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徒工場:金融行業里長期來看升值的崗位是什麼?投行?行研?

職徒工場:金融行業里長期來看升值的崗位是什麼?投行?行研?

職徒工場:金融行業里長期來看升值的崗位是什麼?投行?行研?

01

行業選擇:

形勢比人更重要

我前兩天聽節目,說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觀點:

小錢靠“道兒”,大錢靠“命”。

但你要想掙大錢,比如很多外行人天天仰視的年入數百萬吧,那不是隨隨便便努力一下就可以獲得的,至少不是短期內能夠獲得的,很多時候得靠“命”,是大勢所然,這叫形勢比人強(所謂的風大了,豬都能飛起來)。

行情在變,遊戲規則也在變。你萬般勤奮,抵不過人家一時命好。比如下面的幾輪牛市:

2016年券商債券投行的牛市

2014-1015年A股二級的牛市

2010年創業板股票投行的牛市

2010-2016年一級股權的牛市

2014年以前信託的牛市

還有2017年資產證券化的牛市

這些牛市裡面誕生了太多的“千萬”“億萬”富翁,是他們比同時期的其他金融行業從業者更出色,更努力?我看未必。

預測金融行業長期走勢是徒勞的,金融靠的從來都是風,風起風停,都是政策使然,是黑匣子。

比如原來限制地方政府融資,就火了非標,但後來又說“開正門堵偏門”,於是債券又猛發了一把。錢總得有人拿,就是錢讓信託還是券商掙的區別。

這就叫風,這就是命。

還有這麼多年房地產的繁榮,你說便宜了誰,最大受益者裡面肯定有金融。要是房地產不行了,你以為金融還能火?

很多人總希望有高人能給他指出一條康莊大道,然後沿著這條路安穩的走一輩子就可以,錢也掙到了,社會地位也有了。

(對待這種想法,我只想說,如果誰有這秘籍請順帶告訴我好嗎?)其實金融更像遊牧民族,是從一個草原遷徙到另一個草原,風水輪流轉,永不停歇。

02

路徑選擇:

殊途同歸的職業夢

第二個我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我個人最終目標是進入PE從事併購項目,那我現在應該去做啥?

且不說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想,我們先想想做好併購需要哪些條件:

首先你需要懂產業懂行業懂公司;

其次你需要懂金融很多技術性的問題,特別是用來應付監管的(畢竟中國特色,你懂的);

你還要懂法律和會計,知道坑在哪;

併購往往需要融資,找錢刷的是臉;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你需要在這些領域有你“可信任”“可調動”人脈。

那麼問題來了

放到10年後看,我是應該從小朋友就進入一個併購團隊摸爬滾打還是先成為上面任何一個領域的專家後再去做併購?

這是個偽命題

如果你是小朋友時就進入併購行業,P都不懂,對行業完全沒有貢獻,很有可能還沒學到東西就餓死了,然後慘遭淘汰。但如果你先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再轉行,10年後你應該會想,我幹嘛還要去做併購?

很多人喜歡講“勿忘初心”。但在我眼裡,沒有什麼初心值得執念。況且大部分人的所謂初心,由於當時的認知限制,根本就是隨便一想。那些實現理想之後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之類的畫面都是窮diao自己流著哈喇子閒的蛋疼YY出來的。有多少人樹立flag之前是做過深入調查和探究的呢

實際上,形勢比人強,選擇一條賽道跑到第一遠比總是糾結換跑道要重要的多。

糾結對於人生選擇毫無意義。只有持之以恆的努力,能讓你在不斷增強的閱歷中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行業,從而真正找到自己適合和擅長的那塊東西(所謂的沒有觀過世界,哪來的世界觀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不要輕易跟我說,我就想幹嘛幹嘛,先搞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能幹什麼)。

03

公司選擇:

大平臺VS小團隊

我們聊完了行業選擇、職業選擇,現在說說公司選擇。很多人在擇業的時候喜歡拿著兩個在內行人看來根本不具有可比性的offer來求參謀和對比。

問題往往是:

大公司的非核心部門,小公司的核心部門,選擇哪個更好?

我記得以前有篇文章叫《不要把平臺的資源錯當成了你自己的能力》。

在做投資的金主中,其實也是分三六九等鄙視鏈的(最近鄙視鏈這個概念不是一般火熱)。其中位於頂端的肯定是銀行(沒辦法,就算銀行員工工資再低,現在再怎麼被就業市場唱衰,我們不得不承認,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在整個金融領域的平臺優勢、客戶資源、資金規模等方面是其他主體無法比擬的),一撒錢至少幾個億,這導致了其中很多管錢的人真的特別把自己“當甲方”,那牛逼的嘴臉已經直逼某實權部委處長了。

你特別厲害,走出去都是自帶光環,誰也惹不起你,大家都得寵著你,供著你,不敢得罪你半分半毫,我想這個狀態是每個想進大平臺的終極夢想。

但這樣真的好嗎?大平臺意味著更多的層級和更加激烈的內部競爭,金字塔結構明顯,如果你夠牛逼,在大平臺裡過五關斬六將,慢慢爬上去了,沒話說,服你。

怕就怕在,有些人在大平臺待著待著,本事沒練出多少,內部上不去,脾氣倒變大了,習慣走到哪裡都有人伺候著,你覺得有一天大平臺你混不下去了,外面你還有市場嗎(小公司整天忙著出業績還來不及,會傻到花重金請個大爺回來伺候著)?

這是大平臺最容易毀人的地方。

再說說小公司,小公司視同創業。

你會看到每個行業都有很多大平臺的跳槽出來去小公司(降維跳槽一般都是那些在大公司混的還不錯的人被挖角到小公司,有高薪高職位加持啊!大公司打工久了看人臉色看累了,跳到小公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被大家供著仰視著多舒服),但是一開始就進小公司的人一般也就在小公司之間換了,去大平臺的很少,去了大平臺能升到上面就更是少之又少。

為啥會這樣?

有些人說是因為小公司工資高,大平臺待遇低,傻子才反著跳。但更為重要的,是格局問題——主要是指做事的心態。

大平臺因為待遇和品牌原因,一般會比較守規矩,知道底線在哪裡,而一些小公司因為生存壓力,有強烈的賺錢慾望,甚至說賺一把就走的心態特別濃烈。在這樣的環境呆久了,人的思維方式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你想象中的大的多。

所以很多小公司的人即使成功跳去大公司,也會呆的特別不舒服,以往都是效率優先,只要能賺錢,就上,那種沒有桎梏一往無前的感覺爽歪歪啊!現在來到大公司反而需要遵守很多規矩,效率啊流程啊也會複雜很多,肉就在嘴邊卻不能吃的感覺有多難受大家都懂的。

看清這些,你再考慮是大平臺還是小平臺就容易多了。更何況我一直認為,無論是大平臺還是小公司,你的領導對你的影響會遠遠大於公司對你的影響。遇到過人渣才會痛徹瞭解跟對人是多麼的重要。原來不是事錯了,是人錯了。

所以對我而言,大平臺和小公司不是絕對的,沒有一個答案說哪個一定好,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各自其中的問題

最終是要改造自己

在大平臺能耐得住寂寞,能有不依賴於平臺的核心能力

進小公司能有創業激情,能用大平臺的視野去思考問題

04

業務選擇:

做事\創意\搞人

最後來說說業務選擇。我們常說,工作最好能做你“喜歡的”和你“擅長的”,我把所有的業務分為三類:

做事、創意和搞人

當然,大部分工作往往是兩種的結合,例如:

投行更傾向“做事”+“搞人”

券商分析師更像“創意”+“搞人”

這三種能力本身沒有高下之分,關鍵看你自己適不適合。

理論上,如果你在任何一個領域做到極致,都會很偉大(做投行做成創立華興資本的包凡,沒有撮合不了的生意,別人就會主動來找你;做分析師做成任澤平,不僅年薪豐厚,還能體會到網紅的“巨星感”,連跳個槽都能引發現象級輿論),當然如果你能做到三者結合,沒有短板,那絕對是業內翹楚了。

職徒工場:金融行業里長期來看升值的崗位是什麼?投行?行研?

05

大風起兮:

今年行業的新變化

今年金融行業哀魂遍野,其中有整體大環境不好的原因,也疊加了去年整個行業人員快速增加,導致行業人員未來要“去產能”的因素。

股票稍微有些起色,其他的行業在央媽和監管的雙殺下都撲騰不起來了。過去賺錢的,現在都在忙著寫檢查。過去任性的,或許已經離開了這個市場。

在這個喝涼水都塞牙縫的市場裡,今年唯一的爆發性亮點就是消費信貸與資產證券化。

Wind數據顯示,ABS發行總額從2013年的279億,猛增至2015年的6135億,2016年進一步增長至8755億。2017年前八個月,ABS發行總額已達7050億,較去年同期增長71%

這都不叫爆發,叫爆炸!

你把他拆開看,會發現消費金融是主要的增長點:

消費金融(小額貸款)ABS 在過去一年迅猛發展,今年前8個月發行1381億,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倍,成為ABS中第一大品種。應收賬款類ABS為650億,規模居第二。

發展最為迅猛的小額貸款ABS中以螞蟻金服、阿里小貸、京東發起的花唄、借唄、京東白條為主(來一個非常白痴的解釋,就是這些平臺借錢給你之後,把未來到期後能夠收到的來自你的還款,變成當下就可以流通的資產流動起來,這樣未來的錢在今天就可以提前使用,爽吧)。

消費金融的爆發是一連串“幸運政策”的產物

原來理論上非商業銀行不準放貸款的,但後來趕上“金融創新”等政策概念,給了這些主流互聯網公司和大量的P2P野雞公司放貸款的資格。

“高利貸”業務其實存在已久,但以前一直沒有爆發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融資需求沒有那麼大,誰愛借高利貸啊;第二個是他們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

結果從今年兩個餡餅掉下來了:

1.傳統金融緊張帶來了高利貸繁榮

先看條新聞:

今年以來,為控制房價過快上漲,銀行開始實施限貸規定,減少房貸增量。限貸政策給購房者帶來了巨大經濟壓力,而自2017年5月以來,新增居民短期消費貸款大幅攀升。

說白了,買房的剛需也好,投資也好,需求擺在那裡,銀行不放貸不給錢,那手頭緊張的買房客只好找高利貸了。

2.資產證券化提供了無限的彈藥

現在市場的潛規則是這樣:

這些高利貸平臺放出去的資產大概在年化20%+的利率,然後主要通過信託做渠道包裝成產品,以年化8%左右的成本向機構進行融資,中間的價差被其中的環節賺走,並覆蓋壞賬。

資產證券化以前主要的障礙是高息底層資產的缺失,現在有了合法的高利貸,兩方真是一拍即合

“牌照紅利”+“高息資產”+“槓桿融資結構”,這一本萬利的套利玩的6不6?這條產業鏈賺錢的主要就是互聯網金融平臺、信託、券商和少部分銀行,爽的很。

你擔心這個有風險,錢借出去收不回來怎麼辦?某著名銀行的信用貸產品,利率20%+,人均放貸金額10萬元,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目前違約率不超過2%。

你覺得夢幻不?

監管不殺,風便不止,一起賺錢的時候誰管怎麼收場。

06

高級銷售:

機構銷售是否值得進

不斷有人問我機構銷售今年還值不值得進

我們是該牛市入行還是熊市入行?

直觀上來看,牛市招人多,好入,工資還高,傻子才熊市來呢。

但是機構銷售這個行業有一點跟別人不一樣,你的價值是客戶給你的,而客戶與你的交往是需要時間的。

牛市的時候,市場再好,但你手裡沒有客戶,那牛市跟你關係也不大。反而是熊市,大家都跑的少了,如果你能積攢起客戶,等到牛市一把變現了。

熊市入行交朋友,牛市找地來變現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只是我們誰都不知道,下一個牛市何時到來

07

後記

人生沒有如果。

大部分人找不到合適工作都是因為非得一棵樹上吊死,如果能投到100家,怎麼樣最後也有個6-7個offer,到時候怎麼選再去糾結。

在運動中思考,不要在糾結中荒度一生。

部分內容由校園職徒撰寫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