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教育做了哪些“想當然”的好事?

筆者是基層教育工作者,時常為上面一個個指令忙碌,也時常對那些指令的創意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個個指令的出臺,到底是不是造福呢?很多腦殘的“想當然”好事,可能結果適得其反。下面筆者就來舉例說說這些“想當然”好事。

這些年,教育做了哪些“想當然”的好事?


1、全民學英語。世界上把一門外語提高到如此地位的應該不多。原來只是初中以上學,現在小學三年級以上都要學,甚至有些幼兒園都開設英語。考試時英語分數和語文數學一樣,學生學習英語花費的精力遠大於語文。“學習苦,最苦苦於英語”,這是共識。磚家們的理論是:“你將來可能用得上,所以你現在必須學”,這種邏輯關係成立嗎?筆者至今都還在想,當年那麼多投入對我而言可以說毫無用處,沒出過國,沒接觸過外國人,英語白白耗費了我多少青春?

2、支教。首先筆者不喜歡這個“支”字,聽到這個字,感覺教育就像是“要飯的”,等著別人的施捨和支援。曾幾何時,一些戲子明星深入學校支教,背後跟著攝像機,將學校當成演藝場。曾幾何時,一些大學生曾幾何時,很多最初不願當老師的大學生,在到處撞了一圈之後,這批沒有教育情懷的人被吸納進教師隊伍,也名為“支教老師”。曾幾何時,城區老師為了一年多得兩萬塊,到鄉村學校混一年,留給鄉村教師的有多少不公。

這些年,教育做了哪些“想當然”的好事?


3、送教下鄉。筆者不反對那種以教研為目的送教下鄉,但很反感將送教下鄉任務化。比如有規定,中心小學必須到教學點送教,送教下鄉比例不能低於10%等。教學點缺音樂美術教師,中心小學也缺,結果叫中心小學非專業的老師到教學點送教,送去的也是非專業的課程,有什麼用?小學老師必須素質全面,提倡“全科老師”,不會的只要願意學,都有從生到熟的過程,明明缺乏某學科老師,只等著送教,自己不學,這不是替學生負責,也沒有教育擔當。中心小學人手也緊,老師除了本部教學任務,還要往返跑,交通問題、安全問題、生活問題帶來的困擾恐怕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

這些年,教育做了哪些“想當然”的好事?


教育“想當然”的好事還有很多,比如當年很多學校建的沼氣池,從建起來就沒使用過;比如教學樓每個樓層都要設置安全疏散標識牌,難道在這學習生活幾年的孩子不知道哪裡上樓下樓嗎?。。

搞教育要靜下心來,做實實在在的事,少折騰,折騰多了,增加負擔,增加痛苦,增加不平,影響的還是我們的事業,於國無益,於民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