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常發脾氣的孩子,除了吼叫還有什麼辦法?

影說笑

這個問題問得真是絕望——面對經常發脾氣的孩子,除了吼叫還有什麼辦法?

我想說,如果把問題改一下,你其實就找到答案了:

“要培養一個經常發脾氣的孩子,除了吼叫,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確實,與其給提問者一個虛妄的“如何治理孩子脾氣”的答案,還不如給家長當頭一棒:想想孩子的脾氣是哪裡來的!就是你的吼叫培養出來的!

第一,家長行大於言,你的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跟著你學,當然越來越有脾氣了;

第二,孩子發脾氣時,正是他有情緒的時候,家長如果不能及時共情,還要一心想著“吼叫”或者其它什麼辦法去壓制,那麼孩子的情緒如何疏導?

情緒是人的中腦產生的自然應激反應,你要改變進化史自爬行動物以來的發展嗎?顯然不可能,所以只能去接受它,面對它,引導它。

在人類25歲,大腦的前額葉皮質發育成熟,可以幫助控制情緒,進入理性思維;在那之前,就只有家長來幫助孩子,鍛鍊情緒的覺察和積極暫停、調節能力。

所以面對經常發脾氣的孩子,家長需要自我檢討,自我成長,不能靠吼叫來壓制孩子的情緒,而應該陪伴,共情,疏導和交流。

具體怎麼做?正面管教的三A可以幫助你:


Acknowledge:看到孩子情緒

比如:媽媽看到你很生氣;

Allowed:允許孩子生氣

比如:生氣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喜怒哀樂,人固有之;

Acceptance: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比如:你要不要抱抱你的小熊?(打打沙袋?去自己喜歡的角落裡呆一會兒?媽媽在這裡等你平靜下來,然後跟你聊一聊?)

往往經過這樣三部曲,孩子的情緒平定下來,具體的事件,也不需要你來干涉,他自己冷靜下來,就有獨立處理和糾正的能力了。

祝所有發脾氣的孩子,都有一個學習了正面管教和親子教育的家長,幫助這些情緒有所安頓之處,幫助孩子健康順利地成長!




汪汪老師木果媽

學習如何恰當地表達和控制情緒是孩子的一項重要任務。孩子們很容易被情緒左右,如何避免寶貝情緒失控的情形出現?

1. 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他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使他不再過激。父母可以什麼都不說,也可以從孩子的角度說出他的內心感受。這樣的做法大多時候都會很快奏效。

2. 待孩子平靜一些後,找到發脾氣的原因,幫助孩子分析對錯,找到解決辦法。寶貝發脾氣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說“不”,也可能因為他感到恐懼或無助,不知道如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困境。

3. 等孩子發洩完了,再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瞭解孩子大脾氣的原因,然後告訴孩子下次遇到這樣的事,孩子應該怎麼去表達自己的需求,讓孩子形成一個良性的溝通。4. 究其根源,從根制起:一個脾氣很大的孩子,常常家裡有個脾氣很不好的家長。切莫否認,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其實是從家長身上習得的。想讓孩子少發脾氣,也請家長也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切莫讓情緒牽著行為走,這才是根本之道。

5. 父母要記住,吼叫永遠是最後一招,是用來震懾和控制局面的,不能亂用,更不能濫用。用多了孩子就會認為你是個只會吼叫的媽媽或者爸爸,是缺少智慧,這樣的認知一旦形成,你對孩子的管教和道理都會失去說服力。

總而言之,對孩子的教育從來就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有細心教導,才能注意到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成長細節。孩子脾氣不好,從環境入手,從手看護人入手。找到原因,共同改正。吼叫,可以戒掉的。


積極家庭教育

兒童期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學習如何恰當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對孩子而言,要理解每一種情緒並用正面的方式來表達和控制它們。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因為孩子們很容易被情緒左右。


如何避免寶貝情緒失控的情形出現?

寶貝發脾氣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說“不”,也可能因為他感到恐懼或無助,不知道如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困境。爸媽有時會因寶貝發脾氣而動怒,因為寶貝讓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下尷尬了,或是他們覺得必須控制或管教寶貝的不良行為。如果你對寶貝大吼或是動手打他,不會給他樹立一個積極管理情緒的榜樣,只會讓他變得更加無助,他會覺得害怕或覺得被誤解了。

寶貝的情緒爆發是有一個過程的,大部分的寶貝都不會突然暴怒,如果你的寶貝經常會大發脾氣,父母可能要學會辨別寶貝暴怒前的徵兆,避免在這個時候火上澆油。一些常見的徵兆有:變得煩躁、音量變大、霸道等。此時,如果家長的方法是指責和生氣,往往會使寶貝的情緒更糟,最後可能會以大哭大鬧收場。

如果寶貝的情緒已經失控怎麼辦?

寶貝可能會無理取鬧,用不同的理由來激怒你。這時候,父母要保持冷靜的情緒,告訴自己:“寶貝現在很困難,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了,不要對他生氣或指責他。”告訴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可以生氣,但不能傷害別人或損壞東西。媽媽陪著你,讓我們一起來慢慢平靜下來。”有些寶貝生氣時不喜歡別人靠近他,如果寶貝同意,你可以擁抱、安撫他。給寶貝一段時間,讓他平復情緒。如果寶貝經過10~15分鐘仍然沒有平靜,父母可以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停止,你已經失去控制了,現在該停了。”帶著他深呼吸,讓他喝點水。等他平靜後,可以給他點好吃的,鼓勵他在“讓自己平靜下來”這部分做得好。當寶貝平靜下來可以思考時,和他討論生氣的原因,還有以後面對同樣的問題,該用何種處理辦法。

兒童期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學習如何恰當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對寶貝而言,要理解每一種情緒並用正面的方式來表達和控制它們。 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因為寶貝們很容易被情緒左右。

幫助寶貝認識和體察情緒

3~5歲寶貝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有了一定發展,幫助寶貝命名情緒,以便他們可以將某個時刻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感受,作為一種可觀察的對象去認識和理解。等到寶貝對於某種情緒的名稱已經十分熟悉,就可以帶領他們更深地體察和理解這種情緒。

指導寶貝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怒氣,而不是用哭鬧或肢體動作來表達。如果寶貝已經5歲以上,父母要幫助寶貝知曉,可以對同一種情緒採取不同的行動反應,其中有些反應可以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加美好,而有一些則會讓我們感覺更糟。讓寶貝知道每個人都會生氣,生氣是可以被接受的情緒,但生氣的人不可以為所欲為。告訴寶貝心情不好時可以說“我心情不好”、“我很生氣”、“我快要爆炸了,不要靠近我”、“我心裡好煩,我想聽會音樂”等。

和寶貝定下發脾氣的規定。和寶貝討論可以被接受的緩解情緒的方式。比如生氣時,可以出去散步、畫畫、聽音樂、撕紙、捶枕頭等;不可以打人、踢人、吐口水、摔東西,不可以傷害別人或自己。和寶貝一起來玩“頭腦風暴”,想出各種可以在生氣時進行的活動,並讓寶貝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幾種方式,當寶貝情緒不好時,提醒寶貝使用。如果違反規定,要接受約定好的處罰。如果寶貝生氣時行為失控,家長用口頭制止無效時,可以用力抱住他,直到寶貝平靜後鬆手。

瞭解不同年齡、不同氣質寶貝的特點。適應度低的寶貝,不喜歡意外狀況。反應度高的寶貝,當事情不如預期時,失望感會比較強烈。比如,本來說好出去玩,突然下雨不能去了;說好去看電影,到了電影院才發現票賣完了,這些情況都會讓他們憤怒。對於易發生情緒失控的寶貝,平時可以經常和寶貝玩“假如發生了……事,你該怎麼辦?”扮演遊戲,以後當事情發生時,寶貝就會有些心理準備。

不要去否定和控制寶貝的情緒。我們不能要求3~5歲的寶貝具有和成年人一樣的自控力。對著哭鬧的寶貝大喊“不許哭了”不是個好辦法,不如去問問他“如果哭過一會兒之後不那麼傷心了,就停下來好嗎?”如果還能專心聽聽寶貝為何如此悲傷,那是最好不過了。

家長提問及回覆

你好,我家寶寶今年3歲了,現在在上幼兒園,她特別愛發脾氣,一聽到她不喜歡的話或者她做錯事我批評他,就容易發火,很難勸說,氣消了就講道理,但下次還是會動不動就發火,說話的語氣也挺命令式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呢?

家長在寶貝的養育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學會如何防止和應對寶貝的脾氣。幾乎所有的幼兒都會發脾氣,有些寶貝發脾氣會更多些。

首先,建議家長記錄一下寶貝發脾氣的日記。如寶貝每次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當時寶貝的狀態是怎麼樣的(比如累了、困了、餓了)?家長看到寶貝發脾氣後是怎麼反應和互動的,比如家長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後來的結果怎麼樣。如果容易發脾氣的寶貝遇著了性子急的父母,很可能經常會出現衝突。寶貝動不動就發火、經常使用命令式的語氣和說話方式,與其周圍的環境和溝通方式也有一定的關係。製作這張表格將有助於家長觀察、瞭解寶貝發脾氣的原因和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幫助家長以後在寶貝可能發脾氣前提前預防,也有助於家長改變一些容易引發親子衝突的不良溝通方式。

其次,建議家長在寶貝發脾氣的過程中逐漸摸索適合自己寶貝的解決辦法,要避免強迫性的制止。寶貝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憤怒的回應。當寶貝正在發脾氣時,家長可以幫寶貝說出他自己還不懂得表達的心情,比如“媽媽不讓你再吃糖,你很生氣”。當寶貝情緒失控時,你可以嘗試對他說:“你生氣了,我來抱抱你,直到你能夠控制自己,因為爸爸/媽媽愛你。”當正在發作(或者將要發作)的寶貝聽到他此時的情感從家長的口中說了出來時,有時會迅速地平靜下來。這也是寶貝學習用言辭表達自己情感的好方式。在寶貝發脾氣時,家長沒法和寶貝講道理,但在脾氣發作之前或之後,是可以和寶貝講道理的。

寶貝的脾氣發作會促使大人去反省他們自己在情感上是否成熟。家長可以教寶貝一些健康的表達情緒、緩解壓力的方式。比如,戶外活動或遊戲:在寶貝有壓力時,可以放一些歡快的音樂讓寶貝一起跳舞,也可以和寶貝在舊床墊上進行跳躍比賽;鼓勵寶貝把自己發脾氣時的感受在紙上或寫字板上畫出來,讓寶貝把自己的感受“畫成憤怒的圖畫”。在家長生氣的時候,也可以這麼做,並和寶貝談論你正在做的事情:“我在畫一些憤怒的線條和憤怒的表情!”有個媽媽說過去在寶貝發脾氣時,她總是一直不停地數落他,反而讓寶貝來勁地和她頂撞。後來她學會了停止數落寶貝,用這些積極和健康的情緒表達和交流方法,寶貝的脾氣也逐漸地消停下來了。

此外,幫助寶貝進行情緒管理也可以使用一些激勵的方法。比如,給寶貝一個日程表和一些情緒貼畫。如果寶貝一上午沒有發脾氣,就貼一個笑臉。如果發了一次脾氣,貼一個憤怒的表情。根據寶貝的情況,剛開始可以把時間段安排短一點,比如早上、下午、晚上,讓寶貝分別進行自我評價,貼上相應的貼畫。等寶貝逐漸學會情緒表達和情緒管理後,也可以適當延長記錄時間,比如每天記錄一次。家長要隨時關注寶貝的情況,及時鼓勵或幫助。這樣寶貝逐漸學會情緒管理,家長也可以及時瞭解寶貝的情緒狀態。

最後,發脾氣通常因受到挫折所致,所以家長不要忽視寶貝對於幫助的需要。家長可以把寶貝的脾氣爆發當成與寶貝建立親密關係的良機。通過幫助寶貝擺脫困境,家長會在寶貝心中更有權威,寶貝也會更信賴家長。


媽咪寶貝傳媒

前段時間,孩子爸經常出差,我一個人帶兩個人,早上叫醒大寶,催促他吃早餐,然後送他去上學,下午過去學校接回來,弄晚餐寫作業睡前故事...每一天都感覺像打仗一樣。

這樣的時候,如果大寶小寶一起鬧情緒,我就會變得特別煩躁不安。特別是早上時間,感覺大寶磨蹭散漫神遊海外的態度總是能把我逼到想把他發射到外太空去!

叫他起床換衣服,如果不提醒,20分鐘後他還在脫上衣,脫到一半躺下來發呆…

吃早餐,吃一口可以吃十分鐘,一直神遊海外…

讓他穿鞋子,明明鞋子就在眼前,他都能精準地避開鞋子的位置,一直找不到鞋子…

眼看快要遲到了,你都急死了,火冒三丈,忍不住大聲吼一句:“你就不能快一點嗎!”他還散漫地來一句:“媽媽你急什麼呀!”

很多媽媽是不是跟我有一樣的經歷,有個媽媽說:“道理都懂,面對孩子這樣那樣時,真的控制不了發飆啊!”很多媽媽每天都在“開吼-崩潰-內疚”的死循環裡苦苦掙扎。

她說她兒子很多問題,動不動就躺地上打滾哭鬧,可以一天到晚看電視玩手機,如果不答應他的要求,他就大發脾氣……每一次,她看到兒子發脾氣,整個人就煩躁得很,拿起衣架就抽他屁股,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屁股上的衣架痕,就內疚得想哭,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但下一次,又控制不住自己,覺得不這樣做,根本沒辦法讓孩子停止哭鬧。

“如果教養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為何要讓孩子感受這般恐懼?”

如果孩子哭鬧,父母就用打罵的方式對孩子,制止他的情緒發洩,你責怪孩子亂髮脾氣,你有沒有反省過自己是不是也在孩子面前亂髮脾氣?你責怪孩子總是用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你有沒有教過他真正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大喊“哭什麼哭!”你自己都沒做好情緒管理,孩子又怎麼會學會怎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母親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精神健康起著主要的作用,對孩子大吼大叫、嚴厲懲罰和故意忽視只會讓他們產生更多的行為問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步,是父母學會情緒管理。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裡有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教育孩子是最考驗耐性的事,很多父母動不動就火山爆發,打罵孩子,雖然他們把孩子嚇得夠嗆,表面上管住了孩子,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他們不知道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心平氣和。

用孩子害怕和恐懼的方式對待孩子,其實只是父母對於無法掌控孩子的情緒宣洩,但是過後無盡的後悔和內疚又讓自己感到不安。

隔壁床的媽媽就是這樣,她感到無助,因為完全不知道該怎樣跟有情緒的孩子相處,她在懺悔的時候,想到寶寶對自己說的話,心裡更難受了:“其實他總是對我說:媽媽我愛你。你生了弟弟之後,不要像打我一樣打弟弟了。”

這位媽媽說,其實每一次對著孩子大吼,當時是有些反應,但他都不入耳,下一次同樣的事情發生,他還是一樣,所以我才那麼氣啊…

那吼沒有用,可以用什麼呢?我跟這位媽媽說了幾點我的方法和建議:

1、

父母首先學會情緒管理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且潛移默化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大人學會情緒管理,孩子就能習得這樣的技能。如果父母動不動就發脾氣,動不動就動手打孩子,孩子去哪裡學會心情氣和,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2、跟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你生氣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我們兩個人現在都很生氣,我現在不想說話,要冷靜一下。”如果覺得自己面對孩子很難平復心情,可以自己進房間裡冷靜好再出來。

3、同理心對待孩子

試試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一下他為什麼這麼做,真正理解了他的內心感受,站在他的角度想想他為什麼生氣,為什麼哭鬧,也許你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允許孩子哭,哭也是一種重要的情緒表達。可以陪著他,等他哭完再溝通。

4、教孩子怎樣做,而不是不可以做什麼

每次寶寶哭鬧,有情緒,可以告訴孩子“要不我們試試這樣做”,而不是一直強調說“不可以哭!”“不可以這樣!”

5、好好道歉

如果你這次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了,請記得主動跟孩子道歉。如果孩子有錯,對你亂髮脾氣,你可以請他跟你說對不起。這是互相尊重,也是禮貌。

教養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然而教養孩子固然要緊,但請別忘了親子關係比教養重要。不要為了教孩子,而不斷與孩子發生衝突;不要為了孩子好,而強逼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為了孩子好,而不斷批評與責罵。”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以己及彼,做父母的也有過孩提時代!童年,不是成人的縮小版,爸媽要學會了解孩子,瞭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尊重和理解孩子,儘量做到只保護不干預!

學會和孩子共情!

共情,是育兒科學的一個重要觀念,意思是家長要設法讀懂孩子的心,並從孩子的感覺出發,做出符合孩子心理和成長的合理反應。

比如媽媽把孩子的東西整理放到了別處,孩子找不到玩具,哭了。有的爸媽受不了孩子的哭聲,發脾氣,吼叫。孩子受了驚嚇,哭聲戛然而止。有的爸媽任孩子哭,等哭聲弱了,聽了,向孩子道歉,然後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整理玩具。

前者的效果是負面的,爸媽用粗暴和怒氣把孩子嚇住了,孩子的性格發展可能變得怯懦、畏縮、不敢爭取自己的權益,同時,孩子將失去表達真實感覺的能力。

後者不但讓孩子學會了處理空間的生活能力,也學會了怎樣與他人理性合作,同時,還得到了爸媽的尊重和理解!

育兒的智慧,就是在不經意間,抓住每一個細節,爭取一舉數得,達到科學教育同時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的效果!

孩子是呈螺旋式成長!

寶寶在一歲以前,爸媽各種疼愛。可是一旦寶寶會自己吃飯以後,問題就出來了,挑挑揀揀,愛吃零食,不好好吃飯等等。爸媽應該瞭解,孩子並不是隨著時間和年齡的增長,成長的能力也會直線增長的。

孩子都是螺旋式成長,每一天都會有不一樣,每一個時期的特性都不同。爸媽要學會去理解孩子,這樣的教育才可能有效果。

不尊重孩子就是在培養自己的對頭!

很多爸媽打罵訓斥過孩子以後,沒幾分鐘,孩子又開心的玩去了,爸媽一味孩子早就忘記了之前的不快。其實,孩子的情緒表露往往呈滯後現象,育兒學上稱之為“繼發性情緒不良”。

事情過後,如果再有類似的不快,孩子會將之前的不快一併發洩出來,哭鬧搗蛋,不聽商量。爸媽會覺得莫名其妙,對孩子的無故哭鬧氣上加氣,再次訓斥一頓。

久而久之,孩子性情扭曲,有的變得玩劣不順,有的做出違心的舉動討好大人,不真誠了。

一味的用家長的粗暴壓制孩子,最終形成了“哭鬧-吼叫-更哭鬧-更吼叫”的惡性循環。最終受報應的不只有孩子,還有家長!

多表揚孩子!

很多爸媽只會埋怨孩子調皮不好帶,其實孩子天性本是美好的、聰明的,只要順其自然,多給與鼓勵和表揚,孩子的優秀素質和潛能會被激發的更多。


孩子們的靈性經常面對的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驗,所以經常過錯誤的理解一些事物。這個時候,爸媽不能只是說教,而應該先鼓勵孩子的勇敢嘗試,再告訴孩子正確的理解。這樣孩子會開心的接受爸媽的教育。

在遊戲中教育孩子。

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數數,但是經常數的丟三落四的。但並不是爸媽教的,無意中發現,孩子是在看動畫片《小豬佩奇》中自己學會的。

後來嘗試了很多方法希望教會孩子從一數到十,但是3、4和10寶寶怎麼都不會數。在一次和寶寶玩捉迷藏的過程中,卻發現寶寶學會了!

寓教於玩,是最適合三歲前孩子的教育方法,與其長篇大論對孩子說教,不如用更好玩、孩子更感興趣也更容易接受的遊戲。開心的遊戲,其實是最好的教育!

最需要教育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爸媽都覺得從小需要教育的是孩子,殊不知,其實最需要教育的並非孩子,而是父母!

孩子最煩的家長,是愛說教、沒有痛心、沒有樂趣!書在大人眼裡是用來讀的,用來學習的。但書對於幾個月的孩子眼裡,卻是用來玩的,用來體驗的。如果爸媽總是固定在成人的思維裡,不能很好的跟著孩子的需求去學習,不僅對孩子沒有任何教育意義,反而會限制孩子觸覺、動作發展等很多能力。

其實怕孩子撕書,只需要給孩子一本沒用的書就可以了。

教育孩子的過程,爸媽也要多看書,多學習,多瞭解孩子的世界,讓自己多接受孩子的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長,用更多的智慧讓孩子更自信,用幽默讓孩子開心,用創意讓孩子學著創造,用公正讓孩子信賴。而一味的吼叫、說教,其實是“反教育”的教育!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我是多寶媽,國家健康管理師。專注健康育兒、實用育兒知識分享。歡迎關注、點贊、分享!

帶娃的那些事

你好!關於這個問題,想說的是除了不能吼叫,還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首先說一說孩子為什麼脾氣大,其實這屬於情緒管理的範疇,孩子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有不順心的事情只能依靠發脾氣解決,同時,孩子發脾氣,大人用更大聲的吼叫來制止孩子的脾氣。如此反覆惡性循環,孩子習得的就是隻有發脾氣才能解決問題。這裡需要做的,有以下幾點:

  1. 究其根源,從根制起:一個脾氣很大的孩子,常常家裡有個脾氣很不好的家長。切莫否認,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其實是從家長身上習得的。想讓孩子少發脾氣,也請家長也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切莫讓情緒牽著行為走,這才是根本之道。


  2. 尋找出路,發洩不良情緒: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但卻不是每個人都依靠發脾氣來解決。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管理情緒,推薦正面管教當中的方法:

  • 積極的暫停:在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大腦要開始打開時,選擇離開觸發情緒的環境,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去你的暫停區,也可以叫冷靜角。
  • 可以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在發生衝突時可能想到的辦法有哪些。有衝突時,就可以建議孩子使用選擇輪找到一個解決辦法。
發脾氣是最不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傷人又傷己,希望這兩個工具卡能幫到你!

鑫喜閱

當了父母的人應該都能夠深刻體會到,孩子各種哭鬧各樣調皮,而孩子們也不會與生俱來地能夠識別身邊人的情緒,更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去傷害他人。如此說來,為人父母的就要清楚地知道,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儘可能地去讓孩子明白這其中的一些事情,而不是對著孩子吼或是打,以此來讓孩子停止TA的“不講理”與“發脾氣”。通過吼與打,也許真的可以讓孩子停止哭鬧與發脾氣,但是這僅僅是達到了一次效果,並不能讓孩子學會去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且還可能給孩子帶去不良影響。

那麼,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們可以怎麼做?

1.首先,自然是家長要先保持自己冷靜的心態,如此才能心平氣和地去跟正發著脾氣的孩子互動。可以先冷靜10秒,給自己積極的暗示:要更好地去處理這種情況,讓孩子明白這是不大好的行為。曾經有網友調侃說,可以反覆對自己說: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如此也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2.其次,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寶寶,媽媽/爸爸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是你是否能夠告訴我,你是為什麼會這麼生氣嗎?當寶寶告訴你的時候,你可以進行下一步;當寶寶撅著嘴,表示不想跟你說的時候,你可以這麼說:你只有告訴了我,你為什麼生氣,我才能更好地去幫助你呀,就像你想要個小蛋糕,你就得跟我說你想要的是小蛋糕,不然媽媽/爸爸怎麼會知道呢?

3.再者,當孩子說出了原因之後,家長要這樣去說:“噢,原來寶寶你是因為想要這個東西呀,但是你知道為什麼爸爸媽媽不給你嗎”,接著再給孩子解釋理由,記住要是實實在在的理由,比如孩子在飯前想吃雪糕,家長覺得孩子吃了雪糕就吃不下飯了,這對孩子的健康不好,那麼家長就可以跟孩子說:我們要準備吃飯了,雪糕不適合在這個時候吃哦,如果你真的很想吃的話,那麼可否等晚飯吃完呢?

4.最後,與孩子共同商討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並且告訴孩子,在表達需求與情緒的時候,要用正確的方法去表達,否則常常很難達到自己想要的。

總而言之,對孩子的教育從來就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有細心教導,才能注意到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成長細節。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的編輯鄭燕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每日談心

翻譯 by 鄭子玲

自從孩子開始說話之後,他們就學會了尖叫和哭鬧。儘管部分孩子上一年級或二年級之後,這個習慣會慢慢改掉,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遇到事情還是會習慣性打滾撒潑。很多家長會在孩子撒潑的時候惱怒生氣,讓孩子立馬停止這一行為,但如果孩子情緒很差、很難過、疲憊、飢餓或者不舒服時,他們往往不會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儘管3-5歲的孩子可能還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以哀嚎、吵鬧的形式表達自己,但其實他們是有能力用語言、更溫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

問題是,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做到這一點呢?

幸運的是,今天我們要和寶爸寶媽們分享一個讓孩子停止尖叫撒潑這一習慣的技巧。儘管可能很多家長都有意識到這個方法,但他們嘗試的時候都失敗了,因為他們沒有很好地遵循這一技巧最關鍵的地方:堅持設置的邊界,以及習慣改變需要的努力——百分百的堅持。


讓孩子停止哀嚎的步驟

1. 任何時候,只要孩子用尖叫、哀嚎的方式說話,家長可以面帶微笑(以表示你沒有生氣)跟孩子說:“抱歉寶貝,你這樣的時候,我的耳朵會受不了。能不能請你用大男孩/大女孩的口吻再來說一遍呢?”

2. 如果孩子還是繼續尖叫,家長可以用手捂住耳朵和孩子說(還是要保持微笑噢!),“我知道你想要說些東西,但是我的耳朵聽不到呀。你能不能用大男孩/大女孩的聲音跟媽媽/爸爸說呢?”

注:在對孩子提出第一點和第二點要求的時候,家長可以把腰稍稍彎下來或者蹲下來,不要俯視孩子,目光溫和而堅定,面帶微笑,耐心等待。讓孩子知道你雖然沒有生氣,但你也不會因他的哀嚎而改變你對他的要求(也就是邊界的設置和堅持)。

3. 如果孩子開始把聲音降下來了,家長可以說“欸,現在我聽到你說話了。謝謝你用大男孩/大女孩的聲音,讓媽媽/爸爸知道你想告訴我們什麼。”

4. 如果在嘗試上述第一和第二點之後,孩子還是在尖叫,那麼家長可以轉身,忽略他們,直到他們停止哀嚎,用正常的語氣來表達自己。(但這個忽略的時間不宜過長,一段時間後應回到第二和第三步。)

5. 如果孩子的情緒由尖叫哀嚎演變成哭嚎撒潑,那麼家長可以這麼跟孩子說“寶貝,我真的很想知道你想說什麼,真的。但我的耳朵需要你的幫助呀,他們希望你可以用大男孩/大女孩的聲音來說話,它們才能聽得到呀。”如果孩子聲音降下來了,或者他們看起來在努力嘗試把聲音降下來,那麼就可以回到第三點。

這幾個步驟的目標是逐步地塑造和改變孩子的行為,所以在使用這一技術時,孩子的任何初步的努力和付出,家長都應該給予認可和表揚。


溫馨提示:

1. 這一方法要有效果,不僅父母,孩子的祖父母也應該保持一致,也要遵循上述的原則,並且持之以恆知道孩子行為發生改變。家長越能堅持,孩子行為改變得就越快。

2. 記得使用輕快、溫和、鼓勵的語氣向孩子提出要求,以避免讓孩子誤解這是一場“權力”的抗爭。

3. 記住當孩子按照要求作出改變的行為時(哪怕只有一點),家長也應及時表揚和誇獎,以正面強化孩子的行為。

4. 隨著孩子努力減少尖叫這一行為,家長應逐步提高對孩子降低音量的要求,以讓他們越來越少地使用尖銳的聲音,轉而使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總之,家長越冷靜、越溫和、越堅持,孩子越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言語信息上。否則孩子會將哀嚎和尖叫視為“得到家長關注”的手段,這反而會負面強化了孩子尖叫的習慣。


伊理雅通心理中心

面對經常發脾氣的孩子,吼叫應該是最差勁的辦法,以怒制怒,會讓怒氣更大。就在剛才我問六歲的兒子,如果你正在發脾氣,你希望媽媽怎麼做呢,他說希望媽媽理解一下我的情緒,然後我就會把心裡的情緒是什麼告訴媽媽,然後我就不生氣了。


的確是這樣的,記得有一次,孩子去同學家玩了,我在家裡整理東西,有些殘缺不全的玩具,有些卡片,還有一些塗鴉我覺得應該沒用了,可以扔掉了,就直接給扔了,等孩子回來一進門,看到他的東西沒了,有的就躺在垃圾簍子裡,瞬間情緒大爆發,大哭大喊著說為什麼要扔掉他的東西,同學的媽媽和小朋友一起送他回來的,她們還站在邊上,孩子才不管這些,當時覺得有點尷尬,好哄歹哄,可根本沒用。


等她們一走,或許是因為剛才丟了面子或許是哄了沒用,我的脾氣也爆發了,衝著他大喊,最後還丟了一句,如果你以後不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東西,我還是會扔。看著我的樣子,他更憤怒了,哭的更大聲了,明顯的在表達強烈的不滿,說著就去拿自己的書包,說要離家出走,開始收拾自己的東西,帶著自己的存錢罐,帶著衣服鞋子,說再也不要呆在這裡了。看著孩子這樣,我忽然覺得自己一定是太過分了,孩子才會這樣生氣著要離家出走,即時外面天已經很黑了,他都說不怕,他要先去住酒店,然後去北京。就在他收拾東西的過程中,就在他自言自語說這些話的時候,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那天,剛好老公出差了,孩子眼看著收拾已經開門準備坐電梯了


我說先等一下,媽媽,剛才想了想,的確不應該扔你的東西,那是你的東西,應該要和你商量,我知道你現在心裡很難過,我向你道歉,如果你還是不想原諒媽媽,還是很生氣,那也沒關係,今天天已經很晚了,外面不安全,你先睡覺,媽媽剛好也要把這件事兒跟爸爸打電話說一下,畢竟兒子要離開家,這是大事,如果爸爸回來看不見你,他也會很傷心的。如果明天早上你還是想走,媽媽不攔著你。蹲在他旁邊說完這些,孩子什麼都沒說,而是進了家門,放下揹包,跟我說,我決定原諒你了。


我想如果孩子一開始爆發的時候,我就這樣去處理,應該很快就能平息他的情緒。而且這件事兒本來就是我做的不對。後來再遇到孩子的脾氣,一貫的做法就是先去理解他的情緒,讓他先平靜下來,然後再處理事情,很快就能雙方達成一致。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知道媽媽是理解他的,是愛他的。只要我們表現出並讓他感受到這一點,那孩子的事兒就真不是事兒了。


小晗晗愛閱讀

孩子發脾氣無外乎沒有達到要求,心理不滿,與父或他人意見不統一,或者純屬發洩。

首先,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他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使他不再過激。父母可以什麼都不說,也可以從孩子的角度說出他的內心感受。這樣的做法大多時候都會很快奏效。


其次,待孩子平靜一些後,找到發脾氣的原因,幫助孩子分析對錯,找到解決辦法。此時,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幫助,因為年齡和生理的原因,他們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往往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更加暴躁。如果父母能平和下來,那麼也會慢慢影響孩子。


最後,如果孩子真的犯錯,不要在他最激動的時候說教,可以事後找一個時機把道理講給他,這樣才會事半功倍。孩子情緒激動時,是聽不進去大道理的,只會更加抗拒!


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有些難度,接納孩子的情緒,忍住自己的脾氣!父母能做到心態平和時,那麼孩子也不會經常發脾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