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州中學堂俗稱小書院

作者 李雲勝

長江中路上的合肥九中,曾經是合肥最早的一所中學——廬州中學堂,老合肥人習慣稱為小書院。

1705年,清代知府張純修在那裡創辦橫渠書院”,繼改“廬州書院,歷經近兩百年,逐漸成為廬州最有名的學府。

廬州中學堂俗稱小書院

1898年戊戌變法後,清朝政府廢除了推行千年的科舉制度,效仿西方建立學堂。1902年,李鴻章的公子李經方回到家鄉,創辦廬州市中學堂,以合肥、舒城、巢縣、無為、廬江的學田及房產為基金,年租收入為經費,先後聘請了當時合肥的名人張子開、戴壽宇為監學,英國人吉普德為英文教員,在合肥及其周邊地區廣招新式學生,獲得了眾人的交口稱讚。

1908年至1934年間,小書院先後六易校名:廬州府官立中學堂、廬州中學校、省立三中、省立廬州中學等。

廬州中學堂俗稱小書院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學校師生輾遷往後方。抗日勝利後,在霍山諸佛庵的省立第六中學部分師生奉命返回合肥,組建省立合肥中學。新中國成立後,曾名皖北區合肥高級中學。1952年秋,正式改名為合肥市第一中學。一直到1956年秋,學校搬到了現在長江西路上的老一中校址。

1957年,合肥一中搬遷後,合肥九中在那裡成立。

小書院的歷史悠久而輝煌,曾經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建築大師戴念慈、心血管病專家何國偉、電影表演藝術家王詩槐等。

我在圖書館裡查找有關小書院的資料,看到了1909年清朝的《學堂官報》為小書院的學生的請獎折,還有許多對家境貧寒的優秀學生髮放的津貼花名冊,可以看出,李經方在創辦小書院的時候,的確是花了大量心血,也為日後合肥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雄厚堅實的基礎。

廬州中學堂俗稱小書院

許多人對李經方可能還不十分熟悉,他生於1855年,卒於1934年,字伯行,號端甫。他其實是李鴻章四弟李昭慶的兒子。1862年,年已四十的李鴻章仍然膝下無子,於是將李經方過繼為嗣。3年後李鴻章有了親生兒子李經述,但仍以李經方為嗣子,稱之為“大兒”。1877年,李經方與李經述在天津直隸總督衙門讀書,李鴻章委託洪汝奎為他們代聘名師,潛心科舉。後還隨朱靜山、白狄克學習英文。“弱冠補府學食廩餼”,極得李鴻章的喜愛。1882年8月,李經方考中舉人,捐錢以知府分省補用。但他未到外省候補,留在北洋大臣衙門,隨李鴻章襄辦外交事宜。1886年夏,隨駐英欽差大臣劉瑞芬赴英,擔任參贊。先後出任出使日本大臣、出使英國大臣以及郵傳部左侍郎。

民國以後,李經方被罷官,先蟄居上海,後遷大連,終日閉門。1934年9月28日病逝於大連,終年80歲。著有《李襲侯遺集》、《安徽全省鐵路圖說》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