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恩凤虽已退休,但只要人民群众有需求,她就随时可以歌唱

贠恩凤虽已退休,但只要人民群众有需求,她就随时可以歌唱

贠恩凤虽已退休,但是心中依然装着人民群众,只要人民群众有需求,她就随时可以歌唱。她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赢得人民的喜爱和尊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影响着、感染着广大听众和观众。

2014年6月,《陕西广播电视报·第一生活》心连心社区艺术团成立,74岁的贠恩凤应邀担任艺术团团长,带领艺术团的成员为社区居民服务,报社的社区活动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从未提过报酬。每一场活动都能吸引众多观众,许多老年人握着贠恩凤的手说:“我们听您唱陕北民歌,已听了大半辈子,现在还能听到这么优美的歌声,真是感动!”在贠恩凤的感召下,目前艺术团已经有3000多名团员。艺术团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普法教育、普及健康及文化知识等各项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寓教于乐,推动社区各项工作深入发展。

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激动地拥抱住贠恩凤说:“您的歌声伴随着我成长,我听着您的陕北民歌,已经走过了人生的一个花甲,咱们年纪差不多大,您还能出来为我们唱歌,而且歌声还是那么好听,和年轻时候一样,一点都没变!”

2014年暑期,得知省上组织艺术家赴社区进行惠民演出的消息后,贠恩凤不顾身体不适,坚决要求参加演出。她冒着酷暑连续演出10多场,场场都以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状态演唱,赢得了社区民众的高度赞扬。贠恩凤在明园小区演唱时,笔者恰巧散步路过,被她深情的、美妙的歌声吸引。演出结束后,伴着阵阵掌声,她热情地向观众介绍为她伴奏的长安古乐演奏者,和他们一起分享观众的喜爱。贠恩凤还与长安古乐艺术团、西安市碑林艺术团一道参加了多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8月2日,西安航天城的一个社区里,贠恩凤出现在义演现场,一袭红衣,精神矍铄。她不顾74岁高龄,不顾脸上不停滚落的汗水,在烈日下为大家演唱了《翻身道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经典歌曲。银铃般的嗓音引来阵阵掌声,欢呼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沉浸在贠恩凤美妙的歌声里。演出结束后,一位60多岁的大娘扑上舞台,紧紧拉住贠恩凤的手说:“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听广播跟您学唱歌,今天终于见到您了,您没有变,还是那么年轻。”

大诗人艾青在抗日战争时创作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抒胸臆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的赤子深情。这也是诗人的感情到了不吐不快时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贠恩凤、孙韶夫妇现编现唱的大多数歌曲以“她” ——土地、祖国和人民作为抒情的主人公,以“我”抒真情,以“我”显本色,不作秀、不夸饰,显示出一种原汁原味的朴实美。这样的美,最真实;这样的美,最动人。一位对祖国和人民爱得深沉的歌唱家,也必定会因为爱而为她脚下的土地写出许多真词真曲。她离生活最近,和人民最亲,亲和近是贠恩凤的一双眼睛,是她65年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不息的一颗滚烫的心。

多年来工作起来不知疲倦的贠恩凤,这两年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她说:“我毕竟74岁了,现在,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自己能够健健康康地多活几年,给人民再多唱几年歌!”

摘自王新民《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

贠恩凤虽已退休,但只要人民群众有需求,她就随时可以歌唱

本书用纪实的笔法,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和感人的事例,讲述著名歌唱家贠恩凤从艺60多年来,始终坚持把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人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用歌声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本书配有100余幅图片,为读者全面展现贠恩凤为时代放歌和退休以后仍然坚持深入基层为干部群众义务演出的经历,值得阅读和珍藏。

王新民,先后就学于西北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相继供职于出版社和新闻出版广电局机关。著有长篇报告文学《贾平凹打官司》《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等以及多部散文集如《行余集》,主编《贾平凹文集》(20卷)等多部图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