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士兵的主战兵器是什么?

女司机一脚油门就氵

明代士兵主战兵器是长矛。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军队做出了如下规定:每百户刀牌二十,长枪四十,弓三十,铳十。也就是说,长矛兵占到了明军总兵力的40%。根据《太祖实录》记载,明初长枪长度为一丈三尺,即约4米多。早期明军临战时,先使用弓箭手和火器进行远程轮射击,当进行近距离肉搏战斗时,使用长矛为主战兵力推进,刀牌手则作为掩护兵种使用。以此兵力和战术配置为基础,名将徐达、常遇春等率领明军进行了著名的北伐。

蒙古骑兵

面对蒙元铁骑时,依托长枪的明军步兵在正面对抗上丝毫不落下风,个别勇猛明将还经常使用长矛突入敌阵,例如洪武元年明将指挥于光持矛横冲元军侧翼,将元军阵型搅乱“敌众披靡”,都督郭子兴乘机追击十余里将元军击败。有人评价明军以长矛为主的精锐步兵:“淮北劲旅,虽燕赵之精骑不及也”。最终明帝国取得北伐胜利,一举收复北方,攻破大都(今北京)灭亡了元朝。从此,长枪就成为了明帝国军队的制式主力冷兵器,在漫长的北方防线上,长枪成为对付蒙古铁骑的利器。

《明兵部尚书石茂华六阵八卦图》,最外围为长枪手作为前锋抵御蒙古铁骑,其内为骑兵、火枪手等兵种。

较为特殊的是,明代长枪手通常兼为弓箭手,“军士各执一器如枪刀之类,然皆必兼以弓矢焉”。在战阵上,长枪手不仅要执行近身肉搏的任务,还要使用弓箭进行远程射击。这是明代长枪手的特殊地方,无论是山东的长枪兵还是豫西毛葫芦兵,这些以长枪著称的兵种皆擅长使用弓箭。嘉靖年间,名将曾铣就在他的复套计划(嘉靖时期河套被虏占据)中要求挑选两千山东长枪手与火器兵种一同使用,以其弓箭配合火器做为远程攻击力量,同时长枪手也可用于保护火器兵。《倭寇图卷》中抗倭明军所携带的超长矛

同时在北方,明军也有一些特殊用途的超长矛出现。如抗倭名将俞大猷在镇守大同时曾使用过长达3、4丈,也就是10~13米,被称作“八步枪”的一种超长矛。这种大型超长矛其作战目标为北方的游牧骑兵。此长矛要三人同使,使用时从地上挑起,以用于抵御敌方重装骑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蒙古人拥有大量的重装骑兵,比如蒙古俺答汗及其子黄台吉有“精兵万余骑,其精兵戴铁浮屠,马具铠,长刀大镞,望之若氷雪然。”面对具装骑兵对步兵阵线的冲击,超长的矛即便不做任何穿刺动作,骑兵也不敢向密集长矛上撞去。

游戏《全面战争》中出现的白杆兵

到了明末,明军当中又有一只地方土司兵,同样使用较为特殊的超长矛进行作战,并取得了辉煌战果。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末传奇女将秦良玉和她的白杆兵。秦良玉为明末著名女将,其夫为四川世袭土司石砫宣抚使,史载“太保既归马氏,农隙简练士卒,精劲冠诸部。善用长矛,以白木为之,不假色饰。厥后屡立战功,石砫白杆兵遂著名天下”。

秦良玉辅助丈夫训练士卒,总兵力达到三千三十名,其使用的白杆枪由古代巴人的巴式矛和巴式戈演变而来。该枪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这实际上是将戈与矛相结合的一种特殊长矛,也可以被称作钩镰枪。

秦良玉画像

白杆兵作战时,其阵法一般以二十四旗排列为阵,各旗精选二十五人,以一、三、五、七、

九人数排列五排组成尖队,其余士兵列在阵后呐喊助阵。这是一种尖锥型的阵型,如果第一排士兵受伤倒下,第二排士兵马上补上来,第三四五排士兵及阵后助阵士兵也作相应调整,不断补充以保证队形的完整不乱。阵列中,第一排为武艺最高的士兵,执最长最粗的白杆枪以刺、扎为主要攻击手段,作为整个战队的尖锋引导攻击。尖队两翼则执白杆枪以刺、钩、扫的技巧作战,是整个战队的两刃。战队中间的人则一手执短矛,一手执盾牌,对两翼和第一排士兵提供保护。这是一种将超长矛与枪盾兵相结合的一种尖锥型战阵,表现出极强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进退自如,攻守兼备。

白杆兵一旗二十五人列阵示意图

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杆兵在自万历时期的播州之役起即立下功勋,在萨尔浒之战后,天启元年,白杆兵在秦良玉的兄弟秦邦屏、秦民屏的带领下于奉命支援辽东抗击满洲八旗军队。在沈阳城外的浑河两岸,白杆兵(史称为川兵)与浙兵(戚继光死后,继承其兵法的浙江义乌兵)一起,打出了被清代著名学者魏源称为“辽左第一血战”的浑河之战。

明清画本秦良玉和白杆兵的形象

当时努尔哈赤率八旗兵压沈阳,辽东经略袁应泰急招总兵陈策、童仲揆率川、浙兵支援沈阳。但是当川浙兵团到浑河时沈阳已经失陷,但川浙兵团上下并未退缩,诸将请战“我辈不能杀敌救沈,三年驻此何为”。于是三千白杆兵列阵浑河北岸,三千浙兵列南岸作为后援。面对被称作八旗军中精锐的数万右翼四旗巴雅喇铁骑,白杆兵背河列尖锥长矛阵背水一战。白杆兵其人数虽少,却毫不畏惧清军的优势兵力,在敌人的猛攻之下坚守战阵。

清朝八旗军的正蓝旗

拥有优势兵力的清军以步兵作为正面力量推进,以铁骑列阵后突驰,但清军却被白杆兵杀伤颇多,白杆兵“凡三胜之”,毙敌数千,清军甚至有数名高级将领被生擒。努尔哈赤不得不继续派兵增援,同时清将李永芳用千金悬赏明降军炮手,利用从沈阳城缴获来的大炮轰击白杆兵阵,同时用铁骑从两翼夹击白杆兵。密集长矛阵的克星就是威力强大的野战火炮,此时白杆兵血战已久,又饿又累,最终被八旗以数倍优势兵力兼火炮的强大力量击溃。未战死的白杆兵奔入浑河南岸浙兵车营阵内,浙兵在火器弹药消耗殆尽,杀伤数千八旗军之后被八旗军攻入车营阵内而失败。

这是一场以少战多的战斗,白杆兵虽败犹荣,即使是清方原始史料《满文老档》,也不得不对白杆兵留下了这样的评语:“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可以说,这是整本《满文老档》对抗清的各路明军的最高评价。在明朝内部,白杆兵(川军)英勇善战之名也得以流传。

纵观明代历史,长矛这种冷兵器在明朝军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时期,不同的将领利用这个冷兵王者演化出了种种不同的战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令人遗憾的是,明代军事将领对自己的兵法要诀秘而不宣,写史者又往往不谙军事。所以能被史料记载下来的兵器战术过少,仅仅从文臣的奏疏和少量语焉不详的兵书中留下只言片句,这就使不少令人称奇的战术发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明代超长矛的军事应用也往往被历史研究者所忽略……


冷兵器研究所

剑到了明朝,已经基本上成为了礼仪用具而非实战用具,明军的实战用具,冷兵器里最主要的是刀,热兵器就是火铳了。

当然,不要受某些网文影响,以为明军的火器就是这样了......事实上,从晚明各路军事家一致称赞日本鸟枪(日语称“铁炮”)的情况来看,中国当时的枪械制造技术,比之日本还是稍微落后的。(当然,火炮就是另一个领域了,明朝的火炮要比日本强很多。这也就是不同的条件下,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不同选择的最好例子了。)

明朝的火器种类很多,比较著名的包括三眼铳、鲁密铳(仿制鲁密国——土耳其技术所制)以及佛郎机炮、红夷炮(仿制西方火炮)等。

至于冷兵器,明朝刀主要分三种——仿宋制、自制、倭刀与仿倭刀。

在中日交流中,日本输入了大量的日本刀到中国来,自宋朝就已经开始了。黄庭坚就曾经买到过一把日本刀,在诗里写“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同时抗倭战争中的明军将领见识到了日本刀的精妙,于是开始仿造日本刀,也就是收藏界所谓的仿倭刀、“戚家刀”(相传以戚继光首创此形制而得名,不过这也只是个传说了,根据皇甫江的《中国刀剑》考证,戚家军使用的腰刀受蒙古刀的影响更大)。

(图源:http://tieba.baidu.com/photo/p?kw=%E6%98%8E%E5%88%80&ie=utf-8&flux=1&tid=2411912395&pic_id=57179a160924ab186a9d479934fae6cd7a890b02&pn=1&fp=2&see_lz=1#!/pid83697c7adab44aed03b8184ab21c8701a08bfb1f/pn1)

仿倭刀和真日本刀的区别主要在工艺上,仿倭刀是嵌钢(说俗了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异于日本刀的夹钢(笼统点说就是钢材外硬内软,有不同的夹法);仿倭刀一般整体淬火,日本刀则多为“覆土烧刃”(用是否敷土来确保淬火后同一根刀条上的软硬不同);同时从外装上,仿倭刀一般依旧使用中国式的刀装(除了刀条以外的配件)而非日式的。

另一种受到日本影响较大的兵器是长刀。这种长刀和唐朝著名的陌刀不太相同,不论形制还是用法都深受日本野太刀的影响——有一部分干脆就是从日本进口的。



直江信纲



明朝前期正规军装备编制,全营编制: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野战重炮及连珠炮)全营5000人。装备;步兵火铳(霹雳炮)3600杆,合药重9000斤,八钱重铅丸90万个,大连珠炮200杆(多管火铳)合药重675斤,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的手铳,比火铳小),盏口将军160尊(重炮)



明朝后期车营编制资料(孙承宗,戚继光) 车营编制: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每营5冲,每冲2衡,每衡4乘(装备箱车)每车4乘。合计战车128辆,配合步兵子营使用。步兵子营,骑兵子营则仿照战车子营编制;步兵子营每100人为一乘,400人为一衡,800为一冲.4冲3200人为1步兵子营。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为1冲,4冲1600人为1骑兵子营。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共2400名骑兵。 关于偏厢车的记载;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帝) 时,郭登在大同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长1.3仗,宽0.9.高0.75,厢用薄板,上置火铳,编10人,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之后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隆庆叁年(1569)戚继光在蓟州曾造只用向外面一厢 偏厢车重600斤以上。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改进每2辆中设拒马枪一架,填塞间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枪2挺。下置雷飞炮,快枪6杆,每车用卒25名。 孙承宗车营编练资料(标准车营) 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辎重车夫512人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共计6627人。装备火器;枪1984支(鸟铳256支) 3眼枪1728支,大小佛朗机枪256挺,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等) 88门。装备车辆。偏厢车战车) 128辆,辎重车256辆。





需 说明的是:3眼枪射击完可拿来当锤子用;明军的鸟铳均有一个枪叉,和欧洲同时火绳枪相同,技术参数差不多,可见威力不小。明军“叁才阵”中有一中骑兵叫“跳荡队”,估计是使用3眼枪的骑兵。由于明军大量使用火器因此骑兵和军官均装备轻型铠甲。明军骑兵鸟铳装备极少,大多是连射的多管火器。戚继光认为骑营中鸟铳也适宜骑营装备,因此推断戚家军骑兵应当是以枪法准确著称。 袁崇焕在戚继光战术基础上创建的车营编制和现代的装甲师已无区别。其直属部队——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均装备5眼火绳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天下无敌;



孙承宗车营详细资料二:全营兵力:军官127名,骑兵,步兵,传令,杂役等5988人。辎重车夫512人,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准迎锋车256辆。辎重车256辆。战马:官马296匹。兵马3024匹。驮运能力:火器驮驼32只,火器驮骡120头,辎重车架牛256头。装备:大将军16门,灭虏炮80门,佛朗机256挺,3眼枪1728支; 装备兵器:弓箭撒袋1273副,大弩256张,长枪,大刀,长斧1280件,火箭7680支,大棒256条,藤牌256面,腰刀5888口; 装备甲胄:骑兵2500副(包括隶属于中军的100传令兵);后勤部队:内将1.中军1.。军车兵30人,杂役254人,车炮兵1622人,全营共1908人;装备火器:车载佛朗机160门(每门3人)鸟铳640人,车辆蓄力:辎重车256辆,驾车用牛256头。绳桩96条,拒马枪256条火兵尖担256架。火镰224把,铁锹736把,灯笼354个,铁撅496把,镰刀1216把,斧头128把,凿子128把铡刀240口,; 粮食:米200石,黑豆500石,淇子299石4斗,炒面299石4斗,锣锅500口?,水袋500个,水桶256。全营一次运载军需物资可供1万人吃3天。另外还有锣鼓响器旗帜等等。



水兵营资料:每营编2哨,共510人。战船:大,中,小10艘。大将军炮4门,佛朗机40门。碗口铳30门,喷筒500个,鸟嘴铳68支。 以上是明朝各时代军队及士兵的装备的历史资料。现今存世下来的不在少数,各兵器馆应有存在。另故宫门前有数尊铸铁大炮。有说有明代留下的。 解释:佛朗机,由母铳和子铳(装药)



兔哥42928

明史有云:“骑卒必善驰射枪刀,步兵必善弓弩枪。”

明朝对于士兵的作战要求,骑兵以骑射、抢、刀为主,所持武器有弓、箭、长枪(类似赵子龙用的,但会更轻便,主要用于冲击)、刀(官名长柄眉尖刀)。

步兵的话,主要的武器就是长枪,此外还要求携带弓、弩等兵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