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蘋果在中國的14家加工廠停止對美國供貨,是對蘋果衝擊大還是對供應商衝擊大?

暗耀

那是我們自己玩自殺呢。

國內不少加工廠、代工廠唯蘋果生存,直接依附於它,甚至是唯一的合作伙伴,別說自己敢叫喚不供貨,就是蘋果減少一半的採購或代工需求,都要直接關門。

就半個多月貿易紛爭以來,所謂蘋果概念的上市公司股票多數下跌20%,甚至更多。網絡有文:市值蒸發了400多億。

所以說,加工廠停止供貨對蘋果的損失比對自己的損失少,也比對相關供應商的損失少。

何況,這些是合同範圍約定的,不是一時興起想斷貨就斷貨的。

不過因為商業的合作最先受到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衝擊,國人是否會一如既往地支持蘋果的產品,在當下環境下是打疑問的。

那些專供蘋果的產商未來的前途是暗淡的,即使一時不能自殺而亡,慢慢無生意可做最終關門也很有可能呀。

1、呼籲和解,不呼籲相互制裁;

2、擺脫唯一依靠蘋果,建議增加合作源,或主動求被收購。

3、走向東南亞,走向拉美,國內生產過剩,要麼轉行,要麼轉型。

轉型的方式,一是國際化,一是擁抱智能,高科技化。

有時我想,我們的進步要感謝壓力方、敵方,是他們的殘忍和決絕讓我們不得不(勇於)丟掉幻想,從此真的自強自大起來。

當我們以為全球一體化時,突然發現,蘋果依舊是美國公司,代工不可能完全融合,於是又只能各奔前程,各由他命。


財經作家邱恆明

對中國的供應商影響大。中國供應商只有關廠停產裁員一條路。別的不說,蘋果在中國創造了500萬的就業機會,影響了500萬個家庭的生活呢。不光是企業家的財富縮水的事情。

對美國的蘋果來說,頂多是把產能放到中國以外的印度工廠、美國工廠、巴西工廠罷了。蘋果有的是錢,蘋果現金儲備達到了2851億美元(約合1.8萬億元),鬧起來,蘋果的CEO庫克對郭臺銘說,給你500億美元,把工廠都給我遷到美國來,另外拿出500億美元,啥產業鏈啊,哭著喊著要跟我做生意的,都給你們錢,遷到美國設工廠,就問你一句幹不幹?

郭臺銘圍繞蘋果貼身服務,富士康遲早遷到美國。別扯什麼供應鏈啊什麼的,蘋果大旗一揮,只要有錢賺,你怕沒人去美國開工廠做上游供應商?至於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水電成本,美國加起來比國內還便宜。

前幾年,蘋果就跟主要代工企業富士康、和碩科技商量了,把產能轉移到沒過去,都做了評估了,富士康、和碩科技說了,你給我錢,我就搬到美國去。

(富士康大陸工廠分佈)

(富士康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圖為富士康深圳工廠午餐場景)

(郭臺銘在A股上市,從中國融資了幾百億美元,建設美國工廠就要投資數百億美元。富士康美國工廠)

蘋果給中國帶來近500萬個工作機會

蘋果官方稱:

截止2018年初,蘋果在中國已經帶來了將近500萬個工作機會,其中蘋果目前在中國僱傭將近1萬名員工。

龐大的蘋果供應鏈、採購和投資等共創造了大約300萬個工作機會,通過App Store 生態系統支持的工作崗位達到180萬個。

(富士康工廠女工)

蘋果在中國14家工廠

在全球範圍內,蘋果的組裝工廠一共有18家,其中14家位於中國、2家位於美國、1家位於南美、一家位於歐洲。

(蘋果官方發佈的組裝廠)

富士康( 7 家工廠)

蘋果關係最密切的組裝廠商。富士康在中國一共投資了 6 家組裝工廠,分別位於深圳( 2 家)、上海、成都、鄭州和太原。另外,富士康還在南美的巴西聖保利設立了 1 家工廠。還投資上百億美元,準備在美國設立工廠。

和碩科技( 2 家工廠)

和碩科技,是華碩集團的子公司。華碩也是做代工起家的科技公司,直到現在也沒有放棄代工的業務。和碩科技,在中國的上海和崑山,分別建立了一個組裝工廠。

比亞迪( 1 家工廠)

早在 2010 年,比亞迪就已經成為蘋果的供應商之一,目前這家公司為蘋果供應電池,其工廠位於深圳。

仁寶電腦(1 家工廠)

仁寶是臺灣著名的電腦代工商,主要為蘋果代工筆記本和臺式機,同時也負責組裝 iPhone 和 iPad,是 iPad Air、iPad Pro 以及 iPad mini 的主要代工組裝廠商之一。仁寶電腦在中國的工廠,設於崑山。

英華達( 1 家工廠)

2000 年起,英華達成為 iPod 的代工組裝廠商,在中國的工廠設於上海。

緯創集團( 1 家工廠)

蘋果推出的 iPhone SE,除了富士康之外,緯創也有一部分生產訂單。工廠設在崑山。

廣達電腦( 3 家工廠)

蘋果產品,尤其是 Apple Watch的組裝地。廣達在上海、常熟以及美國加州的費利蒙,都有組裝工廠。

(成都富士康工廠)

(鄭州富士康工廠)

(庫克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參觀了崑山立訊精密工廠,也就是蘋果無線耳機AirPods生產工廠。據悉,立訊的研發工程師有幾千人,其中有關自動化的研發工程師就是800-1000人。)

郭臺銘圍繞蘋果貼身服務,富士康遲早遷到美國

(郭臺銘與特朗普)

(富士康遲早會離開中國)

庫克說,中國開發者在App Store掙最多,獲利1120億

2017年,庫克來中國烏鎮互聯網大會上說:
中國開發者從App Store獲利1120億元人民幣(近170億美元),相當於App Store一季度全球收入的四分之一,為全球之最。

(庫克說,中國開發者在蘋果應用商店賺得最多)

(全球用戶最多的,是中國應用。賺錢最多的,也是中國公司。)


金鏟子

對誰衝擊大,關鍵看誰的不可替代性強。不可替代性就是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小小的芯片之所以難倒了中興,就是因為很難找到替代品。美國全面封殺中興,大家第一時間關心的就是芯片,因為這玩意找不到可替代的供應商。




蘋果受到的衝擊



如果事態惡化到中國供應商對蘋果斷供,停止為蘋果代工。那麼,蘋果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影響短期出貨量。長期來說,蘋果由於價格優勢,稍微犧牲一點利潤,完全可以在美國或者其他地方找到可代替的代工廠家。無非就是成本問題,而蘋果手機的利潤率在手機行業中是非常高的,抗打擊能力是比較強的。

短期內的供貨量不足,代工能力不足會導致蘋果出貨量下降,新品發佈也會受影響。同時,可能也會失去中國市場。

但是,蘋果手機在沒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就過得很滋潤了。失去中國市場,對於蘋果來說是損失慘重,但是也不是無法承受的後果。


中國代工廠和供應商的衝擊

我看了一下部分人的評論,認為蘋果如果被中國報復性封殺,會有其他廠商填補空缺。

不同統計數據略有出入,但是全球市場三星份額第一,蘋果第二,華為第三是沒什麼爭議的事情。

蘋果的全球市場銷量非常大,如果中國代工廠失去蘋果的訂單,華為他們是填補不了的。與此同時,考慮到雙方關係惡化到那個程度的話,中國廠商大概是用不了世界最先進的芯片和操作系統了,到時候,中國手機的全球競爭力堪憂。中國市場雖然大,但是,畢竟有限的,沒辦法填補蘋果手機撤離跟中國廠商海外市場萎縮導致的銷量損失。


中美貿易戰贏家一定不會是中國,也不會是美國,而是其他國家。考慮到成本問題,蘋果的代工廠很大概率會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蘋果失去了中國市場很可惜,中國失去了大量的訂單,國內的就業壓力也會很大。而且,相比之下,蘋果的不可替代性更強,中國很難找到一個廠商能吃下大量的訂單,而蘋果損失一部分利潤的話,選擇餘地會比較大, 實在不行,回美國製造,每臺手機利潤下降一點而已。


小結

蘋果和中國供應商,代工廠都會受到很大沖擊。但是,相比之下,中國方面的損失會更難以挽回一些。


錢事不妄

肯定是中國啊,蘋果目前有3000億美金的現金,足夠有些技術從零開發。當然,肯定還比現有技術好。比如蝶式鍵盤,Touch ID,Face ID。

而對於中國來講,有些公司嚴重依賴蘋果,用英國一家給iPhone長期提供圖形處理器的公司來講,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宣佈蘋果“正在開發獨立的圖形設計,以便控制自己的產品,降低未來對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技術的依賴”。在這一消息傳出後,該公司股價當天大跌近70%,市值蒸發三分之二。


同道眾人

最近中國中興集團被美國商務部制裁,所以制裁美國的聲音也是甚囂塵上,當然首當其衝的就是蘋果了;所以不免有很多人呼籲抵制蘋果,這在我們網絡上的評論就可以看出來;

但是,要知道這樣做實際上是並不明智的;正如印度人也在呼籲要抵制中國製造一樣;關鍵是要國內要有相同的企業,可以製造出來同樣的產品才會有效果,否則,這種做法對自己的傷害還要大;

因為,如果抵制的話,民眾需要花費更高的價格來購買相對的產品,同樣國內的相關產業由於短期內喪失大量訂單,沒有需求支撐這些產業,那麼更進一步發展這個行業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因為企業不掙錢,什麼都是虛的;但是如果同期,蘋果的供應商產能能夠快速被國內其他手機巨頭替代,那麼造成的影響就會小的多;所以說,關鍵還是在於自己自身的手機產業的情況

蘋果公佈2018年主要供應商名單,其中中國是無可爭議的龍頭老大,以350家高居全球第一位。這麼多工廠所帶動的就業人數是驚人的,如果平均一家企業的人員為1000人,那麼企業所帶動的就業人口就是35萬;

這還僅是在硬件製造方面,在軟件方面的人數也不在少數,很多專門為IOS寫程序的人數量也不少,據美國蘋果CEO稱,蘋果為中國帶來了200萬的就業;當然,如果蘋果完全沒有了,這些工廠也會生存下去,但是就業將會短期內面臨較大下浮;

為什麼蘋果的訂單對這些企業十分重要呢?因為蘋果訂單的利潤率是最高的,同時要求也是最高的;最終還是轉嫁給了普通消費者,對於很多蘋果的供應商來說,蘋果的訂單甚至是主要的利潤來源。一旦切斷訂單,那麼這些企業將會陷入經營困境;

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來“如果蘋果在中國的14家加工廠停止對美國供貨,是對蘋果衝擊大還是對供應商衝擊大?

關鍵問題是國內產品需求對這些供應商的支撐作用能否抵擋得住蘋果訂單喪失對這些企業的影響

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比方說,如果中國供應商停止供貨,那麼其他地方如美國,歐洲是否會出臺對中國品牌的限售?美國是否也會削減對中國企業供應商的供應?如芯片?

在全球化分工如此密切的今天,這種方式在短期內都會對雙方造成較大的影響;就得看雙方的內功誰更強了;

但就手機來說,如果中國供應商不對蘋果供貨,那麼蘋果的市場份額必將會大幅下降,那麼剩下的這一部分市場份額就留給大家瓜分了;中國有華為、vivo、小米、OPPO等,國外主要有三星等企業;短期內,美國也沒辦法找到完整的供應商,或者是價格公道的供應商,蘋果的製造必將會遇到問題;這一部分市場份額會被瓜分,從當今的市場格局來看,主要的大品牌都集中在中國,就算是三星,很多工廠也是在中國,很多供應商也是在中國,所以但就手機的組裝來看的話,蘋果訂單的喪失,短期內會對企業有影響,但是長期來看還是會回來的,因為中國所提供的產業鏈整合優勢暫時是很難被替代的

所以說,如果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蘋果所遭受的損失可能會大一些;

不過手機制造沒有那麼簡單;

你對我動手,別人也會反制,雙方會在各自的優勢領域進行限制和對戰,最終比的是雙方的實力,就目前來看,時機還沒有成熟,中國受到的損傷必然會比美國要大一些,因為美國在高端領域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

韜光養晦還是需要的,沒有必要做這種對雙方都不好的事情,但是在原則問題上我們也不退讓。


以股易金

對蘋果衝擊更大,蘋果會因此衰落,甚至死掉。

蘋果最大的市場營收在歐美市場,這兩個市場是開放市場,蘋果跟對手三星等的競爭很激烈。如果蘋果公司突然失去其大部分產能和供貨,蘋果的市場份額會迅速被嗜血的對手們瓜分掉,拱手讓出其市場領導者的地位,甚至會因為經營性現金流急劇萎縮導致危機。

蘋果全球18家工廠有14家在中國,配套供應鏈也大部分在中國。如果蘋果被中國斷貨,全球市場中原屬於蘋果的份額就會出現真空,蘋果的對手會趁機快速搶佔蘋果的份額,這時,市場上誰能迅速推出新產品並且有足夠的產能,誰就能順利吃掉蘋果的份額。成熟市場中新產能的短期大幅增加是不可能的出現的情況(投資建廠需要很長的週期,不可能用在這種突發的情況下),所以,對市場存量產能的爭奪就是瓜分蘋果的市場份額的唯一制勝方法。誰能拿到蘋果工廠空閒的產能,迅速發佈自己的新產品,迅速給缺貨的市場提供新產品,誰就能吃掉蘋果在市場中留出來的份額。

基於以上情況,蘋果在中國的14家工廠的空閒產能一定會成為蘋果競爭對手們瓜分蘋果全球市場份額的制勝法寶,中國這14家工廠原本就是組裝蘋果產品的組裝廠,要換過去組裝蘋果對手的產品並沒有多大的難度,所需要的時間遠比新建工廠少(熟練的勞動力和成熟的檢測體系和品質控制流程都是現成的,不需要重新花費時間建設和培訓)。蘋果在中國的全套供應鏈,跟對手們通用的不會受影響,來料加工半成品的也不會受多大影響,道理跟組裝整機的工廠一樣,蘋果的對手的供應鏈產能也不能突然大幅提升去搶市場,空閒產能這時候是寶貴的財富,大家都要搶。會受嚴重影響的是給蘋果獨家供貨的上游供應鏈,下游來料加工組裝的不會受影響。

蘋果公司才會面對最大的企業危機。要把14家在中國的工廠搬出去,需要的時間絕不會是一年兩年(新工廠選址和建設、所在國政策稅收談判、配套供應鏈的搬遷和組建、勞動力的招聘和培訓、生產效率和良品率的提高),以上這些可以說除了中國能夠承接蘋果製造的要求外,全球找不到第2個國家能完全滿足。等到蘋果在外面找到地方,重建這14個工廠並順利投產,黃花菜都已經涼了。市場上蘋果的對手可不會看著蘋果留下來的蛋糕不去搶吃。如果要蘋果把14家工廠和配套供應鏈都從中國搬出去,蘋果還不如選擇把總部從美國搬走,總部是研發和管理營運的職能,搬家就是搬人和重新找辦公場地、裝修佈置,難度和需要消耗的時間成本跟搬遷14家工廠和配套供應鏈的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級別。搬一家工廠就已經很麻煩了,同時搬14家,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找死的行為。所以,如果中國僅僅是停掉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售,蘋果會面對丟掉未來增長潛力最高市場的難題和損失掉19%全球營收的難題,還不至於致命;但是,如果中國停止蘋果在中國的生產,蘋果立刻就會面對一個事關企業生存的危機,這不是蘋果自身能承受的問題。


侯波143991435

理論上這種事情不會發生的。供應商們不會自斷腳跟。

首先根據近日 Apple 的發佈的有關就業內容報告,其中 Apple 在中國員工數有1萬人,通過 App Store 生態系統支持的工作崗位有180多萬人(iOS應用開發程序員)和300多萬人在 Apple 的供應鏈,採購和投資等帶來的工作崗位。Apple 在中國有4個研發中心,41家 Apple 零售店。

如果 Apple 完全的離開了中國後,iOS 應用程序員們所在的公司如果在海外沒有業務,將會直接失業,供應鏈上那300多萬人也是一個龐大的存在,如果每個家庭只有一個人去工作,那麼將會影響多達900萬至1200萬人的生活,就這300W人的工資(按照每月2000算)都將達到60億,這還只是工資,如果運營也得接近這個數字呢?那麼每個月就是120億,在併購一些國內的資產,怎麼說也得接近300億了。那麼在蘋果走了之後,想完全去扛下來扛下來首月需要300億,接近1/3個小米(最近估值),輕鬆買下魅族啊一類的小品牌,接下來每月還得花100多個億。(別以為員工都是用愛發電的,你真當是B站了?)

每年 Apple 在中國的銷售環節就繳納了大概2000億人民幣的增值稅。

請自行搜索雲上貴州(請使用天眼查和工商管理網站查找背後的資本),這玩意現在下面只有一個 Apple 屬於有名氣的。

Apple 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了很多太陽能發電站等綠色能源處理站。

而且 Apple 的 CEO 蒂姆·庫克是個真正意義上的賣國賊(賣美國)

例如部分敏感影視劇小說,Apple說屏蔽就屏蔽,某些上網軟件不允許了,Apple 立馬就把它們刪除(請注意,是刪除,不是下架),在中國把iCloud給雲上貴州運營,提供了將近500W的就業崗位,你會把蘋果趕走?蘋果就是一隻聽話的,能給中國賺錢的狗。

如果你針對性的把蘋果趕走之後,你再看看外來的企業誰還敢來?


揹負永恆疾風命運皇子

補充幾句: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在產業全球化的大形勢之下,大家本就是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共生,一旦局部發生動盪摩擦,必會牽一髮而動全身。本來大家就是在一定的規矩之下(比如世貿協定)各憑本事發展進步。要承認,美在高科技產業有著巨大的優勢,最核心的平臺、工具、協議、操作系統、芯片…軟硬件方面,全球都對他依賴度很深,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

前些年國家在外交方面偏於柔和,我覺得更多的是沒辦法,包括當下,我們也沒有可以膨脹的資本,當然,我們為國家在高鐵等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績振奮自豪,也能拿出一些厲害了我的國的典範,也可以立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圖遠志,但是,我們更應該正視自己發展中國家的位置,正視自己在產業鏈上相對末端的狀況,切不可妄自尊大,無知無畏。當下,我們更需要的是韜光養晦!不斷補足短板,低調前行。

前面說的是低調行事不惹事。後面要說的是有人生事不怕事。現實已經擺在眼前,別人不會坐視我們的成長壯大,開始雞蛋裡挑骨頭,中興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替罪羊(更可笑的是有些人在那裡說什麼中興組裝廠,缺少核心科技,試問在高科技這一塊,有誰能夠抵禦?)。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事情來了,要麼屈從要麼鬥爭。我們難道沒有屈從嗎?中興連公司老總都開除了,幾年來忍辱負重,投入巨大,幾乎到了任人宰割狀況,但還是因為一點自查自糾中發現的一點小事,被休克,簡直可笑至極。

是因為我們過於卑微了嗎?就該任人宰割?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有些人的思維模式很搞笑。

自己捱了一巴掌,不管自己臉多疼,先到處宣講對方也會手疼!

不去琢磨怎麼打一拳回去,而是在那反覆權衡,打人一拳,自己手會不會受傷更嚴重!

任何鬥爭都會有代價,一味的權衡退讓,只會越來越懦弱,像大清時一樣任人宰割。 總在那裡討論,我們有多少人會失業,多少工廠會倒閉,難道中興事件美國損失小嗎? 倒閉又怎樣失業又怎樣?不給他們幹就不能幹別的了?失業了就不能再就業了?失業只是暫時的,任人宰割奴役卻不覺醒,才更悲哀!


淡水蒲泊

蘋果手機很多零件代加工在中國,制裁蘋果中國受損失最大,而且中國代加工的都是低端部件,不是高技術的核心部件。這些部件中國不加工,蘋果可以找其他國家加工,無非就是麻煩些成本高些。所以國家不制裁蘋果是正確的。國家要報復美國,就找完全來自美國的農產品和原材料,像大豆,豬肉,葡萄酒類等等。國家不傻,能人很多,想的很周到。以後,就只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加大核心技術研究,擺脫對西方國家的依賴,這是正道。

貿易戰是雙刃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在傷害自己。貿易報復也是如此,傷人又傷自己。但是對美國的制裁,如果不報復就矮了中國的志氣,報復的目的是為了讓美國取消制裁,而不是為了鬥氣。如果美國一意孤行就要制裁,那我們也要以牙還牙進行報復。但是制裁和報復都解決不了問題,對中國來說,加大科研力度,佔領核心技術制高點,增強國家競爭力,這是正道,也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多維觀世界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如果蘋果在中國的加工廠對美國停止供貨(也不可能說只對其他國家供貨),其本質就是富士康不加工蘋果了(這裡只假設成功怎麼的做了,畢竟牽扯太多,也不談其他影響,只談商業)。

首先這是一種嚴重違約的行為,其次這也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手段。雖然富士康近幾年在加工其他品牌的手機佔比逐步提高,但是蘋果仍是其比較重要的一塊蛋糕。除非我們事先想辦法填補這部分空白,才能導致其不會造成過多人失業。


禁售蘋果(假設富士康願意不接蘋果訂單了)

有人就會說禁售蘋果,不買蘋果了。這樣國產手機的市場需要會增大,那部分空白可以被填補,還能重創美國,這是多麼一舉兩得的事情。

這樣做是不是可以衍生為全面禁止外國貨,畢竟不能厚此薄彼嘛!其實這種想法是對的但是也不全對,全球化的今天誰能獨善其身。

若是沒有全球化,我們的企業能這麼快的趕上世界水平嗎?若是沒有市場競爭,沒有外部壓力,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企業能發展這麼快嗎?




閉門造車

閉門造車的成長速度哪有市場競爭成長來的快?須知美國為什麼這麼做,因為美國看到了全球化對我們的好處,對他的威脅。而因此想著此招來拖延我們。

核心技術一定要有,也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但是步子不能邁的太大,得一步步來。這樣才能積累資金、紮實基礎、研發創新。

若我們真的如此做了,那麼才會正中美國的下懷,使得我們崛起延遲。相反若是我們適當的來利用這次機會,把壓力變成動力,那麼則是加快速度的時機。

故而我們要把國外的企業當做鏡子一般時刻提醒自己,讓國外的企業在市場上來鞭策我們本土企業研發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創新。這樣才能一步步做大做強,這幾年已經完成了做大的地方,接下來就是做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