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真的是意外,讓英布失去稱帝的機會

英布,在秦末漢初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以勇將著稱,和韓信一樣都是跟隨過項羽和劉邦的將軍。鉅鹿之戰,沒有英布率領先鋒軍擊敗章邯軍的勝利,恐怕項羽也不敢渡河。當時英布率領的本部多數都是百越之人,因此也有人認為鉅鹿之戰中百越人功績也不小。

對於英布,除了他的英勇,還有就是他對項羽、劉邦先後的背叛。


意外,真的是意外,讓英布失去稱帝的機會

配圖

鉅鹿之戰中的英布

傳統以來的觀點都認為鉅鹿之戰就是項羽一軍破釜沉舟的功勞。但無論《史記》還是《漢書》都記錄得很清楚——項羽是在英布渡河幾次擊敗章邯軍後才渡河的,所謂的破釜沉舟更像是戰前總動員。

《漢書 英布列傳》:

“及籍殺宋義河上,自立為上將軍,使布先涉河,擊秦軍,數有利。籍乃悉引兵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楚兵常勝,功冠諸侯安,諸侯兵皆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

《漢書 項籍列傳》:

“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人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羽乃悉引兵渡河。”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得出結論:項羽渡河是在楚軍已經對章邯秦軍取得戰爭主動權的情況下才率領主力渡河的;楚兵以少勝多的強悍印象,更多是因為英布部百越軍。

即,在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的不是項羽八千子弟軍,而是英布百越軍。這刷新了傳統上認為項羽以少勝多的印象。

支持英布比項羽更勇猛的依據是:英布和項梁同時封君,比項羽更早

“項梁至薛,聞陳王定死,乃立楚懷王。項梁號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史記 黥布列傳》

因此,鉅鹿之戰,更多是項羽和英布二人共同的戰功,並非項羽獨自的功績。戰鬥中以少勝多的是英布,而非項羽。項羽和英布是互補性模式:項羽為主將指揮佈局,英布做先鋒執行。

項羽和英布的主將+先鋒互補模式,不僅是在鉅鹿之戰得以成功,還在劉邦派軍守函谷關時英布偷襲攻破函谷關得以驗證

“至關,不得入,又使布等先從間道破關下軍,遂得入。”


意外,真的是意外,讓英布失去稱帝的機會

劇照

英布為何背叛項羽

項羽和英布的主將+先鋒配合模式,先後在鉅鹿之戰和函谷關得以驗證。那麼英布和項羽為何關係破裂?要了解兩人的關係,就必須從英布投靠項梁開始。

項梁渡江時軍地人數是“精兵八千人”。英布投靠項梁時,人數“其眾數千人”。從英布和項梁同時封君來看,英布和項梁的關係並非上下級,更多是盟友性質。

項梁戰死後,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統轄項羽、英布等部。項羽刺殺宋義後,自立為假上將軍。楚懷王不得不封項羽為上將軍,並劃定英布等歸屬項羽。這是英布才從獨立的盟友性質,變成了項羽的部下。

秦滅之後,項羽為西楚霸王,英布為臨江王。英布再次從項羽的部下轉換為項羽的盟友。

從盟友——屬下——盟友關係的轉變,昭示了英布和項羽之間地位的變化。因此當項羽為攻打田榮而要求英布率軍來時,英布和項羽有不同的角度:

英布認為自己和項羽都是諸侯王,和項羽地位平等,派手下率軍去幫助項羽,是合適的,如果自己率軍幫助項羽則有損英布和項羽平等的諸侯王地位。

在項羽看來,英布還是那個在入關封王前的部下,因此應該對自己服服帖帖,嚴格執行自己的命令。即,項羽並不認為英布擁有和自己平定的地位。沒有我項羽,哪有你英布的今天——這就是項羽對英布不肯率軍來的第一想法。

在劉邦攻下西楚的彭城時,英布並沒有按照項羽的要求派兵援助,也說明了項羽和英布二人對雙方平等地位有不同想法:

對於項羽來說,作為我曾經的下屬,你英布為什麼不援助我?這是你英布講義氣的表現嗎?

對於英布而言,作為盟友,援助你項羽,我能到的什麼好處?我不是一個人,手下還有一幫跟著我吃飯的人。


劉邦派去勸服英布的隨何對英布說的話,充分說明了英布要求利益的觀點

“大王與項王俱列為諸侯,北鄉而臣事之,必以楚為強,可以託國也。項王代齊,身負版築,以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眾,身自將,為楚軍前鋒,今乃發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漢王戰於彭城,項王未出齊也,大王宜掃淮南之眾,日夜會戰彭城下。今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陰拱而觀其孰勝。夫託國於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託,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然大王不背楚者,以漢為弱也。夫楚兵雖強,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明約而殺義帝也。然而楚王特以戰勝自強。漢王收諸侯,還守成皋、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楚人還兵,間以梁地,深入敵國八九百里,欲戰則不得,攻城則力不能,老弱轉糧千里之外。楚兵至滎陽、成皋,漢堅守而不動,進則不得攻,退則不能解,故楚兵不足罷也。使楚兵勝漢,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夫楚之強,適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漢,其勢易見也。今大王不與萬全之漢,而自託於危亡之楚,臣竊為大王或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夫大王發兵而背楚,項王必留;留數月,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臣請與大王杖劍而歸漢王,漢王必裂地而分大王,又況淮南,必大王有也

。故漢王敬使使臣進愚計,願大王之留意也。”

在這段話中,隨何指出了英布並非真心和項羽結盟,又認為劉邦攻佔彭城後項羽的西楚已經奄奄一息,要求英布背棄項羽加入劉邦。這些信息對於英布背叛項羽的原因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隨何信口開河的承諾英布:劉邦分封更多土地給英布。

為什麼說是隨何信口開河承諾?因為劉邦派隨何去勸英布反叛項羽的目的只有一個: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阻擋項羽從齊國回楚國以滅楚。分地為王,劉邦沒有想那麼多,因為當時劉邦剛剛彭城作戰失敗。

事實上,垓下之戰劉邦擊殺項羽後,劉邦還罵隨何為腐儒,也只是繼續讓英布作為淮南王。和項羽時期相比,英布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國土面積並沒有增加,可算是白忙活一場。

公元前205年,英布在項羽和劉邦之間面臨一個選擇:項羽一個勁要求英布出兵,好處一點沒提到,明顯是免費勞工;隨何信口開河許諾一個分封土地的假諾言給英布。英布於是選擇有那個說給好處的人,結果最後發現——白忙活一場,都是騙人的!


意外,真的是意外,讓英布失去稱帝的機會

英布 劇照

英布為何背叛劉邦

如上文所說,英布投奔劉邦主要是因為分封土地這個許諾。為了這個諾言,英布和項羽的楚軍辛苦作戰幾個月,最後導致英布的臨江王國被項羽所滅。

敗軍之將猶言勇也。可英布去見劉邦時,劉邦並沒有一點重視他的意思:一副坐在床上讓侍女洗腳的接待場景,讓英布遭受莫大的屈辱。英布一出來,就想自殺算了,但又看到劉邦為他準備了豪華的招待,和劉邦沒有什麼區別,於是又改變了主意。英布派人重新進入九江,召回了幾千舊部下。

英布來見劉邦,雖然沒有得到分封疆土的承諾,但得到了“如漢王居”的平等對待和尊重。

英布為何要背叛劉邦?史書記載的是薛公的觀點:

“自疑禍及身,故反耳。”

但從英布自己的話來說,除了薛公所說的因為韓信、彭越等被殺害怕而背叛之外,還在於英布自己的野心:

“欲為帝耳。”

項羽為西楚霸王,英布要求平等,項羽沒有答應,英布於是放棄項羽,為了封地投奔劉邦;劉邦為漢王時,英布享受的待遇和劉邦一樣,但項羽死後,劉邦稱帝,英布原地不動的依然是個諸侯王,於是英布萌生了稱帝的野心。

英布背叛劉邦最重要的原因是稱帝,而非自保。理由在於蕭何面對賁赫控告英布謀反的上書,第一個反應就是不相信:

“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誣之。”

蕭何支持呂后兒子漢惠帝的太子位,反對劉邦立劉如意為太子,又和呂后密謀殺韓信,即可以認為,蕭何和呂后是一黨的。蕭何信任英布,也說明呂后信任英布。呂后、蕭何認為英布是漢惠帝一黨的,因此對於有人告發英布謀反,自然不信。

既然英布是呂后一黨的,那麼英布自然不會擔心呂后對他下手。薛公等認為英布造反是為了自保,是一般性的推測。作為劉邦信任的專職司機夏侯嬰也認為英布造反不可能:

“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貴之,南面而立萬乘之主,其反何也?”

劉邦封不是親屬的英布為王,已經給足了尊榮英布,英布造反還想要什麼?

從蕭何、夏侯嬰等人對英布被告發謀反的反應是——英布不可能、也不應當反。連劉邦自己也不信:英布已經為王,還想要什麼:

“上惡之,與布相望見,隃謂布“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

劉邦在和英布對戰時親自問英布為什麼背叛。英布的答案才是最真實的:老子要稱帝——別以為皇帝只有你劉邦能做!


薛公的上中下三策

英布背叛劉邦後,劉邦曾經問薛公應當如何應對。薛公給了劉邦上中下三策:

上策: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

中策: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下策: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於越,身歸長沙。

簡單說,上策就是奪取漢朝邊遠而無力控制的邊遠之地,然後割據固守,並和趙國、燕國進行聯盟,這是針對漢朝無力控制地區進行的最佳策略。

中策是奪取漢朝邊遠而無力控制地區,並和漢朝爭奪韓、魏等富饒之地。

下策是奪取漢朝無力控制地方,然後進行消極性防守。

在判斷英布的行為時,薛公給出了他對英布為人的判斷:

“布故驪山之徒也,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

即英布是一個只有短期利益而不看不到大局的人。

薛公對英布的判斷正確嗎?從英布自己的話來看,這個判斷是不對的。英布在解釋自己為什麼要反叛的原因:

1、英布認為劉邦已老,韓信、彭越已死,其他人都不是他的對手。可以說英布的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劉邦原意就是想讓太子漢惠帝率領諸將前去平定。但出乎英布和劉邦意料之外的是——太子黨堅決反對以太子為主帥出兵,要求劉邦親自掛帥,最後劉邦不得不帶病出徵。太子黨反對太子率軍出征的理由有:太子出征,打贏了沒有什麼好處,打輸了就給劉邦廢太子的藉口,立劉邦中意的劉如意為太子;太子沒有足夠的威望去震懾那班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只會出現各將各自為戰而不聽太子指揮的情況。

正是太子黨的這個保太子算盤,迫使劉邦不得不出徵攻打英布,打破了英布的如意算盤。

2、面對自己部下在長安告發自己謀反、皇帝派人來查,有幾個人可以安心?反未必能活,不反絕對是死路一條。99%的人在面臨這種情況,有能力起兵的,絕對會起兵,不會束手就擒。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只有殺告發人,才能安撫英布的心。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英布是被逼反叛的。


綜述,英布百越之兵以少勝多奠定了項羽鉅鹿之戰的威名,是鉅鹿之戰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應還給其公平的歷史評價;要求平等待遇,是英布背叛項羽的原因,劉邦做到了但項羽做不到;英布背叛劉邦根本原因是要如同劉邦稱帝,更上一層樓,而非為了生存;英布並不著急謀反,因為他是太子一黨,但因為被人告發謀反而不得不在當時的情形下謀反;英布也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並非如薛公那樣斷言,只是英布的部署被謀反告發所打斷。

如果英布真的等到劉邦死後漢惠帝即位時再起兵謀反,真正無人能制。賁赫的一封告發書,打破了英布的籌劃;太子黨出乎意外的決策,打破了英布的計劃。

平等,是英布和項羽、劉邦二人關係的核心述求。既然能當刑而王,為何不能當刑而帝,這就是英布稱王稱帝的信心基礎。意外,真的是意外,斷送了英布的稱帝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