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的发展历程如何?

兵志点读

图注: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

歼轰7“飞豹”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自行研制的一款主要用于战役纵深、对地、对海攻击的多用途歼击轰炸机。

20世纪70年代,西沙海战爆发,我国虽然在西沙海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却暴露出一个问题,即空军对海支援攻击力量薄弱,当时我国装备的歼击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因而,我国决定研制一款可用于对地、对海攻击的多用途战机,歼轰7项目成立。历经多年波折和研制,歼轰7最终于1988年完成首飞,1992年正式服役。

歼轰7在当时,采用了诸多先进的技术,航电系统方面,采用“神鹰”平板缝隙脉冲多普勒雷达,对地对海效能显著;机动性方面,最初采用英国的Mk202发动机,后改为2台国产涡扇-9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10吨,该机最大起飞重量约34吨,作战半径1650千米,约是轰5的两倍;武器系统方面,其首次采用了以数据总线为核心的作战系统,有六个武器外挂点,最大外挂重量大于10000千克。

歼轰7服役后,立即成为我国空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其已然是我国空军的主力,仍在继续发展。目前,歼轰7已经衍生出歼轰7A和歼轰7最新改进型(网上称其为歼轰7B)两个型号。其中,歼轰7A在机体结构、航电系统方面进行了大幅改进。机体方面,歼轰7A进行了结构减重和结构调整,增加了大量机载任务设备,空重基本不变,但机内燃油增加了1吨以上,外挂能力可达8-9吨;其雷达采用了“神鹰”改进型雷达,重点强化了对地对海功能,对空能力变化不大,并改用了新型综合航电系统,自动化综合化程度较高。

歼轰7B则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进。航电系统上,其采用了航空工业雷电所新研制的低成本气冷有源相控阵雷达,对空功能明显改善,对地对海功能更完善,该机综合航电系统已达到三代半战斗机水平。同时,该机还安装了大型被动定位电子设备,可以远距离探测强敌航母编队的电磁信号并定位,然后发射远距离攻击武器进行打击;发动机则采用秦岭改进型,发动机推重比超过6.1;另外,其外挂能力突破10吨,可发射的导弹武器种类更加丰富和先进。

歼轰7B的整体性能,并不输于目前世界其他国家的歼击轰炸机。


兵工科技

△解放军海空军的“飞豹”机队,可以携带各类精确制导武器,打击各类陆地、海上目标

1975年11月,空军呈报了对新机的技战术要求;1976年3月,海军也提交了自己的要求。之后,国防科工委决定研制一个机型分别满足空军和海军的需求。当时,参与竞争招标的主要有沈阳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厂。

沈飞提出的方案为歼8的改进型号,主要由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这一方案虽然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但是载弹量距离要求指标相差很多,没能中标。不过,这个原本被称为“歼轰8”的设想方案却最终成了歼8Ⅱ的研制起点。南飞提出的方案是强6,是三个方案中技术难度最大、最为激进的一个——悬臂式高可变翼设计、机腹进气、装备一台涡扇6大推力发动机。

而这个方案最后下马,也正是缘于此。当然,作为一型攻击机,强6即便载弹量能够满足要求,在航程和作战半径等指标上也无法得到军方的青睐。西飞提出的方案是一型采用较为传统气动布局的前线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其无论是在技术难度还是性能指标上,均比前两个方案显得更为稳健、成熟。因此,西飞的方案最终中标。值得注意的是,西飞的中标方案已经从最初纯粹的超音速战术轰炸机演变为具有一定自卫能力的战斗轰炸机,其定位近似于苏-24。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飞在歼轰7的研制上经历了无数波折。首先,在确立了先研制串列双座型的方针后,并列双座型的研发事实上等于被放弃了,空军以此为由退出。而且当时西方与我国关系改善后,表示愿意出售先进的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与歼轰7相比更为成熟、更为先进的“狂风”战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军对于歼轰7的态度。其次,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军费开支锐减,国防工业企业经营困难,歼轰7的研制进度被迫放缓。另外,歼轰7的配套发动机——涡扇9研发进度也一度陷入困境。

但无论如何,歼轰7项目还是坚持下来,于1983年进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1988年首批4架原型机总装完成,还在当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首次展出模型;1992年,歼轰7预批量生产型服役;1994年1月,歼轰7正式定型投产,并在4年后的珠海航展上一飞冲天。

△如今的“飞豹”能执行的任务更加多样化,图为其挂载电子战吊舱


贞观防务

历程还是艰难的,而且个人感觉,飞豹是仿自鬼怪的,当然这是个人感觉,尤其发动机,涡扇9就是仿制鬼怪的斯贝,什么型号记不住了,一仿就是30年,算是能用吧,记住,这是英国鬼子手把手的教,发动机拖累了飞豹。

7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开始进去蜜月期,当时军方提出要一款歼轰机,当时那个什么几机部的什么讨论,交给西飞(好像603),海军和空军又争论,各自的要求不同,是不是仿鬼怪的,个人不敢乱说,但有一点,飞机的外形气动布局什么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尤其,中国有风洞啊,但说一万遍还是发动机,仿制了30年,涡扇9成了,当然前期买了很多斯贝,什么型号记不住,应该说服役即落后,但对中国的飞机研制还是有着非常大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到九十年代,94年吧,飞豹装备海军,空军嫌弃不要,应该说是海军救了飞豹,后来又换新的多普勒雷达,再改,发展出A型,性能还是不错的,和苏30有得一拼,再后来空军也开始要了,发展出中国的飞豹家族。

说了一些,不知道对不对,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杨济宇69439416

歼轰-7的研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是西飞厂与603所联合研制的。1973年开始研制1988年首飞,研制背景就是我国缺乏比较给力的空中对地支援战机,这其中在西沙海战中表现比较明显。此后由于我国和西方关系逐渐改善,所以在歼轰-7研制过程中,我国得到了英制斯贝MK202发动机,这款优秀的发动机也奠定了歼轰-7良好的飞行性能。不过当年我国经济实力较弱,所以歼轰-7的研制进度相对缓慢。通过1982年英阿之战,我们认识到歼轰-7的重要作用,此后歼轰-7的进度才逐渐加快,至1988年歼轰-7完成首飞。此后我国在英制斯贝MK202发动机的基础上完成了仿制,研发了国产秦岭发动机,并在歼轰-7的基础上有改进研发了歼轰-7A和歼轰-7B。

从设计上看,歼轰-7首次接纳了一部分西方战机的设计思想,对战机整体的航电、雷达、导航等方面还是设计的相对不错的。要知道当年我们除了歼轰-7就只剩下苏-30MKK了,但是我们的苏-30MKK数量很有限,所以大部分的巡逻执勤任务都由歼轰-7来完成。由于歼轰-7航程远,作战半径达到1600公里,所以滞空时间长,战术性能较为优异(主要是性价比高),毕竟周边国家拿F-15这样的战机和歼轰-7一起在空中消耗飞行寿命是十分不划算的。

至2003年,我国开始有机会有步骤的对歼轰-7的电子系统进行改进,改进型的歼轰-7A被称为国内电子设备最好、最先进的战机,空军对歼轰-7A十分喜欢,大量换装。主要还是因为歼轰-7A是国产的,很多国产最新的新式武器都可以在歼轰-7A上使用,而苏-30MKK则无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