自卑。

(二)總是打人的弟弟:

淏仔弟弟打人,是在剛剛兩歲的時候,攻擊力很強。具體原因我就不在文章中分析了。

他打人,就是表達憤怒的方式,並不是惡意去打。所以,每次他打了哥哥,我都沒有批評過他,只是偶爾在事後對弟弟說過:“你打人是不對的,哥哥會很疼,哥哥也不喜歡被打。以後不要這樣了,好不好?”

可是,見效並不明顯。他一生氣,還是會伸起手。

有一次,弟弟把淏仔的後背咬了兩排大牙印。淏仔疼的哇哇的哭。還是照舊,弟弟見哥哥哇哇的哭了,他也跟著哇哇的哭了。我公公婆婆跑過來,抱著外孫子好一個哄。

我抱起淏仔,看到他的後背,心疼極了。我給公公婆婆看那兩排牙印,公公看了對著外孫子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別害怕,沒事的。”

這個時刻,修養多麼好的人,估計也難以淡定了吧!

既然爸爸媽媽不教育,姥姥姥爺也不教育,那隻能舅媽去教育了。

於是,我把淏仔直接抱到弟弟跟前,語氣很堅定的對弟弟說:“你看看你給哥哥咬的多疼,都紅的腫起來了!舅媽非常不喜歡你打人的行為!你以後再這樣,舅媽就不讓你和哥哥一起玩了!你生氣可以砸砸枕頭,捶捶床,或者大聲的說我生氣了!但就是不能再打哥哥了!舅媽不允許這種行為!”

弟弟不哭了,愣愣的看著我,他是第一次看到我如此嚴肅的表情。

聽完我的話,對我點點頭。

然後我抱著淏仔回到我們的臥室,輕聲的安慰他,給他講故事緩解他的情緒。

從那以後,弟弟雖然偶爾還會動手,但是真的收斂了很多。有的時候,手都伸起來了,自己一想就主動放下了。有時我看到了他這樣,我就會馬上肯定他,對他說:“哇,弟弟真棒,能自己意識到把手放下來,不去打人,進步真的很大喲!”

小孩子是非常懂事的,只是需要大人的引導。

一味的縱容,只會讓孩子暴力傾向越來越嚴重。

家長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行為是大家不喜歡的。他懂了,自然會慢慢調整自己的行為。每個孩子都希望被人喜歡,都希望有很多好朋友。所以,要相信孩子的改善能力。

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會打人是本事,將來出去不受欺負,多放心。

可是,我問一句:

您在社會上交朋友時,

  • 是喜歡找脾氣暴躁,有暴力傾向從不受欺負的人交朋友?

  • 還是喜歡找寬容、大度、善解人意的人交朋友?

如果你喜歡前者,那我也就無話可說,多說無益了。

相信大部分人還是喜歡後者吧,所以,還是不要把孩子培養成為前者,不然他會很孤獨的。

(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玥玥:

玥玥的話不多,但是很有主見。和兩個哥哥一起玩,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從不去冒犯別人,能很友好的一起玩耍。但是,

她若是被冒犯了,被撞一下或打一下的,她會義正言辭的要求對方道歉,如果對方不理,她有可能就要還手了

這一點,她與淏仔完全不同。

舉一個事例足以說明他倆的差異。

當玥玥四歲淏仔六歲的時候,在沙灘上玩。有個小朋友走過來,拿著他倆的挖沙工具就在一旁開始玩。淏仔見了,就對小朋友說:“那是我們的工具,你不能隨便玩。”小朋友理都不理,繼續用著。

淏仔繼續又說了一遍:“那是我們的工具,你不能隨便玩。”小朋友還是充耳不聞,繼續玩著。

等到淏仔說了三四遍的時候,玥玥從遠處挖沙回來,見到這個小朋友拿了他們的工具,聽到哥哥這樣說,她便直接走過去,從小朋友手裡就把工具搶回來給到哥哥了。

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旁邊靜靜的觀察,沒有插手。

我認為孩子間的問題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是最好的。

可是當玥玥把玩具搶回來以後,我並沒有置之不理,而是走過去對那個小朋友溫和的說:“小朋友,如果你真的喜歡我們的工具,不打招呼直接拿走不太好,你可以和哥哥妹妹借一下,問問哥哥和妹妹可不可以讓你玩一會?我想他們應該會同意的。”

小朋友聽到後,走到淏仔跟前,說:“哥哥,我可以玩一會你的工具嗎?”

淏仔想了想,遞給他一個:“好吧,那你玩吧,玩完記得還給我們。”

玥玥看了看,也沒說啥,也沒再搶回來,而是繼續和哥哥玩沙子。

由此可見,孩子們的心都是很美麗的,只要家長善於引導,孩子們就能懂得改善自己的行為,與小朋友們和諧相處。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孩子被打,當媽的難免會心痛加憤怒。把握好一個合適的處理尺度,確實能給孩子起到一個很好的正面示範作用。作為父母,我建議大家在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這樣做:

首先,我們要給自己一些有助於解決問題的心理暗示。

當遇到孩子被打的情況,別說是容易情緒化的媽媽了,就算是平時脾氣好的媽媽都很難忍住不去斥責對方的孩子;而即使像您說的,能夠做到不和對方爭論,很多媽媽也會擔心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這時,我們可以假設這個不是我們自己的孩子,而是親戚朋友家的。雖然這並不容易辦到,但這樣想的確有助於我們更理智和客觀地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建議大家都儘量去嘗試一下。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被打,我們會怎麼處理呢?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先安慰被打的一方,然後瞭解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告訴打人方這是不對的行為,最後鼓勵雙方握手言和。如果我們一直給自己強調被打的是自己的孩子,那其實就會很容易忽略了平時可以隨手沾來的處理方案,相反可能會做出過激的行為。

而不做出過激行為並不代表可以不作為,我們一定要及時地把事情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要及時地安慰孩子,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們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不管發生什麼事,爸爸媽媽都一直在身邊支撐和支持著我”。被打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及時給予他們安慰,他們就不會感到那麼無助和委屈了。

不管孩子是打人還是被打的那個,第一步要做的都是要認可他們的情緒。

像您在超市遇到的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馬上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感到很委屈,因為哥哥打了你,對嗎?”

接著,要對打人的孩子明確表明——“打人是不對的”。

除了要及時安慰孩子,我們還應該及時跟打人者說明“你打了妹妹是不對的哦,請你向她道個歉”。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讓打人的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瞭解到了他的委屈,並且一直在理解、幫助和支持他。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孩子很可能就會認為“噢,原來隨便打人也是可以的,並沒有什麼不對”,甚至他很還會因此以為反而是自己做錯了。我們的不作為會給孩子傳達一個錯誤的是非觀,孩子很有可能會效仿打人的行為——因為是我們用實際行動告訴了孩子,這並沒有什麼不對;孩子也很有可能會把委屈憋在心裡,或通過其他不恰當的方式去發洩——因為連爸爸媽媽都不支持孩子,他將孤立無援。

所以,當孩子被打時,我們一定要有所行動。當然,我們也要努力剋制自己的行為,儘量保持理智,而不是一上去就是一頓開罵甚至動手,這樣其實也是在給孩子做一個不好的示範——下次遇到相同情況他也只會通過暴力來解決問題,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即使對方跟孩子說了“對不起”,也不應強迫孩子去原諒。

打人的孩子需要為自己錯誤的行為負責,不是每次都只要說一句“對不起”,下一次又可以繼續打人了。接受對方的“不原諒”,也是打人者承擔責任的其中一部分。請把選擇的權利留給孩子,原諒或是不原諒,都是合情合理的。可以鼓勵,但請不要強迫。

最後,從小教孩子學會保護好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1. 當遇到侵犯自己的行為,兩歲左右的孩子完全可以大聲說不,或者大叫,及時向爸爸媽媽或老師求助。

2. 孩子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就基本具備明確表達意願的能力,可以迴避對方的不恰當行為,並提出抗議。

3. 到了五歲左右,孩子就應該要學會保護好自己的頭、眼等重要部位,必要時可以採取恰當的自衛方式。

4. 要教孩子遠離粗魯野蠻又不講道理的人,更不要故意去撩撥他們。

適當的安慰、傳達正確的是非觀、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式捍衛自己的權益,這就是我們能做的,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萌芽研究所BUD

關於這個問題,我來分享一位孩子王會員媽咪的真實體會吧!

想著鄉里鄉親不想說太多,可是我今天真的是忍不住想要吐槽一下。

離我家比較近的有一家,她家是個雙胞胎男孩,比我家女兒大一歲。

男孩子本來就比較淘氣,更別說是兩個男孩了,他們經常來我家裡玩,總是搶我女兒的玩具,每次來都讓女兒讓給他們,而他的媽媽也不制止,我也無語,別人來我家我也不好說什麼。

兩個孩子總是打架,互相打就算了,還打我的女兒。如果我女兒理他,他打我女兒我也就認了,但是關鍵是我女兒理都沒理他們,照我女兒就打。

剛開始的時候他媽媽就只會說別打妹妹,然而沒有別的動作。

有一次,我一個沒注意,他兒子拿著鐵鏟照我女兒頭上就是一鏟,當時我女兒就嚇哭了。我一看頭流血了,然而他媽媽還是那句:“不能打妹妹”。我都醉了,要是我兒子平白無故打別人,說已經不管用,我會打我自己的孩子,肯定不會只是嘴裡說說不能打人。

今天,我真的是忍不住了。他倆兒子來我家玩,看見我女兒拿什麼都要來搶,從我女兒手裡搶過去了,他兒子彼此搶,誰搶不過就開始打架。

我心裡想著不讓他們打架最好的辦法就是要過來誰也不讓玩,兩兒子搶的不可開膠,我就說給我吧,誰也不讓玩。

兩孩子都在哭,在爭我女兒的一個玩具,我要過來之後就收起來了,主要怕他倆看見了再搶、再打架。

整個過程中,雙胞胎的媽媽全程看著,當老大向她告狀,說我不讓他玩玩具,他的媽媽竟然讓他兒子來求我。我當時好無語,家長能這樣教孩子嗎?

之後更可氣的是,我女兒自己去玩沙子了,我在旁邊看著。忽然,他兒子拿著汽車就朝我女兒頭上砸過來。我女兒哭得撕心裂肺,頭上起了個包,我的心都碎了!

然而,他媽媽還是那句:“誰讓你打妹妹的”!

我當時幾乎被氣瘋了,拉著女兒的手讓女兒打他兒子,他兒子要還手,我拉著不讓還,就讓女兒打他。

女兒打了他幾下,可能也感覺解氣了,哭得不太厲害了,我就和女兒說:“以後哥哥再打你,你就打他,不能老是受欺負,但是別人不理你的時候你不能去打別人”。

男孩的媽媽拉著他們走了,沒有一句道歉,我也沒理她。

作為媽媽,沒人願意看著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受委屈。你的孩子是你的心頭肉,我的孩子也是我的心頭肉!


孩子被打,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

在電影《美國狙擊手》裡,在大兒子揍了欺負弟弟的人後,父親對兩個孩子說了如下一段話:

在我們通常接受的教育裡,“打人”似乎十之八九是錯,在教育孩子時也只是一味灌輸“不要動手打人”、“打人是不對的”,而忽視了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當受到欺負時,孩子變得手足無措,繼而淪為電影裡父親口中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羊”。

不要做第一個動手的人,更別讓自己被同一個人欺負兩次。你可以不動手,但是,一定要讓對方知道你會反抗而不是逃避。更重要的是,保護好自己。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一個育兒顧問=一個營養師+一個母嬰護理師+一個兒童成長培育師,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孩子被打,家長要怎麼教育孩子呢?打回去是以暴制暴,不可取;不打回去就是讓孩子認慫,也不可取。看似左右為難的事,到底怎麼辦呢?


首先,家長應該怎麼看待孩子打架這件事呢?大多數小孩子之間的打架嚴格意義上說不算是打架,而是模擬社會角色的遊戲。兒童教育專家馮德全教授認為,“孩子通過打架可以逐漸適應集體活動,並從中學會許多知識,如何在捱打時降低痛苦、怎樣調節情緒、如何避免激怒對方、怎樣相互原諒等。”所以,家長面對孩子打架要保持放鬆心態,不要急著幫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把打架看成是很自然的、平常的事情,小孩子自有順應本性的處理辦法,並可以在經驗中進行調整和改進。

面對在打架中總是處於弱勢的孩子,家長們尤其是媽媽們一方面很心疼,另一方面會生出怒其不爭的憤慨,總之是不會坐視不理的。這時,怎麼教孩子呢?


教孩子“打回去”有道理嗎?當然有道理。 我認為不僅要教孩子打回去,而且要教會孩子怎樣打回去。家長有時質問孩子:他打你,你不會打他嗎?孩子還真是不會。這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打回去”的行為訓練。怎麼訓練呢?媽媽或爸爸扮演打人的同學,打孩子一下,讓孩子打還回來,而且還要演示給孩子打哪裡安全,打哪裡不傷害對方並起到警示對方的作用。演習幾次,讓孩子建立信心。下次,孩子面對討嫌的同學打自己,就學會了反擊。這樣,孩子不會把委屈和憤怒壓在心裡,從而產生大量的不良情緒,甚至形成退縮、懦弱的性格。

教孩子“忍回來”有道理嗎?也有道理。 一方面,如果孩子面對的對手身體強壯,性格衝動,明明打不過人家,還要求孩子必須打回去,這是不辨形勢的盲目衝動,不僅不會讓孩子建立自信,而且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理性冷靜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本性溫和、內斂,家長簡單粗暴的要求孩子打回去,孩子做不到的同時,會產生我無能、沒用的負面評價,嚴重影響自我認知。“忍回來”不是讓孩子被動的捱打,而是讓孩子根據當時的情境,對比雙方戰鬥力,以及老師的態度,決定自己是還手、躲避、還是化敵為友,還是去請老師幫忙。對於孩子來,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辦法,也並不意味著認慫,反而是機智的表現。再有,對於孩子之間無意的肢體碰撞,讓孩子“忍回來”,原諒對方,培養孩子寬容大度的個性,這更是家長希望孩子擁有的良好個性吧。


家長教會孩子保護自己,不是在打架這一件事情上,而是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第一,要培養孩子強健的體魄。有時孩子受欺負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長的單薄而已。第二,要培養孩子不怒自威的自信人格。那些淘氣的惡勢力孩子是不敢輕易招惹自帶氣場的孩子的。第三,要讓孩子學會交朋友,當他擁有一個強大的“朋友圈”的時候,調皮的同學在動手之前還是要三思的。第四,培養孩子審時度勢的高情商,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擁有隨機變應的多樣選擇權。

總之,打架時孩子如何表現,不是家長一句話可以教會的。而是孩子的人格特點、處事風格、情智水平的綜合體現。作為家長,要將智慧融入孩子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擁有解決問題的智慧。

另外,學校霸凌,對孩子身體造成嚴重傷害的問題另當別論,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保護孩子的身心靈不受傷害。


心理諮詢師安心

我是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之前我也被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每個媽媽都很愛自己的寶寶,不希望他受到傷害,但是難免有被打被欺負,還有被無意撞到等情況發生,遇到這些問題應該怎麼面對呢。我和老公跟自己的幾個同齡和幾個比我們大的朋友一起研究,並實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能給你帶來一點幫助。

首先:你要穩住自己的情緒

當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或者捱打時,我們自己要控制住自己或氣氛或傷心或過分擔憂的情緒,這樣做,一是穩定孩子情緒,二是能夠儘量客觀的分析並解決問題。

第二:儘快安撫孩子

孩子被打或者受傷,這時候孩子心裡一定是委屈害怕的,這時候最渴望的就是爸爸媽媽等親人的支持、呵護。這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媽媽在你身邊,別怕,哪裡疼啊,受傷了嗎?破了沒有,媽媽吹吹。這時候孩子的情緒就會被平復,不緊張害怕了,也有利於孩子以後處理類似問題,減少造成孩子膽怯或者其他的負面的影響。

第三:瞭解事情經過

孩子情緒撫平以後,就問孩子事情的經過,是怎麼回事啊,小朋友打你了還是不小心啊,因為什麼啊,很多孩子也不是無緣無故打人,幫孩子分析問題,看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對。

很多時候,孩子打人是因為其他孩子拿他的東西或者碰了他的身體,孩子性格敏感的就會認為被侵犯了,尤其是三歲左右的孩子,他們不太會表達或者質問,性子急點的就會打人來表達不滿情緒。

所以趁這個機會告訴孩子,儘量用語言表達想法,想拿別人的東西或者想抱一下小朋友,然後得到許可再動別人的東西。這是我家孩子跟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我發現的,很多小孩就是不喜歡被侵犯,所以經常打人的都是比較敏感的並性子急的孩子。這樣告訴了我兒子之後,跟很多孩子相處起來,就好了很多。

不過孩子很小,不一定每次都能記得先溝通,不過,並不妨礙我們要把這個理論告知孩子。

第四:一定要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無論什麼原因

很多家長在孩子捱打之後,總是告訴孩子,要反擊,或者推別的孩子,或者掐別的孩子。

家長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受氣,怕孩子變得膽小懦弱,這想法無可厚非。但是,其實大家都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別人打你不對,你打別人也不對,而且這個社會也早已不再是靠動手就能贏的時代了。

小時候教給孩子的東西,可能會影響孩子很久,這些錯的東西為什麼教給孩子。愛孩子不是溺愛。古人都知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才真的是為了孩子好。

第五:教會孩子躲避危險,學會保護自己

不管孩子有沒有捱過打,都應該根據孩子的不同性格,針對孩子身邊可能遇到的危險情況,教會孩子學會躲開危險,保護自己。

孩子身邊的危險有很多種,比如危險的建築物、電線等身邊的危險物,教會孩子遠離。用實戰演習的方法,比較有實效。爸爸媽媽和其他好朋友一起,假裝什麼情景,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讓孩子選擇哪種方式更好,能夠保護自己。

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別人的爸爸媽媽也愛他們的孩子,希望大家千萬別教孩子打回來的方式,這個社會早已不是以暴制暴,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幼以幼,以及人之幼。


丁小柒的減肥日誌

對於這個問題,金星曾經在節目中說到自己的孩子的問題。她的兒子在超市被其他的小朋友打了,金星隨口說:“兒子,你不給我打回去?”她的兒子卻說:“我不,他打我是因為他媽媽沒有教育好。”





那麼我們的孩子被打之後又該如何做呢?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讓自己的孩子隨變別人去打,而是我們要先了解情況以及瞭解孩子被打之後的感受。我們要做到不要讓孩子變成一個暴力的人,但是也要做到忍讓有度。



第一、謙讓不代表忍讓

當我們的孩子被打的時候,是不是要讓孩子忍著呢?如果孩子一直說著要打回去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應該蹲下跟孩子交談告訴他謙讓不代表這忍讓,我們也要照顧到自己孩子的心情和情緒,孩子被打了是否感受到委屈和生氣。我們不能一味地讓孩子違背自己的意願的忍讓,孩子被欺負後照顧到自己孩子的情緒才是最重要的。只是讓孩子忍讓孩子的心理必然不舒服。



第二、讓孩子自己做主

當孩子被打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要積極的回應和傾聽孩子的不滿。當然我們也不要衝動地要為孩子討回公道,我們應該冷靜下來聽聽孩子自己有什麼想法。我們先不要為孩子做出決定。



第三、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傾聽完孩子的抱怨之後我們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需求是什麼?你要知道孩子被打之後孩子是想打回去還是說想就這樣算了。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寶寶怎麼了,生氣了嗎?”主要是引導孩子自己說出想法,如果孩子自己不在意那就不需要引導了。說明孩子很大方沒有把事情放心裡。這樣我們就可以放心了。



第四、和孩子共同討論解決辦法

如果孩子放在心裡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問孩子:“寶寶,接下來你想要爸爸媽媽怎麼做呢?”讓我們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



第五、和打人的孩子家長進行溝通

打人的孩子我們也要注意一下,我們要及時地和打人孩子的家長進行溝通。如果這個孩子是慣犯,家長怎麼說也不聽,或者有的家長自己是不講道理的。那麼我們也不要衝動地和家長去理論,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後要遠離這個小朋友。有些人是沒有辦法用道理說得通的。



我想到的暫時是這些,朋友們如果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讓大家都借鑑下,多多收集大家的意見,為自己的孩子保駕護航。


雅蘭說育兒

寶媽你好,這個要分情況的,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無意識的動手是一回事,熊孩子動手又是另一回事,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會分門別類的對待。

1.如果是無意識的動手,我只接受2歲以內的孩子可以這樣幹。

兩歲以內的寶寶自我表達能力還比較差(當然不排除有早慧的),很多時候不能表達自己的心情或者態度或者語言的時候,會直接上手來做明確的表態。

情況一:如果我的孩子搶了別人玩具被打,我會先教育她有優先意識和主權意識,再告知對方小朋友我理解她的意思,是不可以讓別人動她的東西,讓我的孩子和她道歉,但是打人也不對,她也要和我的孩子道歉。當然,她們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我要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明確的教育和支持的態度是另一回事。

情況二大家一起在公共區域因為爭搶玩具被打,我會告訴我的孩子,誰打了你你就要打回去,你不可以不勇敢,當著別的孩子家長的面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懦弱,也是明確我的態度,讓孩子知道她被欺負了我在給她撐腰。

兩歲以內的孩子還沒有太多的是非觀,所以他們的感受也是即時的,動手的事情在當下得到回應就是很好的處理,不需要糾結是否有後續的道歉等行為指示,因為他們還比較自我,知道父母站在他這一邊就可以了。


2.如果是3歲以上的熊孩子打人,我會選擇當場就讓我的孩子打回去,如果發現的比較晚已經沒有打回去的先機,我會直接去找孩子的監護人理論,讓監護人至少做到明面表態和對我的孩子道歉我才可以罷休。

熊孩子慣不慣不在我考慮的範圍內,3歲以上已有自己明確的行為觀,所以打人一定是有意識的行為,既然是有意識的,我自然要給與她意識上的回應,也是給我的孩子上課,如果你在外打人,自然別人也會打回來,或許還會帶著大人打回來,要掂量輕重。

而題主的處理方式是沒有給與及時回應,採取了一種迴避的態度,不知道你的女兒是否有表現出來委屈或者失望,但是我有一點。在這種事情上,我一直信奉光腳不怕穿鞋的,有理說理,製造環境,先發制人,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教育別的孩子不是我們的責任範疇,給自己的孩子正直的教育的同時,也要告訴他我們一直在背後支持她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的周邊

我想,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當孩子被打時,經常是這樣的……

如果孩子被打得輕,可能會說:他是開玩笑的啦,沒事的,下次注意一點哦!

如果被打得重,則會嚴厲地追問:他為什麼打你啊?發生了什麼?他打到你哪裡啦?



我是幼兒園老師,在幼兒園裡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打人啊、爭搶玩具啊等情況。

首先,我想問一問正在閱讀的你:如果有人打你了,你會怎麼辦呢?

憤怒反擊?轉移話題?調侃而過?一笑了之?不予理睬?心有怨恨而強顏歡笑?明確劃清界限?背後說他壞話?……

我想,你並不能下一個定論,因為你不知道打你的那個人是誰,也不知道打得是輕是重。要知道

我們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場”,如果面對比較有權威的人,比如領導、長輩,你可能會收斂自己的個性;如果面對陌生人,你可能不在意他的看法,可能不會顧及太多自己的形象;如果面對的是你的男神或者女神,你可能會盡可能地表現得大方得體……

同樣的,面對同一問題,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在幼兒園裡,當孩子被打時,有的小朋友會直接反擊,有的會找老師來告狀,有的不吭聲、忍著,有的會說“哼,我再也不跟你玩了”,有的會跟其他小朋友說“你們都不要跟他玩”,有的會朝他吐舌頭做鬼臉、然後跑開,有的會生氣地說“你是個大笨蛋”……

所以,面對同一問題的解決辦法有很多種,我們又何必去要求孩子在面對問題時用唯一的方式或者是同樣的方式去解決呢?

當然,孩子被打時,我們並不是坐視不管,但也不能強行替孩子解決。


當遇到別人準備打我們的孩子時,如果可以,我們要儘可能地搶先一步抓住對方的手,讓他打不著。因為小朋友往往是動作先行,當他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本能地會出手用他們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決定的。

但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攔住那雙“罪惡”的小手,既然我們的孩子已經被打到了,那麼我們可以等一等,看一看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讓孩子去體驗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

比如:原來我使用了這種辦法——明確告訴對方“你不可以打我!”,他就不會再打我了。

再比如:原來我也推了他一下,他就不敢再打我了。

原來我躲開,他就打不著我了。

原來我不跟他玩就可以了。

原來我不讓其他小朋友跟他玩,他就會不開心了。

原來我給了他一顆糖他就不打我了。

或者:原來我給他他一顆糖,他還是打我,那我試試別的辦法……


Tips:

首先,要等一等,給孩子們留有體驗解決問題的機會,就像很多孩子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不要對孩子這樣說:

你怎麼那麼笨呢,怎麼不知道還手呀?

你怎麼不躲呢,你怎麼不想辦法解決呢?

因為他們的經驗沒有我們成人的經驗豐富,他們的頭腦中和經驗中是沒有更多的辦法的,所以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比較單一。

孩子在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發現當一個辦法行不通時還能夠去想別的辦法,那就更好了。

其次,如果孩子一直一直地使用同一個行不通的辦法解決問題,那麼我們成人可以適當地引導孩子去想其他的辦法解決問題。

比如可以帶孩子去解決問題,一邊說一邊示範給孩子看;還可以跟孩子說一說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會遇到這種問題,我們是怎麼解決呢?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呢?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以怎麼解決呢?從而鼓勵孩子嘗試別的辦法。


小糰子在幼兒園

昨天剛處理完這個問題,今天就看到了這個,必須回答!我女兒四歲半,性格超好,很少跟別人發脾氣,昨天晚上她在幼兒園跟好夥伴分享糖果,其中有個小女孩沒得到,就打了她兩下。她大聲的說:不許打人!然後那個小女孩沒有理她,又繼續很用力的打了她三下,女兒竟然只是瞪瞪眼走開了…



遇到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呢?

首先,我是不贊成打回去!動手是最沒有智慧的解決方式!施暴或者大發雷霆的人,必定是智商有限想不出更好的解決方式。非暴力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畢竟誰也不是出生來這個世界上就為了跟別人打架到兩敗俱傷!不過當媽的看到女兒捱打了,沒有還手,心裡也是擔心的,怕下次發生更嚴重的事情會導致她受傷。畢竟我們不可能時刻保護她!


因此最重要的是她自己學會遇到這種事情如何解決。於是出現了我們下面的談話:

“今天媽媽看到某某打你了,是嗎?”

“嗯,是因為我沒給她分享糖果。”

“那下次如果再發生這種事情,怎麼辦呢?”

“今天我忘了,下次我會給她帶個糖的。”

“所以即使她打你了,你也並不生氣是嗎?”

“對啊,她打我是因為她著急要吃糖”(這脾氣也太好,太善解人意了吧)

“好吧,我覺得你非常善解人意,能理解小朋友著急的心情。但是下次如果她更用力的打你,或者是別的陌生的小朋友動手,媽媽很擔心你會很疼或者受傷。你覺得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媽媽,你知道嗎?她在生氣打我的時候,我沒說話是因為我心裡在想我可以把我的山楂片分給她先一半,可能她就不生氣了,幸虧她是我的好朋友。”(其實她心裡也在想著解決辦法,因為是好朋友所以沒有很害怕)

“好吧,原來你自己已經想到了解決辦法,只不過媽媽還是擔心你受傷,所以你得先想辦法保護自己,再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不對?”

“那下次有小朋友,或者陌生人打我,我就迅速閃開!”

“嗯,這是個好辦法!還有嗎?

“我還可以跑到你那找你啊!”

“嗯對,但是如果媽媽不在,你可以找幼兒園老師,不在幼兒園就找其他工作人員或者警察叔叔,反正你覺得可以幫助你的人!

“還可以叫我其他的好朋友幫忙!一起告訴她不能打人!”

“好,看到你有這麼多解決辦法,媽媽就放心了,相信你肯定能保護好自己!”

其實只要我們信任孩子,她們會想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只有她們自己思考了,經歷了,得出的辦法才是他們自己的!如果我們因為焦慮,給了過多的干涉,其實反而是扼殺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後真遇到事情可能一下就慌亂了,永遠要靠父母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