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肥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作者 李云胜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长年轮,岁月累积的年轮沉积了城市的形象、品格、文化和力量。

过去说到合肥,往往给人以江淮小邑印象,那其实缘于解放初期合肥的县城规模,即人们常说的三个“五”:五平方公里城池,五万人口,五盏路灯。

大合肥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网上曾经有人调侃说:北京是城,天津是港,上海是滩,广州是市,武汉是镇,西安是都,成都是府,南京是邸,苏州是园,杭州是湾,合肥是郢。

不过了解合肥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誉,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周武王分封之庐子国。所谓名出《史记》,源自两淝,上下三千余载,方圆万余平方公里。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合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就“皆胜淮左”。秦朝时合肥始置县,东汉光武帝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由此,“合肥其地视他邑独重。”

至今,当地的方志专家们讲到合肥时,无不自豪地宣称,合肥自东汉建安中即为扬州治所。此后,历经1700余年一直为州府治所,名都要邑的地位始终未移。

只是到了民国时期,废府置县,加之连年战争不断,合肥才一度没落。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合肥县和安徽省政府都曾经想过规划和建设省会合肥的,并且搞出了一个《合肥市政工程规划》,那应该是合肥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规划。

上世纪五十年代,合肥先后两次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一次是1956年,那时,全市总人口28.3万,其中城市人口19.7万。到了1967年,全市总人口就达65万了;第二次是在1959年,当时目标总人口是100万,城市建设用地144平方公里。

大合肥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以今天的眼光看,那仍然只是个中等城市规划,但在当时的安徽,已是最大的城市规模了。

合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以包拯、李天馥为代表,铸就了清正廉明的官场文化;以“江左三大家”之一龚鼎孳、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为标杆,奠定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根基;而灿若星辰的合肥籍名人,譬如杨行密、张树声、刘铭传、聂士成、段祺瑞、唐德刚等等,也像牛角大圩的五彩花朵,盛开在历史的画卷之中。

那些历史场景就像一个个被定格的电影片段,重新在我们的脑海里一幕幕回味。

上世纪曼妙多事的四十年代,士农工商第一次演变成绅商士学,咖啡袅袅、舞步轻旋……但是,日军的枪炮粉碎了人们的温柔乡,铁蹄下的热土一片焦黄,大蜀山下、淮河之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激情燃烧的五十年代,月台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嘹亮歌声,以及厂区、矿区机器轰鸣的火热场面,激励了整整一代人。那是精神道德建设的一段光辉时期,至今在亲历者的脑海里,留下的还是正直、廉洁、健康、向上的美好记忆。

至于六十年代,用“红”与“白”来诠释可能最恰如其分了。社会的精英分子出现了分野,套用张爱玲式的语言,梦醒时分,朱砂痣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但饭粘子还是“床前明月光”。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虽然距离今天不过三四十年前,可是感觉上似乎非常遥远。经历了动荡不安的生活,漫漶不清的记忆留下几多依稀的影子,等待辨认,难以追寻。青春如火,栩栩如生,鲜活如初。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从来没有迈开过这么快的脚步,在从精神到物质的畅快消费中,消解了百年的期待,将创伤记忆转换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成功地实现了自我超越,将历史和现实进行了一次置换与挪用,今天回头一看,依然那么哀婉动人。

大合肥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所谓安居才能乐业,居住条件的变化,在以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上演着城市生长的奇迹。合肥从未让我们失望,我们看到的正是这座城市最精彩的蝶变。


合肥地产30年,媒体风雨同舟,记录城市变迁,见证城市脉动。

30年,弹指一挥间——城市华变,庐州飞越本土英豪和外来大鳄群雄逐鹿,风起云涌,共绘庐州地产美丽华章。

恰逢新时代,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合肥主流地产媒体将对合肥地产三十年全面疏理,致敬合肥地产功勋人物,矗立合肥地产行业标杆,共鉴合肥地产成长年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