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立誓決不納第二人,多年後誓言應驗?事情沒那麼簡單

楊堅立誓決不納第二人,多年後誓言應驗?事情沒那麼簡單

歷史上自然是沒有這誓言的,編劇之所以讓楊堅發這樣的誓,大概是想呼應歷史上的“仁壽宮變”,做為一個彩蛋來用。

楊堅立誓決不納第二人,多年後誓言應驗?事情沒那麼簡單

在歷史上,楊堅也是一位少有嬪妃的皇帝,皇后獨孤伽羅幾乎一人獨寵一生,但是楊堅“晚節不保”,年老之後突然納了兩個妃子,其實中就有著名的“宣華夫人”。在傳說中,楊堅發現楊廣調戲宣華夫人,於是就想要“易儲”另立太子,但是楊廣卻先一步發動,接管楊堅所住仁壽宮守備,然後弒父後篡位。完美的和獨孤天下中楊堅的誓言對應上了。

楊堅立誓決不納第二人,多年後誓言應驗?事情沒那麼簡單

當然,編劇也不是第一次這麼“消費”這個歷史事件了,因為在此前他就對獨孤曼陀發過類似的誓言“若違此誓另娶,他日必妻離子散,死於亂親之手”。楊堅晚年因為納了小妾,讓獨孤皇后心灰意冷,最終抑鬱而終,但是楊堅卻並沒有發現自己妻子的異狀,直到獨狐皇后病逝後,才幡然醒悟,悔恨不已。加上之後兩子爭儲,這個誓言說是應了也不為過。

楊堅立誓決不納第二人,多年後誓言應驗?事情沒那麼簡單

楊堅立誓決不納第二人,多年後誓言應驗?事情沒那麼簡單

首先,當時楊堅已經病入膏肓,國家朝政基本都掌握在楊廣手中,就算此時楊堅想要易儲其實已經不太可能,楊廣也完全沒有必要再多此一舉。這事兒其實可以參考楊廣篡位後,另一場著名的篡位事件——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政變成功之後,徹底掌握了軍政大權,根本沒有必要殺李淵,圈起來養老即可,弒父的名聲可比篡位難聽多了,中國古代講究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家比國,所以孝為天下先,忠都是排在孝後面的。

楊堅立誓決不納第二人,多年後誓言應驗?事情沒那麼簡單

其次,楊堅易儲看似是楊廣奸計上位,其實是隋朝政策的釋然,楊廣代表的其實是南方士族勢力(他的蕭皇后就是南方蕭家的女兒),而楊勇代表的是傳統的關隴貴族。獨孤天下中的李家,宇文家,楊家,獨孤家都是關隴貴族的代表,關隴貴族實際上壟斷了當時的王朝更替,比如北周是宇文家當皇帝,之後的隋朝是楊家當皇帝,而到了唐朝則是李家當皇帝。雖然每一家都是關隴貴族集團出身,但是一旦當上了皇帝,他們第一個想要壓制的就是關隴貴族的大家門閥,以防其坐大后王朝易主。楊堅立楊廣為太子,借南方士族來壓制關隴貴族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楊堅立誓決不納第二人,多年後誓言應驗?事情沒那麼簡單

楊廣上位後,好大喜功,他對付起關隴貴族來可比楊堅手段激烈得多,當時的關隴貴族可是把他給恨透了,有些事情是不是被誇大後利用了,也已經難以分清。並且做為一個亡國之君,從隋末就已經開始了汙名化,正史中還有所保留,野史,小說中那已經是罪不可赦,罄竹難書了。楊廣弒父的事,也成為了民間中的史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