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臺山緣何而得名?

知世達人

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

五臺山別稱清涼山,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是一個融自然風光、古建藝術、歷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五臺山並非一座山,它由一系列山峰群組成:方圓約320公里間,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頂俯瞰平坦猶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

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擁有寺廟128座,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多敕建寺院,是歷朝歷代皇帝必來參拜的佛教聖地。

佛教按傳承之不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黃廟亦稱喇嘛廟,屬於藏傳佛教,信教喇嘛均穿黃衣,戴黃帽,稱黃衣僧。五臺山是全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和黃廟(藏傳佛教)和諧共處、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

歷年來,五臺山獲得了諸多榮譽:“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遺產”…… “佛國聖地”和“清涼勝景”的獨特氣質,令其充滿了自然人文魅力和普世吸引力。


太原晚報

這是聽一位在五臺山出家的和尚朋友說的。出家人不打誑語,我相信是真實的。

  

這位和尚自小家裡窮,3歲左右就被送到五臺山出家修行,具體哪個廟就不講了。認識他也有三年了,每次去五臺山都要與他見面喝茶。

去年夏天,我再次去五臺山,閒來無事與那位和尚談到了神鬼之事。和尚說:五臺山住著一位“鬼仙”,而且自己和鬼仙還有一段故事。

鬼仙現身

十幾年前,那時候廟中的和尚還要下山去化緣。一年冬天某日,和尚的師傅叫他去山下人家化緣,他那會年輕,對於下山這種事還是很嚮往的,早早收拾就出發了。

來到山下他就進村化緣了,當時誰家也都沒有富裕糧食,左轉右轉也只化來半碗高粱面魚魚。他尋思,反正天還早,再去遠一點的村裡試一試。

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個村裡有個大戶人家,見和尚來化緣,便給了幾個饅頭和半斤白麵,這可把他樂壞了,心想趕緊回廟裡給師傅。謝過這家施主後,他就開始往回走。

誰想天公不作美,雪說下就下。和尚剛到山下,鵝毛大雪就開始下了起來,用他的話說,從沒見過這麼大的雪,眼睛好像蒙上了一層紗,什麼也看不清楚。

就這樣,他深一腳淺一腳往山上走。也許是冥冥中註定,他一不小心,整個人跌下了山,雖然山勢不陡,但仍舊是好半天的連滾帶爬,等停穩後,只覺得左腳腕劇痛無比,再一睜眼,白雪皚皚,已經滾到不知哪的山坳裡了。

眼看天色越來越晚,而且還下著大雪,和尚自己又傷了左腳,心想恐怕就要死在這山坳裡了。又冷又疼間,他的意識開始模糊起來,心裡說也好,馬上就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了。

不知過了多久,他突然感覺有人拍他肩膀,猛地一睜眼,自己身邊蹲著一位老人。這個老人也是奇怪,見他受傷並沒有顯得著急,而是跟他說自己住在附近,讓他跟著過去先避避雪。

就這樣,老人攙著和尚慢慢朝著山坳深處走,不一會就看見前面有個房子,這房子看上去只有兩間,雖說不大,但顯然比平常農村人家的房子要好很多。進了屋子,老人給他倒了一盆熱水,讓他把腳放進去暖暖,這一放進去,他立馬就感覺很舒服,也不疼了。

和尚想著感謝這位老人,可仔細一看這位老人,身穿灰色長袍,頭髮是清代的辮子。轉念一想,自己住在這山上也有十多年了,還不知道有這麼一戶人家,而且這老頭大雪天沒事跑外面來什麼。師傅曾說過,這山中多鬼怪,自己不會是遇到什麼鬼怪妖精了吧?

那個老頭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豪爽一笑,開門見山就說:“我是這山上的‘鬼仙’,你不用害怕。”

和尚聽聞,再想想師傅所言,便不害怕了,畢竟這位老人救了自己,應該不會害人。兩人倒也投緣,就這樣聊了起來。

身份緣來

據老人所說,他原本是個賬房先生,在光緒年間給山東一個縣官管賬。這個官員有個親如手足的好朋友,是縣裡面的一個秀才,頗有才華。

  

這個官員死後,就把家中老小託付給秀才照顧。但誰知這個秀才貪財,自打縣官去世以後,秀才沒事就往他家跑,就為的一件事:推薦買賣給縣官的老婆。帳房先生曾經勸過主母,但是縣官老婆不聽,幾年的功夫,縣官的財產就全進了秀才腰包。

最後縣官家敗,可還有住宅一處,這個秀才也沒有放過。縣官老婆可能明白了,說什麼也不肯將宅子拱手讓人,忽悠不行,秀才一紙訴狀,將縣官老婆給告了。新來的縣官早已和秀才同流合汙,二話不說就要拿人。

  

賬房先生念在主僕多年的份上,出面和秀才打官司。官司還沒開打,就先被押進了牢房,一頓毒打沒少了,最後還被定了侵吞他人屋產的罪名。

一日賬房先生正在牢房悶坐,忽然只見一黑影出現在眼前,定睛一看原來是死去的縣官,賬房先生兩眼一黑就死過去了。

  

死去的縣官把賬房先生帶到地府判官面前,倒不是想害他,而是讓他為自己作證,求判官處罰那個秀才。賬房先生實話實說了,判官認定秀才有罪後,就讓鬼差帶著賬房先生還陽去了,還說要加他陽壽。

可誰知到了陽間,自己的身體早已被人扔到了野外,已經被野狗咬的不成樣子。

  

沒有辦法,鬼差只好帶他再去見判官,判官也知還陽不可,只好打報告,將他升任為“鬼仙”。並且答應他,送他到五臺山聽經,以後還能夠升遷,賬房先生這一聽就是100多年。

和尚聽了老人所說,也是頗為感慨。轉天天晴,和尚醒來,左腳痊癒,而身後只是一睹普通石壁而已。


五臺山位於山西忻州市五臺縣東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組成,其中五座環抱高峰,峰頂平坦寬闊,有如壘土之臺,故名。佛祖釋迦牟尼住世時足跡並未到過中國,但五臺山卻是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的,由佛祖親口說出是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諸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大地)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中國古稱震那(China)國,五臺山亦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徵。漢明帝時,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等入中土後,以天眼神通觀之,即知此山乃文殊住處,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唐時法藏著《華嚴經探玄記》卷15說:“清涼山則是代州五臺山也。於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為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記三卷。”唐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所撰《華嚴經疏》中亦說:“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於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

歷代以來,有關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靈應跡的傳說及其它神異事件極多。《感應錄》中有一則貧女故事,說五臺有靈鷲山,山下建靈鷲寺,每年春天,必設無遮大會(頌經懺拜法會)。凡參加者須隨喜功德,令來者所求滿願。北魏時,法會日來了一貧女,攜兒背子又牽了一條狗,剪一束頭髮交給主事者說:“我貧苦,無物可施,僅頭髮而已。”執事無奈收之。又說:“我時間緊迫,等不及開飯,先吃好嗎?” 執事給三份,貧女言不夠,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貧女說還少一份,執事覺得奇怪,連狗都有了,為何還欠一份?貧女指著肚子說:“還有一個,尚未出生!”執事起了嗔心,斥其貪得無厭。瞬間,貧女湧現虛空,說偈雲:“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貧女變文殊,狗成金毛獅,二子為童男,侍立左右,又云:“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憎愛何?”法會大眾,慚愧有眼不識菩薩,頂禮懺悔,再求開示,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說畢隱而不現。眾將所施秀髮建塔供養。明萬曆年初,塔頹,圓廣法師發心重建,掘得大士聖發數根,呈金黃色,但如舍利子,隨各人業障,所見不同。聞塔尚存,在大塔院側。

楞嚴經雲:菩薩示現,不欲人知,若洩露,則不知所終。文殊菩薩道場雖在五臺,但無處不現,應化事蹟不少。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又名法順,俗姓杜,人稱杜順。德重當時。其有弟子智衝,執意朝禮五臺,屢勸不聽,乃付一密函並雲:“到五臺,不見文殊再拆閱。” 智衝尋遍五臺,渺無文殊蹤跡,詢問一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順和尚是也!”轉身之際老翁已不見,急拆函,上有一有偈雲:“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更問彌陀!”文殊菩薩近在眼前,朝夕相處,竟整天妄想,奔波五臺,禮拜山坡而已!急忙趕回長安城,杜順和尚已圓寂了。正所謂有眼不識泰山!

五臺山因了文殊道場的緣由,受到了僧俗信眾的信仰、歷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將文臣的護持,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海內外知名的佛教聖地。中國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佈道,開創本宗基地,使五臺山形成漢藏佛教兩大體系匯合、各派寺院並存、顯教密教競傳的獨特格局。五臺山佛山聖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

五臺山佛教的興起和佛寺的興建始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孝文帝以後,諸帝也都崇佛。高齊時中相劉謙之,是一名太監,他篤信佛法,厭倦世俗,不喜塵勞,雖然身在朝廷宮闈,卻經常持誦文殊菩薩聖號,每天唸誦達七萬遍之多,並以此為定課,不論事務多繁忙,他持誦菩薩名號從沒有間斷過。天寶年間,劉謙之隨侍高齊三王子入五臺山參訪聖蹟,見到誠篤堅志的王子為了供養大聖文殊菩薩,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深受感動,內心自念:“王子能為法捨身,我又何嘗不能?”於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嘆身遭宮刑,非佛法器(佛經中記載,以男根不具,列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涼山(五臺山),專志修行。於是奏請當朝皇上準允在清涼山上專心修行,以期日後能有所成。皇上許之。劉謙之遂不再返朝,在五臺山上住了下來,整日裡持名閱經。後竟長出鬍鬚,復得大丈夫相,讓皇帝大為震驚。有一天,劉謙之忽然心眼開通,領悟法要,竟然造出了《華嚴論六十卷》留傳後世(見《大唐內典錄》)。皇帝重佛,朝野風從,一時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等,紛紛施財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禮靈蹟。

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神遊五頂”,敕命重建五臺山清涼寺,竣工後,命名僧感法師為寺住持,並封感法師為“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清涼山住持感法師成為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最高僧官,這是五臺山在全國佛教界取得舉足輕重地位的發端。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東北部五臺縣境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點北臺葉門峰海拔3058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列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於山西省五臺縣東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組成,其中五座環抱高峰,峰頂平坦寬闊,“有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山。因五峰聳峙,山勢雄偉,素有“華北屋脊”之稱。五峰環抱,方圓達250千米。東臺海拔2795米,因其東望明霞,如波似海,故稱望海峰;南臺海拔2485米,細草雜花,燦若鋪錦,故稱錦繡峰;西臺海拔2773米,月墜峰巔,宛如懸系,稱掛月峰;北臺海拔3058米,雲浮山腰,巔摩斗杓,稱葉鬥峰,是五臺山最高峰;中臺2894米,石翠巖碧,碧靄浮空,稱翠巖峰,是五臺中心。五臺北部陰谷處有終年不化的“千年雪”“萬年冰”,北臺盛夏時亦可偶見降雪,因此五臺山亦稱清涼山,是夏季避暑勝地。

  五臺山名字由來

  五臺山風光秀麗,夏無酷暑(盛夏時節,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氣候宜人,是久負盛名的避暑勝地,因其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東北,以“東、西、南、北、中”五座環護而立的臺頂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居於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臺山人文景觀多姿多彩,古韻依然,自然風光奇麗壯觀,美畫如卷,吸引著國內外佛教信徒和遊人前來朝臺拜佛,參觀文物古蹟,遊覽佛地風光。

  五臺山歷史

  五臺山歷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隋煬帝、宋太宗、元英宗、清聖祖、清高宗等都曾駕幸五臺山,至於歷朝歷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禮五臺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從未間斷,翻開五臺山各大寺的“廟史”,第一頁幾乎全是“敕建”二字。五臺山也是我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場,因此受到西藏、內蒙、青海、甘肅、黑龍江等少數民族的無比尊崇。

  五臺佛國也誕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師,盛唐時期,這裡成了海外信徒留學聽經的高等佛教學院,千百年來,印度、日本、蒙古、朝鮮、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很多人都到五臺山來朝聖求法巡禮,有些甚至留在五臺山修行終身。

  五臺山寺廟

  寫字崖 文殊寺 文殊洞 臺麓寺 明月池 普庵寺 靈峰寺

  海會庵 望海寺 碧霞寺 靈應寺 下善財 山善財 集福寺

  七佛寺 寶華寺 三泉寺 壽寧寺 三塔寺 普壽寺 廣宗寺

  鳳林寺 古佛寺 圓照寺 竹林寺 佛母洞 佑國寺 慈福寺

  南禪寺 佛光寺 龍泉寺 金閣寺 南山寺 殊像寺 塔院寺

  羅睺寺 碧山寺 廣仁寺 觀音洞 普化寺 清涼寺 廣化寺

  黛螺頂 鎮海寺 菩薩頂 顯通寺 五爺廟 白雲寺

2五臺山上面有哪些必須看的景點編輯

五臺山上面有五個地方是必須要看的景點:

五爺廟(萬佛閣):五爺廟位於山西五臺山風景區萬佛閣,面積雖然不大,佔地僅2000平方米,殿樓堂舍也只有20多間,但因為內有五爺廟而名播遠近,香客盈門。

南山寺:南山寺規模之大在五臺山首屈一指,而且懸於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築群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 顯通寺:顯通寺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俗稱“祖寺”。全寺佔地面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400多間,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菩薩頂:菩薩頂在五臺山靈鷲峰上,相傳是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臺山,大喇嘛居於菩薩頂,於是菩薩頂成了五臺山黃廟之首。

塔院寺:塔院寺內有五臺山的標誌性建築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體潔白,被譽為“清涼第一聖境”。塔頂懸有兩百餘個銅鈴,風吹時聲音清脆。白塔的東邊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髮,因此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為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

黛螺頂:又寫作大螺頂,因從山頂往下看,向一個倒扣的大海螺,而盛夏時候,山上樹木鬱鬱蔥蔥,呈墨綠色,所以也叫黛螺頂!以其1080級臺階聞名,登1080臺階,消除1080種煩惱。寺內以文殊為主供,文殊菩薩以大智著稱,所以1080級臺階也稱作"大智路"。寺內供有東、西、南、北、中五個臺頂的文殊菩薩,故登黛螺頂素有小朝臺之稱,是很多忠實佛教信徒的及遊客的必去之地。[1]


邱邱嗶生活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東北部五臺縣境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點北臺葉門峰海拔3058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列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於山西省五臺縣東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組成,其中五座環抱高峰,峰頂平坦寬闊,“有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山。因五峰聳峙,山勢雄偉,素有“華北屋脊”之稱。五峰環抱,方圓達250千米。東臺海拔2795米,因其東望明霞,如波似海,故稱望海峰;南臺海拔2485米,細草雜花,燦若鋪錦,故稱錦繡峰;西臺海拔2773米,月墜峰巔,宛如懸系,稱掛月峰;北臺海拔3058米,雲浮山腰,巔摩斗杓,稱葉鬥峰,是五臺山最高峰;中臺2894米,石翠巖碧,碧靄浮空,稱翠巖峰,是五臺中心。五臺北部陰谷處有終年不化的“千年雪”“萬年冰”,北臺盛夏時亦可偶見降雪,因此五臺山亦稱清涼山,是夏季避暑勝地。

  五臺山名字由來

  五臺山風光秀麗,夏無酷暑(盛夏時節,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氣候宜人,是久負盛名的避暑勝地,因其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東北,以“東、西、南、北、中”五座環護而立的臺頂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居於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臺山人文景觀多姿多彩,古韻依然,自然風光奇麗壯觀,美畫如卷,吸引著國內外佛教信徒和遊人前來朝臺拜佛,參觀文物古蹟,遊覽佛地風光。

  五臺山歷史

  五臺山歷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隋煬帝、宋太宗、元英宗、清聖祖、清高宗等都曾駕幸五臺山,至於歷朝歷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禮五臺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從未間斷,翻開五臺山各大寺的“廟史”,第一頁幾乎全是“敕建”二字。五臺山也是我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場,因此受到西藏、內蒙、青海、甘肅、黑龍江等少數民族的無比尊崇。

  五臺佛國也誕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師,盛唐時期,這裡成了海外信徒留學聽經的高等佛教學院,千百年來,印度、日本、蒙古、朝鮮、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很多人都到五臺山來朝聖求法巡禮,有些甚至留在五臺山修行終身。


走哪兒看哪兒

五臺山有五臺,因為這五臺得名而來。五臺分別是:東臺,西臺,南臺,北臺,中臺。

東臺呢當地人又叫東臺頂,上面建有觀海寺,寺內供奉著"聰明文殊"這裡的位置非常高,在夏天這裡也是非常涼的。如果天氣比較好的時候在早晨從東臺眺望東方,可以看見像浩瀚海洋一般的神奇景觀,這也就為什麼它被稱為望海峰的原因。這裡是看日出最佳的地方了。

西臺掛月峰,上有泉群山。看這個名字就知道這裡在晚上有多美了,夜深山空的時候,一輪明月掛於西臺峰頂,皎潔淡雅,那份寧靜,如詩如畫,讓人陶醉。西臺建有法雷寺。

南臺錦繡峰,又稱系舟山。它的特色就是臺頂及山腰的那些奇花異草,特別多,種類大概有一百種以上,所以以錦繡為名。南臺頂建有普濟寺,寺內供奉“智慧文殊”。

北臺葉鬥峰,又稱夏屋山。這個峰頂特別高,彷彿直衝天際。北臺頂建有靈應寺,寺內供奉“無垢文殊”。寺旁有五龍王廟,人們常在這裡禱雨。五龍王廟旁有天池,名“黑龍池”,池水澄碧,是五臺山一大奇觀。

中臺即翠巖峰,它的臺頂有一奇石名“龍翻石”,夏天下雨後苔蘚從生,碧翠欲滴,遠處看呢就好像一塊巨大的翡翠,故以為名。中臺頂建有演教寺,內供“孺童文殊”。中臺頂的“龍翻石”和中臺、北臺交界處的“萬年冰”,均為五臺山奇觀。

這就是五臺山名字的得來的原因。


鬧他太原文化

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說在山西五臺山。可能源自《佛說文殊陀羅尼經》,經中稱:佛祖滅度以後,在南贍部洲大震那國(指中國)有座五頂山,文殊菩薩遊行到此,就住在這裡為眾生說法。《華嚴經》也說,東方有座清涼山(指五臺山),文殊菩薩住在這裡,常給一萬弟子演說佛法。

五臺山被當作文殊菩薩聖地的從唐代開始的。唐王李淵起兵太原而得天下,建立唐朝後,李淵吧太原的五臺山看成“龍興之地”,便大修五臺寺廟。唐代五臺山最興盛時,有佛寺360座,僧尼過萬人。

文殊是外來語,全稱文殊師利,意思是“妙德,妙吉祥”。代表“大智”,與管理德表“大行”的普賢菩薩,並列在佛祖的兩旁。其形像大多非男非女相,但更像女性。唐代以前的文殊菩薩,有不少與普賢菩薩一樣,唇上常常畫有蝌蚪形的小鬍子,頗似美丈夫。而宋代以後,小鬍子消失,面容更加秀麗,腰身窈窕,漸漸的趨向中國美人模樣。

對文殊菩薩的來歷,那是眾說紛紜。有的經書說他是佛,因幫助釋迦如來教化眾生,暫時顯化為菩薩身,當了佛的肋侍;有的佛經上說他是眾佛之母;還有的說他是釋迦如來的祖師;《文殊師利涅槃經》則說他是釋迦如來的大弟子,本是舍衛國的公子哥,離家投奔釋迦如來學道,功德圓滿,修成菩薩身,並未眾菩薩之首。


閭門工作室

很多人都知道山西五臺山有五爺廟,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如果問五臺山這個名字的由來,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現在我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問題答案。

忻州五臺山緣何而得名?


從五臺山的字面意思來看,很明顯五臺山並不是指單獨的一座山,而是由五座臺頂組合而得名。眾所周知五臺山是避暑聖地清涼山,之所以夏季天氣清涼是因為他說的地理環境,五臺山的北臺葉鬥峰是“華北屋脊”,海拔達到了三千多米。除了北臺以外,五臺山還有東臺、西臺、南臺和中臺四座臺頂。所以五臺山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境內的五座臺頂才得名。

說起五臺山,大家最近想到的應該是五爺廟了。龍王五兒子當年就在五臺山保佑著當地的百姓,如今的五爺廟就是供奉著龍五爺。五一小長假馬上就要來臨,相信很多人都會計劃去五臺山祈福拜佛。我建議大家最好能提前購買門票,如果當天去了在購買的話需要排隊等待。目前五臺山景區已經支持互聯網購票,購票成功後大家可以憑藉二維碼直接檢票進山。


忻州身邊事

五臺山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勢雄偉,連綿環抱,方圓達二百五十公里,總面積592.88平方公里。同是五臺山還與印度鹿野苑,菩提珈耶,據屍那伽和尼泊爾藍毗尼花園並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臺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山中氣候寒冷,臺頂常年有冰,盛夏涼爽異常。故又名清涼山。而五臺山更有很多很多奇幻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五臺山並不是涼爽非常。而是酷熱難捱,當地百姓深受其害。專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的借來一個清涼石,從此五臺山便是氣候怡人,風調雨順。而這清涼寶石原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施雨回來避暑歇涼之物。當他麼發現石頭被文殊菩薩帶走後,便尾隨回來大鬧五臺山,直至把五座峰削為平臺,但文殊菩薩法力無邊,很快便降服了五個小龍,讓他麼分別住在五座臺頂。而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便被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施雨.而這龍王五爺脾氣性格很是暴躁。人麼當初為感激他的布雲施雨,便建寺貢逢,而五龍王不滿自己臉為黑色,便託夢給主持,要求重塑金身。很是玄幻


老家呂梁

清涼山志記載:“頂無林木,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頂環抱之下稱臺內,名臺懷鎮,之外稱臺外。臺頂植被高山草甸,每座頂部平整開闊。



五臺山遊

山西五臺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隅,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稱為“金五臺”,而且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它是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同時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


旅行事蹟

因五臺峰,佛教聖地,廣而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