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超聯賽沒有中國足協這麼多的限制令,今天中超會是什麼樣的場面了?

一念之間5006

去年中國足協連續頒佈U23新政和外援新政,對中國聯賽在上場球員的U23球員人數及外援上場人數和註冊人數加以限制,隨後去年底中國足協頒佈青訓體系規劃,要求各俱樂部必須擁有五級梯隊。

最近中國足協擬在2021年頒佈限薪令,再一次深化改革。中超、中甲俱樂部財務工作會議,聯賽限薪的議題再次被拿出來討論,據悉,中國足協此次提出“限薪”,要求職業足球俱樂部每年支付一線球員(不含預備隊)的薪酬類支出,不超過俱樂部收入的75%,違者將認為是不符合財務監管要求。據悉,這部分支出包括球員的工資、獎金、津貼、簽字費等所有與人工成本相關的支出。目前該規定仍在討論階段,“75%”的比例也尚未拍板,足協還將徵求各俱樂部的意見,職業聯賽限薪令已提上日程。

限薪令的出臺,被認為是進一步限制各俱樂部引援的規範,未來各俱樂部可能會嘗試引進更具性價比的外援,而像伊涅斯塔等老將來中超淘金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今體育

中超聯賽現在主要的限制令在外援和U23球員的註冊人數和上場人數上,另外足協也正在考慮在中超實施限薪令。足協為什麼會出臺限制令,限制令對中國足球的發展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以恆大崛起為代表的中超聯賽繁榮期已經將近10年,這些年的中超聯賽的代名詞就是金元足球。各支俱樂部在此期間花費了鉅額資金用於引進外援和支付球員工資。在超高薪資的誘惑下,不少世界知名球星都紛紛來到中超淘金,德羅巴、胡爾克、馬斯切拉諾等眾多球星的加盟,的確提高了中超聯賽的觀賞性,也使中超聯賽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但在這些繁榮背後,我們的國足水平卻出現了明顯的下滑,我們的俱樂部除了增加了知名度,有些廣告效應之外,幾乎都在賠錢。



眾多外援的引入,確實對中國足球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鋒線球員的水平提高,有不利因素。現在中超各隊的前鋒線,基本上都是外援擔綱,中國的前鋒球員大多不能佔據球隊主力,長此以往,國足鋒無力的狀況會越來越嚴重。



另外,現在中超各俱樂部差不多都是連年虧損,一直處於一種賠本賺吆喝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在買入外援和支付球員薪酬方面花費過多。過高的工資水準不但讓國內資本流失海外,還使國內球員身價虛高,造成國內球員高薪低能的狀況。同時,也使一部分國足球員,為了不影響在俱樂部賺錢,到了國家隊後出工不出力的現象。



針對中超聯賽出現的這些問題,足協制定了各種限制令,足協的出發點是好的,也會對中國足球的發展和提高有促進作用。只是,在制定和實施這些政策的時候,一定要廣泛徵求意見,避免出現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制度和政策。



如果沒有這些限制令,中超各隊可能會瘋狂引援,進行軍備競賽,短期內球迷會看到一些精彩賽事,但俱樂部很快就會被拖垮,中超聯賽也會立即出現各種問題,走向崩潰。


體壇一言堂

這麼多年以來,中國足協基本就成了本澤馬。不管啥評論,最後一巴掌拍在中國足協臉上,隨便說他不作為、瞎指揮……說啥都行。中國足協這口鍋是背到海枯石爛。但仔細想想,作為一個行政級別不高的專業協會,資本大佬可以發點聲音,上頭領導可以隨便指揮,能做得事不多,要背得鍋很多。

這裡就說兩個:一個是當年的外籍門將禁令,一個是現在的U23政策

中超聯賽以前是可以上老外門將的,比如當年魯能泰山的薩沙,來自前南斯拉夫。

別看髮際線很靠後,但場上站位很靠前,控制力相當好。一賽季下來,要想進他的球門真是非常難。那會兒外援一共只能上3個,安排給門將的球隊不多。但當看到1999年魯能雙冠王的賽季,薩沙這麼驚豔的表現,很多球隊也都動起了門將的腦筋。不過,隨後中國足協改變了外援規定,2001賽季開始,球隊可以擁有的外援變成了4名,外籍門將不允許登場。可以想象,如果當年沒有這條規矩,以現在中超聯賽的燒金程度,門將位置上有個把國外名門,一定不少見。那麼,留給本土門將的成長空間又有多少呢?一條中軸線全部是外援,就好比脊椎骨都是別人的,那還有多少精氣神是自己的呢?

U23政策也是如此,說拔苗助長也好,說矮子裡選將軍也好。個人還是認為,這是被逼到了一定份兒上,不得已而為之——再不重視青訓,中國足球就會陷入一個怪圈:聯賽越來越熱鬧,國家對成績越來越差。

看了不少球隊的訓練,有個故事還可以說。沈祥福指導帶國少,長傳球手把手教。沈指導演示了幾種不同腳法,要求球直接到對方胸口、腳下、身前行進路線,或是落地彈跳後等。小隊員門能做好的寥寥無幾,而他個個精準。

現在U18—U23這個年齡段的球員,在打基礎的歲月基本都碰上零幾年那段中國足球最低谷的歲月。基本功與前輩相比,某些地方是存在差距的。說句實在話,如果自己實力到位,那不管有沒有U23政策,都能早早踢出來——誰都想贏球。賈秀全指導罵人的時候話糙理不糙:我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都亞洲最佳後衛了。不說他和沈指導,就是當年輝煌的85年齡段國青,幾乎每一個都是早早在各自俱樂部裡鐵打主力。再往前的超白金一代,杜威22歲的年級已經是俱樂部的隊長了……這些情況放到現在,實在難以想象。

但如果連政策都不倒逼一把,那更是雪上加霜。不少年輕球員實力不濟,只能湊著時間上。更要緊的,是俱樂部可以把不少工作都放在青訓上,好好培養人。

不過,中國足協還是有很多真該出臺的規定還沒有出,或是出得不完全。比如,孩子們、青訓球員的轉會亂象。打青超聯賽,或是在冬訓的時候打比賽,某些球隊的教練員就在場邊看,看到心儀的孩子,直接就找到家長,許以厚利。家長回去做孩子工作,孩子拗不過大人,最後莫名其妙就以“要去上學”為理由,“不踢球”了。俱樂部無奈放人,但一轉身就看到孩子成了人家青訓的成果。歐足聯對類似的行為深惡痛絕,比如曼城曾經就在這上頭吃過鉅額罰款和青訓引援限制。倘若這上頭的規則不出,誰還做百年樹人的事情?到最後不還是“有錢就是可以為所欲為”?


曾侃侃球

看到回答的人,就想笑一笑。這個世界上不只有今日頭條app,同樣也不只有足球這項比賽,整個社會也更不只有體育這項事業。

足球只是一部分。中國足球的流浪和改嫁的習俗,註定短時間內留不住球迷的心。同時老闆投資搞足球,也要把錢用在刀刃上。球場是租的,你租房子住的時候,有把房子搞得比你住之前更好嗎?

體育自從次貸危機之後,已經全面轉向金元時代了。歐洲五大聯賽那些,是有文化底蘊在那。中國的足球就什麼底蘊都沒有了。裁判貌似視力有問題,但是所謂的球迷呢?視網膜已經脫落了。直播吧app裡,天天在問:哪裡有直播啊……互動直播的明明就是收費嘛,那幾個不收費的網站傻子都能記住了,還天天在問。嘲笑央視的同時,已經先把自己搭進去了。

各種秀無知啊……哎,都要賽季未了,買球的人呢,還說假球如何如何的,真的是沒救了。

中國球迷群體這樣,又能讓中國足球怎樣改變呢?足球就是一種投資。對於老闆是這樣,對於踢球的更是如此,報考專業的時候,為什麼要挑就業前景好的呢?

理性看球,別帶著共享腦子看球,那些“看球費電”之類的BUG,請先更新一下,把它從腦子裡去掉。

多去了解一下各行各業,就好比殺一頭豬一樣,每個部位的味道都不同的。有些行業就好比肥腸一樣。你再喜歡吃,特麼也是和屎最近的。


30年後撒潑老人領軍者

中國足協是一個神奇的存在,足協出臺的各項政策,幾乎每一個都可以引發軒然大波,有一些甚至讓人懷疑,是不是領導拍著大腿做出的決定?

我們先來看看近幾年足協出臺的政策吧,對外援徵收奢侈稅,規定U23球員必須首發,出場人數,限薪令,外援出場人數……當然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U23政策。

足協出臺這個政策本意是好的,是想讓中超聯賽長期穩定的繁榮發展,而不是短期投資行為。以恆大崛起為代表的中超聯賽繁榮期已經將近10年,這些年的中超聯賽的代名詞就是金元足球。在很多外國媒體看來,中超就是人傻錢多速來的地方啊!諸多大牌外援的加盟的確提高了中超聯賽的觀賞性,也使中超聯賽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在這些繁榮背後,我們的國足水平卻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而且幾乎各個俱樂部都在賠錢。

現在中超各隊的前鋒線基本上都是外援擔綱,中國的前鋒球員大多不能佔據球隊主力,那麼長久下來,國足鋒無力的情況該如何解決?

足協的出發點一定是好的,只是,在制定和實施這些政策的時候,一定要廣泛徵求意見,避免出現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制度和政策。如果沒有這些限制令,中超各隊可能會瘋狂引援,進行軍備競賽,那麼越來越多的大牌球員會來到中超賺錢,聯賽會變得很有看點,但是本土球員的出場時間就還會被極具壓縮,踢不上球,如何進步?當國家隊戰績不好的時候,是不是無所作為的足協就要背鍋呢?

我們是想要看到高水平的聯賽,但是我們更希望本土球員,得到機會和成長。


足球部落

其實中國足球發展到今天,我們一直沒有解決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發展足球?也就是發展中國足球的目的是什麼?中國足協和球迷長期停留在國內練兵,一致對外的舉國體制的思維下發展足球,在這種思維下才會出現,取消升降級,u23新政,之類的決策層出不窮,但效果呢?發展足球運動並不是為了拍領導馬屁,也不是為了世界盃就豪賭一切,其實職業聯賽是一種經濟行為,發展足球運動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其實職業聯賽和電影產業是一樣,所以觀眾到現場看得是球星的表演,不是一群糙哥練腳,而且,應該尊重俱樂部的主體地位,不是動不動就是行政命令。而且,足協應該把眼睛盯在青訓上,而不是總在頂級聯賽上下功夫。少一點限制,多一點尊重才能讓聯賽越來越好。


njm200583

作為一個足球經理的發燒友,我明確的告訴你,保護本土青訓,加大限制才是真正的與國際接軌。就算是開放程度最高的英超對球員也有大量的限制令,同時為保留本土青訓的造血機能,次級聯賽的英冠對球員的限制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歐冠名單也對青訓有嚴苛的限制。

恆大為何退出女排,因為各俱樂部團結起來明確對寅吃卯糧的金元政策說不。2014年恆大退出,中國女排倒了麼?2015、2016、2017連續3年奪得世界冠軍!


g1y2m3

限制令,另一種說法是規則變多。但每個聯賽都有各自的規則,如引用外援的規則、轉會的規則、青訓系統的規則等等。有規則才能夠更好的運行。現中國足協出臺的限制令,估計是指U23政策、外援新政、青訓建設、甚至未來可能的限薪令。



U23和外援的限制,很大程度阻礙了中超的良好發展以及減弱了熱度。沒有U23政策,教練的戰術安排、球員使用等都會有非常大的操作空間,外教也好、國產教練也好,都能體現教練們的能力;外援若能實行註冊5人,甚至註冊人數不限,但上場人數限定4人。讓高水平的外援在訓練也好、比賽也好,都能提升國內球員。對於實力不行的就自然淘汰了,不能因為年齡或者其他原因而獲得上場機會。競技體育就必須看實力。



相對地,足協應該在減少對中超的限制或者儘量提升中超的競爭力,同時加強對於青訓系統、各級職業聯賽、各地業餘比賽的投入和管理。如各俱樂部梯隊之間的比賽、建設中甲中乙中丙等職業聯賽(增加職業聯賽)、地區聯賽、業餘比賽等等,打造完整的足球體系。特別是最大限度提升中超聯賽,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從事。特別對於中超俱樂部,投入多少在一線隊,就得投入多少或者一定比例在各梯級隊伍裡。



一般吐槽的對象主要是U23政策和外援新政,將來可能還有限薪令。但對於建設5級青訓系統,卻很少人去吐槽。這一現象是因為大家都想中國足球能起來,希望它真的好。若不限制外援,不限制U23、不限制轉會等,中超將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競爭力的聯賽,有可能成為真正的超級聯賽。當然,每個聯賽都如此操作就得看財力和吸引力了。


柒號記


誠利他

限制令無論效果如何,原因都是國家隊成績實在拿不出手,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國家隊成績,縱觀全球,凡是搞了職業化的球隊國家隊成績都有提高,美國,日本,韓國,甚至越南,泰國,全球唯獨我們職業化越來越熱鬧,國家隊成績越來越抽抽,中國足球已經到了一個拐點,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國家隊成績不行不是我們政策的問題,也不是職業化能改變的,就是球員自身的問題,不改變球員的不用說愛國主義了,哪怕就是提高一點球員的職業道德,我們國家隊都不是現在這麼個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