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相比於白崇禧和馮玉祥,為何能夠安度晚年?

筆下發白

民國後期,國共將帥璀璨如星,其中最優秀者當屬白崇禧、林彪。

白崇禧論戰功,一己之力扛著桂系前行。論戰略他的《游擊戰綱要》抗日戰爭中也發揮了重大作用。指揮了徐州會戰和崑崙關戰役,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但是周總理曾對李宗仁評價他:“白頗自負,其實在政治上無遠見。”確實是一針見血。


民國時期中國有三個半軍事家的說法,其實有幾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有白崇禧。軍事上他也有自負的資本。林彪一生吃了三次大虧,湘江戰役、四平戰役和青樹坪戰役,對手都是白崇禧。劉伯承在大別山也吃了白崇禧不少苦頭。白崇禧一直特別反共,參與過4.12大屠殺。1949年又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不過掛個閒職。蔣介石不放心他,專門在他家對面設了一個派出所監視他。最後因為吃錯藥死在臺灣,世人紛紛懷疑是蔣介石下手。作為一個自負的愛國者將領,每次在國家前途命運方向選擇上都選錯,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這也證明他政治上確實也是無遠見。

馮玉祥這個人特別複雜,他有基督將軍、布衣將軍、反戈將軍、愛民模範等各種稱號。幾乎背叛過他所有的盟友和老大。馮玉祥信奉耶穌,生活非常簡樸,內心同情支持革命。但作為一個軍閥,最終只能利益至上。所以朝三暮四,出爾反爾。就連他手下的人都一樣。


抗戰時期馮玉祥擔任過中國第三、第六戰區司令官。但在蔣介石的排擠下最後還是辭職了。他還是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抗戰勝利後馮玉祥到美國考察水利,並被迫從軍隊退役。1948年回國參加政協籌備工作途中,因輪船失火去世,死在黎明前,實在可惜。有一個相士說他是貌如劉備,才如孫權,志比董卓,詐如呂布,運如袁紹。

閻錫山留過洋,治理山西很有一套。他這個人外表圓滑,內心兇狠,他一個大將感慨:“跟閻會長共事,一不要動他權,二不要動他錢,讓你幹甚就幹甚,不讓你幹甚就不幹甚。”閻錫山和蔣介石也是分分合合 ,但他野心也不大 只要蔣介石不動他山西 就能守住他的底線。抗戰前各方都拉攏他,他自嘲自己是在三顆雞蛋(國民黨、共產黨、日本人)上跳舞,踩破那顆都不行。

抗戰後閻錫山表現出他愛國一面,指揮過太原會戰,打擊了日本人的囂張氣焰。抗戰勝利後他失去了山西地盤,1949年還當上了臺灣行政院長,不過很快也就只能當幾個閒職。之後他專心寫作,1960年病逝。相比白崇禧和馮玉祥算是壽終正寢。


閻錫山這個人很注重家教,給後人寫了很多處事哲學,其中一句:看清楚對面,才可向前行,瞭解周圍,始能中間站。想必這也是他能得到一個對個人而言,較好結局的原因吧。

T,


滄海歷史春秋

6這裡有不一樣的歷史,有顛覆常識的觀點,還有尖銳犀利的評論。

這個問題牽連了太多的近代史,近代史歷來是個禁區,有些話不能說,有些話說了有風險,所以我來簡單說一下吧,涉及我黨的,能繞開儘量饒開,你們心裡有數就行。

先說白崇禧,白崇禧和李宗仁屬於新桂系軍閥,也就是在他們之前有個老桂系,就是陸榮廷。後來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時候,二人革了陸榮廷的命,加入了北伐的隊伍,貴系軍隊作戰能力很強,在北伐和抗戰中取得了驕人的戰績。而且二人,尤其是李宗仁始終不甘心居於蔣介石之下。

(李宗仁)

國民黨敗退臺灣前,蔣介石通電下野,副總統李宗仁按照憲法成為代總統。敗退臺灣後,李宗仁知道去了臺灣沒有好下場,就跑到了美國。蔣到了臺灣,又恢復了總統的職位,但希望李宗仁能通電錶明一下辭去總統職位,讓自己這個總統的職位更加名正言順,可是李宗仁就是不幹。

蔣只能寄希望於李宗仁的好朋友、好兄弟、好戰友白崇禧來勸說,白也知道自己能在臺灣苟活,完全是因為這點利用價值,於是苦勸李宗仁。李宗仁在自身利益面前,就顧不上兄弟了,不但公開通電斥責蔣介石恢復總統職位是違法,還於1965年回到了大陸。

蔣一看白崇禧已經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就派特工開始暗殺白,不想幾次都沒有成功。後來白和一名女護士談起來了戀愛,為了魚水之歡,白大量食用補藥,於1966年和那位美女護士XX之後死在了愛床之上,俗稱“馬上風”,結果不可謂不詭異,當然了,多種證據表明,這個女護士有可能就是特工。

(白崇禧)

馮玉祥則是一個奇怪的人,他嚮往蘇聯政體,還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所以派手下太保石友三把千年古剎少林寺一把火燒燬。此人一生屢降屢叛,實在不好評價。馮玉祥當年和蔣介石、閻錫山結為兄弟,當然,這種結拜不過是逢場作戲,他始終和蔣介石做對,中原大戰失敗後,馮玉祥的西北軍逐漸瓦解,馮玉祥被蔣介石架空。1946年馮玉祥被蔣送到美國“考察水利”。1948年馮玉祥乘坐我黨專門出資接其回國的蘇聯軍艦,船開到黑海時,輪船突然著火,馮因大火窒息而死。後經調查,起火原因是電影膠片著火。雖然很多人都指責是國民黨特務乾的,但沒有任何證據,除了在埃及停留時見過一艘國民黨軍艦,其他的都是妄加猜測。

(左起: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

閻錫山這個人就比較精明瞭,當年坐鎮山西時雖然也恨蔣介石,不過表面上一直都擁護中央政府,實際上任何中央勢力都別想進入山西,為此,還專門把山西的鐵軌修成窄軌,外面的火車根本進不去。不過他主政山西38年,醉心於建設,山西的教育、民生、農業等等在他治下成績斐然,山西也和陸榮廷治下的廣西成為民國大名鼎鼎的兩大模範省,有的書說那個時候的山西人恨閻錫山,純屬扯淡。

49年閻錫山敗退到臺灣後,知道自己已無權無勢,蔣是實權人物,所以天天高喊口號擁護蔣主席,擁護蔣委員長,而且態度謙卑,低聲下氣,蔣見他如此聽話且沒有任何威脅,也就不殺他了。

(閻錫山)

相對白馮二人,閻錫山最後終老於臺北。這裡特別要說的一點是閻錫山敗退到臺灣退出政壇後,在臺北的菁山之麓專門挖了幾孔窯洞,每天種菜灌園,練字寫書,這幾孔窯洞衝著西北,讓自己每天睜開眼,彷彿都能看見故鄉山西,看見五臺縣河邊村的窯洞,那裡有一個山西人最濃的鄉愁。

1960年,閻錫山溘然長逝,享年77歲。


真歷史

這三個人都是民國期間新軍閥的首領:閻錫山是山西的土皇帝,晉綏軍首領;馮玉祥則統治著西北,是西北軍首領;白崇禧和李宗仁共同組成了桂系。


閻錫山從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統治山西長達38年,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敗退臺灣。閻錫山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左右逢源,從不得罪人。他著名的“三個雞蛋上跳舞”理論,就淋漓盡致的顯示出他善於平衡關係、會做人的特點了。閻錫山在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時代能夠屹立不倒,在國民黨時代,依然權勢顯赫,閻錫山從不和任何人正面衝突,除了中原大戰,他和蔣介石明面上從來沒有紅過臉。



閻錫山是非常實際的實用主義者。他能夠非常清楚的認清自己的價值,很有自知之明,因此當他敗退臺灣後,從不在政治上發表意見,始終宣稱擁護蔣介石,沒有任何政治上的野心。因此,對於做人無差,又不是政治上障礙的閻錫山,蔣介石自然不會動他。閻錫山在臺灣安然度日,1960年逝世。

而馮玉祥就無所謂晚年了。馮玉祥自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他所倚仗的西北軍就此灰飛煙滅,手下的十三太保等將領紛紛叛變,馮玉祥已成為光桿司令。此後作為一個活動家,始終呼籲抗戰,在1948年回國途中,因輪船失事著火遇難(另說被蘇聯暗害)。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是國民黨中為數不多的軍事家。在抗戰期間,也是國民政府最重要的智囊團成員,多次重大戰役均有白崇禧的指揮或建議。

白崇禧軍事才華橫溢,因此,他始終不太看得上蔣介石。尤其是蔣介石喜歡直接插手前線部隊亂指揮的“愛好”,讓白崇禧極為反感,並始終和他唱反調。白崇禧曾評價蔣介石的軍事才能為“最多當一個排長”。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白崇禧對蔣介石軍事才能的不屑。



與此同時,白崇禧作為桂系軍閥首領,也始終是蔣介石的對手。因此,當敗退臺灣後,無兵無權無勢的白崇禧,對蔣介石毫無價值,再加上白崇禧之前始終與蔣介石唱反調,新仇舊恨加起來,白崇禧在臺灣的日子自然不好過。


鳶飛九天2018

在北洋軍閥退出中國政治舞臺後,國民黨新軍閥開始崛起,其中勢力最為龐大的有四系,分別是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盤踞西北的馮玉祥,東北少帥張學良,還有閻老西的晉綏軍。當然除這些錯綜複雜的勢力外,老蔣的中央軍卻成為了國民黨中的最強一股軍事力量。



而在老蔣早期的軍事生涯中,他和這些地方實力派有過合作,比如北伐,但也有過爭鬥,比如殘酷異常的中原大戰,三方聯合倒蔣,超過百萬人參與了戰爭,後因張學良的調停而宣告老蔣的勝利,從此馮玉祥一蹶不振,閻老西向老蔣徹底臣服,桂系卻還在伺機而動。



時間到了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經奔潰,馮玉祥死於海上,死因成迷,因為他背叛了他的結拜兄弟老蔣,要參加新中國的籌備工作,所以特務暗殺的可能性大一點,而桂系小諸葛白崇禧呢,居然去了臺灣,後來暴斃,死因也極為蹊蹺,而且全身赤裸,估計還是老蔣讓特務幹掉了。



而被稱為人精的閻老西在逃往臺灣後,雖然沒有了實權,但卻安度晚年,於1960年去世,終年77歲。閻錫山和白崇禧、馮玉祥相比較,他在中原大戰後屬於向老蔣臣服,老蔣也開始對閻錫山放心,而白崇禧和馮玉祥不一樣,馮玉祥背叛了老蔣,桂系則多次刁難老蔣,並且最後白崇禧支持李宗仁逼迫蔣介石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

而這些事情就讓老蔣懷恨在心,所以先是他的老大哥馮玉祥離奇死於海上,而敗退臺灣之後白崇禧已經沒有了任何權力,老蔣殺他也輕而易舉。所以我認為,閻錫山能安度晚年還是源於他對於老蔣的支持,相比於其他兩位和老蔣的貌合神離,他還是對於老蔣的統治有過幫助的。


風流倜儻張四少

馮玉祥是一位倒戈將軍,中原大戰之後馮玉祥就失去了實權,以後國民政府裡深居高位卻遠離了政治中心,抗戰勝利後反對蔣介石的獨裁,1948年回國途中在黑海輪船失火而死。

白崇禧是桂系的第二把手,白崇禧逃到臺灣後由於李宗仁仍然頂著代理總統的頭銜,蔣介石不敢對白崇禧下手。白崇禧晚年喜歡上了身邊的年輕小護士,這個小護士是蔣介石派來的,白崇禧就是死於這個護士之手。

閻錫山相對於馮玉祥和白崇禧來說算是比較善終的了。閻錫山從1911到1949年,統治山西長達38年,在山西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閻錫山逃到臺灣後,由於沒有權力對蔣介石構不成任何威脅。閻錫山在臺灣被邊緣化,由於閻錫山逃到臺灣帶了很多的黃金,晚年的閻錫山就依靠這些黃金安度晚年,1960年閻錫山病死在臺灣。


歷史軍魂

閻錫山、白崇禧、馮玉祥三人都是民國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都曾經處於權力的中心,離最高權力是那麼近。作為曾經的國民黨四巨頭,三人的最終結局卻大不一樣。

馮玉祥在回國時,因輪船失火而死,其中原因已經無從得知。不管是否是被人所害,都是死於非命。白崇禧死得很蹊蹺,被發現時屍身發綠。臺灣官方說他是死於心臟病,但是卻有流言說他是被蔣毒死的。閻錫山晚年無所事事,專心於自己的理念著述,最後病逝。

三人崛起於民國亂世,在那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年代,他們依託所掌管的軍隊,追逐著權力。他們都曾經是蔣介石最強勁的政治對手,1930年時達到巔峰狀態,演變成蔣、桂、馮、閻四大派系的爭鬥,並引發破壞力極強的中原大戰。然而三人性格的迥異,造就了他們對待權力的不同態度。他們跟蔣介石的種種恩怨,最終導致了不同的結局。

義結金蘭到反目成仇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國民黨分裂,武漢和南京對立。而馮玉祥西北軍實力最強,擁兵40萬,成為雙方拉攏的對象。面對拉攏,馮玉祥有著自己的打算,他向兩方都派了代表,但都不接受雙方對自己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的任命。在蔣介石的銀彈攻勢下,最後他選擇了蔣介石,因為西北太貧窮,養不活他的40萬大軍。而且西北軍上下,包括馮玉祥自己,一直都過著苦日子。雖然他堅決支持蔣,卻也拒絕了蔣要求進軍武漢的命令。

寧漢合流之後,蔣暫時下野,但南京國民政府誰也不服誰,馮玉祥便提出讓蔣復位,並派親信去日本接蔣。1928年,馮玉祥擊敗還在掙扎的北洋軍閥張宗昌。蔣介石專程到河南跟馮玉祥相會。兩人在鄭州換帖結拜,關係非常親密。來往電報中,蔣必稱馮為“煥章大哥”,而馮必稱蔣為“中正我弟”。蔣允諾,如果攻下平津,則平津和河北皆歸馮玉祥。一直苦於沒有好地盤的馮玉祥大喜,作戰極為賣力,迅速攻下平津。

然而不願意看到馮玉祥實力擴大的蔣介石食言了,把原本允諾給馮玉祥的地盤分給了出力不大的閻錫山。馮玉祥怒了,斥責蔣忘恩負義,隨後便開始倒蔣,兩人反目成仇。

中原大戰後,馮玉祥因部下被蔣的銀彈攻勢拿下,輸了個精光。作為一個軍閥,失去了軍隊,便如同沒了牙的老虎,沒有人再害怕他。1947年他被趕到美國,並被解除軍職。對於一個從軍幾乎一輩子的人來說,這是莫大的羞辱。馮玉祥不會原諒蔣介石,他在美國不斷的公開抨擊蔣,指責蔣的腐敗獨裁。當時正指望美援打內戰的蔣介石,對他自然是怒不可遏。

馮玉祥其為人,有三個外號可以看出,“基督將軍”、“倒戈將軍”、“布衣將軍”。他一生簡樸,一直過著農民一樣的生活,並以這個標準要求他的部下,但是他的部下卻不能忍受,最終叛他而去。就如同他的相貌一樣,他有著農民的質樸憨厚,希望救萬民於水火;也有著農民的自私狹隘,像守著自己的土地一樣守著自己的利益,一旦侵犯到個人的利益,便會反目。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

高祖斬韓信,且喜且憐之

這句話是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的話,用來形容白崇禧跟蔣介石的關係。提起新桂系,人們想到的是兩個人,李宗仁和白崇禧,合成“李白”,白崇禧就是新桂系的靈魂人物。李宗仁更加擅長政治,而白崇禧更擅長軍事,在民國亂世,軍隊是權力的基礎。

白崇禧有“小諸葛”的美譽,毛評價其為中國第一狡猾軍閥,林彪說他是國民黨軍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日本人也誇其為“戰神”。白崇禧在北伐和抗戰時,和蔣介石有過很密切的合作,也曾經兩次逼蔣下臺。從1926年北伐到1966年去世,四十年的時間,兩人分分合合,其中的恩怨糾葛一言難盡。

北伐之前,新桂系在國民黨內就有舉足輕重的力量。寧漢對立期間,是白崇禧在背後推波助瀾,逼迫蔣下野。中原大戰後,新桂系雖然戰敗,但是在黨內,他們依然是對蔣的地位最能形成威脅的派系。在之後多次倒蔣運動中,新桂系始終是敗而不倒。其最大原因就是白崇禧一直掌控著桂軍。因此,蔣介石一直視桂係為最大的敵人。淮海戰役之後,蔣在新桂系的逼迫下再次下野。敗退臺灣時,白崇禧撤退到臺灣,跟著他一起的,依然有十幾萬桂系軍隊,而且在裝備和編制的完整度上都超過了蔣的嫡系。以上種種,不得不讓蔣介石對其恨之入骨。

周恩來評價白崇禧說,白崇禧頗自負,但政治上無遠見。正是這種無遠見,導致了他最後的悲劇。

去臺之前,桂系人物都勸他別去,但他不聽。蔣介石很快在臺灣收拾曾經的對手。1950年,白崇禧被解除了職務,從此被蔣控制。蔣介石當時沒有對他下手,是因為李宗仁還在美國。李宗仁當時還是國民政府的代總統,從法理上講,李宗仁如果不去職,蔣介石則名不正言不順。因此他需要白崇禧活著,以免李宗仁做出什麼來。

1965年,李宗仁回到了大陸,白崇禧的價值立即消失了。次年,他就死了,死的不明不白。

山西老財和浙江理財家之間的相互算計

閻錫山精於算計,人稱閻老西。終其一生,在面對外部大的變化時,他都在心裡打著算盤,怎麼樣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過他的眼光僅限於山西,再遠也不過就是平津。就像山西的商人那樣,生意做得再大,最後也是想著怎麼把銀子弄回自己老家,挖個地窖藏起來。

閻錫山始終秉承著一個理念,外面有利可圖就出去,一旦形勢不對就立即撤回山西固守,也就是他口口聲聲倡導的“保境安民”。不可否認,山西在他的治下一直很平靜,周邊省份的難民都往山西逃,在軍閥混戰的年代,這可以稱得上一個奇蹟。

蔣介石當然不願意看到這麼一個有實力的對手存在,想方設法要除掉閻錫山。北伐之後,幾次任命他到南京任職,他都拒絕赴任。1930年1月,討伐唐生智時,蔣介石密令韓復渠逮捕閻錫山,結果被閻錫山竊聽到了電話,閻錫山立即化妝返回太原。

當馮玉祥和新桂系跟蔣介石矛盾激化,決定聯合倒蔣。他們找到閻錫山時,閻錫山因為蔣要除掉自己答應了他們,但是又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期間反覆無常,還把馮玉祥軟禁過。直到最後蔣介石已經明確了態度要削除他們,而馮玉祥等人也答應讓他擔任陸海空總司令時,他才最終決定跟馮玉祥一起幹。當戰爭打響後,他又開始反覆,答應給馮玉祥的補給遲遲不到位。就在他翻來覆去的計算時,前線兵敗了,他也被迫下野。

閻錫山雖然下野,但是山西依然在他的掌控中。九一八事變後,他乘機返回山西,重新主政。這次的閻錫山經過算計,發現自己不是蔣介石的對手,只有對蔣表示擁護才能保障自己的地位,而蔣介石也終於原諒了他。他這種算計的本色,在抗戰中發揮的淋漓盡致。那句名言“三顆雞蛋上跳舞”,算計本性一覽無餘。他甚至一度想投降日本人,在平衡利弊之後才選擇了放棄。

敗退臺灣後,閻錫山失去了算計的資本。算盤打得再好的商人,也得有資本才能算計。在臺灣,失去資本的閻錫山就如同沒了牙的老虎,對蔣沒有任何威脅,加上他一直對蔣表忠心,蔣也就放過了他。


竹林孤琴

其實就是服與不服的問題!

閻錫山、白崇禧、和馮玉祥基本屬於同一時期的大軍閥,閻錫山是晉系軍閥從清末開始主政山西長達38年之久,白崇禧是新桂系軍閥,馮玉祥是西北軍序列軍閥,他們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反對過蔣介石。

在1928年之前,張作霖退守東北前,他們都可以算作北伐軍,但是張作霖死後,奉系退守東北,新軍閥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其中白崇禧所在的新桂系和蔣介石發生了兩次蔣桂戰爭,馮玉祥聯合閻錫山發動了中原大戰。

結局都是一樣的,都被蔣介石打敗了!但是後來閻錫山卻能夠安度晚年,馮玉祥連東山再起都沒起來,白崇禧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之際,還要到臺灣去和蔣介石掰掰手腕子,結果是有去無回。

他們仨和蔣介石的關係,其實就是服與不服的關係

閻錫山這個人號稱政治不倒翁,誰厲害就服誰,在北洋軍閥做大時期,先後依附過袁世凱、段祺瑞等人,後期北伐軍節節勝利,閻錫山果斷改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在中原大戰後,閻錫山也明白自己幹不過蔣介石,於是東山再起之後唯蔣介石馬首是瞻,後來敗退臺灣之際,還想發揮點餘熱,一看蔣介石這架勢,乾脆學陶淵明種地去吧!

所以在臺灣得以安度晚年。

馮玉祥和蔣介石是拜把子,按理說應該和蔣介石關係不錯,但是就是這個馮玉祥,反蔣反的最厲害,寫到這史論縱橫竟然笑了,為什麼馮玉祥反蔣反的最厲害呢?因為馮玉祥號稱倒戈將軍,一反一個準,從清廷到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等等,都被馮玉祥反倒了,怎就這個蔣光頭反不倒呢?

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馮玉祥看來,沒有什麼事情是一次倒戈完成不了,如果有,那就兩次!

在中原大戰後,第一次倒戈蔣介石失敗後,在抗戰勝利後,又開始反蔣鬥爭。結果證明,馮玉祥還是很厲害的嘛!

關於馮玉祥的死,說法不一,張學良在晚年的時候認為是蘇聯人乾的,這個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估計要弄死馮玉祥的人不少!

白崇禧人稱小諸葛,能力是有的,國民黨裡面輩分比他高,還能打仗的,估計沒有幾個人了,但是正是這種能力,讓白崇禧始終以為,自己比蔣介石要強,在國民黨內是一直不服蔣介石的存在。雖然,抗戰時,雙方能夠達成統一,但是抗戰結束後,依然是要和蔣介石比劃比劃,就是都敗退到臺灣了,李宗仁也勸白崇禧別去臺灣了,咱桂系和老蔣永遠走不到一塊,

白崇禧就是不服,想去比量比量,結果,就是離奇死亡在臺灣。

閻錫山這種人,不管誰得天下,都會過上好日子;馮玉祥是誰得天下,都過不上好日子;白崇禧是隻有自己得天下,才能過上好日子。


史論縱橫

這幾個人與蔣之間都有過精誠團結的蜜月期,也都有過反目成仇、勢不兩立的真刀真槍火拼的經歷。但觀其一生的歷史,馮、閻、白三人基於各自的思想、行為及利益,加上當時紛紜變化的時事,對與蔣介石的關係處理方式和對待蔣的態度不同,致使蔣對他們的態度和採取的手段不同。他們三人的選擇和行為,決定了他們各人最終的不同結局。

他們三人與蔣之間的第一個蜜月期是北伐時期,在張學良易幟之前。當時蔣是北伐軍總司令,白是桂系三巨頭之一,同時是北伐軍的副總參謀長。白追隨和輔助蔣,充分發揮其“小諸葛”的聰明才智,使北伐取得順利進展。而馮、閻則在北方與北伐遙相呼應,是北方革命的領袖人物。最終,在幾人的共同努力下,北伐革命獲得成功,以張學良易幟,達到了當時國家形式上的統一。



隨後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臨時團結轉化為激烈的內部鬥爭。 1929年初,國民黨召開編遣會議,蔣介石擬利用編遣全國軍隊之機削弱異己。由於牽涉到切身利益及能否生存,所以最後各方一致聯合發動了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戰爭。1930年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團軍將領57人,通電擁閻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出兵討蔣。但這場中原大戰,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和其他幾人的下野(或出逃)而結束。

隨後伴隨著抗戰的爆發,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有在國民黨內重新握手言和,共同對外。 馮(玉祥)﹑閻(錫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三人的最終結局的關鍵時間點是在解放戰爭時期。



1948年白崇禧借國民黨軍在戰場上失利,與李宗仁一起向蔣介石施壓,蔣介石被迫在1949年1月下野,由李宗仁任代總統。蔣介石對白崇禧乘危逼宮非常嫉恨,所以在其牽制李宗仁的政治價值消失後,白崇禧在1966年12月於臺北逝世,死後身體發綠,口吐白沫,床單撕破多處,有很大可能是蔣派特務暗殺白崇禧。



在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公開撕毀停戰協定,內戰全面展開。閻錫山亦步亦趨,在山西各地向八路軍展開進攻。在國民黨失敗退到臺灣後,閻錫山辭去行政院長,獲得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兩個頭銜。他無事可做,乃從事著述,其中主要是以反共和宣揚他的“物勞主張”和“中的哲學”,1960年 5月病逝,終年77歲。



馮玉祥、白崇禧的意外死亡,至今仍是迷,但應該多少都與他們解放戰爭時期反對蔣有關係。而閻錫山在反共上,是積極支持、緊隨蔣介石的。這可能才是他們不同結局的根源吧。


漢水秦川

這三個人的結局都是和蔣介石有關係的。


閻錫山這個人,往好了說是有自知之明,往壞了說是能力不足。

從辛亥革命開始,袁世凱當政的時候,他服從袁世凱;北洋政府的時候,他服從北洋;蔣介石當政了,他又服從南京。他也有過野心,結果中原大戰兵敗如山倒。於是,幾十年間,閻錫山就專心經營山西,自己不出去,也不讓別人進來。規規矩矩的當個地方實力派。

解放戰爭,閻錫山和解放軍死扛到底,不像其他舊軍閥龍雲、盧漢、李濟深、劉文輝、王光烈等投降。自己的軍隊、地盤賠了個精光,到了臺灣。

到臺灣,閻錫山已經什麼都沒有了。老閻居然找了個山頭,開荒、造房子,親歷親為,過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這樣一個歷史上過節不大、現實中毫無利益瓜葛的人,蔣介石當然不會對他動手。反而,蔣介石有空了還去找閻錫山吃吃農家飯。最後,閻錫山老而善終。


白崇禧和馮玉祥就沒那麼好了,都是死於非命的。


白崇禧桂系三巨頭之一,軍事奇才,北伐、抗日的時候都是蔣介石的參謀長。可是,作為桂系巨頭,白崇禧和老蔣鬥爭了幾十年。

和閻錫山不同,桂系不是要當個地方實力派,那是要搶奪南京政權的呀!

北伐之後,蔣介石有幾次下野,就和桂繫有關。有一次,桂系實際已經掌握了南京的大權。到了解放戰爭的時候,淮海戰役正酣。蔣介石的全部主力都到了徐蚌戰場,白崇禧擁兵數十萬,站在武漢看笑話,就是不肯幫忙。再加上李宗仁競選副總統、逼宮蔣介石辭總統。蔣介石是將丟失大陸的大半責任算在桂系頭上的。

後來,白崇禧在大陸成了光桿司令,灰溜溜逃到臺灣。不光是坐冷板凳,還精受人白眼。再後來,李宗仁回到大陸。惱羞成怒的蔣介石新賬老賬一起算,派人殺死了白崇禧。

白崇禧枉自精明一世,最後落得這樣的下場。


馮玉祥是死在了外國的郵輪上,被火燒死的。

馮玉祥也是個妙人。

本來是清末新軍出身。在北洋政府時期,就混到了“煥威上將軍”、陸軍檢閱使、手下精兵數萬。是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之外最有實力的小軍閥。後來,不斷“革命”,到北伐後已經是擁兵數十萬、控制北方絕大部分省份的大軍閥。

中原大戰的時候,馮玉祥的西北軍幾次差點幹掉蔣介石。可惜,最後屬下大將被蔣介石收買。馮玉祥成了光桿司令。

抗戰時期,馮玉祥成了軍委會副委員長,蔣介石的副手。可惜就是個擺設,就連他的西北軍舊部都不聽他的。於是,馮副委員長就閒了下來。

閒下來的馮副委員長主要工作就是反蔣介石政府的腐敗了。比如,他就經常演講什麼的,讓老蔣難堪。他還兼任所住居委會保長,對抗刁難的小官吏。

馮玉祥已經沒有一兵一卒,可是憑著過去的威望,他做了許多讓老蔣下不來臺的事情。這也讓老蔣恨透了他,可以說給老蔣倒了一輩子亂。

最後,他死的不明不白。


故紙匯

蔣介石戰敗後逃往了臺灣,閻錫山,白崇禧等人也跟著逃往了臺灣。在逃往臺灣後,他們所受的待遇並不相同,這當然取決於他們之間的利益糾葛。

在赴臺之後,蔣介石對閻錫山並不是真的友好,只是相對於白崇禧有所緩和。


閻錫山不是一個省油的人物,對於權利閻錫山的野心不比任何人小,所以,到了臺灣之後閻錫山就有了很大的動作,舉辦了各種宣講活動,自然而然,也就引起了蔣介石的關注,所以,蔣介石就換掉了閻錫山所有的人。而這也就引起了閻錫山的不滿,就準備以辭職去威脅蔣介石,最後蔣介石順水推舟。從此他與蔣介石的利益糾葛就化解了,蔣介石也就沒再為難他了。



而白崇禧與老蔣的糾葛卻沒有那麼容易化解。從一開始,他白崇禧就與蔣介石結下了深仇,可以說蔣介石對他是恨之入骨,蔣介石的幾次下野都與白崇禧有關,還有在徐蚌會戰之時,蔣介石調用白崇禧的張淦兵團,他堅決不執行,樑子也就越結越深。之後,蔣介石利用了他對付了自己的大哥李宗仁後被終身監視了,結局確實悲慘。


相對於閻錫山和白崇禧,馮玉祥的結局就更加悲慘了,他最後在黑海遇難,與女兒一同被燒死。結局不能算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