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號消失的新疆五一九隊

科技日報陳瑜

番號消失的新疆五一九隊

左上圖 1956年,找礦隊員在野外騎馬找礦的路上。

右上圖 找礦隊員和蘇聯專家在天山野外工作小憩。

下圖 蘇聯專家在帳篷外燒烤。

(本文圖片由黃世傑提供)

番號消失的新疆五一九隊

廣袤的新疆大地,蘊藏著豐富的鈾資源。如今,這裡發現和控制的鈾資源量位列全國第三,共發現17個鈾礦床,其中特大型1個,大型5個。而不得不提及的一段歷史是,我國曾經被認為是少鈾礦國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沒有鈾礦地質事業,只有個別地質人員對鈾礦進行了零星的極其初步的探索。上世紀五十年代,百業待興的新中國為尋找鈾礦歷盡波折。曾經,有一支近萬人的找礦隊伍,在全疆進行了百萬米的鑽探工作,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他們來自天南海北,隸屬於一個已經消失的番號:新疆五一九隊。

番號消失的新疆五一九隊

1955年1月15日,一塊產自廣西的鈾礦石被帶進中南海,時任地質部常務副部長劉傑手持蓋革計數器進行探測表演,向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彙報。放射性物質使儀器發出響聲,全場為之振奮——這證明我國地下埋藏有鈾礦!這塊鈾礦石被稱為找鈾“開業之石”。

為了開展鈾資源的勘查和開發工作,起初根據中蘇兩國政府協定,採取聯合找礦方式,1955年組建了兩支鈾礦專業地質勘探隊伍,分別是中南三〇九隊和新疆五一九隊,意在用地質科學研究和勘探技術手段摸清我國鈾礦的基本情況。一南一北,兩支隊伍向著不同方向進發,開始艱難的找礦之旅。

找礦隊員面臨的考驗,首先是隨時準備為找礦事業獻身。五一九隊當時有一支分隊專門開展航空放射性測量。載有精密探測儀器的飛機掠過上空,一旦發現異常,機上人員扔下石灰包,用於標識潛在的寶貝——鈾礦。雖然速度比較快,但航空放射性測量也有“短板”——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飛行,而且一般在距地面150—200米的高度飛行接收的放射性信號最強,但如果地形突然變化,還是有風險,為此,有數位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通過航空放射性測量發現線索後,實地勘查還得依賴人。當時的新疆五一九隊集結了好幾千人,下面又分為若干個小分隊。惡劣的生活、工作環境,是找礦隊要挑戰的“頭號敵人”。

現年82歲的黃世傑已滿頭銀髮。1955年,剛出校門的他在工作分配時,被通知到北京西苑大旅社報到。報到時他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要給原子彈找原料,必須嚴格保密:不能告訴家人去幹啥,要去哪,只給了個信箱地址用於通信。

從北京先坐火車到武威,然後換乘敞篷大卡車,從武威輾轉烏魯木齊、喀什,車輛在土路上顛簸15天后,黃世傑自嘲已被車輪捲起的黃土“染”成“泥猴”,才到目的地柯坪——這是新疆五一九隊19分隊所在地。

番號消失的新疆五一九隊

黃世傑和當時數千地質工作者一樣,過起了牧民般的生活,每天一人一匹馬,手持著有點像槍的探測儀,按照一定比例尺進行普查找礦,沿途要是有蒙古包就借宿在蒙古包,否則就睡睡袋。白天的塔里木盆地溫度可達50多攝氏度,進入天山冰雹就來了,可謂“冰火兩重天”,吃不到新鮮蔬菜,白天野外工作口渴,就喝天山上流下來的雪水。即使如此,地質隊員們仍堅持白天出野外,晚上整理資料,從開春一直忙到大雪封山方才收隊。

就是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上世紀五十年代,五一九隊在全疆開展了多類型綜合鈾礦地質區域調查及重點礦區勘查揭露工作,投入鑽探工作量近100萬米,硐探3萬餘米,井探2萬餘米,槽探5萬餘立方米,發現了鈾礦床13個,礦點、礦化點數百個,異常點、帶千餘個……

後來,新疆鈾礦冶歷經“三上兩緩”的波折,在經歷了蘇聯停止援建、撤走專家,國家經濟困難等重重波折後,一直到1963年初,國家經濟有所好轉,中央十五人專委會議同意二機部關於加速建設新疆地區鈾礦的報告,並協調全國和新疆各行業部門安排新疆鈾礦冶建設技術、人員、物資等方面工作,新疆鈾礦建設才又拉開新的一幕。在不確定的政策更迭中,1964年2月21日,當時的二機部辦公會議決定:五一九隊與一八二隊合併。1965年,存續十年的五一九隊番號撤銷。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創建60週年之際回望,最早踏足新疆,把青春和生命獻給邊疆找礦事業的五一九隊功不可沒。五一九的各個分隊後來都以獨立建制分立為地質大隊,分赴全國各地,開展區域性鈾礦地質找礦工作。番號雖已消失,他們艱苦奮鬥的奉獻精神卻寫在了天山大地上,在一代又一代找礦人中傳承發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