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紅高粱》:中國電影的轉折點

1988年,張藝謀導演、顧長衛擔任攝影,鞏俐、姜文主演的電影《紅高粱》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在世界一級影展上獲得大獎的華語電影,同時也成為了中國電影邁向國際的重要里程碑。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電影《紅高粱》改編自小說家莫言的作品,以孫輩的視角回憶了“我爺爺”餘佔鰲(姜文飾)和“我奶奶”九兒(鞏俐飾)的傳奇故事。電影前半部分以表現西北民俗民生為主,後半部分加入日本侵華的大歷史背景。整部電影畫面色彩濃烈,以強烈的視覺刺激突出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在大的歷史背景下,這種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又成為了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1987年《紅高粱》拍攝期間。左起:還在中戲上學的鞏俐、32歲的莫言、已經演過《芙蓉鎮》的姜文和37歲的張藝謀。那時候張藝謀已經憑藉《黃土地》拿過國內外各大攝影獎項。這一年他還憑藉《老井》獲得東京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是第一個在國際A類電影節上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的中國人。

紅高粱成為“中國人”的象徵,即便在貧瘠的地方也能茁壯成長,生生不息,經過人生經歷的釀造也能成為香氣綿長的烈酒,澆在乾燥的高粱地上就是滿原烈火。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無論是在創作主題還是在表現方式上,電影《紅高粱》都帶有鮮明的中國第五代導演電影的特徵。對於中國電影而言,它是里程碑也是轉折點,影響了此後一批國產電影的主題定位。

1985年4月,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電影《黃土地》在第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上引發轟動,受到影評人的一致讚揚,並在法國南特、瑞士盧卡諾、英國倫敦、美國夏威夷等影展上相繼獲獎。之後,這批被稱作“第五代”的青年導演具有藝術探索風格的實驗電影開始成為國際影展上備受重視的對象。

然而,牆內開花卻只在牆外飄香,“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在國內處境並不樂觀。《黃土地》赴港參賽前,第一批拷貝只賣出了三十份,願意放映的院線寥寥無幾,最終電影草草下線。

國內輿論批評第五代導演“反叛傳統”,在藝術表現上“長於造型,拙於敘事”,完全是被外國評論界吹捧起來的,徒有虛名。相關部門也要求這一代導演在吸收和運用西方電影手法的同時從本土觀眾的需求出發。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無法調和的內在矛盾讓第五代導演電影普遍具有莎士比亞悲劇特徵,敘事中有著難言的悲壯與痛苦,堅持反叛性表述的同時又不得不屈從於主流話語。

直到《紅高粱》的出現,中國電影第五代的“莎士比亞悲劇”命運才宣佈告一段落,也是從這個里程碑開始,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風格開始走向了多元與分化。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的不同在近些年的中國商業電影製造大潮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以“尋根”為題材的第五代導演電影大多以舊時代的鄉村或是封閉的宅院社會為表現對象,濃烈的配色烘托了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文明的沉默”,同時又突出一種本土民俗文化的“醜”,直接展示一種“貧窮景觀”(spectacle of poverty),把中國在進入現代化之前的雜亂無章的情形,展示給西方觀眾,正中靶心,符合當時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形象認識。

尋根電影獵奇的主題和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備受西方文化學者的重視,向西方提供了研究中國家庭制度、婚姻關係的樣本,通過高度藝術化的風格向西方提供了研究中國宗族文化、族群文化的絕佳案例。大多數讚揚尋根電影的國際話語,往往只是西方論述的單一視角,電影中的中國始終只是被觀察的客體,最大作用在於為補全西方論述中的“記憶拼圖”。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在這種研究的偏好下,西方在分析中國第五代電影時,往往抽離整個歷史社會的大環境,從單一元素入手加以分析,容易產生誤讀。而西方輿論中產生的符號化的中國透過影展又影響到了華人的自我認知。

這也就是第五代導演電影的最弔詭之處,第五代電影的源起是為了探尋中華民族的傳統性格、歷史軌跡,青年導演在實現從現實轉向歷史的同時,也把鏡頭從城市移到農村(因為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遺留了更多傳統習俗)最後卻淪為西方偷窺中國的途徑,在西方回應以褒獎、讚美之後出現迷失,在從尋根逐步走向獵奇。直到西方社會在九十年代中期將關注點轉移到以中國城市題材為表現主題的第六代導演身上,第五代導演對舊社會鄉村民俗的獵奇挖掘興趣才逐漸消退。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紅高粱》集中體現了第五代導演的共有的特徵:尋根主題,追溯家族歷史和民族歷史,家國曆史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聚焦鄉村和落後封閉的族群生活,故事的主舞臺是偏僻的村落和酒廠;西方藝術電影表現手法,油畫式濃烈的、富有質感和衝擊力的畫面。

《紅高粱》中地母般壯美的女性在日後的中國電影中變得越來越罕見,有著高粱般生命力的人物也變得越來越稀罕。作為特定時代的產物,《紅高粱》非常具有代表性,逆光下行走的父子兩人成為一代人的中國西部影像記憶,作為歷史的迴音、作為中國人原始慾望與生命力的象徵,無數次幻化成別的模樣出現在此後的中國電影中。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2018年2月14日,章子怡在微博曬出了她和鞏俐的合影。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2018年2月11日,莫言在微博上發表了他的詩作,“罵聲如雷天外來,刀光劍影槍成林。貌醜非因人之過,腹黑確係鬼纏身。左墨誤潑書家案,旁詩錯叩詩人門。我本愚氓不可訓,狗年抖擻狗精神。——左書地溝油詩迎接戊戌春節”。這位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近在學習寫律詩。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2018年夏天將上演姜文導演的新作《邪不壓正》。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

2018年2月24日,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前一天,“北京八分鐘”總導演張藝謀在賽事主新聞中心召開發佈會表示,這次表演將展現中國人民歡迎全世界朋友參加2022年北京冬奧會這個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