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有哪些古都遗址?

漩涡寒米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古都遗址还真不少。

隋炀帝迁都洛阳并开凿大运河后,天下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条生命线,大运河的主要使命就是漕运,漕运最主要的物资就是粮食。含嘉仓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也是大运河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

含嘉仓是隋唐时,特别是唐代东都城内的一座大型国家粮仓。含嘉仓又叫含嘉仓城,是隋唐东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1971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含嘉仓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探出密集且有秩序排列的粮窖287座。

洛阳市文史专家赵跟喜介绍,含嘉仓位于隋唐东都城东城北,圆壁、曜仪两城之东,也就是今天洛阳老城西北郊。其北依邙山,南靠老城北墙,陇海铁路横贯其间。

(含嘉仓遗址保护区大门)

对于含嘉仓的修建年代,专家们有分歧:有人认为含嘉仓与东都同时兴建,也有人认为其为唐代增置。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含嘉仓作为仓城使用并发展为天下第一粮仓是在唐代。

专家推测,隋末东都城的粮食不集中,战事起后,城外粮窖被占据,洛阳终因严重乏粮而被攻破。于是,李世民从中吸取教训,将粮食储藏于城内含嘉仓,并随着储粮量的增加,增筑粮窖,含嘉仓才形成后来的规模。

史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储粮总数为1266万石,而含嘉仓就储粮583万石,占近1/2,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座粮仓,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

隋唐时,每逢关中地区有灾情,中央政府往往迁往水运方便、“舟车所会”的洛阳,就是因为洛阳有粮。当时洛阳“帑藏积累,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而长安“府库及仓,庶事实缺,皆籍洛京传输”。武则天曾长期居住在洛阳,也因洛阳有粮。

沿洛阳的环城北路西行,到平等街口沿路北小道向西北行,便进入了含嘉仓的范围。洛阳市考古专家方孝廉说,现在的环城北路在隋唐时为水道,宽80米、深12米。当时运粮船只从通济渠渠首北上,经瀍河后由水道西行,穿过里坊区直抵含嘉仓。仓城东南有漕运码头,粮食由此卸船,再由车马从码头运往各个粮窖。

顺着古仓街往里走,坡陡路窄,我们就像走在一条沟中。方孝廉说,古仓街原是邙山雨水下流冲出的一条自然沟壑,而这里恰是隋唐的含嘉仓。

沿一段坡道上行,眼前出现一条铁轨,铁轨旁边是一扇铁门,门前石碑上刻着“含嘉仓遗址”。铁门院内种植花草,建有遗址保护房。保护房内便是含嘉仓160号窖的发掘遗址。

(含嘉仓160号窖遗址)

发掘结果表明,含嘉仓遗址内粮窖的形制、结构等基本相同,最大的口径约12米、深约12米,最小的口径约8米、深约6米,均口大底小,呈圆缸形。当时,人们将窖壁挖好后用火烘干,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席子;窖壁也用两层席子夹一层糠,里面装粮食,离地面半米处同样用“席子夹糠”法覆盖,然后封土,才算完工。

在被发现的粮窖中,除160号窖内保存着一窖完整的粮食外,其余全为空窖。而这一窖粮食足以令世人惊叹:被发掘时,窖里的粮食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有的发黄。考古工作者利用仪器检测,发现这些粮食颗粒48%被碳化,52%是有机物。人们在粮窖的木板缝隙中发现的谷子样颗粒,竟在取出的第二天发芽。

方孝廉说,含嘉仓设计的高明,首先在于选址在地势高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土质干燥,水位低,利于储粮。更重要的是,这些粮窖的结构十分科学,人们在冬季封存粮食时,用“席子夹糠”法使粮窖隔湿保温。如此储粮,粮食不易发热、发芽、腐烂,谷子可以存放9年以上不变质。此外,粮食被封存后,当时的人们还在封土上种小树作为监测手段:如果粮食发热、发芽,小树就会枯黄。

含嘉仓160号窖遗址中出土的铭砖记载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从发掘情况来看,含嘉仓储粮的主要时段为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而其来源有苏州、徐州、楚州(属现淮安市辖,位于江苏省中部)、润州(江苏镇江)、滁州(古州名,其1992年与滁县地区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江苏省滁州市)、隋州(河北邢台)、冀州(河北冀县)、德州、濮州(山东濮县)、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可见地域之广,规模之大。

唐玄宗后,由于大运河水量渐小,加上管理不善,漕运效率下降,粮窖多废弃,含嘉仓的利用率大为降低,160号窖则一直沿用至宋代。专家猜测,该窖之所以满藏粮食,可能与宋末战乱,皇家粮仓突遭变故而被废弃有关。

(洛阳晚报 付璇)


洛阳晚报

有这样一个地方,夏商时就是都城,是我国第一个建都的地方。时间流逝,一晃几千年,朝代更迭、战火纷飞,无数的城市、无数的古迹已经湮灭,然而它却顽强的生存下来,就像一瓶老酒,越来越醇香。

这里是洛阳。如果北京的皇权文化带有疏离感,那么洛阳就很友民,充满着市井气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建在伊水两岸的山上,大大小小的石窟面向着伊水,好像是将整个山峰掏空了。石窟的上方生长着密密麻麻的树木,为这座年老的石窟增加了青春的气息。

这座石窟始建于北魏,后经隋唐时期的扩展补充,佛像的数量总数量达到了97000尊。在这些佛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7米高的卢舍那佛像。

大佛像端坐着,历经千年,面目依然清晰。眼睛略微往下瞅着,好像很怜惜的看着他脚下的游客,“大老远跑过来,真是辛苦了”。

大佛像两边立着几尊稍微小的佛像,他们脸部的表情很丰富,有沉思的,有微微一笑的,有咧嘴笑的,看起来其乐融融。龙门石窟的佛像并不拘泥于一种姿势、不拘泥于一种态度,特别的生动,有的在打坐,有的好像载歌载舞,还有些仿佛在聚会一般,好像真的是活生生的人在那里。白马寺

洛阳有深厚的佛教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后,朝廷修建的第一座寺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

白马寺内很多不同风格的佛殿。有一座齐云塔,造型很别致。底座很高,方方正正,然后像千层饼似的,一层层的摞了13层,中间宽,然后又慢慢变窄,勾勒出两条完美的曲线。

另外还有印度、缅甸、泰国风格的佛殿。印度的佛殿,形状就像一个倒扣的碗;缅甸的佛殿头顶尖尖的,像蜜蜂尾巴上的针一样;泰国的佛殿金白主色调,很别致,像南方来的美女。丽景门

丽景门是洛阳老城的西大门,也是洛阳的代表性景点。城门楼有4层,呈圆形,好像环抱着手臂,要将城市里的居民好好的守护着。

丽景门是一个防御很强的城门楼,有成片的箭楼,有瓮城,门口还有一条护城河。夜晚的时候,灯光给这些冰冷的设施增添了暖暖的气息,人们在城门楼下吃吃喝喝,享受着闲逸的时光。洛阳老街

走进丽景门就是老街了,向东一直到鼓楼,中间是十字街。隋唐风格的建筑立在街道的两旁,青瓦灰墙,粗犷大气,小店门口飘着幌子,增添了一份古韵。

这条古街道有3000多年的历史,真是一个前辈啊,很多老建筑没有修缮,街道也略显杂乱,这样反而更有生活的气息,踏着青色的石板路,听着街头小贩的吆喝,看着老人悠闲的聊天,好像脚下的土地就是大唐。

九朝古都特指洛阳,是乾隆帝御封的。“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九是泛指意为最多。洛阳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最重要的发祥地,是中华礼仪和中华民族的滥觞地;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故里。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自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累计建都史达1500年以上,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西亳所居帝王商汤、外丙、太甲、盘庚,时间前1600年-1046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共经历了成王—幽王,共11王。时间前1040年-前771年

周宣王死、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是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东局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刘邦的文武大臣,多系关东人,不愿意西迁。经过一场辩论,刘邦才决定将都城西迁至长安。

洛阳25年,刘秀在河北柏乡称帝,是为汉光武皇帝,同年攻开洛阳,定洛阳为都城。史称东汉或后汉。光武刘秀又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东汉时期的洛阳,为天下名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其城址在现今白马寺东侧即汉魏故城遗址。东汉人公元26年刘秀始创,至公元220年协帝至,经历了196 年。东汉有洛阳、南阳、许昌、长安等都城。其中以洛阳为都的有165年,以许昌为都的有26年,以长安为都的有5年,其中南阳作为东汉光武帝所设置之陪都。在洛阳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殇帝、安帝、少帝(刘懿)、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刘辨)、献帝14帝。

汉献帝初平元年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逐渐形成。曹操在军阀混战和镇压起义军时,势力逐渐壮大,最后掌握了东汉的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阳,其子曹丕继位。不久,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改汉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曹魏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为止,以洛阳为都46年之久。历经魏文帝、魏明帝、齐王、高贵乡公、元帝共5帝。

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接着重演曹丕代汉的把戏,迫使遭奂让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西晋统一人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度的稳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物质财富有所增加。但统治者极端腐败,晋武帝有姬妾万余人,花天酒地。贾皇后姿意淫乐,竟在大街上抢拉男子入宫为男妃。外戚王恺与大贵族石崇比富,令人吃惊。如此等等,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历时16年之久。洛阳遇到了严重的破坏。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坏了洛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北魏都洛阳41年,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

隋炀帝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炀帝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曾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隋炀帝至皇泰帝共两帝,时间605年——619年
唐朝(武周前)时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作为太后临朝称制时都将洛阳作为帝都,时称为东都、神都或京洛。

东都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东南通江都、太湖、浙江,东北通山东、涿郡,西通关中长安的大运河交通中心。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闻名,14岁入宫,立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为皇后。李治患高血压病,武后参政决事。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在病中被迫让位给唐中宗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执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阳为都城。

唐朝在推翻武周复辟后有中宗、玄宗、昭宗、哀帝都将其作为帝城,时称为东都、神都或东京。城内有隋唐时代面积最大的宫殿群——洛阳宫,和中国历史上最高大的宫殿建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宗李杞后,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初都开封。后迁都洛阳,五代十国的历史便从此开始。朱温贪色,公元912年,朱温的第三子朱友圭为争夺帝位,杀列温,自立为帝,仍都洛阳。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杀列友圭,自立为帝,后迁都开封。后梁都洛4年,2帝。

公元923年,李存勖消灭开封的后梁政权,自立为帝,帝号唐庄宗,国号唐,史称后唐,衩都开封后迁洛阳。改西都为洛京,后又称东都,唐庄宗称帝之后,恢复唐制,有所作为。后来大修中室,广选美女,骄侈淫逸,不理政事,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公元936年,太原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贵族的帮助下,攻占洛阳,后唐亡。后唐都洛13年,4

石敬瑭借助契丹30万大军,灭掉后唐,自立为帝、号晋高祖,史称后晋。都洛2年,后迁都开封。此后后汉,后周,北宋,金朝都以洛阳为陪都。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3月5日,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大会通过了《国民党中央确定行都与陪都地点决议案》决定以洛阳为行都,行都洛阳计划的出台,与当时紧迫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1932年11月,蒋介石等人向国民党中央第47次常会进一步提议“根据行都计划,划定适当区域为市区,并由国库筹拨经费”。

综上所述,在洛阳建都的共历时1750年。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一座举世闻名的古代都城。


金领私人蛋糕坊

作为九朝古都的洛阳城,历史上有过四个故城。

周王城即今天的王城公园一代,这个城址虽然历史年代太过久远;但政治意义深远。周公认为洛阳乃“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这既是说洛阳当时的政治地位,也是说洛阳依山傍水,形势险胜的地理。这就是有名的平王东迁,它为洛阳带来了大批西部移民。

洛阳汉魏故城在今洛阳白马寺以东,当初刘邦想建都洛阳,被一个寒微戍卒娄敬劝阻,但是到了东汉,经济政治形势变了,刘秀集团多是中原大族,加之关东破败,所以定都洛阳,洛阳城迎来了一次大的发展。在这之后,洛阳经历了曹魏、西晋的战乱毁坏,待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城发展到了历史的一个辉煌顶点。

洛阳城的第三个选址是在原汉魏故城以西,即今洛阳市东北郊,白马寺附近。隋炀帝登邙山观洛阳天汉之象,武则天迁都洛阳,关中十余万户就食洛阳,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招徕了大量西域、中东商人定居于此,这是隋唐盛世,洛阳的又一个顶峰,日人来朝学汉唐礼仪,归国后便仿长安和洛阳之制,修建了京都和奈良。唐朝洛阳复原图

自唐以后,金元明清,洛阳再无历史上的辉煌,其古城在今洛阳老城,形制规模,都不比以往。元末战乱,中原人口锐减,明初从关中迁入河南大量人口,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河南人说:“问我祖宗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到了近代,洛阳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次大型攻城战,城区损毁严重,户口骤减,到了1949年中共建政,洛阳一片残破,城区人口仅余6万多,历史兴衰的旧幕在洛阳重演。

建国后,百废待兴,大陆的重工业几乎为零,汽车不会制造,火车是拆解日本人留在东北“天皇号”仿制的,更不用说自制飞机导弹。一五计划,发展重工业是国家之必需,洛阳因其为历代行政重镇,自然环境优越,民国时期袁世凯、吴佩孚又在西工区留下大面积兵营,遂名列全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洛阳在近代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发展。

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建国后短短十年时间,大量重工企业和研究所落户洛阳,洛阳一拖、洛阳轴承、洛阳铜加工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现中信重工集团)、洛阳耐火土、河南柴油机厂、洛阳棉纺厂等,再加上许多军工研究所,为这个城市奠定了现代发展的雄厚工业基础。

大量重工企业的落户,势必带来大量工业移民。上海、东北、广州、山东等天南海北的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落户洛阳,从1952年到1957年,城区移民人数预计有20万人,远远超过1952年城区人口的6万多人,使洛阳成为了建国后突出的移民城市,也象征着这座城市的软实力。

如今看洛阳的道路名称,也充满了五湖四海的意味,如长春路,太原路,天津路,青岛路,长安路,郑州路,武汉路,重庆路,中州路,湖北路,湖南路……还有上海市场,广州市场等。每一个名字的命名,都是洛阳移民对故乡的一种纪念。

洛阳的方言也很混杂。老城区以河南话为主,西工区则河南方言与普通话混合,而涧西区则说普通话的比例甚高。你在洛阳涧西区的牡丹广场走一圈,好多说闲话的老头在那里谈论国家大事,操的大多是普通话,他们当年大多都是外地移民。

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洛阳的经济处于河南省首位,超过郑州。以至于好多河南籍大学生分配工作,都首选洛阳的国营企业。那个时候,当国家干部(即如今所说的公务员)不是首选,能够进到大型国营企业搞技术、做管理,才是“香馍馍”,因为大型国营企业不仅待遇好,配套设施也全,各项福利要比政府单位好很多,这一点比较类似如今的中石油。

由于洛阳大厂多,九十年代国有企业改制,造成了大批产业工人下岗。洛阳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受到经济改革的动摇,这使洛阳在21世纪发展的十年逐渐落后于郑州。洛阳西工区的苏式住宅(卫星图)

在2000年后的十年间,洛阳和郑州一直都处于比拼状态,论工业基础,重工业人才聚集,自然资源优势,郑州逊于洛阳,而论行政资源配置,交通(物流)优势,洛阳要逊郑州一筹。但郑州的流动人口和洛阳的工业移民非常不同。郑州的流动人口更趋向于商业化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短暂性流动,而洛阳的移民往往是以工业生产和科研为目的的移民,其稳定性更强。这也是为什么在北方大量出现民工潮的时候,洛阳却很少有人出去打工的原因之一,洛阳移民的大厂思维始终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念。

而从历史上来看,影响洛阳发展的还是洛阳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实力,其作为世界闻名的古都资格,也只有西安和北京可以和洛阳媲美。洛阳厚重的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环境,河南没有城市可以匹敌(开封的地理条件和交通无法和洛阳比)。洛阳城里,处处都有典故,连计划经济时代在涧西区留下的大批苏联式职工住房,如今也入选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这是洛阳的软实力,作为旅游城市,洛阳的居住环境与郑州比起来,也要远胜很多。



partner200724882

回答之前,我们先看个宣传片,来!


小姐姐有点萌

举报

  洛阳,作为国内四大古都之一,历史积淀深厚.可惜的是多数洛阳人,大多只知道龙门、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等历史遗迹。其实,在郊外,甚至在洛阳城中,还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只是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来洛后,只道洛阳没剩下多少古迹可以凭吊历史了。

  洛阳市区有很多古建筑,但是比较分散,除关林外规模偏小,很多都在小街上,而且政府不重视宣传保护这些古建!周公庙,上清宫,下清宫,河南府文庙,山陕会馆,潞泽会馆,安乐居,关林,城隍庙,老子庙,鼓楼,文峰塔,都是在市区的!

  必须承认,作为四大古都之一,相比首都北京,省会西安,南京,洛阳只是个省辖市,政治地位太低,政府也没太多钱保护这些摇摇欲坠的古迹,

  洛阳现存古建筑及遗址:

  • 洛阳龙门石窟

  • 洛阳白马寺

  • 洛阳老城丽景门

  • 洛阳孟津龙马负图寺

  • 洛阳老城河南府文庙

  • 洛阳老城安国寺

  • 洛阳老城文峰塔

  • 洛阳老城城隍庙

  • 洛阳老城鼓楼

  • 洛阳老城妥灵宫

  • 洛阳老城董公祠

  • 洛阳老城北宋衙署庭园遗址

  • 洛阳唐代宣仁门遗址

  • 洛阳老城董公祠

  • 洛阳唐代宣仁门遗址

  • 洛阳祖师庙

  • 洛阳民俗博物馆(潞泽会馆)

  • 洛阳山陕会馆

  • 洛阳吕祖庵

  • 洛阳都城博物馆

  • 洛阳天津桥

  • 洛阳平泉庄遗址(平泉寺)

  • 洛阳孔子入周问礼碑

  •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 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

  • 洛阳市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

  • 洛阳宜阳五花寺塔

  • 洛阳偃师轘辕古关

  • 洛阳偃师会圣宫碑

  • 洛阳新安函谷关

  • 洛阳偃师颜真卿墓

  • 洛阳巩义北宋帝陵

  • 洛阳水泉石窟

  • 洛阳市宜阳县虎头寺石窟

  • 洛阳处伊川县邵雍墓

  • 洛阳嵩县二程故里

  • 洛阳偃师商城博物馆

  努力发展

  有人说河南虽然是文物大省历史文化厚重,由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失之管理,现有文物景区几呼成了一片废墟,每年从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看,其收入和客流量比云贵川湘陕晋甚至山东都有很大差距。抱着金碗讨饭,可悲呀。

  谈到河南旅游,洛阳,登封,焦作等地区的景点看,各有特色,要加大力度:

  一是加大对外宣传力量,

  二是加大景区硬件建设,如吃住行游;

  三是提高导游的文史素质及服务质量;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合理定价;

  五是合理布局线路串游景点,如仅登封区域就完全可以自成一线,没必要与龙门石窟並串一线,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汉墓及观星台等一日游是多好的线路呀。


生活小吃

洛阳有哪些古都遗址?我是一个研究国内历史古都的学者,说起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确实有很多古都遗址,其地处九州腹地,位于河南省西部,古代也叫雒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是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后梁、后唐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934年,所以称“九朝古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是一个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同时也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遗留下来了历史足迹的六大古都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汉魏故城,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五公里,位于洛龙区、孟津县、偃师市交界处,南临洛水,北靠邙山,地处伊洛平原中心。洛阳自东向西依次密集排列着5座古都城:商都、夏都、汉魏故城、隋唐城、周王城。而其中的汉魏故城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古城,相继有6个朝代40多位帝王以汉魏故城为王都,时长累计近600年,所以它又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古城。魏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定都,其后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为国都,历4代共330多年,加上之前的东周,都城史有540多年。由于东周城被确定较晚,主要是东汉、北魏两代,习惯上仍称其为“汉魏洛阳故城”。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地跨洛河两岸。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据勘查,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势高亢处,宫城在皇城之北,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东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现存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道。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

东周王城遗址

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位于王城公园一带。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阳,史称东周,所居之城被称为东周王城。据历史记载,从周平王开始,东周共有14王以洛阳为都,共计300余年。东周时期,列国纷争,“礼崩乐坏”,周王室日渐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在星罗棋布的列国都邑中,仍保持着宗主国的躯壳,是列国都城中规格最高的都城。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王城荒废,遂成遗址。东周先后有25个国王在此执政,前后历500余年。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代王,也是西周幽王之子。西周末年,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平王继位后,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从此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夏都斟鄩遗址

夏代洛阳称斟鄩,其遗址在今洛阳市东。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二里头文化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商都西亳遗址

商都西亳遗址位于偃师县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城址东与偃师县城关镇毗邻,西距汉魏洛阳城约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头遗址(即夏都斟鄩)。师尸乡沟商城是继二里头夏都斟鄩之后河洛地区出现的又一座都城。从城址夯土城墙内含陶片看,其年代最晚的稍晚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加上商代中期墓葬打破城墙夯土和城门路土的情况,可知城址的年代不会比郑州商城晚。据对宫殿遗物标本C14测定为距今约3500年左右,与商初纪年大致相同。如此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商代城址,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只有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因此,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该城既非一般村落,也不是方国都城,应是汤都西亳。 1983年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洛阳不愧为九朝古都,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


卢宁


根据发掘考古,在洛阳地区,沿洛水之北自东向西洛河两岸,于不足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密集,联系密切,时间跨度大,在全世界罕见。

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是在洛阳的二里头遗址被发现,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起点。

周公营洛邑的周王城也是在洛阳。一段跌宕起伏的三国演义就是围绕洛阳的汉魏故城遗址展开的。


辉煌的隋唐,令世界臣服,隋唐城城遗址同样在洛阳。它是一座厚重沧桑,又充满诗意的城市。应该感谢有这么多的遗存。


丝绸之路Ly

洛阳,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积淀深厚。目前大多数人知道的比较知名的有:龙门、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等历史遗迹。

然而在郊外,还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主要有:

1、五花寺塔

位于宜阳三乡连昌村 。
  现状描述:即将倾覆,已为洛阳斜塔,有人推断,如果不管不问,可能没有几年就会倒下。

2、孔子入周问礼碑
  位置:洛阳市廛河区东关大街与下园路交叉口东10米,现状描述:无人管理,任人肆意。

3、轩辕古关
  轩辕古关开辟于五千年前的华夏,位于现在的偃师和登封交界处,在少室、太室两山之间,现归属偃师。它有趋东都、困阳城之必扼的重要战略位置,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历来为兵家之必争。它也是远古华夏第一道文明曙光向南散播的关口,到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它成了东接齐楚,西连秦晋的隘口,秦汉时期,它更是连接中原与南方的交通要冲,是秦汉八大关之首,再后来则天女皇去登封封禅也走此古道,过此古关,它一直使用到民国时期,解放后才被废弃。


4、国内最大的石碑:会圣宫碑

  位置:偃师市山化乡 现状描述:独立旷野,无人管理,已经倾斜。
  危险指数:★★★★
  【大宋新修会圣宫碑铭】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36公里处偃师市山化乡寺沟村凤凰山上。立于宋代景 元年(1034)。螭首,龟座,通高9.2米,宽2.22米,厚0.72米。为我国现存巨碑之一。碑额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铭"等11字。碑文楷 书,36行,每行84字。由翰林学士石中立撰文,李孝章书并题额。碑文记述宫内四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画像,为四帝歌功颂德。并记述了会圣宫地理 位置及建宫由来、经过等。

5、曾安放浑天仪的东汉灵台
  我国最早的天文台遗址之一。1974年发掘。在河南省偃师县大郊寨村北(即东汉首都洛阳城南郊

)。创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原为一方形高台建筑,现存台址,东西宽约31米,南北长约41米,高8米。灵台分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为环筑回廊式建筑;上层平台为观测天象的场所,其四周各有五间建筑物,为观测人员整理天象时的衙署。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曾主持与组织灵台的天文工作。至曹魏、西晋时,灵台仍继续使用,作为国家天文台达二百五十年之久。
  
  位置:偃师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现东大郊村西,现状描述:荒草丛生,几为乡间土堆,若不是夯土佐证,几无可认。
  危险指数:★★★★★

6、函谷关(已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申遗的一部分)

 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后,函谷关就成了洛阳西部的重要军事要塞。两千年来,函谷关历经沧桑,时坏时修,这才留下历历在目的城墙夯土,留下随处可见的秦砖汉瓦。

7、郊县不知名斜塔

8、洛阳老城区的王家节孝牌坊

9、下清宫倾斜15度摇摇欲坠的道士塔(网络呼吁后得到重视,今年已经维修了,欣慰)
  从洛阳定鼎北路立交桥一路向北,行到邙山公墓之侧的下清宫,就能看到这座“道士塔”。

10、大书法家,颜真卿墓

在偃师县东北方向的山化乡汤泉村,经过一条只容面包车勉强通行的崎岖小路后,便客看到一通大碑矗立,这就是颜真卿墓了。


11、武王伐纣会盟处:会盟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起兵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据载,武王与八百诸侯会于孟津,共同讨伐殷纣王。发兵前,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武王不听,拍马而去。后武王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耻为周民,宁死不食周粟,二人逃到洛东首阳山上采野菜充饥,直到饿死。今孟津会盟镇扣马村尚有会盟台,村南之首阳山上有伯夷、叔齐祠和墓,可供后人凭吊。但山西西南部也有首阳山,亦有伯夷、叔齐遗迹。

12、道教的发源地: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洛阳城北4公里处郊区邙山乡邙山之巅翠云峰。始建于唐代。初称老君庙。乾封元年(666)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又称玄元皇帝庙。后改 称上清宫。其时规模宏伟,殿堂巍峨,门外有石狮石马,内有吴道子所作壁画,十分辉煌壮观。金、元时废毁。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道士张玄募钱重建。 以山高风大,改殿顶小瓦为琉璃瓦,屋脊置铁瓦,故称大殿为铁瓦琉璃殿。今庙内尚存有其时铁瓦数块。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殿宇震毁。康熙二十一年 (1682)巡府阎兴邦、雍正八年(1730)知府张汉鼎等均重修。抗战时期为日寇飞机炸毁。现存有山门、窑洞(翠云洞)和配房数间,翠云洞上有玉皇阁3 间。


13、河图洛书:“洛出书处”碑
  洛出书处”位于河南省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交界地。河洛文化之源---洛书就出在这里。该处,现在洛书之标志---刻有“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的汉魏时期和清雍正二年的两通遗存大碑,此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处,上游多系深山峡谷,下游一马平川,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西侧为龙头山,山顶有“禹王庙”、“洛河龙神庙”和“洛书赐禹之地碑”等古遗迹;其北为龙头山,山南有紫盖寺遗址及明代吏部尚书耿裕墓,其南临洛河,对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军至此”的石刻和武穆营遗址;其相邻为“仓颉造字台”;其西为“灵龟负书处”之玄沪水,至今,在悬崖峭壁上刻有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书石刻诗一首,碑址在千亩淡竹包围之中。

14、传说中夏朝的都城,二里头遗址
  夏,泱泱中华文明史第一悬案:“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千古传诵、妇孺皆知。可是,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夏王朝,至今没被史物证实。因为如果有夏,这里最可能是夏都。理由有三———首先,二里头的地层年代据碳14测定,是传说中夏商分界的公元前1600年左右;其次,

二里头的地理方位,正处后世文献所说“伊洛竭而夏亡”的伊河、洛河之间;再有,二里头出土最多的一种陶器,形状酷似公鸡昂首,《礼记》载,夏朝专有容器“鸡夷”。所以给人印象,这里与“夏”脱不了干系。夏朝有无的破译肯定得靠文字。那时已经有文字了。二里头遗址太重要了,比秦陵、比兵马俑重要得多!因为秦王朝的存在没有疑义,“夏”却还是个中华千古谜,一旦突破,这是要开中国文明先河的啊。 可是现状是这片遗址,半年给农民耕种,半年掘开来搞考古,唯一的保护是规定犁田不准深过30厘米。

15、武则天书升仙太子碑(铁门紧锁!!!)

16、田地里的北宋帝陵
  东汉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文献记载,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区有5座陵,故城的东南洛南地区有6座陵。洛南的6座陵分别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除了帝陵之外,陵区内还埋葬着众多的后妃和王公贵族的陪葬墓。


17、北魏孝文帝长陵
  【北魏长陵】位于洛阳城西北约15公里处孟津县朝阳乡官庄村邙山之颠。此处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长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长110 米。两冢相距约100米,当地俗称"大小冢"。分别为高祖孝文帝长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七年(493)率军南下,翌年决定由平城(今 大同)迁都洛阳。他实行汉化政策,并规定死后葬洛阳。

18、水泉石窟(已经得到保护)
   【水泉石窟】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东南约30公里处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万安山断崖上。坐东向西,背山面水。洞窟一座,深6.5米,宽4.8米, 高约12米。窟平面略呈方形,后壁中央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尊,高约3米。窟壁间雕大小佛龛40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或交脚弥勒佛 等。龛楣及其近旁刻有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璎珞等。佛座下有金刚力士及形象生动的蹲卧狮兽等。雕刻技法简朴,系北魏造像风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龛, 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面容丰满。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开元元年(713)等造像题记。


19、虎头寺石窟
 石窟前,一座碑上标明“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这里没有任何的保护设施。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镌刻的碑碣两方,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模糊得无法辨认。
  
  《洛阳名胜》载,虎头寺石窟在伊川县境内。查地图可得知在宜阳城关镇南十公里处。预计行程有四十二公里。向洛阳西南,过西苑桥,上318省道,行约二十公里,于通往伊川之路口,虎头寺石窟处于离此一里之苗村。

20、邵雍墓
  邵雍,字康节,北宋理学家,是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要研究易经。二进制就是他发明的。
  【邵雍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南约35公里处伊川县平等乡西村。

墓地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墓冢高2米,周围砖砌八角墙。冢前有墓碑,上书"宋儒先生康节邵夫子墓"字样。另有券棚式享堂3间、石牌坊1座。
  现状:墓周围种满了红薯,墓园无人管理,但有烧香祭祀的痕迹。

21、程门立雪:二程故里和二程墓,
  2007年御匾被盗,国宝单位啊!!!
  【程颢、程颐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南约32公里处伊川县城西2公里。程颢、程颐兄弟及其父程的墓地,包括程墓、程祠两部分,前为祠庙,后为 墓冢。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四周有坟墙回护,墓、祠一带古树参天,肃穆幽静。 

22、农村小学院内无人看管的杜甫墓
  
  沿洛阳至偃师的公路前行,在首阳山前的一个叫杜楼的村口,便可看到标有“杜甫墓”的一块小小标志牌,而杜甫就长眠于如今的杜楼小学内。  杜甫墓就在学校的后面,无人看管,任人出入。墓园内,杂草没膝,百虫长鸣,很是荒芜。杜甫墓位于墓地西侧,墓冢很小,甚是无奇。杜甫墓前的石碑是清代所刻,上书“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


水木长龙

洛阳有七大古都遗址。分别为:帝喾都邑偃师高辛庄,夏都斟鄩偃师二里头,商都西亳偃师尸乡沟,偃师成周城,洛阳周王城,偃师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

帝喾都邑,位于偃师城关镇高辛庄(简称高庄)及凤凰寨一带。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都亳”。《集解》注曰:“亳,今河南偃师是也。”唐《通典》载:“偃师,帝喾所都,亦古亳邑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

夏都斟鄩,位于偃师二里头。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之间,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历经十九位帝王。其第一位帝王夏禹,始都阳城(登封),后迁阳翟(禹县);第二位帝王夏启都阳翟(禹县);第三位帝王太康都斟鄩(偃师),直到第十九位帝王夏桀在斟鄩(偃师)被商汤所灭而立商。其夏代的十九位帝王中,都斟鄩(偃师)的约十七位,斟鄩(偃师)就是最重要的夏都。

关于夏都斟鄩:古本《竹书纪年》载:“(夏王朝)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逸周书·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吴起列传》:“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尚书·序》载:“太康失邦,须于洛汭。此即太康所居,为近洛也。”《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这些文献表明,伊洛交汇的洛阳盆地是夏人的活动中心。

1959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旭先生率队来豫西作“夏墟”调查时,在伊洛平原的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其方位同古文献所记载的夏都斟鄩相吻合,历史文献与实地发掘考古相互印证,说明这里就是夏代都城斟鄩。

斟鄩作为夏朝国都,历太康、后羿、仲康、少康、孔甲、皋、桀等十七位帝王,建都史四百多年。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将偃师二里头遗址确定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的重大项目和重要工程。

商都西亳,位于偃师尸乡沟一带,亦称尸乡沟商城遗址。

尸乡沟商城,是继夏都斟鄩(偃师二里头)之后河洛地区出现的又一座都城,是商代开国皇帝商汤建都的地方,史称西亳。商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诸王均以此为都,建都时间计二百三十余年。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载:“故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作宫邑于下洛之阳,名相官曰尹。”偃师商城便是商汤的一座位于“下洛之阳”的由宫城和郭城组成的大型都城。

1983年春,中国社科院开始的偃师商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解开了商都西亳的神秘面纱,以大量的文物澄清了史海中的迷雾,证实了权威史书记载的准确。如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尸乡,殷汤所都。”《括地志》载:“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唐《通典》载:“商有三亳,成汤居西亳,此即一也。三亳”,是殷商之北亳﹑南亳﹑西亳的总称。《周书·立政》载:“三亳阪尹。”孔颖达疏引皇甫谧曰:“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安阳)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商丘),偃师为西亳。”至盘庚,又自河北徙理於此亳,商家从此而改国号曰殷。有首阳山,有尸乡。”

1988年元月,国务院公布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成周城:位于偃师首阳山镇龙虎滩一带。 唐813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偃师县,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 此“筑城”,即在“夏人旧居建洛邑”,即在偃师夏都斟鄩附近营建周都城“洛邑”。《史记·周本纪》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何尊铭》载:“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左传·桓公二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史记·周本纪》:“(武王)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

由此看来,周武王经勘察选址后,将都城建在了河洛之间的伊洛平原的“夏之居”之“毋远天室”处,即夏都斟鄩(偃师二里头)附近的偃师首阳山镇龙虎滩一带,并在此定都,后来又离开。

因是建在洛河畔的都城,故称“洛邑”,这就是早期的洛阳城。同时显示“余其宅兹中国”,这里出现了最早的“中国”,偃师就是最早的“中国”。

西周实行“宗周”、“成周”两都制。“宗周”即在周朝宗地泾渭平原上兴建的陕西镐京,史称“西周”。“成周”即伊洛平原上偃师夏都斟鄩附近的洛邑,即早期洛阳。位于偃师首阳山龙虎滩一带。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成周”是其在父亲周武王洛邑基础上扩建的的都城,意为“周之道,成于此”。同时也是“成王的周”,故称“成周”。

《何尊铭》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表明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事业,回到了武王的都邑,建都为成周。

成王七年,南临洛水,北达邙山的洛邑成周城建成。陆机《洛阳记》载:“(成周)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

洛阳周王城,位于今洛阳市内。

由于武庚叛乱和周公东征的特殊需要,洛阳又分设为“一都二城”的格局:即周王城和成周城。《洛诰》载:“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由此成就了周公摄政营建洛邑周王城和偃师成周城共存的格局,并在功能上将周王城作为东方政治中心,称“上都”;将成周城作为迁居“殷顽民”的都城,称“下都”。王城与成周城之间由“周八师”协防,以便于周朝对“殷顽民”的控制和战略重心的东移。

战国时,周敬王迁都成周城。公元前519年周景王死后,王子朝叛乱,与继位的周敬王对峙,于是周敬王离开周王城(洛阳),正式迁都于成周城(偃师)。十年后重修成周城。

《国语•周语下》载:“敬王十年,刘文公与苌弘为之告晋。”公元前509年,即周敬王十一年再次修建成周城。《左传》载:“秋八月,王使富辛与石张如晋,请城成周。...天子曰: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即是对重修和都于成周城的实录。

周敬王迁居东周成周城偃师之后,依其位于洛河之北定名“洛阳”,此即战国时期的洛阳,也是正式的洛阳得名。其共历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赧王十王计263年。

至公元前256年,即周赧王五十九年,被秦吕不韦率兵所灭。为此,河洛地区成为吕不韦的“三川郡”封地。吕不韦死后也葬于自己的封地内,即偃师首阳山,首阳山大冢头村即以吕不韦巨大的墓冢而得名。

今天的洛阳,是隋唐洛阳城和周洛阳城之一。即西周王城在洛阳,成周城在偃师。东周洛阳城春秋时期在今天的洛阳,战国时期在今天的偃师。这一点中国历史的 地图标注的已经很明白。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偃师首阳山镇龙虎滩一带。 汉魏洛阳故城,实为武王洛邑及成周、战国、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七个朝代及时期的都城,即“七朝都会”。因在东汉和曹魏两代再度中兴,故称“汉魏洛阳故城”。

其是在周武王立国时营建的洛邑到成周城的基础上,一脉相承绵延至汉魏晋的都城。秦时为秦始皇的仲父和相国吕不韦的封地三川郡府邸。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长安。公元25年,中兴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定都,因刘秀生辰八字中忌水,故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恢复“洛阳”。西晋以此为都,灭掉蜀汉和吴国,再度完成中国统一,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都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于此,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和汉化政策在此推行。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讨伐大丞相高欢,结果以裂变为东魏(都邺城)、西魏(都长安)的对峙而告终。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在汉魏洛阳故城(今偃师)以西9公里许重新选址营建洛阳城,即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也就成为历史。

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周武王立国时的公元前1046年,终于北魏末年的公元534年。从首都到东都到陪都等,再到首都,一脉相承绵延长达1580年。作为首都的主要时间,战国时263年,汉魏晋北魏四代333年,此首都史计596年。加之周武王洛邑、成王成周、汉刘邦初都洛阳,细述汉魏故城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计“七朝都会”,不含东都及陪都的首都史就达600多年。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古代都城中,定都时间最长、历经朝代最多、更迭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世界最著名的都城。1961年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朝都会”,600年建都史,1580年城史,千年的湮没,掩不住千年的光辉。唐五代·崔涂《过洛阳故城》:“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宋·司马光《过故洛阳城》:“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让这片在历史风云中辉煌千年的汉魏洛阳故城,永远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隋唐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市内及近郊,是周王城和隋唐两代及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兴建的隋唐洛阳城,由隋炀帝和宇文凯设计。在点上,以龙门和洛河为纵横中轴线的恢宏,成为山水之都的典范。在面上,洛阳成为丝绸之路起点和大运河核心的交汇点,为盛唐的崛起描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敬请关注,欢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