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民俗你見過嗎?奇特的靖州鍬裡花苗民俗

這樣的民俗你見過嗎?奇特的靖州鍬裡花苗民俗

這樣的民俗你見過嗎?奇特的靖州鍬裡花苗民俗​​ 鍬裡是指湘西南與黔東南交界地帶相對封閉的偏遠山區,是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人的主要聚居區。相傳有33鍬,分佈在靖州的有3鍬,其餘在靖州的周邊區域。光緒《靖州鄉土志》卷2釋:“苗裡,俗名鍬裡。”又:“鍬裡,在州治西,距城五十里,東界由一里、由二里、寨市、中洞,西界貴州錦屏,南界貴州開泰(黎平),北界貴州天柱。所涉地域包括以今靖州為中心,西至貴州天柱縣遠口鎮,錦屏縣勞坪、三江、銅鼓、敦寨,南及貴州黎平縣隆裡鎮、高屯、黃柏、湖南通道縣弄衝、播陽、臨口、木腳,東部及城步縣長安營、綏寧東山、樂安、寨市、黃桑坪,北至會同縣廣坪、地靈等湘黔兩省八縣中的許多自然村(鎮)落。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餘萬。鍬裡的核心區域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內,包括大堡子、藕團、平茶、新廠等鄉鎮大部和三鍬鄉全部,靖州鍬裡又分上、中、下鍬三部分,面積約580平方公里,住有3萬多花苗同胞。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以及從明代起歷代統治者對湘黔邊境“苗疆”的封鎖和隔離,即“銅不粘鐵,苗不粘客(漢族)”,使生活在此的花苗人能夠擁有較長時間自由發展,創造並傳承了他們獨具特色的鍬裡花苗文化。這裡擁有苗族歌鼟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我國最早的地方性婚姻法規古碑刻等重要文物,還有花苗蘆笙節、花苗服飾等一大批傳統優秀文化遺產。

(一)苗族歌鼟。是一種多聲部合唱形式的獨特花苗民歌,由大自然的聲音演變而成。在靖州鍬裡,花苗先民們模擬大自然的“和聲”編成高低重疊的悅耳歌聲,經過長期的提煉,形成優美的旋律與協調的和聲。從此,苗族歌鼟便以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流傳於世。是鍬裡地區花苗同胞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文化、交流藝術的主要載體。苗族歌鼟分為茶歌調、酒歌調、飯歌調、山歌調、擔水歌調、侃歌調、嫁歌調和三音歌調等。苗族歌鼟被譽為“民族瑰寶”、“天籟之音”和“原生態多聲部民歌活化石”。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5月,靖州苗族歌鼟做客央視“民歌中國”欄目,在黃金時段展播一週。
這樣的民俗你見過嗎?奇特的靖州鍬裡花苗民俗

(二)花苗婚俗。靖州鍬裡花苗婚姻自由而簡樸。男女青年在擇偶時,重情意,不重門第;重相配,不重禮金。男女青年通過“玩山約會”、“坐茶棚對歌”,以歌為媒,交流感情,自許終身。歷史上,鍬裡花苗地區曾出現“舅霸姑婚”之陋俗,就是姑媽的女兒必須嫁給舅舅的兒子,舅家無子,才準姑家女兒另配,但必須向舅家交納一定錢財,少則三五十,多則百餘金。這種近親結婚,不僅嚴重影響花苗子孫後代的健康繁衍和民族興旺,而且釀成不少悲劇。清道光十九年(1839),花苗在上鍬楠木山(今靖州平茶鎮棉花村)中鍬地背(今靖州三鍬鄉地筍村)和貴州錦屏文鬥村合款禁止“舅霸姑婚”,並對訂婚、過門的聘金、彩禮作出不準過高索取的規定,使舅霸姑婚之陋習得到控制。

鍬裡花苗的婚俗較為獨特,在新娘出嫁前一天,新郎家請6個能說會唱的人,頭戴青帕,身穿長馬褂,前往新娘家迎親,稱“六親客”。在新娘家的婚禮分“下馬酒”、“正席酒”、“房族酒”、“上馬酒”。以前,孃家發親不配嫁妝,只有3個包袱。不分冬寒夏暑,家境貧富,新娘腳穿草鞋,步行至新郎家。入新郎家門時,門上掛格篩、門前擺格條“隔邪”。新郎家的婚宴分“落擔酒”、“正席酒”、“吃油茶”、“房族酬客”、“回門上路酒”。婚禮第二天,新娘和伴娘在眾人的陪同下至井邊擔水,唱《挑水歌》、《郎鄉好》;新娘煮油茶給賓客吃,唱《油茶歌》。婚禮期間晚上對歌坐夜,通宵達旦,熱鬧非凡。3天婚禮後,男方以酒肉粑粑等送新娘回孃家唱《回門歌》。女方父母再請其房族吃“接擔酒”後,嫁娶婚禮結束,婚禮期間新娘新郎不同房。過一年半載,男方擇吉日,請兩個有福氣的婦女(上有父母、下有兒孫)去接新娘至新郎家,方始圓房。


這樣的民俗你見過嗎?奇特的靖州鍬裡花苗民俗

(三)花苗服飾。鍬裡花苗服飾款式新穎別緻、布料豐富多彩、銀飾點綴精巧。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女子的服飾,在布料顏色搭配上,以藍色為主,紫、紅和青色為輔;款式因年齡、季節、場所的不同而多樣。頭飾是苗家女子盛裝中的亮點。未婚女子常用一束配有紅、橙、藍、綠等不同色彩的毛線編織於髮辮之中,盤纏於織錦頭帕之外,讓不同色彩的毛線末端飄絮於腦後。女裝為高領大襟右衽衣,配套青色百褶裙,或者黑色長褲,纏紫褐色裹腿,腳穿草鞋、布鞋或涼鞋。衣領、衣袖、衣邊及褲腳、裙腳鑲有不同圖案的彩色花邊。花邊由姑娘用彩色絲線手工製作。為突出女性身材曲線,腰間常束有一條彩色織錦花帶,帶子兩端繫於腰後,花須向下自然飄垂。織錦腰帶是苗家姑娘的手工藝術精品,一般長為五至六尺,寬為一至三寸,分別用不同色彩的紗線、絲線、毛線織成。此外,花苗盛裝中還配有不同式樣的銀飾品,主要有耳環、項圈、手鐲、戒指、銀鏈等品種。花季少女如果身著花苗盛裝,更是婀娜多姿,十分動人。

(四)花苗蘆笙。蘆笙舞因用蘆笙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靖州鍬裡花苗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大多在喜慶場合表演。花苗人從小就學吹蘆笙和跳蘆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眾的蘆笙手和蘆笙隊,都深受群眾的尊敬和愛戴。在過去,小夥子會不會吹蘆笙,能不能跳蘆笙舞甚至成為姑娘們擇偶的重要條件之一。鍬裡花苗蘆笙舞又叫踩蘆笙,參加者的年齡和性別不限,人數較多。每隊有一小夥子舉旗在前,跟著的是手持小竹竿的男孩,然後是頭戴斗笠吹著蘆笙的漢子,最後才是左手持花帕,右手拿摺扇的小女孩、大姑娘和媳婦們。他們圍成一圈一圈的,踏著蘆笙樂曲的節奏,輕輕地擺動著身體繞圈而舞。先上三步退二步轉身,再直上,快三步,慢三步,然後重複,週而復始。踩蘆笙以兩膝的輕微屈伸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柔和、嫻雅。在靖州鍬裡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有規模盛大的蘆笙節。
這樣的民俗你見過嗎?奇特的靖州鍬裡花苗民俗



(五)花苗飲食。1龍頭宴。龍頭宴是鍬里人接待客人最隆重的方式,根據主客人數的多少,把幾張甚至幾十張四方桌子並拼排在一起,也稱“合龍宴”。如果酒席設在堂屋,靠神龕一端的位子,則留給席上年紀最老的長輩就座。主人和陪客的人員要求與賓客對面就座。首先全席人要起立一起喝三巡叫“滿圓大發”的“扯扯杯”:每人將酒杯用右手遞給下一位,同時左手接上一位遞下來的酒杯,然後一同乾杯。“無酒不成席、無歌不歡樂”是苗家酒席上的特性。酒歌是主賓雙方集體所對唱的歌。一般由歌師領唱,報出歌詞,再由一人起歌,確定音調,然後席上的所有人跟著合唱。唱一首歌,大家喝一杯酒。席間,還有“交杯酒”,交杯酒一般為主和客之間兩人單獨喝,即雙方站立起來,各自將手中的酒杯遞給對方,相互之間手不鬆杯,直到喂對方喝乾,然後收回自己的酒杯,有的還互相扯菜。喝“交杯酒”要唱“扯酒情歌”。鍬裡花苗龍頭宴,歌來酒往,其樂融融。2、烏米飯。烏米飯是一種名叫“烏飯樹”的嫩葉漿汁染黑了的糯米飯,烏米飯製作精細,香甜可口,營養豐富。 3、油茶。油茶是苗家的待客上品,“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油茶的製作工藝頗有講究,一般是以糯米花、玉米花、蔥花為主要原料,把山裡的老茶葉烘乾後備用,取適量粳米炒糊加油鹽茶葉與清水一起燒開煮成茶水,喝茶時與其他主料一起喝下,所以苗家人用茶不叫喝茶,叫做“吃茶”。 4、醃魚。苗家人擅長製作各種醃菜,以醃魚最著名。《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四集“湖南靖州的醃魚臘肉”的拍攝地就在靖州鍬裡塘保苗寨。鍬裡苗胞習慣在稻田中養魚,稻穀黃熟時節,“開田”將禾花魚裝入竹籠,放入清澈甘涼的井水池中靜養一兩天,讓它吐盡鰓中泥土和腸肚中雜物,然後按一套嚴格的程序製作醃魚。自家人平時很少吃,等到來了貴客方才動用。醃魚既可鮮吃,亦可熟食,主隨客便。5、甜酒蛋。甜酒是用鍬裡生態糯米蒸熟拌上酒麴發酵而成, 又香又甜,營養豐富。吃的時候連米帶酒一起吃,可以在生吃,也可以煮熟吃。最有特色的是甜酒蛋,在煮甜酒時放入雞蛋或鵪鶉蛋,更加香甜美味。甜酒蛋也是鍬裡花苗待客的佳品,新女婿第一上門是一定要吃的。

這樣的民俗你見過嗎?奇特的靖州鍬裡花苗民俗

(六)花苗吊腳樓。吊腳樓是靖州鍬裡花苗的典型民居。鍬裡山高坡陡,平地極少。花苗人在山坡上修建“吊腳樓”,是依山就勢挖出高低不同的兩塊小平地(屋場),屋子的外邊部分坐落在下邊的平地上,為底層;屋子的裡邊部分坐落在上邊的平地,吊腳樓一般有三層。底層堆放柴草雜物,關放家禽家畜。二樓住人,一般是半虛半實,靠裡為實,設火堂砌爐灶;靠外為虛,上鋪樓板,裝房設室,中間為堂屋,堂屋外邊有走廊。三樓堆放穀物糧食或不常用的工具。花苗人的吊腳樓以杉木為柱,木板為壁,大都蓋青瓦,也有蓋杉樹皮的。以前,吊腳樓全部用木料建造,現在,有的以紅磚或水泥磚砌牆,成為磚木結構的房子。

(七)花苗節慶。靖州鍬裡花苗節日較多,除春節、端午和中秋等與漢族相同的節日外,還有“蘆笙節”等苗族的特殊節日。甜粑節(花苗情人節):農曆三月初三,苗族家家用甜藤(一種又甜又香的植物藤)搗爛取汁與糯米粉混合拌勻,團成約二兩一個,用棕粑葉包好蒸熟,即成甜粑,香甜可口。三月三,又是鍬裡花苗情人節。《直隸靖州志》卷2《風土》篇載:“俗以三月三放野,日跳月。未婚者悉盛服往野外。環山箕踞坐,男女各成列,更番歌,截竹為筒,吹以和,音動山谷。……”。“三月三,磨校年(去找女朋友)”。這一天苗家姑娘和小夥子們身穿節日盛裝,成群結隊來“坐茶棚”,對唱情歌,以歌交友,以歌相親。姑娘節:又叫“烏飯節”。農曆四月初八,是苗家楊姓最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所有楊姓人家家都要備辦酒宴,蒸好烏米飯(是一種名叫烏飯樹的嫩葉漿汁染黑了的糯米飯),把已經出嫁的姑娘、姐妹、女兒接回一同過節。姑娘節吃烏米飯起源於紀念北宋時期的楊八妹用烏米飯救助胞兄楊文廣越獄的傳說,現已演變成全體花苗人代代相傳的節日。嘗新節:每年農曆六月“卯日”,家家捉魚,買肉併到田裡拔回數枝稻穗蒸熟“嘗新”。歌會節:農曆七月十四日,苗族男女青年聚集於下鍬的大堡子鎮巖灣歌場對歌。相傳很久以前,這天,有四對苗族青年男女在巖灣相逢,他們以歌傳情,自訂終身,次年這天都成眷屬。此後,每年農曆七月十四靖州與貴州錦屏、天柱等縣成千上萬的男女青年雲集此地對歌傳情,追求自由愛情美滿婚姻。蘆笙節:農曆七月十五,上鍬的老裡、新街;棉花、江邊等寨都要舉行踩蘆笙活動,身著民族服裝的苗族同胞,早早來到蘆笙場,他們隨著悠揚的蘆笙曲,翩翩起舞,熱鬧非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