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画《晨歌》应该如何欣赏?

二古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画创作时的历史背景:1942年5月4日,毕加索在巴黎完成了作品《晨歌》,那时巴黎还在德军占领之下。1944年8月15日,巴黎光复,那年秋天在巴黎举办的美术展被称为“解放沙龙”,毕加索的《晨歌》得以首次公开亮相。这张作品,因而成为毕加索在巴黎被占领时期的反战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从风格上来说,当属立体派。两位主要人物被碎裂、解析、重新组合,成为毕加索笔下展现的目标:水平方向是躺着的裸女,垂直方向是弹琴的乐师。


在一个闭塞,甚至连一扇窗户都没有的狭小房间内,一个裸体的女人躺在床上,坐在床边黑色木椅上的乐师左手拿着曼陀铃。


整个房间的

色调暗沉,天花板、地板、墙壁、床、椅子是大面积色块的黑色、棕色、深蓝色,令人压抑,左下角地板上还有一个从墙上掉落下来的画框,这是战争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间小黑屋,也让人感觉是个监狱牢房,而并不是温馨的家。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出乐师面露微笑,这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仍然相信胜利与自由终将到来。


后来毕加索说:“我没有直接画出战争,因为我不是那种像摄影师那样,意图还原战争场面的写实画家。但毫无疑问的是,战争在我那一时期的作品中都是存在的。”


这幅令人产生焦虑感的《晨歌》无论是从其创作的历史背景,还是酷似监狱牢房里那弥漫的危险和凌乱,都让人感受到:这幅画是在唾骂和控诉战争。


毕加索为完成这幅作品做了大量的练习,画了很多草图,打了很多草稿。对古典主义深有研究的毕加索也借《晨歌》,对他喜爱的前辈安格尔和提香致敬。安格尔的《大宫女与奴隶》。见下图。

提香作品《维纳斯与笛子演奏者》

提香作品《维纳斯与风琴手》


画家王衍成

《晨歌》创作于1942年,其时德军已经全面控制巴黎,毕加索因在创作上一直与法西斯分子持对峙的姿态而开始被打压,并不被允许举办展览,这样的状况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而从毕加索艺术创作的分期上来看,这一阶段是介于“古典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时期”(1917-1932年)和“

田园

时期”(或称“毕加索创作晚期”,1946-1973年)之间的“蜕变时期”(1932-1945年),这一阶段作品的特点虽不如前面几个阶段那么鲜明,但作品的面貌较前期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更加成熟,从作品的内在逻辑上看,与古典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时期仍保持着紧密的延续性。这些特点我们在《晨歌》中能窥见一二。

  “晨歌”原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诗歌形式,在中世纪的“普罗旺斯抒情诗”中达到顶峰,常常表现情人在共度良宵之后,于

黎明

破晓时分的离情别绪。吟游诗人常常使用曼陀铃或吉他作为伴奏乐器,含情脉脉为情人吟唱这样的诗歌。我们在毕加索的画中看到的正是这样的画面:吟唱者怀抱曼陀铃,坐在情人的床边。床上的女子袒露着她的胴体,静静地聆听着。房间幽暗密闭得令人窒息,裸女如麻绳般拧结着的身躯躺卧在坚硬的床上,吟唱者正襟危坐在床边的椅子上,右手似乎悬在半空,或者正欲开始演奏,或者刚刚结束他的吟唱。画家有意用大面积的冷色和暗色铺陈并渲染整个画面,吟唱者的皮肤呈现着鬼魅一般的蓝色,而衣着也呈冷灰色调,唯一的亮色便是僵卧在床上的裸女,于是画面笼罩着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墙上、地板的直线条无情地切割着整个空间,更加强化了画面在视觉上的压迫感。仅仅通过感受画面所传达给观者的视觉信息,我们就能清晰地体会到艺术家创作时的内心——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恐惧的关怀。虽然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并没有像《格尔尼卡》那样直接表现战争或灾难场面,激烈地抨击和谴责法西斯分子的暴行,但在表现受到战争碾轧的心灵和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与创伤上却能更为广泛地引起反战者和受到战争荼毒的百姓们的普遍共鸣。

  当然,《晨歌》作为毕加索这一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除了鲜明的反战观点之外,从艺术史自身的评判标准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式上看,毕加索的《晨歌》所表现的斜卧女人体姿态是艺术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母题,其传统大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如最著名的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以及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正是这一母题最好的代表。而作为一个向来被认为对传统具有颠覆和破坏精神的先锋艺术家毕加索,他所创作的这件作品中斜卧的裸女是否真的与这一图式传统有些许关联?是后人刻意比附,抑或艺术家有意为之?

  从现存毕加索的作品来看,在20世纪30年代初,也即我们说的“古典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阶段”的后期,毕加索似乎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究这一图式,从留存的数张习作中都可以看见类似的裸女形象。可以说艺术家有意在研习这一图式的创作,但与一般的临摹不同,毕加索可以说只是借着这一经典的视觉母题,实际仍在进行着自己的探索和实验。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二者的关联的话,我们只需将毕加索曾认真取法过的画家安格尔所创作的《宫女与奴仆》与《晨歌》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两作间的许多相似之处以及密切的关联。

  正如一句流传甚广的毕加索的名言所说:“艺术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毕加索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闭门创作的时候从未有一刻放弃过关心外面所发生的灾难、人类所经历的创伤,他的确看到了更高的东西,并将它永远地留给了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