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无为是什么意思?

霹雳金刚手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提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什么意思?白岩松在他的书中讲:


圣人不攒那么多东西,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道德经》的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当《道德经》讲到这里时,谁还会说老子是无为消极的?无为怎么会是“为而不争”呢?老子的意思是做你该做的事情,顺其自然,但是不争。我为这个“不争”解读了三个含义,就是不争结果,不争论,不为别人的评价而恼火,这样,你就自由了。


萃辰天心书院

“无为”道德经的核心理念。那么什么是“无为”?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就是“无违”。遵从规律,顺从自然而有所作为。

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里的“自然”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是事物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辅”为遵守,遵循。“不敢”就是谨慎的意思。大意为:遵循万物的本质及规律而不妄自干涉。



所以,“无为”就是不违背,不妄为,顺应自然而有所作为。

《道德经》:“通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无不一再说明顺应自然,遵道而行。

千百年来,老子“无为”的思想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智慧和启迪。“无为”,不是表面意义上的“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而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违背事物发展本质,顺应自然,而“有为”。是对努力认识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顺应规律的提倡,更是对主观妄为的批评与斥责。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一句话概括“无为”,就是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事,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指教。


zc谦谦



道德经是什么意思

宇宙中存在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的大道,人行于道上,叫做德。阐述这个道理,以及怎么把握并行走在这个道理上的方法的不朽著作,叫做道德经。

道家应天

《道德经》中的道有三层主要意思:一是至道,就是万物之源的这个道,也就是常道。二是天道,宇宙规律法则等。三是人道,礼崩乐坏,不得已圣人以天道而立人所制所立的规则。 道家应天,讲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就是无为,而是以天道之自然来治理天下、教化万民,不以人道之非自然而治。天下万物各有其序,各有其命,一切自然的生长壮老死。 道家思想灵魂就是内圣外王。除了讲无为自然,道家思想主张非正即邪,非善即恶。



内圣外王

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就是内圣外王的思想。德教加于夷狄,不仅没有用,反而适得其反,因为他们畏威而不服德,对他们讲以德服人,就是鼓励和怂恿他们去犯罪。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而德教加于百姓,百姓才会敬服自己君主,因为华夏人只讲道理,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更好。而刑加百姓,则会激发华夏人的怒火,因为华夏人和那些蛮夷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华夏人只服德而不畏威。




崇儒

无为这个词源自于道德经,当然按照传统的范围划分,道德经也是属于国学的范畴,所以你说国学中的无为问题也不大,那么无为是什么意思呢?

道德经讲的“道”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事物运行的内在机理,简而言之,“道”即是机制。而“无为”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妄为,循序渐进而达到大治的目的。

作为“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的“道”则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务必尊崇规律,掌握规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无为而治”的本意是不妄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适时而为,该出手时就出手,但又不能过多的干预,要适可而止。顺从自然,充分发挥规律本身的特性,实现自我管理,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既然无为不是不作为,那究竟要怎么做才符合无为的原则呢?就是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机制是系统内部要素间的耦合关系与作用机理,是能够顺从自然规律、在特定条件下自发运作,并能够沿着自身的规律达成目的的一种可控的运作机理。而管理机制是在权力、责任、利益合理配置后,使得机制内部朝着目标自行运行的内在机理。

我们常推崇的无为经典,就是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遵循黄老之道与民修养,轻徭薄赋,使得生产生活迅速恢复,历经战乱后的国家迅速恢复元气,也为后来大汉兴盛奠定了基础。以致后生多为遵循,虽然不想汉初那样遵循黄老之道,但是朝代更迭,历代统治者都是力求稳定,遵循客观规律而不妄为的,所以国力迅速恢复。

就现实生活而言,目前倡导的国学教育就是妄为之举,以致效果也不甚明显,反而适得其反,遵循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要抓住客观规律的特点,适时而为,在恰当的时间做合适的事,简单来讲,就是顺其自然!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无为”是非常美妙的一个词,很好理解,一点就明。它存在于我们一切事物之中。至简至易,至素至朴。我给从原文,和日常应用的四个角度回答一下:


第一:“无为”语出《道德经》,如: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有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体性合于道,因任自然,清净无为,正己化人,顺应事物的固有规律,而不是强作妄为,更不是消极的厌世的,而是大有作为,大有成功,谁也比不上的大为。

第二:用“水”比作无为很贴近。无形,无法,它可以迅速流过沿途的各种障碍,在现实中,我们面对困难,就应该像水一样,无为无形,灵活变通,直到克服困难。

第三:生活中,很多人不懂无为,遇到困难就要直接对抗,硬碰硬地直面问题,而应该像水一样迂回地去解决问题。你要顺应人性规律,比如别人正在气头上,你非要火上浇油,那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你清净无为,等对方消气开心的时候去解决,就会自然而然。

第四:“无为”是非常简单的。也正因为简单所以悟起来会难。当你悟透了,你会看到无为的美妙。生活事业会顺风顺水。

总之:世上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难理解。简单的说“无为”就是你懂得生活,和你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明白自己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能做的事情可以简单理解成“无为”。而做了不能做不该做的事就是“妄为”,有为。


自哲学

无为,是老子极力推崇的一种治事理念,简单两个字,却蕴含了古人的智慧。说说个人理解,供参考。

为了能说的更明白一点,先看看周易坤卦六四的爻辞:括囊。无咎无誉。

括囊,字面理解是扎紧袋口。无咎无誉,跟“无为”一样,很多人把它理解为“没有过失损利也没有赞誉收益”。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以扎紧袋口为象,意示人要收起自己的私欲以及锋芒,不会害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不为(无咎),也不会因自己的私欲名利而肆意而为(无誉),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

所以,“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让人要置身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我境界,遵循天道规律而为。


绍煌文苑

国学中的无为,我理解为《道德经》里的无为。

在道德经里有明显的三处直接写无为:圣人无为;道恒无为;无为无败。

在十一章,无之为用,这里就集中阐述“无”和“有”的辩证关系。虽说道德经的第一章就说出“有”“无”但是没有更清晰的说明有与无的关系。只是让我们从“无”中去观察“有”。

十一章的无之为用,就是更进一步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无”,什么是“有”。比如房子中间是空,所以可以住人,壶空才可以装水等。这也是水满则溢。骂人时说:做事不要太绝。一个道理。

圣人无为:就是告诉大家,做事不要走极端,要适度。在教育孩子,不可以拔苗助长,做人既要清廉纯洁,还要有雅量;并且不可以书呆子,该精明就要认真去精明,但也不比太过较真。总的来说,就是告诉我们懂得把握尺度,中庸之道的高明。


三十七章道恒无为,这也是大家听的最多,说的最多,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大家只听说无为而无所不为,把前面两个字道常忘记了。这里说道总是无所作为,可是天下没有什么可以离的开它的作为。这句要全段读。中心思想就是: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是让我们要消减欲望。其实我们今天看看这个社会,因为欲望而产生的问题太多了。贪官?离婚?暴利?太多这样的例子。所以为了这个社会的安全,我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让社会安定。

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就是告诉我们未雨绸缪;“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也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如果一直坚持,没有什么是做不成功的。

无为就是告诉大家做事不过激,按照正常的方式去做,在做的过程持之以恒,最后一定是有所作为。

感谢大家!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有更多的精彩等着你。


曾惜5

提问为“无为”下的定语很有意思,“国学中的”。实际明确提出“无为”主张的就是《道德经》,也就是老子。

“无为”是《道德经》的主要思想主张,也是《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德经》全文强调的主旨。“无为”虽然全篇仅十二见,但其主旨贯穿全篇。

老子让自己主张的“无为”表现在假托的圣人身上。圣人“无为”是循道而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他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处无为之事”就要“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终日行不离静重”(第二十六章),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甘于寂寞,甘于平淡。

“行不言之教”,是因为“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因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会“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

《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淮南子·修务训》驳斥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的观点,认为“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有也”。

“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而且要“慎终如始”(第六十四章)上。显然这种“为”是不妄为,不刻意为,是顺应自然去为,恰当地把握时机去为,是“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正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就是说还没发展到可以做某事之前,不要人为地勉强去做。不该做的不做就是“无为”,该做的还是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好,就是“无不为”。

为了达到“无为”的境界,老子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二章),通过自我封闭,从而达到“无知(智)”“无欲”“无为”。 老子特别告诫统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烹小鲜”就要少折腾;“啬”就是“无为”,就是“不做”,就是遵循客观规律,不去主观干预。做到这些就是“早服”。“早服”到“莫知其极”的过程,也即“无为而无不为”的过程。 老子告诉我们,“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二十九章)。然而,“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陈广逵

无为是道家的概念,无为是不争,不是不做为。

我们的宇宙世界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它的运行法则是万物并存,天不与地争,地不与万物争,君不与民争。天、地、万物都按自己的法则去运行,各行其道,自然和谐。天地相争,日月无辉,山崩地裂。万物相争,水火盗贼,灾害瘟疫。君与民争,官逼民反,生灵涂炭!


无为的真正含义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方式方法,无不为是目的结果。看似无为是消极,实则是主动积极的去和谐社会,和谐大自然。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要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人,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和庸

中国古哲人老子称谓的“无为”是针对“道”而言的,而且是指“道之德之行”,也就是指“道”存在“善”或“道德理性”。亦即,道生化万物,万物内在的与外在的存在行为理性。因此,老子认为道生化万物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尤其是,中国古哲人称谓的“德”,主指“道之德”或“道德”,其本义是指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也就是指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因此,“道之德”也就是人类世界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终极性的“道德普遍行为原则”或“道德普遍原则

”。然而,西方哲学中“道德”、“德”的英文译法对应的“moral/morality”、“virtue”,其两者的本义就不同(moral/morality、virtue,是针对人而言的,是相对性的)。

道德普遍原则,必须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须普遍有效适用于一切场合和一切人,即适用于宇宙万物(不涉及具体的人、习俗、宗教、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针对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作为人类相对行为标准次序的终极绝对标准来接受。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之善”或“道之德行”,即为“道德理性”,其本义是指宇宙万物的行为理性,或者是宇宙万物的伦理(宇宙伦理)。而万物的“伦理”,在西方哲学中的英文译法对应的是“ethics”或“sittlichkeit”, 其两者的本义也是不同的(ethics或sittlichkeit,是针对人而言的,是相对性的)。

正因为,客观存在的“道德理性″(或宇宙万物的行为理性),就是反映客观存在“物质理性”、“生物理性”、万物及人类的伦理性。因此,“道德理性”就是“人类理性”的认识本体。所以,人类认识主体所认识的物理数学化学规律、生物生理规律、万物及人类伦理,以及人类的价值观,都要遵循服从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说,都要遵循服从最高的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