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中華的硬筆字好嗎?

目德洗

我個人認為硬筆學習龐中華,作為實用性的書寫是非常好的。

有人說龐中華字體太俗,如若不從事書法專業,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正是需要這種美觀、漂亮的字體嗎?

還有人說龐中華的字不入古法,那是他們沒有仔細看,沒看懂。

龐中華的硬楷書略扁,且方折處多有頓筆,這明顯是受到隸書和魏碑的影響,他不是不入古,是入古而能自出新意。

我個人是從小學時期就練習龐中華硬筆的,一直到了高中才改學柳體。

後寫王羲之聖教序、北魏張猛龍碑,後寫顏體爭座位,現在主要練習米芾。龐中華算是我書法的最初的啟蒙。

如果你僅僅想練好鋼筆字,只是為了實用,練練龐中華挺好,漂亮還好入手。

你覺得呢?


不二齋

我認為,題目中的六位老師,應該分為三類:

一、側重實用硬筆書法的:龐中華、田英章、吳玉生。

【龐中華】對硬筆書法普及做出的貢獻最大,他的字,受魏碑風格影響。楷書、行書,都有一種的扁平風格。

龐中華老師的成功,受益於文懷沙的舉薦,終於使《談談寫鋼筆字》能出版,銷量非常火爆,再然後是電視講座,龐氏硬筆書法很快風靡全國!正所謂是時勢造英雄。


可以說,龐中華的硬筆書法,是60後、70後、80後的集體記憶!

但是後來,不同風格的書法家出現後,大家的主流審美,逐漸脫離龐氏的風格了,這也是現在練龐中華較少的原因了。

【田英章】田英章老師的硬筆書法,源於歐體,但作為實用硬筆字,又能寫規範,嚴謹,我認為,田英章老師的硬筆楷書,是同時代一流水平。

而田英章老師的行書,寫的非常老到,實事求是的講,網絡上,受到的爭議聲也不小,我現在也在練田英章行書,在我看來,爭議大的原因有二:1.田老師的行書,明顯書寫速度較快,故連絲較長,通篇欣賞,並無簡潔的感覺,這個容易理解;2.田老師的行書,中宮收的太緊,雖然很流暢,但沒有輕鬆之感。

我依然認為田英章老的硬筆行書,也值得一學,田老師功夫確實非常深!

【吳玉生】老師更擅長的是硬筆行楷,所謂行楷,比行書更多了一點楷的成份,少了很多虛連。下面兩圖,可作對比:

圖一為田英章老師的行書,古味較多,書寫速度較快。

下圖為吳玉生老師的行楷,更接近楷書,時代感強,短橫多為小點代替,撇的回鋒短促有力,都是吳老師的風格;

若以行楷寫整篇文章,往往更受普通大眾的歡迎,行楷比行書,更容易調整佈局章法,通篇有整潔之感。

二、側重硬筆書法藝術的趙賀新、王正良

【趙賀新】老師的硬筆書法,確實令人歎為觀止,中性筆寫出來的效果,能媲美軟筆書法!

下圖中,從趙賀新老師左下的行書,明顯看出,他的實用行書功夫也很厲害,但他中性筆書法藝術的光芒,似乎掩蓋了這一切!

【王正良】老師,書聖王羲之後代,軟硬兼修。得神韻於書聖王羲之書風,取氣勢於唐顏魯公行書。

王正良老師的作品,明顯是源於軟筆書法,多為行書書法藝術作品,多為繁體字,適合有功底的書法愛好者去學習。


王正良老師的基礎性硬筆字貼,市場上並不多見。


三、專攻軟筆書法的田蘊章老師。

田蘊章老師的軟筆楷書,不須累贅,大家都熟悉!

我不止一次看過有人說田蘊章的硬筆,我也很是好奇。但是,無論是查閱資料,或是諮詢朋友,都沒有人見過田蘊章老師的硬筆作品

性格直爽的田蘊章老師,在做節目時,曾被問到他與弟弟田英章的書法成就,他這樣說:“小字,他寫得比我好;大字,我略強一點。”

田蘊章老師所說的“小字”,我認為也包含了硬筆字了。


一筆一紙一個人

我是喜歡寫字的葉生實用練字。二田,趙賀新,吳玉生,王正良,龐中華誰的硬筆字好?這個問題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容,首先,好的標準是什麼?其次,好在哪些方面?第三,硬筆字的目的是什麼?

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1·從字體上來說,二田和趙賀新主要是歐楷,屬於正楷類別,這類字外觀比較漂亮,符合普羅大眾的審美標準,王正良與吳玉生偏向於行書,主要是他們兩人都取法於古帖,此較耐看,也經得起推敲。龐中華是早年比較受人喜愛的,因為他的字比較容易寫得像。

2.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二田和趙賀新的字由於書寫速度比較慢,實用性並不強;吳玉生與王正良由於是行楷,既有楷書的易於辨認,又寫得比較快,深受大眾的歡迎;龐中華的字比較易學,深受中小學生的歡迎。


3.從藝術性來看,二田、吳玉生、王正良等都源於古帖,藝術性比較高,尤其是王正良的深受王羲之影響,藝術性最高。

綜上所述,從實用性來選,吳玉生最佳,藝術性上來說,王正良最好。



葉生實用練字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估計不少人都有這個疑問。

如果單說他的硬筆字好壞,答案肯定是好的。但是不是優秀書法作品,就有待商榷了。



龐中華,從一個地質隊員成長為風靡全國的書法家,得源於文懷沙的推薦,得源於媒體的狂轟亂炸,也得源於八十年代後期中國書法學習復興的高潮期。

他的書法,用硬筆學寫歐顏柳趙,雖然結構章法看起來整齊美觀,但是藝術性弱一些。因為硬筆無法表現軟筆的力度、濃淡、肥瘦。

記得一位書法家講過龐中華書法的缺點,他的有些字點劃收筆時,力量是向下的,但他的書法字與字之間是鬆散的,氣息不連貫。



原因是啥?因為他是用硬筆學寫古人的毛筆字。古人寫書法是豎著寫,每個字的收筆力量自然是向下的,尤其是行書,上一個字的最後一筆往往是在找下一個字的第一筆。

但是龐中華寫時是橫著寫的,還按這樣的規律寫,自然不行。

當然,這種說法也是一家之言。

您認為呢?


豫見書法

如何評價這幾位硬筆書法家的字,特別是龐中華的字,的確存在爭議!

我們先來了解一些歷史背景和風格,就容易分辨好壞與高低,同時,也有利於初學書法者在選擇字帖時不盲目!

龐中華開創現代硬筆書法新局面,成為早期硬筆書法的風雲人物,影響了70、80年代的兩代人,作為開創人物的地位是得到認同的!


就書法藝術而言,卻出現爭議!欣賞一派認為,龐中華的字端莊大氣,溫婉優雅,內外秀中有著很強的韻律感!


而不認同一方,則認為龐中華的字“俗呆笨粗”,文人相輕,有來自競爭對手抬高自己的說辭,也有字體的特點決定的!客觀來講,龐中華的字俊美有餘,陽剛偏弱!這也是“龐體”的特點,適合有一定書法基礎的人臨帖學習!



再說說歐體的代表人物二田,吳玉生,二田,田英章、田蘊章是歐體楷書代表人物!吳玉生是歐體行書的代表人物!田英章的歐楷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匠人精神的至高境界!這是讚譽,同時也是一種限制,就是學田的歐楷,千篇一律,適合初學者,易於把握!學過一段時間後很難再有進步,重要的是很難有特點和突破!

硬筆書法之爭最大的兩派就是以龐中華為代表的“龐體”和二田為代表的“田歐體”。至於行書的著名書法家

吳玉生,


王正良,

爭議少很多!

吳玉生是歐體行書,王正良是王羲之的後代,自然是以王羲之為傲!


最後說一下趙賀新,運用中性筆把歐楷寫出另一種味道,並利用互聯網傳播,短時間聲名鵲起,在00後人群中有著不俗的影響力。作為歐體新生代代表人物,同時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新媒體新工具,也算是在為書法向前做貢獻!字體規範,也適合初學者入手!趙賀新本人目標也是普及推廣硬筆書法,更多提高需要尋找其他途徑!

以上所述,學習書法,需要了解自己的喜好,以及書法家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字帖練習!

我是豫見哥,有關書法的看法,請在留言區留言!


豫見哥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從八十年代開始以來,幾乎沒有人沒有學習過龐中華,那時基本上人手一本龐中華,寫完作業過後,都要寫兩篇龐中華的字。

龐中華大概是最早在中央電視臺辦書法講座的,那時的人們也不浮躁,一筆一畫地跟著他練習鋼筆字,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有了硬筆書法的概念和說法。

但是在九十年代中後期,硬筆書壇就出現了很多名家,例如顧仲安,田英章,盧中南,李放鳴,司馬彥等等,龐中華似乎光芒不在。

到了現在,批判龐中華的人也越來越多,甚至說他將練字的人帶入了歧途,當代歐楷的代表人物田蘊章就在他的視頻裡講過,龐中華的字是通俗書法,毛筆底子太弱。我對龐中華的字有如下認識。

第一,他的字入手很容易,照著他的字帖臨習一兩個月就很像了。但是,有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從他入手學習書法的,後來都自覺地改換其他書體了,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第二,他的字呈扁狀,整幅作品看起來,像板磚平穩地鋪在地上。四平八穩。這應該是他的字的一個特點。且他的字帶有隸書和魏碑的筆意,且龐中華也能寫出很多種字體。


第三,龐中華的楷書是以上特點,他的行書,大家都知道,完全是用牽絲在楷書的基礎上,把筆畫相連。基本上也是四平八穩的,不利於快寫,也缺錢了流動性。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龐對中國硬筆書法事業的發展的貢獻。


鐵匠的頭髮

恕我直言,龐中華先生的書寫技藝水平,真的很一般! 可以說,在硬筆書法界,他的字是中下等水平。苦苦的寫了幾十年,竟然沒有練幾年的人寫得好。

相信練過龐中華硬筆字帖的人,都會有這種不良反應,即: 書寫動作不流暢,心裡感覺特別扭,就像走路時總有什麼東西絆腳似的,跟路上行車遇堵總踩剎車一樣。這說明什麼呢?有副作用、有後遺症!



仔細揣摩龐體字,筆畫起止處和轉折的地方,出現的稜角分明狀態,並非是筆尖特性產生的自然形制,而是刻意頓筆有意為之所致。最為突出的是,筆法上有仿宋體美術字的動作,字法上明顯有新魏體的跡象,尤其是線條生硬滯澀,粗細變化不明顯,曲直不合法度,違揹人手生理肌腱運動規律,機械教條,缺少上下起伏、快慢相間、剛柔並濟的律動與韻味……這我想起了文革時期“刻鋼板”的事兒。



這又說明什麼呢? 一方面,他對寫字、書法界限分不清,誤將寫字當書法。說是寫字,卻故意賣弄姿態、矯揉造作,沒有表現出來自然美。說是書法,卻不在提、按、駛、轉、駐,輕、重、快、慢、停等,這些常規筆法技巧上重點研究怎麼體現,沒有表現出來藝術美。

對此,我覺得,用普通筆寫平常字,應側重實用性,在保持字形良好的基礎上,儘可能加快書寫速度,根本不需要“逆勢、藏鋒、頓筆、回鋒”,因為,這樣寫出來的字體平時根本用不上。如果,真想有意表現毛筆書法特徵,追求稜角分明與藝術韻味,必須用彈力大的鋼筆,或專門用於寫書法字體的彎尖筆之類,輕而易舉效果就出來了。

龐中華的硬筆字,從感官效果上看,條件反射作用是,寫字時使勁兒捏筆,用力重按筆尖,沒有適當的提、按,行筆沒有節奏感……這是書法上最忌諱的不良書寫習慣與怪癖。



之所以諸多問題得不到及時改善,以至於集腋成裘,主要原因是: 書法理念有問題、訓練方法不正確、練字的目的不純,沒有把書寫技藝作為一項課題深入研究……

看許多書友評論頁面下端的留言,反映出一個現象,凡是說龐中華字好的那些人,多是七零後、八零後、九零後。也難怪,這幾代人剛好在上小學、中學。他們在青少年時代,正趕上龐中華傳播鋼筆字最火熱的時候。也許是歷史的塵埃迷惑了這些盲目崇拜者的雙眼,於是,在他們心目中,只有龐中華的名字,和那扁方生硬的鋼筆字。



很多人儘管對龐中華的字,自圓其說感覺良好,而實際上,對於龐體字究竟好在哪裡,根本說不清楚,完全是一種出於迷信名家心理,是追星族那種自作多情、傻傻的愛著的狀態,誤以為龐中華是無人能比的大師、是偶像,此生能學一回龐體字,是一種幸運與福份,無限榮耀。其實,他們根本不懂什麼叫書寫技藝,加之那時候字帖也非常稀少,自然沒有參照標準作比較了,無法斷定誰比誰寫的好不好。

最為關鍵是,儘管那時候學校還沒有正式開設寫字課,但是,他們從小接受的是龐體字教育,由於沒有正規系統的教學方法,很多人都以業餘自學的方式練習寫字,範本自然是龐中華先生編寫的字帖了。



其實,儘管龐中華從事寫字研究幾十年,但是,無論是技術層面、藝術層面,仍屬於萌芽狀態,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初學者水平。就連他創立的寫字理論學說“三個一"也是很幼稚的。尤其是對執筆法要領、運筆法動作的定義邏輯,絲亳沒有科學性、合理性可言,誤導了幾代人!



據我所知,市場上現有硬筆字帖多達千餘種,隨便選幾個別人寫的字帖,與龐中華寫的硬筆字帖放在一起,不必仔細端詳,只需用眼睛一掃就能看出來,龐中華的字,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兒,不說是最醜的也差不多。



倘若把王羲之、鍾紹京、趙孟頫、文徵明、成親王、徐元禮、郭尚先等歷代毛筆小楷字帖,同龐中的字帖一同擺在哪裡,專門讓哪些崇拜龐中華、喜歡龐體字的人自己說,哪個不比龐體字強?! 誰不信? 你到〈書法欣賞網〉高清圖片查毛筆小楷,回頭再來和我理論。



龐中華最大的失誤就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從來沒把古代書法家書寫的精品名作放在眼裡,對別人的建議更是不屑一顧。

早在八十年代中後期,硬筆法書法基本完成了嬗變過程並初具規模。那時候,就曾有人對龐中華寫的鋼筆字,提出過善意的批評,建議他師法古人,當歸於傳統正道,可是他自以為是,執迷不悟,痴心不改,堅持他的所謂“寫好鋼筆字,做好中國人”的偉大理想,在努實現硬筆書法夢想的道路上奮勇直前。



以我之見,如果當年龐中華稍微有點包容心,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改變一下審美思想,修正一下訓練路數,以他那種執著追求的精神,只需要花費一年半載的時間,臨一臨毛筆小楷,哪怕就一個帖,結果肯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然而,事實證明,他卻沒有這麼辦。



如果用寒暑表來形容龐中華的字,從八十年代初至今,他的寫字水平一直保持在零上1~5度左右,屬於中下限,而且始終沒有上升趨勢。 造成這樣的結果,完全是由於他最致命的缺點導致的。比如:

一方面,不深入鑽研傳統書法理論,不去從毛筆小楷那裡找出路,對書法美學、字外功更是瞭解甚微。別看他講課的時候用手風琴演示書法與音樂有關係,其實,那是故弄玄虛裝像兒,在他寫的字裡面,怎麼沒有表現出來節奏感、韻律感?



另一方面,他過於自信、痴迷。總覺得有能力開闢一條硬筆書法新途徑,於是,不崇尚古法,一門心思研究怎樣寫好鋼筆。也許是,他深知走傳統書法之路太費勁了,特吃工夫還受約束,不易出成果,哪有寫字來的快呀……殊不知,文化底蘊本來就不厚實,還不虛心鑽研傳統書法技法,怎麼能提升技藝水平?



也許,他的初衷就是,琢磨著如何努力實現做一代宗師的夢想,或者看到了賣字帖攢錢是一個大好商機不能錯過。 所以,他把絕大部分精力與時間,全都用在編寫字帖、辦書法講座等商業化經營方面了,哪有閒工夫研究怎麼提高書寫技能啊。不過,名利雙收確實令人蟄伏。

應該說,龐中華根本不具備書法家資格,充其量只是個技術低劣的寫字匠而已。有人說: 龐中華是中國硬筆書法領軍人物……純屬胡說八道! 要說他是一位成功的書法商人,這個我承認。



簡言之,龐中華始終走的是寫字之路,而且是旁門左道,誤入歧途了。他的所做所為充分證明,他與硬筆書法事業發展毫無關係!

如果說他成心想為中國寫字教育發展做貢獻,為什麼不大力推介王羲之、趙孟頫……引導人們學習傳統經典? 或者研究出一套現代化的教學模式? 而竭盡全力研究怎麼能把自己的字帖銷量搞上去,希望龐中華的名字家喻戶曉、馳名中外。這說明他的經營理念有問題。我之所以這樣說是有根據的。



我本人是五零後,八十年代硬筆書法熱潮高漲的時候,也曾經是一位發燒友、弄潮兒,當年,我是沈鴻根、王正良的追隨者。我們這些人都是從小練毛筆字,有傳統書法功底。

在我的記憶裡,打個比喻,沈、王二人帥領的是兩路硬筆書法正規軍,而龐中華帶的是一支小小的游擊隊,各自主工方向牙根就不一樣,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也大不相同。沈、王走的是正宗的書法藝術之路,而龐中華恰恰相反,一直穿梭在佈滿荊棘的羊腸小道上——寫字。



所以說,真正為開創中國硬筆書法先河做出卓越貢獻的,引領大批硬筆書法愛好者走健康之路的,是沈鴻根(時任上海中華鋼筆圓珠筆研究會會長、《寫字之友》創辦者)、王正良(時任中國硬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中國鋼筆書法》雜誌社主編),另外還有房弘毅、盧中南、任平、趙彥良、顧仲安、李洪川……我想,五零後、六零後當中,喜歡玩兒硬筆書法的人(50歲以上的),都會清楚的記得這個歷史真相。



總而言之,龐中華寫的硬筆字,屬於獨創的現代字體。個性突出,習氣太重,即沒有實用性,也沒有藝術性,不倫不類。 學著費勁、寫著難受,根本用不上。而且,字帖頁面版式設計不科學、不合理,不符合書法訓練操作規程要求。尤其是中小學生不宜學龐體字。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龐中華作為中國當代硬筆書壇標誌性的人物,他的書法曽風靡一時,影響了許多人。可以說掀起了文革後第一個硬筆法的熱潮。

他的書法端莊硬朗,結構扁平,有鮮明的個人特色。

隨著後來硬筆書壇名家輩出,人們更加傾向於汲取古代法帖資源,龐字逐漸沒落。而且當時龐中華積極投身於商業也引起一些爭議。

單從字來講,不能以好壞來評價龐中華的字。因為硬筆書法歷史短暫,我們還不宜過早給誰下結論,但從書法學習者的角度,我更喜歡中國古代傳統書法,認為學古帖才是康莊大道。學習今人尤其象龐中華這樣個性化太強的字很容易養成習氣。



鍾繇小楷

王羲之小楷

王獻之小楷

唐人小楷
趙孟頫小楷


鴻博

龐中華老師書法諸體皆能,但水平不能達到大師的高度,但我始終認為龐中華老師是一位了不起的名副其實的書法家。致力於硬筆書法教育多年,桃李滿天下,用一支筆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但就這點貢獻而言,便無愧於其書法家的稱號。

田蘊章老師,毛筆書法楷行草都很好,大學教授,書法比較傳統,實用耐看,書法大家,水平很高,有“津門歐楷第一人”的稱呼,以前出過講座視頻,影響了很多人,做出了很大貢獻。說話也直了些,得罪了一些人。硬筆書法水平,由於無作品流出,不知。

田英章老師,毛筆歐楷極佳,美觀,符合大眾審美。行書學趙,有些飄,缺些火候,但也算不錯。硬筆書法和其毛筆書法特點一般無二,出過很多書貼,對於書法推廣和教育來說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是很了不起的。

趙賀新,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他的硬筆書法有田英章老師書法的影子,也挺不錯,貢獻也是有的,創辦的中性筆楷書網絡教學課堂,也培訓過不少學員。

吳玉生老師書法水平有一定的實力,貢獻方面也挺大的,潛心書法普及教育研究和實踐十幾年,被北京市教育局評為"優秀書法輔導教師",被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研究會遴選為全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寫字》課本規範字書寫人。他的硬筆書法對於一些中小學生來說,也是不錯的學習對象。

王正良老師,書聖之後,對於硬筆書法推廣和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毛筆與硬筆水平也是不錯的,出過很多書帖,對於很多學習書法的學生來說,也是不錯的學習對象。


2不2二哥

應該說,龐中華與聶衛平一樣,是位時代造就的英雄。

改革開放初期,萬物復甦,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如同久旱的土地對雨露的渴望,龐中華的字帖一出現,就點燃了大家學習書法的熱情,所以說,龐中華對書法的普及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龐中畢的歷史作用我們不應懷疑,但他的字的專業水準我們也不能隨意拔高。

更多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