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歷史典故,小故事蘊含大道理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歷史典故,小故事蘊含大道理

歷史典故:朱元璋一字斬知州

洪武年間,有個叫盧熊的讀書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薦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東兗州當知州。

盧熊走馬上任。過去說“私憑文書官憑印”,他到兗州後首先要啟用官印,發佈文告。當他把皇帝授給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來,朱元璋筆下的詔書是授盧熊為山東袞州知州,這官印是根據皇帝的詔書刻制的,這兗州自然變成袞州了。可是山東歷來只有兗州而沒有袞州。

盧熊當時要是將錯就錯,袞州就袞州,這是皇帝改的,誰還敢怎麼的,也就沒事了。可是盧熊是個搞學問的,辦事就是認真,他認為兗州就是兗州,怎麼能改成袞州呢?於是,他就向皇上寫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過來。

朱元璋一見奏章,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的確是寫錯了,他是親自打天下的人,對全國地理州名縣名還是比較熟悉的,他應該知道兗州不是袞州,這袞字的讀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認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強,他的潑皮脾氣上來了,就大罵道:“盧熊好大膽,竟然在朕頭上咬文嚼字,朕還不知道山東有個兗州,朕受他袞州知州就是兗州知州,這兗和袞就是同一個字,就是因為文人多事寫法不同,這盧熊竟敢將它念成‘滾’州,這不是要朕滾蛋嗎?混賬東西,刑部尚書聽旨,將盧熊斬首。”可憐盧熊為了一個字,竟然送了一條命。

歷史典故:刻畫無鹽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庾元規語周伯仁:‘諸人皆以君方樂。’周曰:‘何樂,謂樂毅邪?’庾曰:‘不爾,樂令耳。’周曰:‘何乃刻畫無鹽,以唐突西子也。’”

無鹽,古代傳說中的醜女。西施,傳說中的古代美人。一醜一美是無法相比的。“刻畫無鹽”比喻為了突出醜的,因而貶低了美的。後以“刻畫無鹽”指以醜比美,抬高醜陋,貶低美善,不倫不類,絕不恰當。

宋朝詩人陳與義有《墨梅》詩五首,其中第一首寫道:“巧畫無鹽醜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僕奴。”

歷史典故:刻牛伐蜀,石牛道

 《藝文類聚》卷九十四引《蜀王本記》(漢揚雄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養卒,以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為然,即發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於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後遣丞相張儀等,隨石牛道伐蜀。”

秦惠王知道蜀王杜宇貪財好色,一方面以獻石牛打開蜀道;另一方面又獻五美女給蜀王。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派丞相張儀等伐蜀。蜀滅。

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見示題洋州崔侍郎宅雙木爪花,傾接侍郎同舍,陪宴樹下,吟玩來什,輒成和章》詩。“金牛蜀道遠,玉樹帝城春。”

齊桓公九合諸侯

齊國雖然在長勺打了一次敗仗,但是這並沒有影響齊桓公後來的霸主地位。過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

公元前663年,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

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

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裡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

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著人馬出了迷谷。

齊桓公幫助燕國打敗山戎以後,邢國也遭到另一個部落狄人的侵犯。齊桓公又帶著人馬去趕跑了狄人,幫助邢國重築了城牆。接著,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幫助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就因為這幾件事,齊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齊國,還跟齊國對立起來,要跟齊國比個高低。

楚國在中國南部,向來不和中原諸侯來往。那時候,中原諸侯把楚國當做“蠻子”看待。但是,楚國人開墾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變成了大國。後來,乾脆自稱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裡。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約會了宋、魯、陳、衛、鄭、曹、許七國軍隊,聯合進攻楚國。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馬準備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見齊桓公,說:“我們大王叫我來請問,齊國在北面,楚國在南面,兩國素不往來,真叫做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你們的兵馬要跑到這兒來呢?”

對手與朋友

莊子路過老對手惠施的墓地時,上前痛哭了一番。人們問他是什麼原因讓他這樣傷心,他說,因為自己再也沒有這樣的好對手了。

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前,一直把月球當做自己要征服的對於。登月成功後,他因一下子失去了需要挑戰的更強的對手而精神抑鬱,最後住進了精神病院。

素材解讀:

對手是挑戰者,也是同行者,因為對手常能喚起自己迎接挑戰、完善自我的衝動與渴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手既是我們需要超越的目標,更是激勵我們攀登人生新高峰的力量。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歷史典故,小故事蘊含大道理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其祖上是河東太守。陳蕃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和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打掃下房間來迎接客人呢?”陳蕃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怎麼能在意一間房子呢?”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

素材解讀:

陳蕃欲“掃天下”的胸懷固然不錯,但錯誤的是他沒有意識到“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掃天下”包含了“掃一屋”,而不“掃一屋”是斷然不能實現“掃天下”的理想的。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積累而成的。

獵戶失弓

楚國有一個獵戶,一天上山打獵回來,發現自己的弓丟了。家人催促他趕快上山找回來,可獵戶卻若無其事地說:“算了,楚人丟了,楚人撿,還去找什麼?”

這件事傳到了魯國,孔子說:“如果去掉一個‘楚’字,成為‘人丟了,人撿’,就更有意義了。”

後來,老子也知道了這件事,他說:“如果再去掉一個‘人’字,成為‘丟了,撿了’,其意義就更大了。”

素材解讀:

獵戶、孔子和老子三人,表現了三個層次的胸襟,三個層次的胸襟體現了三種思想境界。獵人面對損失,想到只要是國人能從自己的損失中獲利就不是損失,這是胸懷全國的思想境界;儒家的祖師爺孔子的思想境界更高,他認為只要有人能從自己的損失中獲得利益,都不是損失,這是胸懷世界的思想境界;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思想境界最高,他認為自己的損失無論能使任何東西獲利都不算損失,這種境界已經超出人的範圍了。無論哪一種境界,這都啟示我們:一事當前,應當抬高視野,儘量把目光投得更遠些;拉寬心境,儘量把心胸放得更寬些。這樣,我們的內心也就更加寬鬆自由了。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歷史典故,小故事蘊含大道理

曹操焚牘

曹操討伐袁紹時,曾被陳琳一紙檄文罵得狗血淋頭,辱及祖宗。但是,他愛惜陳琳的才華,事後不但不殺,反而委以重任。打敗袁紹後,曹操的手下在整理繳獲的文書時發現了一些曹操部下和袁紹暗通的書信。有人勸曹操把這些人都殺了,曹操卻說:“尚紹之強,孤亦不能果,況他人乎?”意思是說:正當袁紹強大的時候,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結果將會怎樣,更何況別人呢?於是,曹操下令焚燬這些書信,對當事人概不追究。

素材解讀:

不管歷史對曹操做出怎樣的評價,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對人才的憐惜、對下屬的寬容都說明他這一軍之帥、一方霸主是當之無愧的!在此,我們也可以聯繫自身實際來進一步分析他的作為。在許多時候,我們如果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那麼,別人的過錯可能有許多都是情有可原的。原諒產生寬容,寬容比處罰更能震撼人心!所謂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成大事者,往往都有寬廣的氣度,稱得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在這裡還可以把“寬容”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對一個領導人來說,氣度是領導素質的重要內容。只有擁有包容屬下過失的氣度,領導才能夠得到屬下的真心擁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