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可是歷史究竟該怎麼讀?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

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可是歷史究竟該怎麼讀?

啊......不好意思,放錯圖了,應該是這個培根

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可是歷史究竟該怎麼讀?


唐太宗李世民還說過: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這麼多名人為什麼都喜歡讀歷史?只有一個原因:有用!

可是很多人卻說,“我上小學時學了那麼多歷史,除了拿來裝逼,其他p用沒有。”

那我們就來分析分析讀歷史或者說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我們先從一段很有意思的歷史開始。

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可是歷史究竟該怎麼讀?

1930年到1934年10月間,國民黨共進行了五次“圍剿,陰謀徹底消滅紅軍武裝。在毛澤東同志的英明指揮下,多次挫敗了國民黨的“圍剿”計劃。但是在之後以王明為首的三人組開始了一系列瞎指揮,紅軍受到了嚴重削弱,被迫長征。

到了1935年1月,周恩來等人實在無法忍受博古、李德的瞎指揮,於是提議讓毛澤東重新回到指揮序列當中。

1935年1月15日,中共在遵義召開了會議,重新確立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領導地位。這就是著名遵義會議。

重新拿到了軍事指揮權的毛主席在赤水河畔小試身手就耍的國民黨軍團團轉,後來有歌唱到:“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935年,毛主席帶領著紅軍,一路奔著陝西而去,此時的紅軍缺少彈藥、補給,屁股後面還尾隨著20萬追兵。紅軍們繼續前進,直到他們來到了歷史上一個很有名的地方,四川安順場。

72年前,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此兵敗被俘。

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可是歷史究竟該怎麼讀?

翼王石達開

前面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身後是窮兇極惡的20萬追兵。此時紅軍的處境,和石達開一樣,可謂是十面埋伏,插翅難飛。

當時的蔣介石正在看一本叫《庸庵文續編》的書,這本書講述的就是石達開在大渡河兵敗被俘的全過程。當知道紅軍被逼迫到此處之後,蔣介石激動了,沒想到毛澤東這個濃眉大眼的居然不懂歷史,72年前的歷史要重演了!

對於這個結果,蔣介石可謂是非常滿意,志得意滿的給當時的各路將領發了一封電報:

“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覆滅之地”、“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殊勳’”。

紅軍之所以來到此處,不是被追兵所迫,而是主動挑選的。

毛主席可比老蔣有文化多了,當年在北京當圖書管理員,沒別的事,書可看了不少。《庸庵文續編》這本書毛主席也看過。不但看了這本書,還順帶手看了另外一本書叫《讀史方輿紀要》。這本書300多萬字,毛主席看得滾瓜爛熟。

在這本書詳細記載了一座鐵索橋的來歷,以及各種地理信息。在沒來到這個地方之前,毛主席就知道了安順場以北170公里處有座鐵索橋可以突圍。這座鐵索橋叫瀘定橋,後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可是歷史究竟該怎麼讀?

另外毛主席讀書可不像老蔣一樣不求甚解,非常瞭解牛逼了一輩子石達開為什麼跪在了這裡。

石達開沒走出四川的原因有二。

一是石達開沒和當地的少數民族搞好關係。

石達開在行軍途中動不動就恐嚇人家,還發文說,不要阻攔我哦,小心砍你全家。因此彝族的兄弟姐們們不但不幫助他,還對他圍追堵截,嚴重拖延了石達開行軍的速度。

二是石達開渡河拖拖拉拉。

石達開到達大渡河的時間和紅軍差不多,紅軍是緊急行軍,而石達開則慢慢悠悠,中間還抽了個空,給他兒子過了生日。等到天降暴雨,河水暴漲時,他們已經過不去了,只能在此死戰。

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可是歷史究竟該怎麼讀?

吸取了這兩條教訓,紅軍在進入彝族的領地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還不斷向彝族的兄弟姐們宣傳:“紅軍是你們的兄弟,後面的國軍壓迫你們的大軍閥,我們要聯合起來打到他們。”

不但如此,紅軍的首領劉伯承元帥還施展強大的個人魅力,和當地彝族領袖小葉丹歃血為盟。此外紅軍急行軍,從5月25日到達安順場,6月2日就成功突圍,行軍速度讓蔣介石瞠目結舌。

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可是歷史究竟該怎麼讀?

這兩步,不但避免了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而且一舉衝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國民黨再也攔不住紅軍了。

故事講完了,你說讀歷史有什麼用?

關於讀書,清代名臣左宗棠是這麼說的: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歷史將人為什麼失敗,王朝為何興替的原因都羅列出來了,你只需要不要再犯前人犯過的錯誤,你就能夠創造無限的可能,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歷史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